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总是快乐的,使得孩子们沮丧的心情变得高兴,使得无聊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自身得到一种释放。学习总是孤燥的,使得一个人逐渐从“有趣”变得无聊起来,但是你知不知道玩与学也是可以构建在一起的?一起跟随我来看看吧。
在我们中国古代里面,有个汉语成语叫做:“乐此不疲”意思便是如此,假设我们没有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当做一件有趣,生动,能够充分调动我们积极性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学与玩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像是大树与草根结合在一块,分离不开,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着依附成长。
同时玩和学也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使得我们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面对这事情,有的人虽然想到了这点,但是所运用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使得自身的学习逐渐落后,而娱乐的心态逐渐增长,所以我们需要做到在学习中的海洋里面遨游,这个方法便是运用自己合适的心态,合适的状态去学习,将知识一个个变得生动,从而使得学习不再孤燥,这就是将玩与学结合在一起了。
以上就是玩与学的内容啦,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昨天,我上完奥数课。回到家,就坐在了电脑前玩起了电脑。妈妈说:“玩二十分钟!”我说:“不,加十分钟!不,再加十分钟……”就这样一直加到了一小时。妈妈说:“可以,但先把奥数作业做完,再玩电脑!”我开心地答应了。
第一二题都不难,但第三题的五、六、八小题都很难。妈妈教了我半天也没用,妈妈说:“自己再想想。”我想了二十分钟也想不出来。突然,我想到:装睡可以混过去,但不能玩电脑了!不管了,就装睡。我轻轻地爬到床上。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看了看,把灯一关。我猜妈妈知道了,故意把灯关了。过了一会儿,我就真的睡着了。
今天,谢天谢地,妈妈还没看我的作业,今晚我要快点把剩下的给做完。
同学们: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是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昨天请大家写了自评,不知大家对这学期自己的总结作得怎样,可能对这学期的收获和遗憾作了一些反思,但我今天想讲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诀窍。
学习有诀窍吗?有。这个诀窍就是兴趣加上反复练习和思考。举一个例子,我们班上前一段时间有不少男生孜孜不倦地在学转书,而且转得非常出色。这转书可是一项高难度技术活,一本长方的很厚的书要将它在一个指头上自由地不停地旋转,没有一点功夫可不行。但这项技术不少男生学得都很出色,相当熟练,在课堂上也能够随意表演,以至于后来我不得不发布了禁令。
这项技术难吗?很难。你学会了吗?学会了。靠的是什么?首先靠的是向“高人”学习,隔壁两个六年级班的男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了几个水平较高的转书高手,我们的男生就耳濡目染开始“心向往之”。于是开始刻苦练习,并以每次的进步作为自己继续“深造”的动力。开始时总要掉下来,还转不到一两圈,书就掉到地上了,但他能锲而不舍,反复思考琢磨,反复实践钻研,终于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得了一套手艺。学得累吗?当然累。但他喜欢,就觉得很有味道,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觉得了,只感到了那种学有所成之后的快乐。可他不知道的是他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家里转、下课转、中午转、走路转、课堂上也转、等车时也转、谈话时也转……最后,达到了一种全自动的程度,要想控制都难了,一拿起什么的第一反应就是转两圈,从转书都转铅笔盒等等。这么练,想学不好都不可能!
这种刻苦的学习精神老师为什么要制止呢?问题在于场合和时效。我们能花这么多精力去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也不是最有效益的。如果我们是学一样手艺或技能作为特长,我倒是很支持的,但也是在学习时间之外去进行。比如说你能将指尖旋转的功夫练好,能将任何一个不规则的有平面的物体转起来而不倒掉就是一种本领,能左右手同时转就是一种技巧,能将不同的质地的东西转起来就是一种能耐,一块手帕、一本薄书、一块纸板,甚至于一张纸,那样就达到了杂技的水准了,能找到物体的重力点、平衡点,这本身就是不简单的,我们的杂技演员和一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就是这样去练的。而且如果将它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杂耍以娱乐身心都是很好的,但问题在于能否让它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制止的原因就在于此,不合时宜。“不合时”在于课堂上、早自修也有人在转书了,甚至看到有的人在边回答课堂提问边转书;“不宜”在于大多在转的都是课本、作业本,这些是学习用的,不是用来练习杂技的,这既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学习的亵渎。
凡事都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是越格了,违规了。这件事也如此,需要好好想想它的利弊。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诀窍在于兴趣加上反复练习和思考,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要将它运用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上,首先是应用于课本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其次是用于个人特长的学习上,最后在保证自己高效地掌握的基础上再用于其他兴趣上。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不能将它用在不健康的娱乐项目上。
希望大家能利用好有限的期末复习时间,珍惜时间、抓紧时间、高效利用时间,为自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努力。
(时200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