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上的弹孔分布不均,第一反应是加强弹孔密集处的装甲,但细想之后才明白,有些易损部位之所以被发现中弹较少,是因为该部位中弹多的战机都被击落,未计入数据之中。所以那些中弹少的部位,才是最应该得到加强的。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即战斗机该部位受到的攻击并不少,只是大量弹孔未被统计,仿佛“消失”了一般。
生活中,类似这样“幸存者偏差”还有很多。比如有人大病痊愈,便把自己所服用的药物视作灵丹,村中有几位百岁老人,村子便被称为“长寿村”;有的企业屹立不倒,看似成功典范,但实际上不过是大浪淘沙中的幸运儿;有的人学历较低却功成名就,看似证明“读书无用”,实际上只是概率使然罢了。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人们只关注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并尝试从样本总结某种规律或经验,却未考虑总体可能反映出不一样的结论,导致推理出现谬误。当选取样本与剩余样本差异明显时(比如幸存战机与坠毁战机),推出的结论便尤为荒谬和错误。
为什么人的视角会出现这样的局限呢?第一,人们往往只愿搜集最容易搜集,且特征最显著的例子,就像离世的病人和早逝的村民罕有关心也难以统计,痊愈者和长寿者却成为关注焦点。第二,人们常常带着主观倾向去解读事件的原因,成功者的行为都是对的,失败者的行为都是错的。事实上,成功的企业和人士,并不一定有多少可以复刻的“经验”,而很有可能只是大量失败的公司和企业中,碰巧留下的那一个。
正是这样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使得“幸存者偏差”大行其道。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对症下药。首先,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全面,让“死人开口说话”,可以避免因样本偏差而导致的失焦;其次,去除先入为主的思维,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个例无法代表整体,不能想当然;最后,得出的结论必须经过检验,适用于总体,而不是某一部分特例。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幸存者偏差”不能滥用,不能将一切观点都归因于随机概率和样本差异,从而得出观点为误的结论。因为有时,选取样本和剩余样本可能较为相近,导致从部分样本中总结的结论,也可能适用于整体:成功企业或许真有独到之处,百岁老人或许真有养生诀窍。这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调查,而不是空想就能得出结论的。如果将“幸存者偏差”的适用范围无限扩张,就将推出一切事物都是随机的,无序的这样的荒唐结论,是对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忽视。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努力避免“幸存者偏差”的逻辑陷阱。只有经过全面、严谨的分析和论证,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才能找到“消失的弹孔。
专家们在保护战机时懂得重视不起眼的的数据,治国理政的领导人们更知道不忽略沉默群体的要求。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伤痕累累的人。城里的年轻人抱怨房价太高,要花掉自己30年的时间去还贷款,父母抱怨辅导班太贵,要花自己掉半个月的工资给孩子报辅导班……党和国家听到了他们的呼声:习近平同志再三强调“房住不炒”,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满足青年人首套刚需;教育部重拳整治课外辅导班,切实给孩子们降压减负。这些原本伤痕累累的城市居民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逐渐变得健康、坚强。
但这个社会还有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百姓,他们生活在没有修水泥路,没有通自来水的贫困乡村,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千二百元,教育、医疗、住房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障,他们比谁都更需要党的政策和国家的关怀。
但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人们大都知道“焦虑的中产”,却鲜有人关心仍在为因天灾减收而发愁农民;人们关注飞涨的房价,却鲜有人知道粮价是涨是跌,“谷贵伤农”的故事是否仍在上演。
幸好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党和国家关注全体百姓的全面小康,政策的春风吹到了一个个贫困乡村:2004年以来,每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业农村农民;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实现了“2不愁”,有了“3保障”,他们很快就会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过去因为信息闭塞而无法将优质农产品转化为收入的陇南群众,在市政府“电商扶贫”的政策下开起了网店,27万居民走出了贫困,生活在5A景区周边的贫困居民,在“旅游扶贫”的推动下建起了旅游合作社,搭上了脱贫致富的班车。
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复兴号”巨轮,每一个部位都得到了保护,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每一个群体都得到了党的关怀。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征途上,不再有人被遗忘。
庄严肃穆的会场,铿锵有力的字句,一下子将时光压缩了一百年,让距离腾挪了几万里。五四,一个属于新中国的词汇,一个属于中国青年的标识,正在一下重似一下地撞击着,那个埋头书桌的我,和我的灵魂。
那声音让我想起的历史,浮雕般一一涌现。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新青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师夷、体用、洋务、实业、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于是,最黑暗处迸出了天光,沉疴累累的老大天朝艰辛地诞下了朝气昂扬的少年中国。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永远像青年一样的斗士鲁迅,毫不留情地解剖到我们皮肤的底层;“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熟睡中惊起继而创办《新青年》的钱玄同如此呐喊……
五四的意义,我想便是打破了我们的“一直都如此”,是之于愚昧落后的怒吼,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奔走,是青年的胆气和担当。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
于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于是26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32年的王继才,在风浪拍岸中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于是那个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刚刚毕业的稚嫩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泥泞的秦玥飞,背负着自己的青春,离开耶鲁,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守梦……
于是也想起了不久前刚开始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贸易战!记得曾有人说,美国如果真要打击中国,不用长枪大炮,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搞定。一百年前的坚船利炮,一百年后的核心技术,此刻正值青春的我们,又该做何想?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追求权位与高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还小?
亚里士多德曾说,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一百年了,先驱已逝,但五四精神呢?胆气与担当呢?
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书桌前的我,抬起头,那不远的远方清晰可见,那巨人的言语久久回荡: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美剧《丑女贝蒂》中的主人公贝蒂是一个带钢牙套和厚重的眼镜,身材粗壮的女人。这样的主角形象最终也仍没有改变,只是有一个职场菜鸟化身为白领,并将男主角收入囊中。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那只自卑的丑小鸭一步一步敞开胸怀,必变为丑天鹅的那种精神上的蜕变。对此,男观众们却似乎并不买账,只称是“看了第一集和最后一集,没变,烂爆”。
现今社会是看脸的时代,只不过男性的要求更严格了一些,大多数人择偶的标准是脸,一见钟情这种老梗的基础也是脸。电视剧中的丑女大翻身的桥段在现实中可是一把烂戏,时代总是让人慨叹:人丑,还能干些什么?
某市状元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人丑,就要多读书。”虽是笑谈,可着实谈到了重点上。蔡澜先生有一篇论述漂亮女人的文章,他老人家在文中评价张爱玲“不怎么漂亮,但是美”;也是了,如果你读过张爱玲满是荆棘的文字和句句穿心的篇章,你对她的评价就永远不会是“鹅蛋脸,穿着旗袍的俗女人”,而会是“在蟹壳青色的天空下一抹绒黄的点缀”。时代于人,洗印下来的终究只是一颗心,容貌终究会老,心中沉淀的是大爱与智慧,表现出来的就应是一种坦然而落落大方的美。
因此,往往内在是充实而美丽的,其外在就算不美,也一般精神雅致。像奥黛丽·赫本,关注于贫困儿童,总不吝惜她对于那些孩子的爱意,以至其古稀之岁,仍能看出她年轻时候有多么美的惊世骇俗;像杨绛,如今已逾百岁,虽朴素但衣冠整洁,谈话也是侃侃而谈,眼神中透着的是亘古的学识与平静。蔡澜先生实在不能称之为帅,但是一见便会脱口而称“先生”或是“老师”,客见其器宇不凡,整洁到鬓角都须是平齐的程度。现在有很多年那奇怪的人因外界压力而选择整容,虽是其自己的选择,他人无权评论或干预,但仍然忍不住想要提醒他们:美,通常是由内而外的。
在进整容院门之前,先考虑给自己的心整整容,让自己具有内在美的品质——不仅是善良,你还要博学——然后,当你有朝一日足以自信的站在镜子前时,你发现你自己已经成为篇末贝蒂一样的人,虽不漂亮,但美得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