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中国英雄于敏作文字(5篇)

栏目:五年级作文

中国英雄于敏作文篇1

英雄的中国,我向你致敬!你从六十年前新中国成立时的贫穷落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走向现在的国富民强、繁荣昌盛!这是什么?这无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英雄的中国,我向你致敬!科技的利刃是我们成功的桥梁,文化的巨炮是我们高奏的凯歌,医疗的保障是我们奋起的动力,教育的基石是我们前进的力量。

英雄的中国,我向你致敬!看,我们科技的利刃正刺向夜晚的黑暗。原子弹、氢弹三年内相继为中国武装事业之强盛而鸣唱。“东方红一号”上天籁之音至“神舟七号”上太空行走,皆为中国航天事业之进步而翱翔;憧憬飞机至我国“大飞机项目”,都为中国航天事业之崛起而一飞冲天!我知道,中国所取得的石破天惊的成就一定为所有爱国人士所敬仰。

英雄的`中国,我向你致敬!听,我们文化的巨炮早已“轰”出了亚洲,“轰”向了世界。从旧石器时代上的第一个甲骨文到《清史》的最后一笔;从我们会做的第一个水瓢到圆明园最后一块修补的玉石;从我们“咿呀”叫的那一天到少数民族老人传唱的一首无词无曲的民歌,这都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遗产的缩影。在国外,一个外国人看到华人老师不应惊奇,看到孔子学校不应惊奇,他应惊奇的是自己为何不是一个中国人?为何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

英雄的中国,我向你致敬!我们不但拥有精锐的利器,而且我们还有雄厚的后勤保障及下一代教育之基石。

中国英雄于敏作文篇2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当我轻轻翻开《品格的力量——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一书时,英雄人物的生动事迹深深感染了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看到了林则徐立志献身报国的无私;“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我看到了于谦光明磊落的担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英雄事迹就像一面面镜子,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国是无私奉献的胸怀。“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便聊以安慰了”,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生前的一次表白。为了中华民族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于敏隐姓埋名整整28年,扎根边陲,白手起家,独立自主建立和开发了氢弹的'基础理论、制造技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岗位,他立足岗位,担当责任,无私奉献,永不放弃,以一腔热血报效祖国。读到这里,我不禁赞叹道:“于敏,我也要像你一样,不畏艰苦。”我回忆书中讲述的于敏在边陲种种艰苦的研究条件和刻苦钻研的情景,不禁想起今年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凤凰书城看书,我偏偏不肯去,因为我正被精彩的电视剧所吸引。妈妈连哄带骂,我才极不情愿地去了。到了书城,我随手拿起一本书,实际上,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家里的电视前了,心不在焉地看着,根本没看懂什么。回到家,妈妈问我:“今天去书城学到了什么知识?”我吞吞吐吐:“我…学到了……”妈妈一听,严厉地把我批评了一顿。是呀,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优越,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而于敏扎根边陲潜心科研的条件远远不及今天的我们,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本书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缺点,也使我真正改掉了不爱学习的这个坏毛病。是于敏让我知道了要努力学习,刻苦向上!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让我们像于敏一样,忠于祖国,认真学习,永不放弃,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中国英雄于敏作文篇3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诞生于一般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头在芦台镇上学校,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高校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本人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讨论生,并在北京高校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点下,1951年于敏以优良的成果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讨论所任助理讨论员、副讨论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静静地开头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究。这次从基础讨论转向氢弹讨论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爱做基础讨论,当时已经很有成果,而核武器讨论不只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需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今,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中国英雄于敏作文篇4

在1988年被媒体报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从事的“高级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氢弹和核武器。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四川绵阳的深山里,研究核武器。他判断,“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他不敢停止脚步。但长期在艰苦环境里工作,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于敏上台阶都要用手抬着腿才能慢慢上去,同事都劝他休息,他坚持要到小山冈上观测火球。由于操劳过度,在工作现场,他几近休克。1971年10月的一天深夜,于敏再次因为过度劳累休克……

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中国英雄于敏作文篇5

他28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安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却也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 上一篇:记一次游戏作文字四年级(8篇)
  • 下一篇:那一次,我真的什么作文字(1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