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填志愿书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各位家长和考生一定要提前做好高考志愿填报的准备,那么高考完后什么时候填志愿书?又需要注意些什么?一起来了解。
高考成绩发布最之后进行填报志愿,一般本科志愿填报的具体时间都是在高考之后的20天最后填报志愿,专业志愿的填报时间一般是在七月份进行填报,各个省份有所不同,各位考生应该关注自己所在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第一时间进行填报志愿,一般志愿填报的时间会持续四到五天左右,在这个期间大家要选择好专业,选择好大学,充分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和大学有所了解,时间一般比较紧张,所以小编建议各位考生应该在志愿填报之前就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等到填报的志愿的时候再精确的确定专业和大学,有更多充足的准备时间。
1.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确定自己的相对位置
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首先要给自己进行正确定位。通常的做法是考生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情况和高三阶段模拟考试的排名情况、考生所在学校在区县和全市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在学校各层次学生近年来在高考各批次录取的比例等因素来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并结合自己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然后,结合《招生计划》、《统计资料》和《章程汇编》等提供的相关信息,确定自己大致可以报考哪一批次、哪一类院校和专业。
2.填报志愿的核心——选报好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
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是分批次进行的,上一批次的录取工作全部结束后,下一批次的录取工作才能开始,各个录取批次之间互不交叉。而每一个批次内的录取又是按照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的,各招生院校第一志愿全部录取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志愿的录取工作,然后依次进行,直至本批次内院校顺序志愿全部录取结束。各志愿之间互不交叉(平行志愿除外)。去年我市本科一批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达94.54%,其中,文史类为95.28%,理工类为94.34%。本科二批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为85.71%,其中文史类为93.13%,理工类为83.41%。由此可见,招生院校录取的新生绝大多数是第一志愿考生。
当然,填报第一志愿很关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二、三志愿。这些志愿的作用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方案中,同一批次第一志愿与第二、第三志愿是否存在从高到低、由“热门”到“冷门”、名牌到非名牌、大城市到边缘地区降幂排列的“梯度”。如果关系处理的得当,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同样也会发挥作用,并将会大大提高志愿的有效性,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
3.填报志愿的重点——处理好各种相关信息
绝大多数的考生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因此必须广泛收集一些高考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高考的政策和规定,各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录取规则、录取情况等。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统计资料》、《章程汇编》、招考资讯网、各招生院校网站及本市的新闻媒体等,但不要受社会上各种不准确信息的误导。
收集信息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一环,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和分析已有的各种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则是重中之重。了解近年来各院校的招生情况,是为了在不同报考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报考院校,考察招生院校近年来招生情况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周期性变化等,为选择招生院校奠定基础。要充分利用《统计资料》提供的信息,根据近三年来各招生院校录取分数线、平均分分别与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相对差值,选择适合自己的招生院校。了解招生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为了深层次掌握招生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招生院校开设专业的真正内涵和就业状况等。了解高考政策规定、体检标准和招生院校的录取规则,是为确定报考专业奠定基础,不同的院校在专业安排办法上是不同的,不同的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