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的枝干虽然不是很粗,但韧性很好,折也折不断。所以,竹子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称赞竹子是“虚心竹有千千竹”,还有人专为竹子写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春天,万物复苏。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头上还戴着一顶顶缀有黄色穗子的帽子,就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可爱极了。她们迎着春风,贪婪的吸吮着春天的甘霖,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一节又一节。
夏天,万物欣欣向荣,而竹子却依然屹立在那里,绽放出绚丽的微笑,它不仅是不畏严寒的岁寒三友,还是,那片大地的守护者,用自己的根连接在一起。
竹子浑身上下都是宝。竹子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竹叶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改善环境功能。竹根可以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竹子也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
竹子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它不择地势,不畏狂风暴雨,不畏严寒,它不索取什么,却想着奉献给人一切。
竹以枝到叶,从根到梢,全奉献给人们,它们真是默默无闻、给人无私奉献。
去年的一场肆意的大雪,压弯了家门口的树枝,它的花瓣,也顺着雪花儿落在了地上,静谧地躺着。
梅,带给人一种不屈的信念;梅,带给人一种迎难而上的品质;梅,带给人一种坚定刚毅的精神。我俯下身去轻拾起这片花瓣,闻到一股落花那种独有的碎碎的清香。有多少花又像它一样就算快到生命尽头了还有竭尽全力发出那一点儿微弱的香呢?
梅花的样子,颜色虽不是最美的,但精神与品质一定是最美的。多少的诗人,作家赞美过它受挫也在竭尽全力去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它的绽放,总是在几天之内慢慢舒展开来,露出那不屈的精神的花。无私奉献自己的生命为即将迎来的初春增添上一抹芬芳,一抹清淡的香。“俏也不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不正是它吗?不正像极了那些默默无闻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人吗?
雪花在空中飘着,在一朵朵剩下没被拍落的梅花之间欢快地跳着舞,仿佛在歌颂那些花的不屈,仿佛在歌颂那些人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人的高尚品质。
不管落花,剩下的花,都具有不屈的信念。落花是那些虽身处难境,但丝毫不放弃的人;剩下的花是不屈,没有被困难所击倒的人。它们都是一朵朵具有灵魂,具有生命,具有心灵的“人”。
我终于明白,梅花散发出的并不只是一种清香,更是一种信念。
冬天,我们院里的梅花静静地开放了,有黄的、红的,还有白的,虽然花朵很小,但朵朵都是那么精力充沛,不遗余力。正值寂寞、寒冷的冬季,小小的梅花在冰雪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夺目,就像在一幅白绢上绣上了星星点点的小彩球。
顽强的梅花不但长得美,味道也很香。梅花怒放的时节,空气中浮荡着若隐若无的幽香;如果走到树旁,用手轻轻弯下一枝梅花,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在百花凋零的寒冬,唯有梅花傲然怒放、吐露幽香。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著作——《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爱梅花!爱她的美丽,爱她的清香,更爱她那顽强的生命力!
寒冬腊月中,梅花,你绽放了,你终于绽放了,迎着刺骨的寒风,如席般大的飞雪,你悄悄地独自绽放了。在那已经经历无数风霜而变得疙疙瘩瘩的粗壮的树干中,迎着寒流坚强地……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梅花,芬幽芳绵,暄香远溢。若去赏梅,尚未近其树。、。、。、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没有桃花的娇艳,没有荷花的高贵,没有牡丹的傲气,也没有兰花的淡雅,但我独爱梅花不畏风霜的品格。
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我拉开窗帘,只见天地万物一片白茫茫。我换上厚厚的衣服,背上沉重的书包,慢吞吞地走出了家门。
皑皑白雪“簌簌”落下,天地间一片寂静。咦?那是什么?一抹抢眼的鹅黄突然映入了眼帘。我加快脚步走向那抹黄色。哦!那竟是一树腊梅默默在雪中绽开。腊梅的花瓣滑滑的如同抹了蜡一样,花蕊中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不像香水味那样浓烈,而是一缕缕幽香飘入心头。“哗——哗——”这又是什么声音?打破了雪天的宁静,我竟有些生气的回过头,只见一个身穿着鹅黄色衣衫的身影,那是环卫工人正在铲雪呢!他干得多卖力啊!大铲子向雪中一插,双手再一抬,一大块雪应声落在了草地上。我又扭头瞧了瞧那树腊梅,心中竟开始感动:他们是多么相似啊!想着想着眼中竟翻腾出了泪花。于是,我向爸爸妈妈提出了周末去梅花山的要求,爸爸妈妈欣然同意了。
周末,在我的等待中终于来临了。刚入场,梅花山上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冰雪尚未消融,但漫山遍野的梅花仿佛带我来到了春天,有红,有黄,有粉……他们都婷婷伫立在雪中,为人们默默奉献自己。
是啊,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不正拥有了梅花的傲雪品格么?王安石为了政治改革,自己穷困潦倒,却毫不言苦;海瑞不论别人怎么样诬陷他,怎么样诋毁他,他总是一心为民,不贪图一丝富贵;司马迁忍辱负重,在身体与精神上的巨大耻辱下,终于完成了《史记》。
不觉间,已到了山顶上,我不禁低吟起那首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