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在天空飞翔,
花朵在园中成长。
在明媚的春光里,
也有我们闪烁的星光。
蝴蝶在花间飞舞,
蜜蜂在花房采蜜忙。
在甘甜的雨露中,
有我们的点滴,
也有我们奉献的丝丝光芒。
阳光中,
风雨里,
我们牵手共同走过。
汶川地震中的花朵啊!
你们自立,你们坚强。
你们宣誓永不放弃,
你们宣誓坚强成长。
相信吧,
只要有爱,
生命就会透过孔隙而生长。
相信吧,
只要有爱,
无论有没有阳光,
无论有没有泥土,
花朵依然会美丽绽放。
相信吧,
让我们一起茁壮成长,
相信吧,
只要我们坚强,
就会拥有光芒。
在今天的时间里,
做好准备。
让祖国明天的地平线上,
升起一轮新的太阳!
这对父子对人有责任心真让我佩服,我们做人要和这对父子一样要有责任心,才是好人。
读了这课,我受到的启发是:有一次,我在楼下玩,一不小心,把玻璃柜上的玻璃打碎了,我就去找做玻璃的人做一块一样的玻璃要多少钱,就用自已存下的零用钱买了一块,叫人安了上去。
妈妈回来了,我就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说:“你真是我的好儿子,你对这家有巨大的责任心!”
一个宁静的晚上,一只小鹿在森林里找食物吃,一只小乌龟慢吞吞地爬过来,说:“小鹿哥哥,我在这森林里玩,现在我爬不动了,你能背着我把我送回家吗?”“可以!”小鹿回答道,说完,小鹿就把小乌龟背在身上走了。小鹿一会儿跑得很快,一会儿跑得很慢,逗得小乌龟哈哈大笑,他们玩得越来越高兴,都忘记疲倦了。
不知不觉,小乌龟的家到了,小乌龟说:“谢谢你,小鹿哥哥!”“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小鹿说完,它们两个就愉快地分手了。
冰块下的小鱼
富安镇小学晨曦文学社三⑴分社段凡
冬天的一个早晨,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妹妹穿着厚厚的棉袄,来到外婆家门前的小河边去砸冰。
我在草丛里捡起一块大砖头,使劲往河里一扔,谁知大砖头非但没有砸破冰块,反而在冰上滑了几米远,就像一个小朋友在快乐地溜冰呢!我哭笑不得,又捡起一块更大的砖头,我紧紧抓住砖头,先在原地转了一个三百六十五度的大圆圈,然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砖头向冰块砸去,哇,终于砸破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飞快地跑到河边,两只通红的小手小心翼翼地伸进河水里,啊,河里的水真暖啊!我捧起一块小冰块,这时我惊奇地发现,河水里竟然躺着一条小鱼。小鱼的身子一动也不动,难道小鱼受伤了吗?或许它睡着了吧。我弯下腰用手把小鱼轻轻地从水里捞了上来,谁知小鱼晃了晃那小小的身子,嘴巴一张一合的,好像在说:“大哥哥,放了我吧。”望着这条孤零零的小鱼,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放进了小河里,心里默默地对小鱼说:“小鱼,你快去找你的爸妈的,他们一定非常担心你的。”小鱼睁开圆圆的眼睛,看了看我,然后就摇着尾巴游走了。
回到了家,我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冬天虽然寒冷,但是河面上厚厚的冰块就像暖和的棉被,盖在小鱼的身上,所以小鱼一点儿也不怕冷。”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指导老师:张红梅
炎日下的清凉
我轻松地拎着,一本厚重的书。游魂似荡在烈日的街道上。站在树荫下“悦读”。
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摊,一个西瓜摊。烈日下的一切都如此索然无味,冷淡地看着书,偶尔眼神会游离到他们身上——那对卖西瓜的母子。那些西瓜都用麻布遮掩着,有一张矮矮的小凳子,要不是看着地面,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它倚靠着小树,那个男孩坐在了上面,他的皮肤很黝黑,烈日下,惯了吧。那张椅子与那片树影似乎是属于他的仅有温存。那男孩无聊的拨弄着一张废纸,不是用眼睛偷瞄一眼路人,给人精怪的感觉。不过,他大概很腼腆,像树下的阴影一般。他母亲站着,守着西瓜摊。正午偏下,正是一天中热闷闷,乱哄哄的高潮,我也无心看书,突如其来的热气满盈着脑中,难受极了。
一个买主,是一位摩登类型的老太太。涂着浓浓的腮红,艳艳的口红。母子俩像遇见救星一般,向那位老太推荐着西瓜。那个男孩用并不纯熟的普通话介绍着这种南方的西瓜,脸有些通红,却不浓艳。大概是本质的害羞吧。老太那抹着亮晶晶指甲油的手挑剔着,拨来拨去,鲜亮的色彩,似乎和他们正成对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男孩似乎厌了,继续拨弄着废纸。终于,老太要了一个,付了百元大钞。母亲用颤抖的手捧过,对着阳光照了又照,露出瘪瘪的嘴中,瘪瘪的牙,那个嘴角的弧度,稍稍小幅度提升了一下,有多少激动?又有多少苦涩?“,妈妈!我这儿有90元!”男孩立即搭了腔,成熟得似个大人,我才注意到他手里紧捧的白铁皮小盒子,铁皮上还印了图案,颜色些褪了许多,像极了旧社会的古董。母亲低下头接过了盒子,将那一百元紧攥在手心,那里有一盒子的零钱以及一卷整整齐齐的纸币。母亲拿着那卷为数不多的纸币,数了又数,似乎不太舍得,再交予买主时,又特地数了一遍,黑色的指甲纷飞着。那是一沓钱数不等的票子,最大面额是20元。买主走后,那位母亲将汗湿的100元拿了出来,有些泛起皱纹,他小心地抚平上面的褶皱,把那一百元看了又看。“妈妈!”男孩仰起头伸出手,“给我看看嘛!”这里,才发现他其实只是个孩子。喜悦之情不用掩饰,就鲜明的跃然纸上。
那位母亲微笑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像蒙娜丽莎。太阳的光辉,也柔情地披在这个并不美丽的女人身上。我看见那些透明的汗水细细密密地渗在他们的脸上,不过,他们,很明媚,生动得像夏日的荷花帘影。此时此刻,没有比母子之间,同心协力得到报酬更幸福的事了。我的心,也是透明的,心情好了些许,大概,情绪是会被美好感染,而飞翔的。那对母子,耀眼的像星星,很美丽。
在圣诞夜的夜晚,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雪地里喊着:“谁来卖我的火柴?”过路的人们都急匆匆地走了。她点燃了一根火柴,眼前出现又大又肥的烤鸭。火柴突然灭了。每次划着火柴,她都会看到她希望而又向往的东西。
她出生在一个可怕的家庭,最疼她、爱她的外婆死了,狠心的父亲让她在这最美好的节日里卖火柴。我在家里可算是一位娇贵的“小公主”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次吃饭,还得妈妈或者爸爸喂。每次吃饭又不符合我口味的还要挑三拣四。每天早晨,都是爸爸喊我好几遍我才起床。晚上,还经常到我房间里看看,我是不是没盖好被子,是不是滚到地上了。每逢假期,父母都要带我旅游,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临走前还要到超市里买一大宝我最喜欢吃的零食。我要什么父母给我买什么。不满足我的要求,就跟父母赌气、顶嘴。
想想自己,再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觉得对不起父母。我决定以后要改掉这些坏毛病。
指导教师:卢月红
读<<沙漠中的绿洲>>后感
阿联酋过去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到处是沙漠.
阿联酋人民就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许多苗和花草,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这里变成了绿洲.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森林实际上是一座大水库,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我们不要乱砍滥伐树木,那样树木越来越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我们毁坏了花草树木,就会破坏环境,使绿洲变成沙漠.
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地球.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当我再读《安徒生童话》时,有一篇文章吸引了我,那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这篇文章已经看过很多遍,可我仍是爱不释手,每每读来,泪水总是充满了眼眶。
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圣诞节的夜晚赤着双脚在雪地里卖火柴,却被无情的大雪带走了她短暂的生命的故事。其中的一个片断使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小女孩划亮第一根火柴她梦见了一个火炉,划亮第二根火柴她梦见了一只诱人的烧鸡,在划亮第三根火柴时她梦见了一位已故的慈祥的老人——她的奶奶。
从这一段令我感触至深的文字中,我体会到小女孩想有一个家,她渴望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而不是在这里卖火柴……
如果拿我和小女孩相比,我比她幸福十倍百倍,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学游戏。而她却要在大街上卖着火柴,心里想着明天的生活该怎么办。我们的教室里有电视、有电脑,而她可能连进教室的机会都没有。我生病了,有妈妈为我吃药,带我打针。而小女孩却在大街上直到冻死。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买书包,我挑三拣四的非要买个“米奇”的,妈妈没有办法,只好给我买了。可小女孩会有机会用书包吗?
如果有时空穿梭机,我会把小女孩接到我家,让她和我一起生活、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一起分享所有的快乐,给她一个温馨而又幸福的家,让她和我一样成为最幸福的人。
想想小女孩的悲惨身世,再看看我们幸福时光,真应该好好珍惜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阳光下的花朵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花儿在阳光下百花齐放,鲜艳夺目阿娜多姿,使人看后流连忘返,精神抖擞,心旷神怡,如果没有雨露和阳光,百花齐放的花儿就会变成万花凋谢。
看那街道上的花池,花朵开得那么鲜艳夺目,迷人的花朵,使人看得目不转睛。可是栏杆脏乎乎的,过往行人谁也不会用手触摸。就在这时,我们远远看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胸前戴着红领巾,迎着烈日提着水桶手拿抹布将栏杆扶手擦得干干净净,红仆仆的脸儿显得特别高兴,脏水小心翼翼用来浇花加肥。就这样一个个花池边的扶手都被他们擦得一干二净闪闪发光,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我们是中华人民的接班人……爱祖国,爱人民……,”他们不正是祖国鲜艳的花朵吗?
过往行人看到那阳光下红通通的花朵多么美丽呀!站在那花池边天真烂漫的少先队员不是像花儿一样美丽吗?不!是比花朵更美!他们有一个金子般的红心,映衬得花儿更红。
假如我说从《地板下的小人》这本书里读出了“心酸”,你不会不同意吧。
起先,它是叫人咯咯发笑的。地板下的袖珍生活场景,只有作者玛丽·诺顿这样能缩能大的脑子才会想像得这般煞有其事。这些靠被人们忽略、忘却的小零小碎过活的小人,用废信糊墙,邮票成了装饰画,药瓶盖当凳子,火柴盒做五斗柜,吸墨纸成了最好的地毯,别针是门闩,也可以当晾衣绳;澡盆也有,是个小盖碗,冷热水呢?他们用管子接上了上面厨房的锅炉!总之,家里想不起来的东西他们全派上了用场。吃的?更不愁,人们掉下的土豆渣、面包屑,够他们吃上半载,还有酒喝;女儿有书看,爸爸还楦鞋子——日子过得简陋,倒也衣食不愁——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趁人不备,向上面的人“借来”的。这些描写还配着具象的插图,形象着呢。
但他们的作态简直与人一模一样。勤劳的妈妈爱慕虚荣,总嫌不够好,把地板上的世界当成了大仓库,老打发爸爸上去借这借那。过后又心疼丈夫上了岁数,腿脚不灵便,会被人发现了去。做爸爸的,任劳任怨,变着法儿充实家里。日渐长大的女儿阿丽埃蒂为了给家里分忧,也想去学“借东西”。但面对孩子,“借东西”这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仅有的谋生手段,成了一个躲躲闪闪、不光彩的危险字眼。因为对叔妯的不满,对邻里的嫉恨,都敌不过“被人看见”这个人生最大的忧虑。他们向女儿灌输的是,地板上住着的是人渣,喝那么多汤,吃那么多东西,是要死绝的。
既然“寄人篱下”,生活就不免要出点岔子。爸爸被人看到过,幸好那个醉醺醺的姑妈只当他是从酒瓶子里钻出来的。后来小男孩也看到了正在“借”杯子的爸爸,面对惊恐万状的爸爸,小男孩非但没吱声,还帮了他一把。可怜的阿丽埃蒂终于能跟着爸爸到上头见世面去了——阳光,青草,还有那个默默帮他们保守秘密的小男孩。两个年龄相仿、个头迥异的孩子不打不相识,交上了朋友。男孩帮她给叔叔家带信,还搬来了玩具室里的全部家当——一套维多利亚式的小家具(想想吧,该有多好玩!)送给他们,妈妈乐得要开舞会。但不劳而获的日子终究过不长,不久,厉害的女厨师终于发现了家里频频失窃的元凶,叫来了警察和狗,要把地板下的这一家子像耗子一样给消灭掉。关键时刻,男孩冒险弄开了通风格栅,为他们打开一条生路……
故事就这样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这一家三口的命运也就悬在了讲故事的人嘴边。整日在地板下战战兢兢过日子的这一家,特别是渴望阳光与自由的小姑娘阿丽埃蒂,居然就叫人想到了《安妮日记》那样的气氛,也许这样的联想过于沉重了。这本书问世快半个世纪了,获过许多奖,“借东西的地下小人”在英国也是家喻户晓。据说美国已把它拍成了电影,凭他们的特技,一定好玩的很。但那种荒诞、幽默,还伴着一点点的心酸,大概只有在书中才更能体会得好。中译本出自任溶溶老爷爷之手,你会喜欢的。
假如你也常常为找不到针头线脑、铅笔橡皮之类的小玩意烦恼,没准你家的地板下也住着这样一家小人,嘘,别气势汹汹的,惊扰了他们——他们不过就是借借东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