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简介:功成身败
英才选英主
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较早,他与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很有才华和名望。在这样一个文化素养高的家庭中,长孙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无忌好学,该博文史,妹妹也是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高士廉识人独具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把长孙无忌的妹妹聘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投靠李氏的长孙无忌目光炯炯,认定了李家二公子是乱世中的真英雄,与其结下了兄弟般的真情。推荐勇士、调度粮马、决策军机、谋划未来。年轻的长孙无忌和同样年轻的李世民手挽手地向权力的中心冲刺。经过一系列名垂青史的战役,李唐的大旗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上,长孙无忌也迈上了人生的快车道。
玄武门之变的实际导演者
唐朝建立后,李渊集团发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显赫军功,不仅使其本人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开始是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毒手,但没成功。长孙无忌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此时,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也在加紧活动,用重金收买李世民部将尉迟敬德,遭拒绝后,又对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于是,向父亲李渊谗毁房、杜二人,将之逐出秦王府。这样,李世民最为心腹之人,只有长孙无忌仍在府中。长孙无忌极力劝导李世民发动政变。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李世民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与灵州都督李靖商议,征求行军总管李世绩的意见,二人都表示不愿意干。正在此时,突厥南下侵犯,按惯例应由李世民督军抵御,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荐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征,并调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等同行。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想借机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并计划在为李元吉饯行时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与长孙无忌等商量,又派长孙无忌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共同谋划了玄武门兵变。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等十人,在玄武门成功地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号重臣
贞观朝功臣济济,对唐太宗有特殊贡献的就有24位之多,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过,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的腹心。兼具国舅和元勋双重身份的长孙无忌,深谙政治运行的独特逻辑,自知文治武功都非最优的他,核心竞争力在于忠诚可靠!能干的不忠诚,忠诚的不能干,无数领导为之烦恼的二元悖论,被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共同破解他的忠诚无人可及,能力亦非俗品两项指标的交集的确独步天下!于是,贞观年间的谦虚自抑和未来皇帝的元舅这一特殊身份,把长孙无忌推向了参与废立太子这一皇家最凶险的事件。
立太子任人为亲
于公于私,长孙无忌在妹妹长孙皇后离世之后,都必须担负起教育和辅助外甥太子的重任。为了长孙家族的持续显赫,内心深处已然杂草丛生的长孙无忌,背叛了一个大政治家应该秉持的道德准则:为国为民选择真正的君主。压制天纵英才的三皇子李恪,力主确立懦弱无能的九皇子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的选拔原则,不仅仅有嫡庶之分,更有是否便于自己控制的私念。当信仰被私欲绑架、价值被利益挟持,长孙无忌不仅为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也给整个李唐王朝挖掘了一个危险的陷阱!
李治是长孙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他仁弱听话,是长孙无忌执意要立他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讽刺意味的也正是这昏庸懦弱,最终致长孙无忌自己于死地。
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惹杀身之祸
唐高宗李治即位,册封长孙无忌为太尉。长孙无忌实际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因王皇后没有生育,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的身份了如指掌,明明知道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论辈分,她应与唐高宗之母是同辈。唐高宗将其从寺庙中招回,已属乱伦行为。因而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这个看似极度懦弱无能的李治,却在公元655年,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谏净,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恨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人,他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需要时机。
公元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策划,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诬陷长孙元忌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编造的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舅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放或诛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查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白发苍苍的长孙无忌,盯着手持诏书、一脸杀气的大理正袁公瑜,无奈地用颤抖的双手托起御赐的丝带,缓缓地走进后室,投缳自尽。谋划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喜剧色调,和雄浑张力的帝国时代的总导演――长孙无忌个人却上演了一场无比凄冷的谢幕。
长袖善舞的长孙无忌,横跨隋唐四代帝王,一直活跃在中国政治的中心和历史的前台。他的空前荣耀和悲剧下场,包含了人性的后院中最诡谲的秘密,那就是:一个管理者在选拔继任者的时候,往往把是否有利于自己控制作为第一指标。而必须引起警惕的是,这个被选中的弱者,在未来生活中,总有人可以超越他与现在的驾驭者之间的关系,即现在最好控制的,就是未来最难控制的!惟有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才是管理者真正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