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不忘初心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整理7篇 )

栏目:优秀作文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1

一、课题

《赏析惊愕交响曲》

二、教材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的必修教学内容。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着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因此本交响曲对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极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简单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2)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2)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段赏析惊愕交响曲

2.通过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视唱、试奏、合奏等音乐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熟悉该曲的主题部分,从而促成“随风潜入曲”的良好效应。

2.“生本课堂243”教学模式的实施。利用导学案媒介,针对学情,灵活处理“前置性补偿--新知探究--形成性检测--后续性补偿”四环节,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生动课堂、生本课题、生成课堂、生长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问题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见板书设计)

(二)学生分析作品,用乐器演奏作品片段

现有乐器;竖笛、钢琴、小提琴、二胡。

1.主题:全体同学用竖笛演奏。(强弱变化如何处理?注意最后一个音。)

2.分析与演奏四个变奏及尾声:让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1)变奏一:再次请学生欣赏片段,听一听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哪种乐器来演奏?作品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海顿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

(2)变奏二:转调为同主音的小调。请同学欣赏片段。

(3)变奏三:

①十六分音符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片段,两个声部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我们可以使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4)变奏四:

①乐队强奏,弦乐以快速的六连音衬托。欣赏这部分内容,使用什么乐器演奏?

②欣赏后半部分,使用了什么乐器?我们用什么乐器演奏,作品是如何变奏的?最后的强奏如何处理?

(5)尾声:

作者如何处理情绪?为什么?我们怎样演奏?

3.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演奏作品。注意各段的连接及不同乐器的进入。

(三)小结变奏曲式并欣赏其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

通过演奏作品,请学生说说什么是变奏曲式?请学生再欣赏两首变奏曲式的作品片段,进一步体会变奏曲式。(《小星星变奏曲》、《少女的`祈祷》)

(四)总结

通过演奏作品,同学们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变奏曲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活动】

l.学生分析作品情绪、演奏乐器及选择现有的乐器进行演奏。

2.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主题可以用竖笛演奏,人数可以减半,(反复时换另一半),可用弦乐奏十六分音符,可选择小题琴或二胡。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3.变奏二:弹钢琴的同学为我们演奏a部分。(b部分略)

4.变奏三:十六分音符可以用竖笛演奏。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可以使用长笛和小提琴演奏。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所有乐器一起强奏,钢琴演奏六连音衬托。学生全体演奏。

作品用弦乐演奏,可以用二胡和小提琴。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部分学生演奏,其他学生聆听。强奏时所有竖笛加入,一起演奏。

5.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竖笛演奏人数减半,弱收。全体学生完整演奏作品。(学生总结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

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等。

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丝竹相和》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了解古城苏州。

(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

(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

三、作品鉴赏

(一)《中花六板》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江南丝竹。其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江南丝竹。

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通常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

4、引导学生学说苏州话。

5、复听,结合苏州话的特点,体验音乐风格。

(二)《娱乐升平》

1、简介。

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风格的差异以及所含乐器。

3、学生交流后阅读书本50页第二段文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高胡、扬琴是主奏乐器。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名家有严老烈、丘鹤寿等。

5、观看粤剧片断,感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丝竹鉴赏活动

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

(1)《三六》江南丝竹

(2)《旱天雷》广东音乐

(3)《行街》江南丝竹

(4)《步步高》广东音乐

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

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两种丝竹的音乐风格。

2、请学生归纳有关音乐知识。

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丝竹音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教后感

1、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不妨跟大家谈谈苏州的概况,拓展欣赏苏州评弹以及广东的粤剧。

2、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特色:

京剧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可能用一节课讲完,本堂课从选材到组织,能简便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京剧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智取威虎山》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老师演唱两首京剧的歌曲,让学生猜歌名。介绍京剧的历史。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乐队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五、重点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欣赏《穆桂英挂帅》中《猛听得金鼓响》选段,和《红灯记》中《血债要用血来还》选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乐特色。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2、念:欣赏《失街亭》中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很显然,京剧中的念白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对白,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谚“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正是为了强调念白的重要性。念白为“韵白”、“京白”两种,“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韵白”则讲究韵味。念白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除此之外,念白中的语气、语势、需要突出其节奏感,从而增强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总之,京剧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使念白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

3、做:欣赏《拾玉镯》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赏《三岔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京剧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京剧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

六、欣赏《唱脸谱》。

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引起学生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

七、总结和拓展。

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京剧音乐。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

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

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

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

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

2、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方法:

听一段、唱几句、议一阵,启发感受参与熏陶、陶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声乐练声:作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转换练习。

二、情景导入:播放抗日战争历史纪录片。

提问:影片内容发生在哪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你看后有哪些感想?(教师点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

三、新课

导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革命的人群像像潮水般涌入这场浩大的反侵略的战争中,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1、播放洗星海生平简介

提问:你从中可以看出冼星海是个怎样的人?

2、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

提问:

(1)冼星海在战火中、在窑洞里、在土炕上、在煤油灯下、在小方桌上,仅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是什么动力使他做到的呢?

(2)延安演剧三队在自制简陋的乐器伴奏下,仅用了14天时间就完成了首演,那又是什么动力能使他们做到呢?

3、播放《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剪辑音乐视频,学生分别说出八个乐章曲名,并随机说说

每个乐章其中的音乐特征或随音乐唱唱其中的'乐句。

(1)教师简介作品体裁—声乐套曲,学生总结听赏八个乐章总体印象,填空:作品(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情感)丰富,(表演形式)丰富。

教师小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在曲式结构上还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由此可以看出冼星海无论是在音乐专业创作的安排上还是在主题内容的把握上都做得非常的细致。

(2)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乐章,有的可以唱唱有特点的乐句,或朗诵其中的文句。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其中在老百姓当中传唱非常广的二个乐章,那就是《黄水谣》和《保卫黄河》。

4、欣赏《黄水谣》

(1)完整播放《黄水谣》,分析音乐形象。

提问: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你在音乐中听到几种情绪?(幸福、痛苦)

(2)观看教师制作的本乐章各个乐段音乐要素对比表格,并通过示范、讨论体会“音乐语言”(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产生的重要影响。

(3)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演唱《黄水谣》第一乐段和再现乐段。

提示:亲身体会音乐情感和音乐要素的作用。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5

一、导入:

1.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2.播放4首乐曲片段(悲剧美、欢乐美、优美、壮美),让学生谈谈这几首乐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样的以及听完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不同的音乐美,不同的音乐美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引出书P26页的一段文字。

提问:“我们把音乐美分为哪几个基本范畴?”学生可答:“音乐美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提问:那优美和壮美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特征呢?

设计意图:用四首学生较为熟悉的乐曲片段,来引出新课音乐的美的6个范畴。

二、欣赏优美的作品:

1.仔细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牧歌》的片段

提出问题:演唱形式是什么?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草原的宽广和辽阔的。

2.带领学生用“lu”哼唱《牧歌》的主题,再次体会属于优美范畴音乐的特征。

3.欣赏全曲,思考优美的`乐曲在旋律、节奏、速度与力度上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较有优美特点的歌曲仔细分析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优美的特点。

4.欣赏民族管弦乐队《彩云追月》。着重介绍乐器、演奏形式、特有节奏。(让学生试着跟音乐打节奏)

5.再听辨乐曲《国际歌》,同样让学生听辨类型—壮美。此时自然引入到对壮美的表现特征的分析。

三、欣赏壮美的作品:

1.介绍《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再把《国际歌》的第一段让学生跟琴演唱一遍,以体会壮美的音乐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

3.欣赏属于壮美范畴的器乐曲《大进行曲》(选自歌剧《阿依达》),简单介绍创作者以及剧情。

4.通过欣赏《大进行曲》片段,来分析主奏乐器。以及分析进行曲的几个主要特点。

【本课评价】:

用连线的方式,对学生区别优美和壮美的能力进行检测:

《夜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义勇军进行曲》。

【拓展】

找一首乐曲《歌唱祖国》,其中既有壮美又有优美,让学生试着说出它属于优美还是壮美

结论:其实有时候一首乐曲中音乐美的范畴并不是唯一的,有可能是一种,也有可能会有很多种。所以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千万不能以偏概全,要完整的去研究它才是。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欣赏《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联系本册所学过的所有作品,懂得音乐的社会性——音乐的社会功能。

(2)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文字、音响)在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感受合唱音乐风格、特点,并了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行歌唱,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技能,让学生知道,知识技能永远是为表现音乐情感服务的。

【教学内容】

1、《走进新时代》

2、《你是这样的人》

3、《祖国颂》

【教学理念】

本课围绕着合唱形式表现之一——“合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教师不再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收集有关合唱相关的文化资料、信息、音响资料,并分成小组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通过多种形式整理出不同时期合唱代表作品,并总结此时的代表作在这个时期的意义与作用,并以合唱曲《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为例进行现场艺术实践,进一步感受合唱艺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课前教师对每个声部长进行培训,然后由声部长再教会各自声部同学,培养学生对理论艺术实践的自主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本课是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相关理论与合唱的音响资料,从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以及当时的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认识用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补充,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高中的音乐教学角度看,采用合唱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增大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率,使众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并通过艺术实践,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更多地发挥其引导、启发、促进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

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收集有关合唱艺术的相关资料(互联网、报刊、传播媒体、音响等),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什么是合唱艺术。

②教师需准备一些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便于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

③学生以声部分单位围坐,便于随时进行讨论、交流和艺术实践。

【教学过程】

1.听辨导入

(1)对比聆听:①独唱《走进新时代》②合唱《走进新时代》

师:请大家分辨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而产生效果上的差别。

(2)对比欣赏美声(戴玉强)和通俗(刘欢)两种唱法演唱《你是这样的人》(注:整曲结构“AABABA”)。

师:该歌曲是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主题歌,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作,歌颂伟人——我们敬爱周总理的颂歌,歌曲情感含蓄、深沉,令人荡气回肠。请同学们说出同一首歌曲采取不同唱法的效果有何不同,简单谈谈感受。

(3)对合唱曲《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进行介绍:

①说出聆听的感受

②学唱主题音乐,进一步体验歌曲的结构、内涵及风格特点

③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意义

师:引出课题: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什么是合唱艺术”,“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课件及音响资料)并互相进行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关于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以及它们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以及相应的音乐文化知识。

3.艺术实践(重点作品的艺术实践)

(1)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课前各声部组长已做辅导,学生共同体验感受合唱特殊的艺术魅力。

[师]重点作品的分析:

《走进新时代》作于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前,歌曲以抒情而优美的旋律,动听而婉转的音调,抒发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完整,歌曲曲调采用民族五声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学唱歌曲。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边领会边演唱)

在演唱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迈地走进新时代的激情。

第一乐段是叙述性的直白——“总想对你表白……让我告诉世界……”表达我们豪迈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曲调婉转起伏娓娓动听,演唱中若将装饰音唱出来,更为曲调增添明快的色彩。

第二乐段旋律基本上在高声区流动,情绪更为激动,并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歌词中先后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唱喻我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的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歌词中“向”字、“迈”字、“界”字、“宰”字、“诉”字、“事”字,在唱的时候适度抬起软腭,注意整句的力度变化,渐强渐弱要处理得明显,尤其是第二段高潮部分,把豪迈的激情充分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的问题,灵活、及时地给予指导,同时,应允许学生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演唱风格(民歌加通俗)去表达他们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倡学生学习的过程。

欣赏:播放“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演唱片段。

师:在鉴赏中让学生认识个性化声音的价值,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嗓音条件按其不同的音色及演唱能力,组合成多种演唱形式,如:独唱、重唱、小组唱等,这不仅是对高中生个性表现能力与合作表现能力的培养,也是合唱所达不到的另一种艺术效果。

(3)让学生体验、感受合唱作品的同时,教师着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提示,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进行引导、点拨,适当进行研讨。

4.研讨问题(组长主持)

专题1: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1)第一组组长引导同学阐述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音乐可以作健身、广告背景等。(若时间充沛可播放他们课前准备好的音像资料片段。)

(2)教师点评: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能反作用于人类生活。

专题2:音乐是怎样为人类生活服务的?

(1)第二组组长引导同学讨论音乐能点缀人类生活,如音乐可以伴舞、烘托影视剧的气氛等。(若时间充沛可播放他们课前准备好的音像资料片段。)

(2)教师点评:当音乐的情绪与生活场景的气氛吻合时,音乐就能烘托这个场景。

专题3:列举与生活有关的音乐。

(1)第三组组长引导同学列举生活中的音乐,如队列、迎送、婚丧、商场、汽车、公园等。(可播放他们准备好的音像资料)

(2)教师判断其准确性。

专题4:生活中的音乐有那些类别与社会功能?

(1)第四组组长引导同学讨论实用性音乐类别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

[如:①礼仪音乐:进场、升旗、生日②影视音乐:电影、电视、戏剧③背景音乐:午餐、公园、商场④伴奏音乐:健身、舞蹈等。]

5.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音乐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高度的发展,还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起了多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学习了合唱的相关文化知识,认识到实用性的音乐类别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并进行了艺术实践的体验与感受。

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在无伴奏的前提下,能够把握好节奏、音准,而且善于总结,并实际运用。同时,我们学习音乐不仅是学会唱歌,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也可以发掘歌曲内在的审美内涵,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艺术体验。在课外拓展与探究性研究学习中,大家可以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把本学期自己喜欢的所有歌曲组合起来,合作策划一场综合性声乐专场音乐会,展示个人特长,让自己的音乐学习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7

教学内容:

1、《祖国颂》

2、《你是这样的人》

3、《走进新时代》

教学目标:

(1)欣赏《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走进新时代》,联系所学作品,了解音乐的社会性既音乐的社会功能,感受音乐作品意境,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合唱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及艺术价值。

教学理念:

师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在课上完成合唱的起源,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及音乐风格特点、作用意义等,并以《走进新时代》、《祖国颂》、《你是这样的人》为例,认识歌声记录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教师从中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懂得音乐的社会性既音乐的'社会功能。感受、体验、了解合唱音乐的特点。

2、通过学习、演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①学生将收集的的资料,整理好,用以说明合唱艺术。

②教师需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③学生进入教室按声部落座。

教学过程:

一、《祖国颂》

1、介绍合唱《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出示多媒体)

《祖国颂》是一首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气势宏伟,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合唱作品,分为A,B,A三个乐段,教师范唱三段的主题,并简要介绍说明。演唱《祖国颂》这首歌,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聆听全曲

3、组织学生说出聆听后的感受

4、学唱三段的主题旋律,加深体验歌曲的结构、内涵及风格特点

5、出示多媒体:“什么是合唱艺术”、“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合唱是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

6、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自的资料,教师参与展示、总结归纳: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以及它们的风格特点。

二、《你是这样的人》

欣赏分别由戴玉强的美声唱法和刘欢的通俗唱法演唱,请学生进行对比。

作品介绍:《你是这样的人》是电视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是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而作,题材为颂歌,歌曲含蓄、深沉,回味深长。

请同学说出同一首歌用不同唱法演唱效果有何不同,简单谈谈感受。

重复欣赏,戴玉强演唱的。

师点拨提示:周恩来,是一个让后人无限追忆和怀念的历史伟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也无法忘记那些为革命的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

三、《走进新时代》。

(1)分别欣赏:独唱《走进新时代》、合唱《走进新时代》。

师:请同学们注意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产生的效果有怎样的区别。

(2)实践

教师弹奏并演唱《走进新时代》

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学唱《走进新时代》,进一步体验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师:《走进新时代》作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歌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婉转动听的音调,抒发了全国人民,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情走进新时代的情怀。

歌曲为二段体,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规整,歌曲的曲调采用民族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第一乐段是陈述性的诉说——“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演唱中注意装饰音的效果,使曲调更具有口语的语感,自然而优美。

第二乐段是对比段,旋律在高声区,情绪更加激昂,更加高亢,歌词中先后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唱喻我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学唱中,教师要给予气息,咬字、吐字、强弱、情感处理等,必要的指导,把歌颂与豪迈的激情充分表达出来。

播放歌曲,全体合唱《走进新时代》,教师指挥。

四、巩固与深化

教师与学生一起,把整节课的内容,回顾,整理,总结归纳。

学生可继续用搜集的资料说明。

教师在音乐有何社会功能上进行引导、点拨,进行研讨。

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研讨。

音乐是怎样为人类服务的?研讨。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史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作品的历史意义。

最后针对教学重点进行提问与考核。

五、下课,布置作业。

  • 上一篇:会计求职信,会计求职信模板范文(整理10篇 )
  • 下一篇:<职业理想作文,我的职业理想作文(整理5篇 )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