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精选4篇)

栏目:六年级作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篇1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推荐谈谈自我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推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此刻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此刻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那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职责呢?你的情绪平静吗?除了每一天应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就应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就应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那里给我们提了两点推荐:

一是阅读。我们能够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推荐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他的这一番话,能够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个性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我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我,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推荐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推荐中。在这条推荐中,他不仅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潜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构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推荐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取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个性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篇2

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秘密何在?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把它研究透彻。然而,当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后,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共有100条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每条建议像一场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众多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时,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终的源泉之一。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脑探索过程,他认为,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篇3

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节,我的触动很大,我扪心自问:现在的我又该从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建议又该怎样落实在我的实际教学当中呢?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努力抓住并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例如,在备jqx三个字母的教学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这三个字母,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另一个结合点上:jqx这三个声母宝宝太孤独了,你们能给他找些韵母朋友来陪陪它们吗?从声母的教学到jqx与v相拼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学中来,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儿童来说,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学习知识的力量,并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完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后,就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去观察一下桂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这种发现鼓舞了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好奇和活跃。

再次,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盎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办手抄板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喜悦;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会古诗学习的韵味;歇后语比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等。

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当我们感到内力不够需要充电时,马上打开这本教育名著,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不虚此行。教育工作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陪伴下,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全身心呵护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篇4

曾经,总是听到师父说起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却从未静下心来去读一读他的著作,还总是振振有词地说:“工作太忙,无心他顾。”其实现在看来,那时的自己真的太不成熟。在这一学期,学校给老师们每人发了一本苏老的《给教师的建议》,相伴随的,还有每日教师读书群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音频。这样全方位的渲染模式很好地照顾到了老师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既可以在零碎的时间去听音频,也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里品味书中的味道。说实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样。总以为像他这样的大师,语言之中更多的应是给人一种高深的感觉。然而,看过之后才发现,他的语言简单而平实,看似通俗却又不乏深意,情理、事理丝丝入扣。内里微妙的思考,加之恰到好处的文采,令人读之无比受益。与其说它是一本大师的著作,倒不如说它就是一位拥有着博大胸怀、睿智思维的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涯所思、所感的娓娓道来。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育上的这些个琐事,只要你是有心人,能够每天坚持去记录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很多年后,你也可能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的所有经典案例续编在一起,就能成为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或许苏老就是这么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教育之上,这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积淀。

苏老的书中,每一篇都能够从一个教育论点出发,然后告诉教师,怎样做能够更好地爱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今天,我在听的是苏老的第57章“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好巧不巧的是,今天下午,刚好有个孩子问我:“老师,我们考完试,您可不可以带我们全班去春游啊?”听完孩子一本正经的发问,我倒有些错愕了。第一点:我是质疑的。在孩子的心里,所有的学校举行的外出游玩,难道都不分季节呀?只要出去,就是春游吗?这一刻,我其实是觉得孩子们真是有意思。不过,很快我又意识到了第二点:孩子们那一种想要一起外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他们想的不是和自己家人出去玩,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感受那一份真挚的快乐。

这时候,我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自己小时候,我曾经也是那么地期盼着学校组织集体活动。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在小学时一共春游过两次,秋游过一次。我也还记得初中时候的那一次令人至今难以忘怀的野炊。当时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本组的菜谱,然后由组长分配每位成员的任务。我负责带土豆丝,一路上,我提着那沉甸甸的,装着一半土豆丝、一半水的塑料袋,心情无比愉悦。这是属于孩童时代的回忆,至今想起仍会弯了嘴角。而现在,考虑到多方安全因素,孩子们的这种愿望,怕是很难实现吧。思绪至此停滞,而后豁然开朗。我想到了:我要带着孩子们这样去旅行啦!上午复习《场景歌》时,我就在想,文中给我们提供的四个场景,完全可以作为孩子们游乐的场地啊。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去寻找置身其中的感觉,似乎还有些困难。那怎么办呢?不如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不局限于书中的海鸥、沙滩、军舰,孩子尽可以去具体描述这些场景,哪怕是被螃蟹夹了脚、在鲸喷出的水柱上跳芭蕾,又有何不可呢?带孩子去“旅行”吧,带孩子去领略极光和深海吧!那里会有全新的世界,拥抱着我们,拥抱着这些充满渴望的孩子们。

平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却编纂出了不平凡的人生。苏老用他的坚持与博爱,创作出的文字,值得我们每一位在教育一线上的老师细细品味。怀揣梦想,必得其彰!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我的心爱之物小学生单元作文(精选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