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周与西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还记得在小时候,历史老师曾让我们背诵的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当时认为东周与西周仅仅代表着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然而,长大后,在有关秦始皇或者吕不韦的影视作品中,往往会看到东周与西周的存在,他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起来,这也是一桩历史公案。《史记·周本纪》曾记载: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大约是在战国晚期,周考王封其弟为桓公,其封邑在今巩义一带,世人遂称之为东周君。于是,在小小的洛阳王畿之地,就存在着两个血缘关系十分亲近的小国家——即西周,辖地在洛阳一带;东周,辖地在巩义一带。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实际上,这是中国分封制的余波。西周初期,因当时的交通及生产力发展状况十分低下,无法对其疆域内的民众进行有效统治,遂实行分封制。其中,分封最多的是姬姓子弟,史料记载:当时分封的71个诸侯国中,大约有53个都是姬姓,以此实现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如史上著名的周公旦即是分封到鲁国,只不过因为周武王死的早,周公需要帮助周成王治理朝政,所以只能让其子伯禽代管。而在周公的辅佐下,奠定了后来周王朝800年的江山,从此被后人称道。
不过,分封制对于诸侯的控制力较弱,尤其是在周王室东迁后,各个诸侯已经尾大不调。都知道分封制带来的隐患,为何在周王室已经异常衰弱的情况下,周考王还要实行分封制呢?其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其一,仿效周武王与周公旦,然其弟桓公辅佐其子,实现周王室的中兴;其二,感觉到周王室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不愿意无人祭祀其祖先,另外分出去一支也算是分散风险吧。
然而,后面事态的发展完全不像是周考王预料的那样,他与弟弟的两支血脉在后来频频交战,再次成为兄弟阋墙的典型案例。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因为周考王留在洛阳这一支血脉因向西方的强秦挑衅而灭亡后,其子孙后代流亡到了东周君的地盘,而东周君并没有否认双方的血缘关系。直到后来秦在灭韩之后,再次出兵灭掉了巩义的东周君,周王室才最终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