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不是技艺,他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其实艺术家的艺术品的灵感最终都是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给了艺术家创作的想法与灵感。
我家的“博物馆”里有好多好多艺术品:画、陶马、书法字……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那幅秋天的画。
慢慢地,轻轻地走到我家的“博物馆”中,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这幅画显得特别幽静。画中有一条幽径,两旁是一排排红色的枫树,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画中都是秋天的颜色,秋天虽枯萎了碧绿的原野,却也拂红遍山的枫叶。宽厚坚实的金色之秋,让人觉得一种想去飞翔、想去歌唱的愉悦。我似乎走到了这天小路上,仿佛看到了,好像感受到了——风轻轻地拂过树叶,叶子发出“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抬起头,树上的叶子也有些许枯黄,风卷着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回旋舞,那迷人的舞姿令人有无限的遐想,多少诗人曾为之沉醉,如今我亦为之倾倒。枫叶中夹杂着几棵梧桐树和常青树,他们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都有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的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也不知是不是画家故意想给画面增加色彩。画中的不远处,有一个果园,果实都成熟了:一个个柿子挂在树上,对那些来收获的人们笑着;苹果羞红了脸,好像是见到了人们很害羞的样子;梨子在树上摇摇晃晃,似乎是见到了人们在为人们跳舞呢!我轻轻走进果园,劳动人民们都来采摘果实,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努力,换来了收获,人们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画中的秋水潺潺呢喃,像和白云与蓝天互道珍重的依依低语,那若有若无的音符弹跳在心间,带来的是一阵莫名的心悸,洗涤着心扉,叫人心怡;月朗风清,最是相思无眠,蔚蓝的月夜,密密的星云如同撒了一把珍珠,镶嵌在丝戎蓝般的苍穹。
我漫步在树林中,踏着凋零的树叶,迎着清凉的晚风,随裙襟飞舞,任夕阳余辉。几片落叶飘到地上,红色的叶子中有一丝丝黄色。秋飘落在我的手心,它透出了浓郁的秋的缅怀。我站在秋中,缅怀已逝的夏,笑迎未来的冬。
我从梦境中走出来,一幅画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这幅画真是美啊!我只有两个字——想、美。只有想才会产生美。只有美才会产生想。让我们共同走进艺术的殿堂,共同去享受秋天的艺术吧!
说起最早意识到民间艺术,还是在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家里。她的哥哥喜欢绘画,因此家里贴着许多他自作的画幅。用的不过是一般的白纸、水彩,内容是一色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并无特色,但笔调浑圆饱满,透露出市民安定亲切的意思。她哥哥的画作,也应当算民间艺术吧。
记得我当时没有见到这位哥哥,却斗胆向其妹妹建议他考美术院校。同学摇头表示家里根本供不起一个学美术的学生。后来听说她哥哥给人家画广告,闲时画些花鸟鱼虫娱乐自己与亲朋。每常惋惜,环境和机遇时常制约着人,也许这位兄长没有徐悲鸿的毅力与胆量去创造,所以做了一个有趣的普通人,但他的画作的魅力已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想这该算民间艺术的魅力。
当然敬佩那些在艺术道路上勇于探索、创新的人,他们是大师。那些明人眼眸的画作,那些启人思索的旋律,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千古佳句……绵延着一种文化精神,无比可贵。但那些无处不在,需细心体味的民间艺术,也能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安定人们世事繁纷中忙乱的身心。
后来我每到一处就留心,谁家门楣的雕花,谁家屋畔的石鼓;何处触摸过的把手,何处用过的杯盏;街头清唱,园角丝竹,民间艺术无处不在,就连泥面人里蕴涵的气息神态都让人感怀。于是生活多了乐趣,心情为之舒畅。母亲常说音乐消除烦恼,每当听到夜半,为不影响人将音量调小,趴在音响旁听。我想这个爱好也该算民间的行为艺术吧,一种倾听的艺术。
少时在姨母家,她家居住的小街上有一个字画铺,主人是个退休工人,性喜写画,兴起时常当街铺纸,一路写去,谁说好就拿了去,一文不要。于是当地许多平常人家都悬挂字画,普通之家也有了书香之气,真是文化蕴生文化,佳境衍生佳境啊。
收旧的吆喝,孩子游戏的歌谣,今日盛行的手机短信,都该算民间艺术。许多被正史遗漏的东西在民间流传下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
平常人少有机缘交识艺术大师,品尝到艺术的至高之境。好在民间艺术让人感觉艺术离凡人并不遥远,只要有双有心之眼就能够感受到它,感受到艺术的力与美,感受到自己活得不算个糟人。
一年一度的小雪花艺术节又隆重来到,这可能是我们小学生涯中最后一个艺术节了。
为了这次的小雪花艺术节,我们精心准备了班级展板和个人展板。我们的班级展是以古风为主题,在扇形的纸上创作,每个同学画出来的扇面都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我的个人展板是和吴可名、吴露伊一起共同制作完成的,我们的主题跟班级展一样,也是古风,只不过,我们是国画加书法。
今天,小雪花艺术节开幕了。不仅是我们参加这有趣的艺术节,还有家长也跟我们一同参加了这个快乐的艺术节,在众多的家长中,我奶奶也在其中。我们早早地吃好了午饭,带上我们绘制的笑脸和一个贴纸,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操场。操场上早已摆好了各班的展板。等老师说可以投票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贴纸粘到投票区,因为,我们知道,集体荣誉最重要。而且,我还不停得对奶奶说:“快投我们班级!快投我的个人展!”
投好票后,我便去观看别的班级展板了,等我都参观好后,差不多第一个项目结束了,在剩余的几分钟里,我看了一下我的展板,上面以贴了十五个贴纸……
第二块内容,就是观看表演了。我们到风雨操场内,看见舞台上已被灯光照得很耀眼了,我们找到位置便做了下来。表演马上就开始了,渐渐地拉开了帷幕,只见四位小主持人,走上台来。四位小主持人说:“现在,小雪花艺术节正式开始!”在喊声中,表演开始了,先是一年级组的歌舞表演,第二个是二年级的……
虽然每个表演都很精彩,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六年级音乐组的歌舞表演《时间都去哪儿了》。节目一开始,向我们展现了我们同学拍照的情景,接着,两个表演者就慢慢的走了出来,说了一段令人感动的话,还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此同时,大屏幕上还放出了我们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秋游的集体照,有我们军训时的照片……接下来就是表演者们演唱《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曲。我听着听着,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情景,就是我们毕业时,和同学们老师们分别的样子。一想到这,我的眼睛渐渐湿润了。
但最后一个表演《小苹果》让从全场都沸腾起来,在“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的歌声中,小雪花艺术节就结束了。
书很静止,就在那躺着的。达到了事件的极精简的记录与反馈。
对于文字的认识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好的文字艺术和普通的文字排列区别是什么?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景,一个没有场景的文字是难以为继的。字典的查询和法律法规的叙述,就是无场景文字。无场景文字是一种对于人的感官视觉的一种剥夺,人的思维意识必须具有客观载体才可以进行不断延展。所以无场景文字是一种思考的锁。
文字里思维的延展性,还可以体现在演绎性里。就像是理性客体的自然规律。不过很快就脱离了生活,进入一种纯粹的思维逻辑里。对于思维认识抽象的具象化,是一种演绎的基础,演绎本身就是框架联系的建立。随着演绎的深入,也就脱离了生活的基础了,也就是说你的思维体验基础,已经在慢慢的和生活世界隔离化。或许就是孤独吧。
文字的场景是思维的载体,场景只有成为载体,才能属于被感知的形象。问一下自己对某一处的场景的感觉是什么,与这个场景相似的场景是哪些?组织然后叙述,文字的艺术就应该出现了,暂时称之为文字的景观环境艺术。人的记忆,记忆对环境的认识,与现状环境的认识构成了环境意象。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该如何去认识,相似性越高,直观性越明显。文字属于语言构架,文字的丰富性与感情的表达,相互促进。一本书里的文字语言如何去构架处一个人的内心反映,精确化描述,似乎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客观环境也是一种主要的形成条件。
读书就是在这些思考与情感中游走,我要面对的或许是一个演绎的世界或许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书里说过的话,或许是我自己的能力,我无法不去认同。通过阅读,通过理解,我们很快的将一个生活走了一遍。或许没有很深的体会,可是重要的地方却总是难以忘掉的。当我们寻找书的意义的时候,书就消失了。用一颗心捧起的书,才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是那样的真实。你活着,你才能在书里活着。当你的思维与情感死掉的时候,书也就死掉了,别去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还有许多可以改变的,还有一个永远也追求不到的目标,书是它的遗产,你得到了,便会一直活在一份向往里,去追寻的能力。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它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可以看出书法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