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张良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张良的结局是他自己选择的,并不是吕后和刘邦给他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张良知进退,他懂得什么时期,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选择留在了刘邦的身边,帮助刘邦建立功业。
在刘邦打下江山来之后,他知道这时候不能和刘邦继续相处下去了。
因为此刻在和刘邦混在一起,两人肯定是会发生矛盾的。
毕竟这时候是和平时期了,刘邦没有了外部敌人,下一步他要惩治的肯定就是内部的这些功臣了。
因此,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张良就提出了辞职。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遭受刘邦和吕后的算计的。
你看韩信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虽说被封为了齐王,后来又被封为了楚王,但是,最终还不是落了一个灭族的下场。
还有萧何,萧何做事一生谨慎,可是他还是遭受到了刘邦的猜疑,被抓进了监狱。差点被刘邦要了命。
你看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里的韩信和萧何,都遭受到了刘邦的屠杀与猜疑。不得不说,这和他们贪图荣华富贵有关。
张良却成为了三个人中的那个唯一。
正是因为张良不贪图名利,所以,刘邦即使想找他的事,也没有理由。
张良留给刘邦的印象,都是关于张良的好。
在整个灭秦灭楚的过程之中,刘邦都是最尊重张良的一个。一般刘邦叫张良的时候,都是叫他子房。
子房就是张良的字,古代的时候,一般称呼一个人的字,就是表示对这个人最大的尊敬。
刘邦对张良如此尊重,张良知道是刘邦有求于自己,并非处于刘邦的真心。
但是,刘邦建立了大汉之后,关系就发生了转变。
这时候张良已经不是刘邦非用不可之人了。所以,为了不至于和刘邦闹不愉快,他就选择了退出政坛。
在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刘邦想让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
但是,最终被张良给拒绝了。
张良明白得到刘邦的赏赐越重,对自己的局势越不利。
所以,他没有在最富裕的齐地自择三万户。而是选择了最为贫苦的留县,要了一万户,当做自己的食邑。
对于张良的这种选择,刘邦当然很高兴了。
在加上张良选择了退出朝政,当了一个闲云野鹤之人。所以,刘邦即使想找张良的事,也没有理由了。
因此,张良能够落得一个好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是那一句话,张良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全部都是他自己给自己铺的路,并非是刘邦和吕后不杀他。
若是张良在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之后,继续留在朝中认高职,做大官,恐怕他也是会受到刘邦的猜疑的。
正是因为张良猜到了这种下场,所以,他才淡出政界的。这就是张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