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北京的夜晚千家灯火,只有老旧街巷的糕点房里飘着淡淡艾草香,眼前像是氤氲着青色的雾气。时光如水,多少物是人非,分道扬镳,如今不明下落,但唯有那份独属于清明的味道,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清明时,人们手里离不开的除了雨伞,就是一袋青绿的软糯团子——青团。小时候尤其喜欢甜食,豆沙馅的青团就成了我的心头好,从“杏花楼”吃到“沈大成”,最后是对门的邻居李奶奶家。李奶奶是个地道的南方人,嫁人后才来到了北京,做青团对她来说可谓信手拈来,不在话下。
那时是外婆带着我,她们关系好,我就常能蹭饭,有幸在某年清明见到她做青团的场景:闪着银光的大菜刀一下一下砸向案板,干净利落的声音在空旷的屋子里撞来撞去,艾叶一段段地错落有致地躺在案板上,不一会儿,灶台上的火光亮起,不疾不徐地舔舐着乌黑的铁锅底,水沸起来,她歪着身子躲开升腾的水雾,赶忙把艾叶从板上扒下去,锅盖隔开水汽,屋子里又只剩下水“咕噜咕噜”的声音了。再掀开锅盖,扑面而来的湿气夹杂着雨后的青草味,绿得发黑的艾草汁和面粉、糯米粉混在一起,揉成了巨大的青绿面团,此时平平无奇。
有意思的是各式馅料,不单单是我喜欢的豆沙馅,还有咸蛋黄,果仁糖,猪肉沫或者奇怪的咸萝卜丁。揪起来一小坨绿面团在手里压一压,包上馅,再搓一搓,就成了小巧玲珑的一个青团。在那时,那双布满细纹又称不上大的手,随着腕子上一晃一晃的金手镯,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能翻出花样儿来。
再回家的时候,手上也是拎了一袋子青团。“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容在,莺语和人诗。”软糯香甜溜在唇齿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甜,在我心里是无可替代的美味。
就这样好几年,年年如此,直到我外婆回老家,不久后,李奶奶也和老伴回了南方。对面的屋子起初是空了,直到我上了初中,新的一家人搬了进来,我才意识到,随着祖辈的人从这里离开,那些没有意识到珍贵的曾经已经成了回忆。
年年都有清明,但都不如那时的清明;年年都买青团,但都不如李奶奶做的。我捧着从糕点店买的青团,站在玻璃橱窗外,望着绿油油的青团,嗅着清新的艾香,品着甜腻的红豆沙,怀念我已经远去的童年。
艾草青青,风也轻轻,艾香一寸一寸,掠过街道,抚过心间。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我家乡的清明节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献上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当然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去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有我们的美好未来。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习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将来更好地为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伯伯在清明前后种下自己的希望,期待秋天会有好收成。人们也会纷纷栽下了一株株小树苗,美化自己的家园,使神州大地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春天把五彩缤纷的颜料四处泼洒,万物复苏,万紫千红。我们趁着这美好时光,带着相机,去山上,田野踏青,寻找春天的足迹。
清明时节,风筝也耐不住寂寞,凌空而飞,翩翩起舞,绽放于蓝天,如鱼得水,俯仰漫游。小朋友们手里拿着风筝,一个个欢呼雀跃,放飞了童心,放飞了快乐,放飞了希望。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我们用扫墓、踏青,放风筝等各种活动来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
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今天,我们做了清明果。第一步找艾草。我和妈妈来到菜地,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什么是蔬菜什么是野草什么是艾草都分不清了。我不禁犯了苦恼,挠了挠后脑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清明节我都会想起唐代有名的诗人杜牧。杜牧是在今陕西西安人。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扫墓。今年我家全部人都从外地赶回来扫墓。
对于我家乡的人们来说,清明节是个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家乡的清明节有很多讲究,今年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一道回老家祭祖扫墓,深切地感受到家乡清明节的与众不同又节味十足。
时间似飞箭,一去不复返。现在回头想想,爷爷逝世距今已有四年了。今天,当我跪在爷爷碑前烧纸时,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往事,或许正如胡歌所作命运自认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我独自走在寂寞的长街,回忆一幕幕重演当听到这句歌词时,我不...
清明节的前一天,爸爸到学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开车回老家。清早我们到姑奶家,她家是小卖部,我们在她家买了清明用的纸钱人民币仿佛像真的一样。串钱是圆圆的如同一个个小卡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忧愁的。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到来了。
xx月5日,第一个成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到来了。呵呵,老天似乎很赏脸,清明节一改以往“雨纷纷”,变得晴朗,而路上行人呢,不再是“欲断魂”,都怀着喜悦去踏青,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祭奠。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而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不外是全家大小一起到祖先的坟上拈香祭拜,并且利用祭拜的时候清理墓地的杂草花木,因此清明节也称“民族扫墓节”。
爸爸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客家家庭,加上多年在爷爷的权威管教之下,他对每年的三大节日非常非常的重视,绝对不敢缺席,当然我也不例外。
妈妈说:我才一个多月就有了第一次扫墓的经验。虽然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但是从妈妈的言语中,我大概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妈妈累翻天,而我闹翻天吧!哈哈!
往后的每一年,我都是起个大早,跟着家人一起到关西老家的祖坟前扫墓,除了与堂兄弟姐妹玩耍聊天外,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直到前年奶奶过世之后,我对于“祭祖”才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去年的清明节,爸爸带我祭拜了摆放在祖坟右边小空间里的奶奶的骨灰盒子,看见一向坚强的爸爸眼角再次泛起泪水,我的眼眶也不自觉的红了起来,我真的很思念以前如此疼爱我们的'奶奶。
今年的清明扫墓,爷爷要求我们清晨五点三十分之前一定要回到老家。考试到了,晚睡又得早起出门,心里有百般的不愿意,尤其是年幼的妹妹,挣扎了好久才从温暖的被窝里起来,一上车便又开始呼呼大睡,我想当时应该只有开车的爸爸是清醒的吧!
到了老家之后,妈妈便进厨房帮忙姑姑准备祭拜祖先的物品。不一会儿,大伯父全家也回来了,等大人们把东西都准备妥当,我们便前往目的地开始祭拜祖先。当然,我还是想先去祭拜奶奶,妈妈看见我一个人静静的望着奶奶的照片时,她也走了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在一旁陪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知道其实妈妈也非常怀念奶奶,因为她常说:爷爷太严厉,有奶奶在,回老家时才有“家”的感觉,奶奶“走”得太突然,让她有点儿不知所措。她还告诉我:孝顺要及时,才不会有遗憾。我会牢牢的记住这些话,认真、快乐的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爸爸妈妈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吧!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一阵炮竹声后,我们完美的结束了这次扫墓工作,吃了些点心,便各自开车回到温暖的家。
四月,万物复苏;
四月,春意盎然;
四月,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清明节从春的怀抱中向我们悄悄的走来。
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烈、祭拜故人的日子。今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染就的国旗,不觉思绪又回到那艰苦峥嵘的岁月: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
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更不能忘记他们!我们应该继承先烈的遗志,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要学习先烈的精神,要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礼仪常规》要求去做,认真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家里,做一个孝顺父母、关心老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帮手”;在学校里,做一个自主学习、善于交流、尊敬老师、创新进取的“有心人”;在公共场所,做一个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社会上,做一个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
作为八中的学子,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而时刻奋进着,斗志永远昂扬!灵魂永不跪倒!步伐永远坚定!这就是我们面对先烈的铮铮誓言!这就是我们今生的无悔选择!
同学们,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先烈们的未竞之志!肩负着富民强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母校的蒸蒸日上,为家乡的和谐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的未来!
“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那边的你,还好吗?”
犹记那年清明,空旷的院子中——老人在院旁折了一根木枝,不断捣弄,一把纸钱在火盆中剧烈翻滚着,燃烧,一团明黄在这漆黑寂静的夜晚里,显得尤为明晰耀眼,不断将纸钱扔进火盆,越烧越旺,随着火腾空而起,空气便热了几分,晚风微动,顿起一阵烟雾,女孩儿半眯着眼在一旁打着灯,在灯光下分明可见白色的烟雾在空中萦绕盘旋,然后慢慢升空散去,女孩儿望得出神,“爷爷真的能收到吗?”老人微微一愣,似是扬了扬的嘴角,“可以的。”女孩儿抬眸,望着深邃的夜空,带着火星的纸钱翻飞着飘向天空,应是去了天的那一边了吧……在这如墨的夜色里,两人无言,思绪飘荡。女孩渐渐长大,便明白了,清明时节,怀亲寄哀,不论那边是否能收到我们的祝愿与真情,我们都会在这一天一如往昔,因为这火光深处,是我们的寄托,是我们对故人的思念,是我们心灵的皈依。
有人曾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被世间所有人遗忘时,才是步入真正的死亡。”诚如斯言,清明扫墓,则是让我们不忘先祖,不忘英烈,使英灵长存。暮春四月的这天,我们一行人来到李大钊烈士陵园,没有像往常一样烟雨空蒙,只有天上的几朵云拥簇在一起生出一片不太厚的阴凉,一朵朵白菊齐放在墓前,微风中,春光下,安静、神圣,保含着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一座通体洁白的汉白玉塑像矗立在万年青、美人蕉的花圃中间,昂首挺胸,背负双手,两撇茂密的胡子上方是坚毅的眼神,我抬头仰望,被执行绞刑时的他大概依旧是这样吧,从未后悔。温和而不刺眼的光透过茂密的树叶,留下斑斑驳驳的树影,愿英魂长存的土地里,先人们永远安息……慎重追远,追根溯源,这是清明教给我们的。
人间芳菲的四月,梨花风起,枝头抽芽,满眼尽是欢喜。“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清明怎又少得了踏青,我也踩着青石板,与家人共同享受这生机与浪漫。轻闭双眸,清冽的气息入鼻伴随着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微风乍起,沙沙作响,树影婆娑,还有几片花瓣缓缓飘落,我将五指张开,举向湛蓝的天空,微凉,那是清明正触碰着我的掌心……它款款而来,告知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有始有终,提醒我们去日无多。因死而生贵,生如夏花之绚烂当珍惜,死如秋叶之静美亦何惧?今日,人们乘明媚春光,携清风细雨,游春踏青,何尝不是一种向死而生?心中的雨意清明将这世俗尘埃洗礼一番,以坚韧豁达的姿态面对这岁月长河,活在当下,不负今朝。
清明,清明,被剪断线的纸鸢飞向天空,带走疾病与晦气,留下幸福与平安,带走满心的悲伤,留下感恩与铭记,带走了沉湎的痛苦,留下希望去奔赴……这边,一切安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清明节又到了。今年的清明节很特别,阳光明媚,空气格外清鲜。
大清早的,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说:“起来了,你记不记得,今天要去扫墓。”说着,把我拉了起来。起床后,吃完早餐,我们便去奶奶家集合了。
来到了奶奶家,一进门,我们便看见爷爷、奶奶忙碌的身影。爷爷正在烧柴,奶奶正在准备烧鹅、烧猪等祭品。不久,伯伯一家来了,祭品准备好了。爷爷拿着一个棍子,挑着两袋祭品,我们小孩拿着一袋袋大包小包的东西,我们一家便去扫墓了。
穿过小巷;经过一条马路,走上村后的小山上,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墓地附近人山人海。有的人正在烧祭品;有的人正在分祭品;还有的人正在交谈。村后的墓山,原来是一片荔枝林,现然还零零散散保留着荔枝树。荔枝花,争先恐后地开着。微风吹过,看!它们正在对着我们摇头呢!太阳当空照,虽然有树为我们遮阴,但火在旁边燃烧着,人们早已经汗流浃背了。
事不宜迟,我们也开始了扫墓。妈妈和伯母点香、烧蜡烛。我们几个孩子,正在为先人分祭品,祭品各式各样,有钱、车、手机等生活物品。我不禁问爸爸:“爸爸,祭品为什么还得分,直接倒下去就可以了呗?”爸爸微笑地回答:“祭品有男的,有女的,不分怎么行呢?”我点了点头。除了生活物品,我们还有食品。把食品摆在石台上,倒米酒,爷爷说:“今年让先人喝个够,用个够。”于是爷爷用火,把祭品烧给了在另一个世界的`先人们。烧完后,我们又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把我吓的躲地远远的。鞭炮烧完了,我们去拜先人,我心里默默地念道:“先人们,请保佑我,今年考试能拿到好成绩。”
扫墓结束后,回家的路上,我左思右想:“每年的清明节,为什么清明节要去扫墓呢?”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讲了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给我听,并对我说:“孩子清明节扫墓,就是为了怀念先人,感恩先人。”我听了,点了点头。
今年的清明,我明白了扫墓就是去祭拜祖先,感恩祖先。感谢祖先,让我们有那么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