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标语大全 童话故事 幼儿故事 名人故事 名人名言 历史故事

汉代的科举制与察举制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这种方法选拔人才呢

时间: 2019-11-26 18:18; 作者: 大河网  电脑版浏览

  还不知道:科举制与察举制的不同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很多人似乎都以为察举制是“推荐当官”。其实错了。察举制也要通过考试。察举制,也考试。科举制,也考试。区别在哪里呢?考试资格。

  察举制时代,州郡官员负责推荐人选,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为官。董仲舒独尊儒术在制度上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将察举制的人才考核内容,由之前的各门学科几乎都可以要,统一改成了儒学。然后在几十年后形成了儒学独霸天下的局面,并在此后逐渐导致了汉朝倾覆。比如灭亡西汉的王莽就是因为笃信儒学,被儒家塑造为活圣人,然后以全民实名推荐的方式当了皇帝。董仲舒之前,汉代官员的选拔很宽泛。

  察举制真正的问题是,考核内容的随意性强。这一问题在以儒学为规定内容以后得到一定解决,规范性有所提高,范围明显收窄。从最初实现了汉武帝本人打破旧派官员阻碍的目的,和起用新派官员建立新班底的作用,但是在后来反过来实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垄断,胁迫了新的皇帝。发展到东汉时代学阀横行的局面,动辄四世三公。三国时代实际上是汉灵帝通过鸿都门学组织了一次非儒学力量对儒学垄断力量的一次反扑。最终结果是非儒学力量积淀不足,学阀们获胜,于是就发展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缺点的无限放大。州郡官对人才的评定直接决定人才等次。国家,特别是帝王,对此毫无办法。这是曹丕为了登上帝位在人事权方面做出的重大让步,其开辟的道路也就注定了此后魏晋南朝帝王的软弱。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察举制,其实更接近于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时代决心对此进行改革,加重考试的比重。我们常说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就是因为隋炀帝将考试的正规化规模化进行了加强。科举制在字面上其实描述了察举制的本质,就是分科举人,当然,科举制实际上是分科考人。而九品中正制则实际上是门阀世家的垄断评分,和察举制和科举制都不同。

  科举制实际上是先选举人再考试。考试是关键。在唐宋时代,科举的先决条件和察举制类似,都是先要地方官“察举”人才,然后送到京师去考核。这两个步骤和察举制其实是一样的。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考试的组织程度。科举制考试的组织程度十分严密。但是最后科举制还是向着脱离皇帝掌控的方向飞驰。

  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皇帝都是一代一代的,而科举制运行则是三年一次无限循环连续不断的。这样,每过十几年都会有一个新手皇帝上台,这个时候旧的官僚集团就会压制他。而新入职的官员,必须接受旧官僚集团的改造才能升迁。这样官僚集团是一体的,连续性很强的,但是皇帝没有连续性。君主制不适合长期治理的地方就在这里:无法驾驭国家官僚体系这头猛兽。

  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九品中正制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爆发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政治危机。这就是因为社会上的实际的实力派要求分享权力。科举制就是解决九品中正制对权力的垄断问题的。

  隋唐时代的科举制,仍然要求地方举荐。距离察举制还比较近,距离九品中正制就有了方向不同。到了明代,科举制就彻底转变为权力分享。秀才、举人可以从民间角度直接干涉行政,参政议政,甚至决定官员仕途、重大决策。进士直接就参政执政。清代在明代这个体制上面又加了一个八旗贵族,形成了类似英国上议院和下译院、美国元老院和众议院的二元执政体制。科举制是权力的一次大扩散,但是这次扩散是有限度的,只针对特定意识形态。

    返回栏目
  • 上一篇:鱼保家为武则天设计铜匦,成为第一个因之而丢掉性命的人
  • 下一篇:揭露古代人的休书和离婚的那些事 这休书还能这么写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