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受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时正处于唐朝晚期,皇帝忘了隋还好朝的教训,开始欺压百姓,奢侈无度。他正巧生于唐朝首都——长安,家族历代为官,家境颇为荫厚,然而他并未沉醉在富二代的光环里。他从小目睹朝廷腐败,更是天生好学,在同龄人还在仕途上披荆斩棘、蹒跚前进时,他却早已平步轻云,一步登天,还受到王叔文等皇帝重用的大臣所看好。
在这个瞭望众生的人生高峰上,他却没有止步,安乐享受现在生活。不久他就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没人能真正明白他的用心,也许他是为国贡献一己之力,也许他是为私谋利,企图留名青史。但最终,他在人生高峰时一脚踏空,跌入万丈深渊,但在这万丈深渊里,造就了他古诗的绝顶成就。
正值壮年的他,表现出异乎常人的孤寂,没有钟子期与伯牙那样能形影不离的知己,他一切的苦,无从诉说,便只能对高山发泄,对流水痛诉。
一日,他同几位好友来到了一处无名美景的地方,他立马就被吸引住了,但美到极致,就变得高冷,甚至有些凄寒。他将这美景化为了自己,融入了诗词中。他让“潭中鱼空游无所依”,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重笔写入石潭之美,就是为了在最后一刻,爆发出自己的苦闷孤寂。石潭亦“我”,“我”亦石潭。同他一起前往石潭的人有五人,而真正前往的,只有他一人,这是一次他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这就是写下“千万孤独”藏头诗《江雪》的柳宗元。
如今,有许许多多不被认可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也许有着绝高的智商,有着能拯救人世的情怀,却被冠以“疯子”的称号,只能孤芳自赏。但有一些人却不与命运低头,他们尽管顶着柳宗元般的孤寂,却负重前行。如革命战士鲁迅先生,中国神话人物马云“爸爸”。
我认为,只有在人生最困苦之时,勇往直前,冲破浓雾,才有可能看得见希望。所以,只有将这种绝境求生的欲望嵌在柳宗元的性格里,少一些孤独,少一些愤闷,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柳宗元,而不只是“凄神寒骨”的柳宗元。
世间尽是我知己,何惧无人度良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一千多年前,一个老翁,孤舟泛江,独钓江雪。他是柳宗元,他有一双通灵的眼睛,他能看出盛世背后的凄凉,能望尽烟花散尽时的落寞,他也能窥视他身体里那个名为寂寞的小孩。
写《小石潭记》的时候,柳宗元的心里也一定是孤独的,所以整篇文章读起来有一种清净的感觉,文中的“水尤清冽”,清澈的水可以望到底部,河水给人寒意,也许正是因为柳宗元能够把世间一切都看透,所以他才会感到孤凉。在望到,“不可知其源”时,内心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和未来,也像这小石潭一样随波而湾,前途未卜。
人有时候无由来的感到孤独,尽管周围人声喧杂,而自己也会像个冰雕一样的感到孤独。然后耳朵会开始听不到声音,就像老旧的台式电视机一样,会有刺耳的嗡嗡声。耳朵,因为孤独能开始听到心跳,听到血液流经大脑,听到身体破碎的声音。
我以前经常会在半夜醒来之后再也无法入睡,窗外的路灯冷的暖的,好像都与我无关。所以深夜一个人的时候,人的思维最活跃,我会思念某个人,会幻想世界末日,会在空白的本子里大片大片的画画,这些画一笔构成,线条交错,杂乱无章,不见开头,难觅结尾,就像我的思绪一样的乱。末了戴上耳机,在震天响的音乐里沉沉睡去。
昔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挺孤独的人,然后一天一天的难受,一天一天的难过,那种孤独感,就像是胃里翻江倒海,想吐。最近我在翻郭敬明的书时,读到了一句话“只要我们以相同的姿势阅读,我们就能互相安慰。”这本书都快被我翻烂了,可我却是第一次为了这句话而感动不止。我和街边的路灯一样在半夜清醒,我和月亮一样,始终无法和太阳嬉戏,我和它们一样孤独。哦不,因为我们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并不孤独。
当然,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时候,比起孤独,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宽慰,处境相似的一人一景,肯定也在以某种超脱的形式互相安慰。
所以世间万物皆为我知己,那又何惧身边无有佳人伴。
偶遇美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间的美景处处都有,就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和发现。当在一片苍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声。泠泠作响,自然是引人入胜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树翠蔓,高低交错,令人不禁要大吸几口新鲜空气。或是脱了鞋下潭,亲身体会谈水的清凉澄澈。“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对荒野渡口的偶然发现,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样的感叹吧!
偶见潭景
“佁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发现美景之后,重在如何才能正确的欣赏。潭中水质极佳,日光都可以直见水底。虽然水至清则无鱼,但这的鱼似通人情。既知来人并无恶意,便自由往来,时动时静,时去时来,时近时远。令人也不禁想去与鱼儿互相逗乐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经到了能与飞鸟和谐相处的地步了吧!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丽。
偶识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许我们只能敬重的欣赏。坐在潭边,静心欣赏,看寒树成林,翠竹围潭。此时才能感到内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没有杂乱的声音,没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间,一时仿佛停止了更易。这才恍惚之间,偶识自然大美与深不可测,便抱有敬重之心,记于纸上,写在心中,悄然离去。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于赤壁矶下,听水落石出,而四顾寂寥,便是真正认识到了自然。这偶然的领悟,必然是偶然的美丽。
这偶然的美丽,或许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奥秘。
跋山涉水来到了这小石潭。还未进入,就听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声。柳宗元说,他所听到的流水声就像佩环碰撞的声音。或许这是初到时的欢乐吧。而我站在那里,听到这流水声,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随后,我们“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块石头为底的小谭,不禁的猜想若石头整块翻起来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谭后则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里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许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里就是古文运动里和他并肩前行的韩愈等人吧。后来,我们还欣赏到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数十步,我们又看到“潭中鱼可白许头”,柳宗元高兴地和我说这些鱼都呈现出一种“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样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当柳宗元想要靠近看个仔细时,它们又向远处游走了,我笑着对柳宗元说:“你看,它们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说到:“那些平日里与我纠葛的人,也是这副样子的,若有靠近,必将疏远。”
我们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到这般景象,柳宗元脸上的笑容逐渐褪去,我想,他或许是觉得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条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后,回头望去,早已看不见源头在哪里。
后来我们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边想休息一会儿。想欣赏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里便装满了竹树。“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脸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说道:“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录了些许后就催着我仓促的离开这里。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开心不起来。明明“闻水声”时还是“心乐之”的,可“坐潭上”时就“悄怆幽邃”了。
、、、、、、
我最开始的心之所向,还是没能抵过那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
也许是受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时正处于唐朝晚期,皇帝忘了隋还好朝的教训,开始欺压百姓,奢侈无度。他正巧生于唐朝首都——长安,家族历代为官,家境颇为荫厚,然而他并未沉醉在富二代的光环里。他从小目睹朝廷腐败,更是天生好学,在同龄人还在仕途上披荆斩棘、蹒跚前进时,他却早已平步轻云,一步登天,还受到王叔文等皇帝重用的大臣所看好。
在这个瞭望众生的人生高峰上,他却没有止步,安乐享受现在生活。不久他就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改革。没人能真正明白他的用心,也许他是为国贡献一己之力,也许他是为私谋利,企图留名青史。但最终,他在人生高峰时一脚踏空,跌入万丈深渊,但在这万丈深渊里,造就了他古诗的绝顶成就。
正值壮年的他,表现出异乎常人的孤寂,没有钟子期与伯牙那样能形影不离的知己,他一切的苦,无从诉说,便只能对高山发泄,对流水痛诉。
一日,他同几位好友来到了一处无名美景的地方,他立马就被吸引住了,但美到极致,就变得高冷,甚至有些凄寒。他将这美景化为了自己,融入了诗词中。他让“潭中鱼空游无所依”,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重笔写入石潭之美,就是为了在最后一刻,爆发出自己的苦闷孤寂。石潭亦“我”,“我”亦石潭。同他一起前往石潭的人有五人,而真正前往的,只有他一人,这是一次他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这就是写下“千万孤独”藏头诗《江雪》的柳宗元。
如今,有许许多多不被认可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也许有着绝高的智商,有着能拯救人世的情怀,却被冠以“疯子”的称号,只能孤芳自赏。但有一些人却不与命运低头,他们尽管顶着柳宗元般的孤寂,却负重前行。如革命战士鲁迅先生,中国神话人物马云“爸爸”。
我认为,只有在人生最困苦之时,勇往直前,冲破浓雾,才有可能看得见希望。所以,只有将这种绝境求生的欲望嵌在柳宗元的性格里,少一些孤独,少一些愤闷,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柳宗元,而不只是“凄神寒骨”的柳宗元。
世间尽是我知己,何惧无人度良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一千多年前,一个老翁,孤舟泛江,独钓江雪。他是柳宗元,他有一双通灵的眼睛,他能看出盛世背后的凄凉,能望尽烟花散尽时的落寞,他也能窥视他身体里那个名为寂寞的小孩。
写《小石潭记》的时候,柳宗元的心里也一定是孤独的,所以整篇文章读起来有一种清净的感觉,文中的“水尤清冽”,清澈的水可以望到底部,河水给人寒意,也许正是因为柳宗元能够把世间一切都看透,所以他才会感到孤凉。在望到,“不可知其源”时,内心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仕途和未来,也像这小石潭一样随波而湾,前途未卜。
人有时候无由来的感到孤独,尽管周围人声喧杂,而自己也会像个冰雕一样的感到孤独。然后耳朵会开始听不到声音,就像老旧的台式电视机一样,会有刺耳的嗡嗡声。耳朵,因为孤独能开始听到心跳,听到血液流经大脑,听到身体破碎的声音。
我以前经常会在半夜醒来之后再也无法入睡,窗外的路灯冷的暖的,好像都与我无关。所以深夜一个人的时候,人的思维最活跃,我会思念某个人,会幻想世界末日,会在空白的本子里大片大片的画画,这些画一笔构成,线条交错,杂乱无章,不见开头,难觅结尾,就像我的思绪一样的乱。末了戴上耳机,在震天响的音乐里沉沉睡去。
昔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挺孤独的人,然后一天一天的难受,一天一天的难过,那种孤独感,就像是胃里翻江倒海,想吐。最近我在翻郭敬明的书时,读到了一句话“只要我们以相同的姿势阅读,我们就能互相安慰。”这本书都快被我翻烂了,可我却是第一次为了这句话而感动不止。我和街边的路灯一样在半夜清醒,我和月亮一样,始终无法和太阳嬉戏,我和它们一样孤独。哦不,因为我们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并不孤独。
当然,柳宗元在看到小石潭的时候,比起孤独,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宽慰,处境相似的一人一景,肯定也在以某种超脱的形式互相安慰。
所以世间万物皆为我知己,那又何惧身边无有佳人伴。
偶遇美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生活间的美景处处都有,就看我们如何去对待和发现。当在一片苍翠欲滴的篁竹之下有水声。泠泠作响,自然是引人入胜的。向下走去,是一潭美池。四面青树翠蔓,高低交错,令人不禁要大吸几口新鲜空气。或是脱了鞋下潭,亲身体会谈水的清凉澄澈。“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对荒野渡口的偶然发现,想必也是和柳宗元的偶遇美池抱有同样的感叹吧!
偶见潭景
“佁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发现美景之后,重在如何才能正确的欣赏。潭中水质极佳,日光都可以直见水底。虽然水至清则无鱼,但这的鱼似通人情。既知来人并无恶意,便自由往来,时动时静,时去时来,时近时远。令人也不禁想去与鱼儿互相逗乐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人生意境,想必也已经到了能与飞鸟和谐相处的地步了吧!这偶然的心境突破,想必是偶然的美丽。
偶识自然
“坐潭上,四面竹林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自然美景面前,或许我们只能敬重的欣赏。坐在潭边,静心欣赏,看寒树成林,翠竹围潭。此时才能感到内心悄然而生的寒意。没有杂乱的声音,没有突兀的景色,天地之间,一时仿佛停止了更易。这才恍惚之间,偶识自然大美与深不可测,便抱有敬重之心,记于纸上,写在心中,悄然离去。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于赤壁矶下,听水落石出,而四顾寂寥,便是真正认识到了自然。这偶然的领悟,必然是偶然的美丽。
这偶然的美丽,或许就是自然的大美,自然的奥秘。
跋山涉水来到了这小石潭。还未进入,就听到了一股小小的流水声。柳宗元说,他所听到的流水声就像佩环碰撞的声音。或许这是初到时的欢乐吧。而我站在那里,听到这流水声,只是心想:“就到要了”。随后,我们“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我看到以整块石头为底的小谭,不禁的猜想若石头整块翻起来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然而柳宗元走近小谭后则是和我分享了那些清水里翻卷的奇石,是水中高地。或许那些奇石在柳宗元眼里就是古文运动里和他并肩前行的韩愈等人吧。后来,我们还欣赏到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景色。
向前又走了数十步,我们又看到“潭中鱼可白许头”,柳宗元高兴地和我说这些鱼都呈现出一种“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样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当柳宗元想要靠近看个仔细时,它们又向远处游走了,我笑着对柳宗元说:“你看,它们在同你玩耍呢”。柳宗元说到:“那些平日里与我纠葛的人,也是这副样子的,若有靠近,必将疏远。”
我们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到这般景象,柳宗元脸上的笑容逐渐褪去,我想,他或许是觉得这蜿蜒的水流就像自己走的那条曲折的路吧,走到最后,回头望去,早已看不见源头在哪里。
后来我们走的有些累了,就坐在潭边想休息一会儿。想欣赏这的美景,但向四周望去,眼里便装满了竹树。“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脸上的表情更加凝重了,他便说道:“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录了些许后就催着我仓促的离开这里。
回去的路上,柳宗元一直开心不起来。明明“闻水声”时还是“心乐之”的,可“坐潭上”时就“悄怆幽邃”了。
、、、、、、
我最开始的心之所向,还是没能抵过那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
清晨,一缕缕阳光从树荫之间撒下来,如绸缎般涓涓细流的小溪,远山与绿树意浓如画,碧潭与天空相互辉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却令人感到一丝悲伤,一丝寂寞。虽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胜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伤的情绪,柳宗元不愿意再想更多,四面而来的烦恼,欲让石潭里的沉郁带他离开世俗,去寻找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安乐。
柳宗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与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对小石潭记的欣赏也只是一个蒙着彩色外衣的泡沫罢了,一触即破。他享受着大自然的调侃,仿佛世界都如此明亮没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达的,却已在不言中,通过文字,显现了出来。
我们现在所了解与背诵的许多著名诗词散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如即将学到的《醉翁亭记》也是一篇。还有李白、刘禹锡、苏轼等,无一不是将自己郁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赋于山水外物,待后人细细品读与感受。我十分为那些遭贬的文学家们感到惋惜,觉得国家又失去了像这样一批才高志远的仁人志士。
但个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们文学方面的才华。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出了《永州八记》,被后世奉为写山水抒情之经典。也许文章的最大意义便在于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情感。
每个人都拥有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生命中尽力展现自己,自己的生命与思想才能延续。柳宗元用另一种方式被世人知晓且理解,用自己的诗词传递情感与思想,这也就是生命的延续了吧。
我觉得,柳宗元这样忧愁与消极时,并没有想到自己在后世,在将来,会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被人们所接受,而自己的诗也会被流传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赏,应该会感到十分高兴与富足。也会走出自己的忧愁与烦恼,看见小石潭时一定会十分喜悦。而不是借着美景感叹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充满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