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放鞭炮,走亲访友真热闹,处处拜年贺声好,来包饺,换新桃,男女老少放鞭炮,儿童盼望春节到。
这首童谣真是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身边的小伙伴,一提到春节,哪一个的脸上不是洋溢着幸福地笑容,哪一个人不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得睡不着觉。
一想到春节,我就自然联想到可以玩了,和小伙伴们打雪仗,放炮,那股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过春节,我就可以回老家和爷爷奶奶吃团圆饭,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全家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当然了,压岁钱肯定是少不了的。每次春节,我的口袋里都是鼓鼓的,爸爸都叫我“小富翁”呢。
春节里,少不了和我的伙伴们放鞭炮。我的小伙伴都很大胆,他们勇敢地走上前点燃导火线,我在一旁也跃跃试试,可又有一点儿胆小,心想:万一刚点着炸到我怎么办?不过,战战兢兢地抽出第一支掼炮,点燃后抛出老远,然后掉头就跑,躲在墙角,用力捂住耳朵,小伙伴们见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觉得很没面子。就奔回家,特地找来一根长长的烟花去炫耀,我用火柴点燃后,“轰”地一声,小伙伴们都吓了一大跳,而我却从容地拿着烟花,得意洋洋地笑着,那个感觉真是爽啊。
一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急切地盼着春节的到来哦。
春节,一个集万千文化与活动于一身的盛事佳节,总是占据着我回忆的一角。
母亲是内蒙人,我过年也自然会去内蒙待上几日。屋内总是充满着牛羊肉的淳香,令人费解的方言和欢声笑语,而我会懒懒地陷在沙发中,等待着那一丝沁人心脾的清香——奶茶。喝多了市面上丧心病狂的添加剂奶茶和甜到崩溃的饮料,便越发喜爱家里的蒙古奶茶。它很特别,味道是咸的,颜色也不那么鲜亮,令外地人无法接受的风味却是我的心头大好。大清早,家里没有大棒骨的肉香,相反,是清茶与鲜奶。舅舅分筛着砖茶叶,锅里煮着牛奶,姥姥端着茶杯,与正在切糖饼的舅妈小声聊着新一天的菜谱。清晨的阳光洒进窗棂,温柔而不刺眼。我常没有耐心注视大人们干活,于是去桌边坐好,刚掏出手机就听到一句清亮的“开饭了”。
咸奶茶泡上奶酪饼、油饼,是最棒的早餐选择了。有人说内蒙人吃饭太“硬核”,连早饭也有牛羊肉,这点我不否认,不过这份“硬核”也硬得恰到好处。白水煮肉不用加任何佐料,大概是因为质量到位,不会有腥味。沾上酱汁,与奶香四溢的馍搭配,满足感就是如此产生的。盛奶茶的大锅摆在正中央,母亲拿着木勺为每个人盛上一碗奶茶,锅中的面制品上下漂浮着,大家围坐在木桌前,用我永远也学不会的语言快乐地交谈着。
看春晚最大的快乐并不是看节目,反而是有奶茶分享,早、中、晚,每一年都一样。
在内蒙的春节,没有那么多火红的热闹,取而代之的是古茶色的淳香。在那样的蒙古文化——云漫长空、万千锋芒、铁血滚烫的草原外,是砖茶与鲜奶最纯真的融合。如今,我依旧在等待着那弥散在空中的清香。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你打算要怎么过春节呢……
说到春节,去年春节卖年货的一条街的热闹,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卖年货的小商小贩们,早已在摊位上摆好年货,等待着顾客的到来呢!那条街被挤得水泄不诵,可热闹了!
和往一样,我们这些馋猫们又得享口福口喽!记得去年妈妈说过,会给我们煮好多好菜!比如:鸡翅、炒鸡、粉利、烤鸭、炸茄子、水豆腐、烤鱼、鸡汤……
吃完饭后,大家就坐在一起聊天、叙旧、喝荼,一起等待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我和表妹、表哥、表姐、堂妹一起下楼放烟花;妈妈、阿姨、伯妈、小姨就在一起谈论我们的学习;爸爸、伯伯、叔叔、姨爹就在一起讨论工作。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坐在一起扯家劳。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终于,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过了很久,只听咚!咚!咚!的几声,新年钟声响了起来,顿时,椭处都可以听到鞭炮声,一种种焰火的颜色,代表着大家的一种种心情,红色代表喜庆,绿色代表希望,篮色代表欢乐与高兴。就是这些节目和鞭炮、焰火,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想起去年春节,它让我心情愉快,让我想到了今年春节,我希望春节能早点到来,让我吃好的团圆饭,领红又大的红包,看精彩的节目,放好玩的焰火……春节!你快点来吧!
在所有绚丽斑斓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老百姓参与度最高的节日。它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我们传承春节文化,从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能量,获得文化自信,忠诚于文化信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大年夜,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爆竹,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麸子等,吃到钱,就能发财;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麸子,就能享福。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在欢乐祥和节日里,家家其乐融融,沉浸于春节文化的习俗中,迎新春,贺新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尚。“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照旧过去,都依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福。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自信,感情的信仰。民间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这种向往和祝福,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节前人们就在门脸上贴上“福”字,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文化犹如春风化雨,每个中国人处在这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熏陶。
专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依然代代相传,这彰显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凝集力,洋溢着我们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加了我们民族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