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政治家和经济管理家
陈云(1905~1995)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经济管理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1919年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了8月的商务印书馆大罢工。1927年国共分裂后,受到国民党政府通缉,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先后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委员兼农委书记等。后回上海,先后担任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并从事工人运动。
在1930年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起,为历届中央委员。同年9月,任临时中央领导成员。1932年担任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进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随后参加长征,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在遵义会议后不久,被派回上海恢复党的秘密工作。同年去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1937年冬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44年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主持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再次被选为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对巩固东北根据地、恢复东北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6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建国初期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迅速稳定物价、结束国民党政权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的严重斗争中,在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重大决策中,在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最早坚决反对高岗在1953年进行的分裂党的活动的中央领导人之一。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此后兼任过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主张建设规模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主张国民经济计划必须坚持综合平衡,实行按比例地发展。他于1962年出任中共中央财经小组组长,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一起对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曾建议对农民实行包产到户,是今天中国农业改革的思想上的先驱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除继续保留着中共中央委员的名义外,被解除了在中央的一切领导职务。1975年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此后,他提出对比例失调的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有计划,而且要有市场调节;执政党的党风事有关党的生死存亡;大量提拔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是党中央的当务之急。这些主张,对清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结束经济指导工作中的“左”的错误,恢复党的优良作风,产生了重要的作用。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十三大后,退出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十四大撤销中央顾问委员会后,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他的主要著作收入《陈云文选》。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