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谈谈齐桓公。
他在经历多次斗争和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后,成为了一国之君,后来又逐渐成长为一代明君,达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高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谁呢?他就是足智多谋的齐恒公。
窥一叶而知天下秋,从他的故事从细节中就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代霸主的智慧与格局。
他的胸襟也是非常宽广。他作为春秋时期两国之战的胜利者,面对曾经在战场上帮助敌人,险些把君害死的管仲,齐桓公可以不计前嫌的任用,心境如此开阔,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知人善用,任人为贤”,齐桓公用他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这句话的含义。齐桓公和管仲理所当然是互相成就的,如果没有齐桓公管仲也不会有养尊处优的地位。
齐桓公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看得很清楚在天下人面前谅解管仲,树立自己江山为重的大智慧形象,无疑会让天下人更加爱戴,名垂千古,也能折服天下所有有才之士,为今后的齐国发展打下了优秀人才的基础。谢谢!
以青年理想绘时代蓝图
青年人,意气风发,昂扬向上。青年一代有前途,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新时代的道路上,青年人要做到杨雄所说的“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做到用青年的宏大理想,绘出时代的辉煌蓝图。
实现青年理想,要做到约束自身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基础和人生理想;“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我中华”是赵一曼的保家卫国的行为追求;“在一人高下的稻谷下乘凉”是袁隆平的守护人民的行为准则。司马光曾说过;“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青年人要加强自身修养,约束行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拒绝外界的纷扰,坚定不移的走在高速行驶的道路上,挖掘出自身的深度,让理想的力量迸发出最强的力量。
实现青年理想,要做到端正自身思想。《傅子·正心篇》曾言;“心正而后神正。”在所有中国人都迷茫在行走在黎明前的黑夜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坚定自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带领人民走向时代,走向阳光普照的彼岸。纵视当下,多少青年人夹杂在网络的潮流中,在别人的话语中迷失了自己的思想,沉溺于毫无意义的网络游戏和虚无的网络直播,渐渐成为时代的乌合之众。青年人要端正自身的思想态度,找好自身的发展态度,定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实现青年理想,要做到树立崇高大义。张载怀着广阔的胸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李大钊怀着为国奉献的激情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年人怎么样,这个国家便怎么样,青年树立怎么样的理想,这个国家未来便是什么样。所以青年人要以先贤为榜样,树立无限崇高的大义,然后为之无限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青年人约束自身行为,端正自身思想,树立崇高大义,用好自己的弓,矢,的,寻找并实现自己的鸿鹏大梦,立于时代的浪潮中,终将激起属于自己的三千里浪花,走向九万里的云端,与时代一起俯瞰着云卷云舒。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提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却免不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
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幻光所眩惑,心灵与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谓天堂的路途中。其实,“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独拥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遥望春秋烽火,令人见而生畏,彼时多少豪杰,令人高山仰止。谋略众多的管仲,心存大义的鲍叔,九合诸侯的齐桓公。无一不是放眼天下的雄才大略者。可是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齐桓公了。
众人都说,齐桓公的齐国霸业很大部分功劳来自于管仲,就连孔子都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确实,在齐国这个大公司中,管仲成为了公司运行的一股很大的推动力。可是作为曾经要暗杀齐桓公的人,他又为什么要为齐国这么卖力呢?还不是因为当年那个公子小白的大局观。
在当年齐桓公面对这个让他差点丧命的人,他完全有能力让他身首异处。可是他没有,他用宽广的心胸包容了他。正是因为他的大局观,他考虑到了齐国的未来,自己的前程,所以他以容人之量与管仲冰释前嫌,不计一箭之仇,把仇怨当做过往云烟。
齐桓公的眼界十分开阔,意识到了管仲是匹良驹,而他就必须充当这个伯乐。如果没有齐桓公的大度,管仲就算没有牢底坐穿也会隐居深山了,他的才华就会掩埋在那不见天日的角落之下,这样一来,又如何会出现以后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齐桓公呢?
格局的“局”是指时间与空间认知范围的大小,局要大。格局的“格”是指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格要精、细。一般来说世界认识越广,对事物发展认识越精细,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从而有正确的行动,必有好的收获。世界认识越小,越不了解事物发展机理,就会只关注结果,忽略其中来龙去脉,岂不知凡事必有因果。这样的人就会自私,容易抱怨,欲望特别强烈。
世界发展到特朗普时代,经济滞涨,文明的冲突加剧,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美国精英对世界责任认知的时空范围越来越小,根本顾不了程度上要精要细,一味宣扬“美国优先”,利益至上,退群推诿,失去大国担当,格局越来越小。相反地,中国政府以人民需要为行政出发点,以人类共同体建设为奋斗目标,投巨资于一带一路,出大力于世卫组织,维护世界稳定,推进全球贸易,这所有的一切都呈现着中国对世界责任的认知,正体现出新时代的大格局观念,为生在中国而自豪。
经济发展还没有复苏,文明冲突还未停歇,世界局势还未稳定,虽然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可是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栋梁之才,大格局之才,我们要有更宽广的胸襟,更博大的胸怀,作为时代的后浪,奔向更远的舞台,开辟崭新的未来。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我校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在即,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倡议: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之一,文明礼仪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德行修养,社会的和谐安宁,也关乎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文明礼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处事信条,应是每个人具有的优秀品质。
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仪展示个人品德风貌。
古人有言:“克已复礼,是为君子也。”文明礼仪曾是古代中国每个君子的人生信念,它包含了尊老爱幼、舍生取义、尊师重道等多个行为要求,内涵丰富。孔融稚子让梨奏鸣了尊老爱幼的悠悠琴音;孟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震响了舍生取义的黄钟大吕;韩昌黎一篇《师说》唤醒了尊师重道的悠久传统……我们的先人以文明礼仪为尺度,丈量出苍竹般的有节品格。可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的中华儿女中不乏一些背离礼仪、抛弃文明的人:公共场所随意占座、插队、出口成脏……一系列恶习不胜权举。因此,我倡议从个人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事无礼则不成,文明礼仪团结社会力量。
讲文明、有礼仪不仅是坚守个人行为规范,更表现在以礼待人,即对待他人的文明有度上。身处于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礼仪让我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坐标,文明让一个个坐标点汇集,绘成和谐的图案。试想一下,若没有文明礼仪,公共礼堂不再肃穆,喧闹成市场;公共设施不再被公民爱护,而成为任意霸占的对象。正是有了文明礼仪,我们社会的各种力量才能有序汇集,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因此,我倡议从社会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国家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彰显大国气度。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从古代钟声悠扬的礼仪之邦,到现代社会和平发展新秩序的有利推动者,中国一直是文明对外、以礼待国的大国形象。但是,埃及金字塔上的“到此一游”,美国白宫前的肆意插队、大声喧哗等也给中国挂上了“无礼粗俗”的标签。文明礼仪关乎国家形象,为了祖国的尊严,我倡议从国家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亲爱的同学们,展示文明礼仪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文明律己;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待人;向国际展示礼仪风采,文明立国。因此,我倡议从个人、社会、国家角度践行文明礼仪,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春秋年间,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管仲的过人之才,齐桓公的善于用人、不计前嫌令人钦佩。但我最欣赏的乃是宁居管仲之后,无言地等待一片壮阔的齐国河山图展于眼前的鲍叔。
在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管仲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当两派争权夺势之时,小白险些陨落沙场,又有谁能像鲍叔一样,在心里默默埋下化敌为友的种子?人们看到齐桓公不为先前的那一箭心生忌惮——这固然是他的气度——却往往忽略了,是鲍叔不惜触齐桓公的逆鳞,毅然地向他推荐了险些取他性命的敌将。鲍叔不以对立为出发点,而视天下格局为旗帜,运筹帷幄,化干戈为玉帛,早早地为主公绘成了霸业的蓝图。这才是一代英雄的眼界与高度。
“要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齐桓公启用了管仲。鲍叔则无言地实施他计划的第二步——退居其下。也许有人说,鲍叔看到真正的英才到来,就失掉了助君王横扫天下的壮志,可谓怯懦,此言差异!鲍叔先前助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己方丝毫不落下风,并最终取得了竞争的胜利。他在未雨绸缪地将目光置于管仲之时,又是何等地从容而胸有成竹!只不过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助小白夺得王位,更是要为更宏伟的目标奠基。他这一退,并非像隐士那样退向了山水田园,退向了独善其身的角落。而是退向了展望全局的高地,笑看云卷云舒。这不单是一种重大局的气度,也是他超然名利之外,深谙内心信念的高度自我认知。人们也终究没有忽略他潜默的贡献,司马迁一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我们几时见过这样的格局呢?鲍叔固然受到了人们的褒奖,但他的功绩实在太隐秘而平淡,若不细细体会,怎能提炼出其中的智慧?他的让步,极有可能让他由此失掉主公的恩宠,乃至名垂青史的机遇。反观管仲横扫天下、意气风发,正是台面上的英雄、成功的典范——人人都会由衷发出敬仰的赞叹。鲍叔为何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固然如此。但“利”不单单可以是个人得失,更应当是集体的福祉。对鲍叔来说,“利”早已摆脱世俗定义,转而寄托于江山社稷的圈点之中了。
我们或许并不需要站在鲍叔那样的制高点以“退”代“进”,他的让步只是大局观的一种体现。我们也许深陷压力的泥沼,对未来感到迷惘。如果我们在社会机制永无间隙的运行下体会到人生的乏力,不妨想想“尘埃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怀着大局观投身到集体的浪潮中,你原本用来顾影自怜的力量将被千万股坚定的力量牵引,奔腾而去。孤独感将荡然无存。“位卑未敢忘忧国”便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我的志向并不为我的身份决定,宏大理想便是理想,崇高信仰即为信仰。希望我们都能尝试靠近鲍叔的格局,让青春发光发热。
我是高三年级体育班的陈琑。很荣幸能在此,在五星红旗下发表我对体育的看法。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止,运动不息。运动有利于人体生理机能的新陈代谢,促人生长发育。作为青少年,作为高三学子,身体健康仍居第一位,而体育锻炼便是强身健体的有效工具。然而每个人情况不同,有人生而强者,有人生而弱者。在我看来,生而强者,当不以强喜;生而弱者,当不以弱悲。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强者,倘若沾沾自喜,滥用其强至强者,最后也许会变成至弱者。《伤仲永》中的仲永本才华横溢,却沾沾自喜,不加学习,反而追名逐利中失去引以为傲的天分,沉沦“深渊”。昔日之中国,清朝时期晚清皇帝滥用其强,自许天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陷入积贫积弱的困局,终被外国列强瓜分,置国家与百姓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此可见,生而强者当不以强喜,作为青年的我们当牢记历史,不以强喜。
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生而弱者,倘若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量变必能引起质变,弱者必成强者。不可否认,生来强弱的情况客观存在。但是,没有人永远是强者,也不会有人永远是弱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益其所不能,弱者终成强者。中科院博士黄国平,12岁母亲离开,17岁父亲去世,生于山村,长于寒门,生于生而弱者却不以自弱而自悲,他坦然负担接踵而至的苦难,坚定把书读下去、把路走下去的信念,勤自苦学,增益其所不能,终在丁酉年从中科院毕业。同学们,作为青年,作为学生,我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不论你出身寒门,抑或出身贵族,当以平等对待身边每一个人生,而弱者当不以弱悲,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弱为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学们,当今社会“内卷”频发,许多青年甘愿“躺平”,选择“佛系”。生于自弱,却又甘于自弱而不自强自信,这是不可取的。同学们,我们当不以强喜,不以弱悲,以自强不息,增益其所不能,转弱为强。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卑。当今盛世,还看我辈自强青年!
倚在昏黄的路灯杆下,人影闪烁,随着人流迷失在黑夜中,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唯有寒星点灯指路。
坚实的马路上飞驰着无数汽车,夜色昏暗,红黄的光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条光陆怪离的长河,模糊在远方。目光自然地随灯光而去,分辨不出具体是谁发出的光,只看得见尽染淡橘色的远方夜空。那片温暖的颜色让人沉醉不醒,想即刻就飞身奔去,坠入那滚滚的橘色,随流而行。星河浩瀚,车流淼淼,没人记得住万千的无名。
脚下坚实的一步步,不知何时曾一抬头,遥远的夜空却还有一颗明亮的星孤傲地屹立,夜色弥漫中它闪过白色的寒光,透过飘散的云雾,照亮属于它的那片漆黑。它是否也想过一同坠入那条暖流?或是心有信念,它坚持住了自己的乘桴之想,与平凡背道而驰。大概它的坚持可怜地维系了太多少年,终于有个科学家为它取名北极星,至此,它成为了苍茫银河之中的一粒沙砾,那道车龙却也还没有停止奔腾。
不管是透过老房子上摇曳的杂草,还是楼宇上的玻璃,北极星岿然不动俯视众生,那些坚持与努力终究使平凡尊敬。北极星下的车不知堙灭了多少辆,云雾不知消散了几缕,成千上万平凡的无名蝼蚁消失了,不变的只有波涛汹涌中坚定的磐石。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最后一丝晚霞散尽,无边的夜空都分为两半。一半在车流的尽头将夜幕染成诱惑舒适的温暖,多少人随波逐流坠入平凡:一半只有寒冷的白光,冷冽刺骨,没有人爱怜但却表达着自己的理想,万物迁移却不甘平凡。
林雨堂先生曾写过《有不为》,初读被那种一壶清茶甘为绿叶的意境所打动,再读却觉得少了些什么,大约是年少轻狂,我更赞赏郭沫若先生的长诗《凤凰涅盘》,那凤与凰舍弃百鸟的怨言,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叩问苍天。古来多少大志掀起的波涛才带领了滚滚打江。
这样的北极星下有一片清风竹林,狂风扫过,一杆清竹在拱卫下,冲破云霄。有一行白鹭,在最伟大的带领下,怀着鸿鹄之志拂翼飞上青天。胸怀大志无违理想,站在天梯的尽头,感受呼啸而去的世俗与平凡,只手摘星。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让我感触颇深,他从一个流落在外的落魄王族成为了齐国的国君,并将没落的齐国变得强大,然后九合诸侯,一度成为中原霸主,名震九州。
那是一个下午,管仲带着公子纠,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span——展开了一场王位争夺战。虽说管仲和鲍叔牙是挚友,但在此时却各自为战。他们向齐都进发,你追我赶,为的就是先到达首都,成为君主。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们狭路相逢。管仲为了扫清障碍,一箭射入了公子小白的心脏,让他吐血倒地。
可这只不过是公子小白的缓兵之计,实际上箭只射到他的衣钩,但他却咬破舌尖,倒地诈死,为的就是让公子纠放松警惕,自己趁虚而入。
当公子纠自信满满的回到齐都时,发现齐桓公早已登上王位。当齐桓公赐死公子纠时,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将管仲留了下来。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将管仲升为相。可以说,齐桓公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管仲绝对功不可没,他推行的改革让齐国迅速的强大了起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连昔日的对手,甚至仇敌都能以礼相待并予以重用,这才是齐桓公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每个清晨,都平静地把自己铺成一张白纸,等着阳光到我的灵魂里泼墨挥毫;每一个夜晚,都把自己倒得空空的,然后往里面添加风、星星、萤火虫……总之,尽量添加一切诗意的东西。我只是想提醒自己,认识自己,在我的时间里做我自己。
我知道自己到底在寻找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有人说,眺望摩天大楼的人,其实是在眺望自己的幸福。我不是,我的幸福没有那么高。
我的幸福低到尘埃里。
世上有不计其数的成功者,他们头顶光环,令人艳羡,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然而,那是你想要的么?人生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做你自己。
有人的的幸福如瀑布或山洪,有的人的幸福如涓涓小溪。
屋檐上鸽子成群,院子里花团锦簇。你喜爱的小狗,即使你在它吠叫时打它的小脸,它也依然喜欢依偎着你安静入睡。还有不被打扰的月亮,可以喝的露水……这一切都是我急着要向你表达的,我安静的幸福,我真实的自己。
在这么高速旋转的时光里,我们丢失了什么,我们又拣起了什么?看看那些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构造中步伐匆匆的人们。看着那尾追在名人背影后的追星者,以及盲目模仿复制成功者道路的人……他们的眼睛储满了名利却丧失了蓝天,他们的耳朵塞满了阿谀却失去了鸟鸣。他们失去了自己,迷途在别人的道路与时间里。
在我的时间里,我要做自己,追逐我低入尘埃的小小的幸福。
我时常背起背包到附近的山上去远足,在自然中,我找到了自己。当繁密的树叶遮住午后的阳光,又故意疏漏其中的一两缕,打在潮湿的地面;当深秋的第一树或黄或红的落叶在我面前摇曳而下,带着欲言又止的忧愁,当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的头发……这一刻,时光在外部世界里一点一滴地逝去,却好像与我无关,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时间。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我可以坦然地与自己对话……
在我的时间里,我只想做自己,我只想像个孩子一样,在你面前兴高采烈地阐述我简单的思想。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在忠于自己的幸福里,做我自己,就像那水边的晴蜓。
临风吟唱,翩翩起舞。
马有千里之能,却骈死于槽枥之间;花有国色之容,却遗忘于山林;人有国士之才,却弃于穷乡僻野,不得一展抱负,惆怅终身。这一切,只因世上缺少一双慧眼,一双能发现人才的慧眼。
中华上下,千古风流。秦相范雎,风光无比,深得昭王信任,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立下赫赫功勋,为秦国一统奠定了根基。范雎的风光,秦国的兴盛,都源于秦昭王的一双慧眼。范雎何人?一介穷苦书生,事魏中大夫须贾,被疑通齐,遭受奇耻大辱,奄奄一息。昭王知范雎有大才,请往秦国,五跪范雎问政。一代君王,五跪一介布衣!范雎深受感动,为秦效力,死而后已,使秦国兴盛,霸于六国。魏不识范雎,痛失人才;秦昭王慧眼识人,才有日后一统。范雎若不得发现,又焉有偌大声名,偌大功勋?
回观南宋。宋高宗时期,金兵肆虐中原,为祸苍生,大宋兵败如山倒,最终只好向金俯首称臣。一观南宋朝廷,又何缺人才,何缺名将?岳飞、韩世忠、宗泽等皆是一代英才,若用其中任一,不提灭金,收复故土失地,又何为难事?高宗却不,朝中“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却重用秦桧此等奸贼,听信谗言,害岳飞于风波亭。自作孽,不可活!高宗此举,无疑自断臂膀,有人才不用,你不失败,谁失败?俯首称臣还算是个好结果!宋高宗愚不可及,不具慧眼,不识人才。可悲!可叹!
再看,桓公听鲍叔牙任管仲而霸于诸侯;刘先主三顾茅庐于诸葛而鼎立三足;唐太宗大度任用魏征而兴唐;玄宗晚年用杨国忠、李林甫之徒而衰唐。前人的经历,无疑是一本奇书,字字珠玑,金玉良言。有慧眼识人才而兴,无慧眼弃人才而败!这不是一句真理吗?
人才需要发现,金玉需要挖掘。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更要有一双慧眼,大量选拔人才,用人之长。我相信,只要人才得志,人尽其才,富强中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