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精选3篇)

栏目:优秀作文

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篇1

校训:博远有鸣,开阔弘毅。

出处:1.博远楼、有鸣潭。2.(宋)朱熹《朱子语类》:学者当养教气宇,开阔弘毅。

校风:道不虚谈,学贵实效。

出处:(清)李颙《二曲集》卷七《体用全学》

教风:严谨至诚,乐教善导。

学风:慎思明辨,好学乐群。

出处: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校训博远有鸣,开阔弘毅从各个方面阐扬了我校偏处一隅而不坠青云之志的大学理想与教育使命——

目标:追求博大高远的学术境界和教育理想。

行为:积极奋发、争鸣天下,发声学林,有所作为。

心胸:开放包容,不拘一格。

抱负:力争上游,耻居下品。

意志:坚定顽强,不屈不挠。

校风道不虚谈,学贵实效标示了我校崇尚朴实,拒绝浮夸的整体行为风尚。

教风严谨至诚,乐教善导规定了教师在作风、心境、态度、方式方面所应该具有和展现的教学风尚。

学风慎思明辨,好学乐群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始于学,终于不倦的好学行为,以及共同进步的群体风尚。

以校训为主导,校风、教风、学风为副翼的一训三风具有内在的联系。校训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校风、教风、学风是在校训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学生具体学术行为和教育活动风尚的展现。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价值追求固高悬于天,永远为激励的动力而永远难以实现,然归之以弘毅,则表明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理性认识:唯有坚实的努力和顽强意志的支撑才可以在理想的虚空中不断跋涉前行。朴实无华的理念因而成为博大高远理想的依归和脊梁,并因此与校风的不尚空谈、注重实效,教风的严谨治学、教学严谨,学风的谨慎思考、仔细分辨相互贯通,共同架构起一个朴学之道的意义世界。

夫一人之立,座右铭有以激之;一族之兴,家训有以规之;一校之建,校训有以诫之。红河学院者,溯其远则一九七八,言其近则二00三,三十余载大学路,竟无一训鉴其史,可叹可憾!羞愧之余,自当扼腕以奋起;缺憾之际,理应制作以补天。故一训三风造作之事乃起,数载酝酿,几度论讨,广泛征集,披沙拣金,搜箧经史,自铸清词,大会小会,民主集中,公元二0一四年岁末,红河学院一训三风终应声而出,尘埃落定。其义之简而易明者如上所言,而未发之覆尚需周章,遂再赘冗语,以广其义。其辞曰:

校训博远有鸣,开阔弘毅释义:

我校有楼,名曰博远,平地而起,博大高远,学者云集,教化之地也。博远之下,一水枕之,水光潋滟,微波粼粼,斯所谓有鸣潭者也。有鸣潭者,乃有名堂之谐音,暗寓一校之心,其志不在小也。古来之所谓有名堂者,无不先有鸣而后成其名堂,一校之微,一潭之小,欲成其名堂,非有鸣而不可,故曰有鸣潭。

一楼之博大而高远,一水之沉静而蕴藉,彼此依存,共为一景。水映楼,楼矗水,博远之楼入于有鸣之潭,有鸣之潭衬于博远之楼。登斯楼而小天下,学问之博大高远可喻于怀也;探其水而破浪前行,小狗之鸣可为大狗诧也。故博远之楼,有鸣之潭,其所谓共为一景之景者,非独风景之景也,亦乃学术之景也。睹此而所谓一校之小,一志之大,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或曰:夫以小小一校,一校之小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技艺之学亦足矣,何乃自致隆高,奢谈所谓学术之博大高远?此一流大学之事也,边鄙之校,又何间焉?曰:此言似是而非,足混淆视听,非笃论也。何哉?夫学术,天下公器也,天下之校皆可为之,天下之人皆可为之,非谓谁家之天下,岂容他人酣睡!学术之博大高远,非一校之可穷尽,非一人之可独霸,天下之校,天下之人,各尽其力,自致其高而已。有心者皆可谋之,有意者皆可言之,有力者皆可为之。何乃画地为牢,枉自拘拘?又曰:技艺之学亦含天道之理,技者道也,道者技也,道技本不分,通人磅礴以为一,碍者私分以为二。技艺之学自有其博大高远,不为之博大高远,而为之渺小低矮,岂非甘居下流,为人不齿乎?

朱夫子熹有言曰学者当养教气宇,开阔弘毅。养气之说,亚圣孟轲言之于前,理学大师朱熹倡之于后,士不可不养气,学者不可不有宏宇,养学之道,理固如此,然此非所欲论者也,故姑置之。所欲论者,开阔弘毅与我校校训价值观之所系者也。朱夫子开阔之所指者乃学者之胸襟也,治学当不抱门户之见,广其视野,大其胸襟,可纳者纳之,不可纳者亦纳之,可容者容之,不可容者亦容之,方可有大成,此为狭隘者终身不可见也。夫子之言,乃指示学者治学之圭臬,于我校校训而言,亦乃不可更而必承其遗训者也。此外而别见开阔深意者乃谓一校之眼光胸襟者也。我校地处南疆,为国门大学之倡导者,国门大学之含义,其要者即所谓国际化,国际化之眼光胸襟,非开阔之义而何?开阔为我校校训之一义,与国门大学之国际化贴切如此,其忍心舍之乎?弘毅一语,最早见于《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朱夫子于养教气宇之外,不言其他,而独取此语,其意不可谓不深。夫所谓气之养,宇之成,非有弘毅而不可。弘毅者,抱负远大而意志坚强也。学者不可不远瞩高瞻,然徒远观而意志薄弱,无实行之毅力则终将一事无成。治学如此,治校亦如此,夫所谓博远有鸣之理想,放眼天下之豪情,一飞冲天之抱负,若无坚强意志与恒定毅力之推动,终不过镜中花、水中月、空中楼而已。故校训之有弘毅,乃博远、有鸣、开阔之有依归者也。学术也好,技艺也罢,皆自有其博大高远,欲致其隆高而舍开阔弘毅,其道塞也。于此之外,更有一义,与此关联。畴昔西南联合大学之迁于蒙自,刚毅坚卓之旗帜遂飘扬于南疆之天空,联大于全民艰苦逆境之刚毅坚卓,与我校如今于边地开建国门大学之开阔弘毅,同为艰巨,共有心力,自有天机存焉。昔日联大之危难而不丧斯文,今日国门大学之边远而不懈创业,同为一地,古今有义,联大之精神传扬于此,流播于今,如我辈者,承其精神,扬其旗帜,孰云不可?

一言以蔽之。博远有鸣,开阔弘毅之校训,既与我校风物之美相取义,又与我校所追求之学术理想及办学之最高价值观相切合;既与我校国门大学之理念相适应,又与西南联大之精神相贯通。斯文之意,可不美耶?

校风道不虚谈,学贵实效语出清代大儒李颙《二曲集》卷七《体用全学》,其言针对晚明以来心学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空疏学风而发,反对浮华而不切实际的治学之道,提倡学问的实际效用,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诸大师一道开有清一代经世致用学问风气,扭转学术史发展方向,功莫大焉。李颙学贵实效的思想又渊源于宋代名儒张载学贵有用之名言,因是之故,道不虚谈,学贵实效之言既为北宋新儒家传心之学,亦乃明末清初以实学代空疏之学之时代强音,其学术史意义自不待言。

此语作为我校校风,贴切之至,其因有三:一、与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性质、方向、发展正相一致。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核心即讲求学问与育人之道之实效性,其所谓治学,抑或所培育之人,须为实际之学与实际之人,具实际学问,有实际工作能力,胜任具体事务,踏实做事,不尚空谈,不浮夸无用,一校之行为风尚与一校之办学性质切合无间,殊为难得。二、学与道之有机结合。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固然规定了我校讲求实效的必然之路,然而并不意味着必然放弃学术之道的追求,实际之道也是道,实际之上亦为道,不过我之所谓道,拒绝虚无与空谈而已,而强调实际效用之道。学与道,皆我所欲也,所不欲者,空谈误国者也。三、独特性体现。道不虚谈,学贵实效跳出一般校风道德内涵界定与媚俗语式表达之固有模式、思路与框架,转而关注道与学之关系及功效与运用,于喧哗浮躁之人世提倡一种朴实的学术和教育,于好高骛远之人间世表达一种朴素的教育理念,在适应学校转型之性质、要求之外,更显示了我们脚踩大地、真实有为、弘毅有责的独特风尚追求。

教风严谨至诚,乐教善导乃校训价值观在教师身上的要求和体现。严谨者,必定笃实治学而后得;至诚者,必定诚意正心而后有,学问之具与乎德性之美,皆源于朴实之道;具学问之严谨与德性之至诚者,于教书育人之际,自能显其朴学之风与仁者爱人。而所谓乐教善导者,无非热爱教育,善于引导,此要求亦朴实无华,而欲真正践行,亦非有求真之心与笃行之实而不可。

学风慎思明辨,好学乐群之慎思、明辨语出《中庸》,意谓学生求学,当不事苟且,思而慎、辨而明,于批判之中见真理,皆笃实学风之倡导。好学之学生,学生之好学,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可不谓实学耶!乐群之语,《学记》言之,且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人之学不为学,众人之学方为学,一人之乐不为乐,众人之乐方为乐,未能理会朴学精神之一二者,安能于自我与他人之关系有切实之投入?此乃个人、个人与群体之关系两个方面对校训笃实精神之贯彻。

故夫所谓一训三风者,各有侧重,彼此分离,然分中有合,离中有同,分离之中一线贯之,其所为异体而共为一体者,朴学之道是也。

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篇2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解读: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影响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关键。它既是学校品格和美质的象征,也是全体师生的行动指针。校训的确立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也能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校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对全体师生员工时时起到巨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作用。它体现了学校办学的思想,是规范师生行为的准则和行动指南。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能够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能够确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韧,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我们学校用这句话作为校训,其用意十分明显:自强不息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厚德载物是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本校训体现了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追求,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学校的一种精神型的潜在课程,发挥着塑造师生人格、夯实精神底蕴、导引师生做人做事的功效。校训需要我们深入灵魂去感悟、去深思,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校风:善思明礼求真践行

校风解读:

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风和职工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反映全校师生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执教的风貌。

善思,强调了善于思考的重要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能够思维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善思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作为教师,只有善思才能教出出色的学生;作为学生,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明礼,从广义上讲,就是讲文明;狭义上,就是明晓规矩。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学者颜之说: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修,心有礼则泰。将明礼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

求真,体现了我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人真,方能得知己;对事真,才可获真知。希望全体师生,说真话,行真事,做真人。去除浮躁,力戒虚假,追求真知灼见。

践行,践者,实行也。践行,就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是告诉大家,不要光说不做。不能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要亲自实践,亲自行动。

教风:尚德励志博学创新

教风解读: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是校风建设的关键。

尚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强调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尚德是人格完善的基本要求,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人成其为人的必要修炼。在价值追求多元化,功利主义、浮躁之气甚嚣尘上的当今社会,内在的道德修养正在被许多人忽略不计,将尚德作为校训,意在提醒每一位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做有根的人。

励志,词典上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汉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励志就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以此为教风,乃是激励教师们奋起志向,集中心思致力于教育事业。

博学,是对教师学品、学问、学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以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的态度,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学风:文明守纪,乐学创新

学风解读: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通俗一点说,学风是指学校的学习方面的风气。

文明,广义的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狭义的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作为校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言行规范,遵循礼仪,讲究文明。

守纪,即遵守纪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严格遵守纪律,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乐学,就是乐于学习,就是要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才能激发起更强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感受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学习境界。

创新,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中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今天,成功者不是继承型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人。继承性学习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要特征;而创造性学习,则是把学习知识与创新知识结合起来,不只是学到知识,还能推动创造。那些甘于平庸、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只能是庸人,时间留给他们的只能是苍白的历史和悔恨的叹息。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我们的教风和学风中都有创新这一口号,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于创新的重视,就是希望我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篇3

校训:立德立行,求是求新

校风:文明,勤奋,求实,进取

教风:学富为师,德高为范,育人为本

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 上一篇:中学生抗击疫情作文(精选3篇)
  • 下一篇:<骨干教师个人发展计划(精选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