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三国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汉语成语,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年韩信提出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便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意在向项羽表明我(刘邦)没有向东扩张的野心,这一点迷惑了陈仓的守军,韩信部则率领精锐部队从陈仓道奇袭陈仓,最终夺取关中之地。三国时期也有人曾提出过这一计策,此人便是名将魏延。
魏延在三国武将之中颇有名气,他能文能武,并不只有匹夫之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魏延也能保持清晰的头脑,战前还能出谋划策,只可惜因为一时沉不住气,最终被谋反罪杀害,于是世人皆成魏延有“反骨”,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时诸葛亮本将兵权托付于魏延,而杨仪害怕魏延加害于他,便造谣魏延要率兵谋反,以致于招来杀身之祸。
从人物角度来看,魏延的野心不过是蜀汉的大权,能够统帅三军,反观杨仪却是个阴险小人,最可能率军投降魏国的反而最可能是杨仪。
魏延在跟随刘备集团四处征战中,功勋卓著,立下了许多功劳,在小说演义中,诸葛亮并不重用魏延,因为其杀害自己原先的主公,诸葛亮多有防备,其实并不是如此。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魏延都曾献过计策,并请求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的机会,然后奇袭长安,效仿韩信的暗度陈仓,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根据《魏略》(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因为夏侯楙胆小无谋,于是毛遂自荐,请求带五千精兵由子午谷突袭长安,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于悬危而弃之不用。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看来,魏延的计谋确实是胆大,但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魏延真的有机会率军奇袭长安,历史还真的可能改写,所以有人认为是诸葛亮太过于谨慎,以至于耽误了一次统一全国的好机会。
子午谷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石泉县,大致呈南北纵向,长约330公里,北部出口称为“子口”,南部出口称为“午口”,地势极为险要,在秦岭部更为凶险。从地理环境和战争的角度来看,魏延率领大军从子午谷直驱长安,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并且也没有很大把握能够攻取长安城,作为北伐的最高领导人,诸葛亮必须为部队负责,而诸葛亮又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不采纳魏延的计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除了谨慎之外,诸葛亮还可能有其他顾虑吗?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年仅26岁时就在隆中为刘备规划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难道他就没有想到奇袭长安吗,这一点也有待考证,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曾提出过“两路进攻”曹魏的谋略,并且韩信暗度陈仓的计谋诸葛亮也不可能不知,正所谓高风险高回报,诸葛亮宁可步步为营,稳妥取胜。
有学者曾提出,诸葛亮不采用子午谷奇谋的原因也包括担心魏延拥兵自重,如果真的奇袭长安并攻取之,魏延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也不是不可能,而这一点的推荐是源于后来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谋反之事,后世之人也更愿意相信魏延会谋反。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计划攻取长安,而是凉州(西北首府)。诸葛亮曾提出计划,派出一支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的主力部队,以此来将曹魏军队牵制在关中地区,然后率领大军从坦道攻取陇右,用以切断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从而为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攻取凉州后,再步步为营,慢慢蚕食魏国,虽然诸葛亮最后多次北伐,但收效甚微,姜维后来的北伐更是亏损得厉害。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失利,后世之人才替魏延打抱不平,认为诸葛亮太过于谨慎,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难道结局一定是这样吗?
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即使诸葛亮准许魏延实行子午谷奇谋,司马懿也很可能看穿魏延的计划,司马懿曾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虽说司马懿这些话是“事后诸葛亮”,但从司马懿“闪电战”击败孟达的事情来看,他肯定是对奇袭之事是有所防备的,只要司马懿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在子午谷关键处部下埋伏,魏延可能会全军覆没。不管用不用子午谷奇谋,都不能把这个帽子往诸葛亮的头上扣的,诸葛亮的谨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管诸葛亮是出于什么原因,但他的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问题,子午谷奇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危险性,这一点魏延也是清楚的,何况长安又是一座难以攻破的坚城,就算攻破了,魏延也难以坚守,并且尚未占得潼关,这一点来看他也是难以坚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