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为什么饱受两任皇帝厌恶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提起短命的隋朝,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应该就是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独孤皇后以及隋末的一众英雄好汉。这些人在短暂的隋朝发光发热,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隋朝前期,是隋朝开国功臣,是开皇盛世的助推手,是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他就是隋朝首任丞相高颎。
一、军事平乱
高颎出身于渤海高氏,和北齐皇室是同宗,他的父亲也曾经在北齐当官,后来被奸臣陷害不得已投奔北周,投靠在独孤信门下。因此,当北周要求大臣将姓氏改回鲜卑姓的时候,高颎被赐为独孤姓,杨坚为显示对其器重,不直呼其名,只亲昵地叫他“独孤”。
从叛齐归周到武帝灭齐、从征讨羌胡到北周衰败,高颎经历了南北朝最后的乱世,同时也成为了结束这个乱世的重要参与者。公元580年,杨坚预谋篡位,高颎主动投诚,在杨坚跟前表忠心“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高颎说到做到,在接下来的平定尉迟迥之乱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杨坚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在外自然就有不服的人。当时起兵反对的主要有三方人马,一是邺城的尉迟迥,二是郧州的司马消难,三是益州的王谦。
三路人马中以尉迟迥的势力最大,他一起事,关东州县纷纷响应,短时间内号召起数十万大军,逼得杨坚不得不派遣年老的名将韦孝宽率军平叛。
韦孝宽是南北朝名将,功勋卓著,但此时的他已经年老,与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敦对峙于武陟、隔沁水相望,难以取胜,且他不是杨坚嫡系,杨坚对随军出征的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大将也信不过(前两人后来果真叛变了),于是派遣了一位值得信赖、同时又很有才干的人前去监军,这人就是高颎。
高颎到达武陟后,随即与尉迟敦展开较量。尉迟敦在两军对垒的沁水上游放下火船,想烧桥阻断敌军进攻,高颎则见招拆招,相应地在上游建筑土狗(水中积土,前尖后宽,形状像坐着的土狗)挡住火船。尉迟敦又假装后退,想趁敌军率军追赶的时候半渡而击之,高颎则率军猛追,追过河后毁掉木桥,置之死地而后生,将士果然勇往无前,奋力拼杀,尉迟敦大败,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于是高颎大军兵临邺城城下。
到达邺城后,韦孝宽和高颎互相配合,加上宇文忻、李询等人出谋划策,尉迟迥很快就兵败自杀。从起兵到自杀,尉迟迥之乱仅仅持续了不到七十天。
如果说平定尉迟迥的时候高颎只是个监军,并非主帅,那么在接下来的灭陈之战中,高颎则无疑是实际上的主帅。
其实早在灭齐之前,高颎就向杨坚建议过灭齐之策:一是时常骚扰南陈边界,耽误陈国农时;二是放火烧毁陈国房屋,损耗其经济财力。不得不说,高颎这两招是低端了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采纳他的策略后,“陈人益敝”。
公元588年,隋国以杨广为元帅、高颎为元帅长史分八路、共计五十一大军大举伐陈,而真正节制诸军的人是高颎。
在整个伐陈过程中,既有杨素从水路顺流而下,又有韩擒虎、贺若弼等渡江作战,甚至有燕荣浮海绕道进攻建康城的后方,在灭陈之后更是发生了韩擒虎、贺若弼争功的事情。可想而知,要不是有功勋卓著、深受杨坚信用的高颎坐镇中央、节制各军,灭齐之战会比实际上艰难得多,不可能仅用十余天就占领建康城。
二、政治治国
不仅在军事上,高颎对隋朝的贡献也体现在政治经济上。
一是实施输籍法。隋朝建立之初有四百多万户人口,开皇九年有七百多万户,大业二年有八百九十多万户,隋朝户口的增长要归功于高颎的输籍法。
高颎将全国户口按资产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多交税、下等的少交税。具体实施中,则让县令在每年的一月五日为户口定样,确定等级,编撰在册,并以此作为依据收税。
从而让原本荫庇在大地主家的佃农脱离出来,成为国家交税人口,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因此隋朝出现了虽然天灾不断、但是人口数反而持续增长的现象,这就是输籍法的作用。“隋氏之盛,实由于斯”。
二是主持制定《开皇律》。杨坚认为北周刑法严苛残酷,刑罚混乱,于是让高颎、裴政等人编撰新的律令,这就是著名的《开皇律》。
在魏晋南北朝的律令基础上,高颎删繁就简,从轻量刑,废除了鞭刑、车裂等残酷刑罚,只规定了五种大的刑罚: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同时给予了贵族士大夫相应的特权,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县、州逐级上访伸冤,编成了一部相对宽简的律令。
《开皇律》承上启下,既是对北齐《麟趾格》的继承,又是《贞观律》、《唐律疏议》的基础,对后世的律令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高颎还负责兴建大兴城、征伐突厥和高丽,为杨坚推荐了一系列人才,许多隋朝大臣如杨素、苏威、贺若弼、韩擒虎、李素等人都经高颎引荐过。因此,在杨坚一朝,除了杨坚本人和皇后独孤伽罗外,对朝野影响最大的人非高颎莫属。李世民就曾经评价他“高颎有经国大才,为隋文帝赞成霸业……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将高颎之死作为隋朝盛衰的转折点。
三、被杀缘由
在隋朝前期,高颎是当之无愧的隋朝第一功臣,但是随着太子杨勇的失宠,高颎也随之失势,甚至被杨坚、杨广两个帝王憎恶。公元599年,高颎被杨坚废为庶人;公元607年,高颎被杨广杀死,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一代功臣被两个帝王憎恶至此,甚至被下狱杀死呢?
关于高颎之死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首先,高颎得罪了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是独孤信的女儿,和高颎这个父亲旧部关系本来是很好的,但是高颎后来的一句话得罪了她。
杨坚是个妻管严,好不容易宠幸了尉迟迥的孙女,结果被独孤伽罗发现,二话没说把这女的杀了。杨坚又生气又委屈,只好跑到没人的地方大喊发泄,高颎急忙赶马追上去劝“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正是这句话让独孤皇后和高颎之间产生隔阂。
之后高颎与独孤皇后的儿子杨谅率军讨伐高丽,两人在军中产生矛盾,杨谅回来后就在独孤皇后跟前告状“儿幸免高颎所杀”。
此外,高颎的原配死后,杨坚想给他续弦,但高颎说自己和原配感情深厚,坚决辞让。结果高颎的小妾怀孕了,独孤皇后立马说他坏话:你不是和原配感情好吗,怎么又和小妾好上了?你这不是欺君么。
第二,高颎得罪了世家大族。高颎的输籍法诚然让隋朝财政大大增加,但是大量户籍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荫庇在世家大族的佃户减少,从而削弱了这些世族的利益。也因此,在高颎执政期间,大臣们中伤他的言论从未停止过。
第三,高颎得罪了杨坚。高颎是大隋首任丞相,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让大隋走向巅峰,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这就难免受到杨坚的猜忌。
在伐陈之后,有人报告说高颎造反,杨坚“斩之”;将军庞晃、卢贲等说高颎坏话,杨坚“怒之,(二人)皆被疏黜”,又有人将水灾、旱灾归罪在高颎头上,杨坚又将其罢黜。
之后高颎请派兵攻打突厥,有人又说他要造反,杨坚的反应是“未有所答”,从“斩之”到“未有所答”,杨坚对污蔑高颎的人的态度产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一切都源于高颎功高盖主,杨坚甚至直言“(高颎)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
最后,高颎得罪了杨广。高颎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这就无形中将高颎与杨勇绑在了同一条绳子上,也因此与杨广、支持杨广的独孤伽罗产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高颎是杨勇派系的人,早在杨勇被废之前,高颎便被杨坚废为庶人。此后高颎虽然被杨广起用,但他“不识时务”,屡次进谏,甚至在私下直言“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正是因为这句话,高颎被杨广以“诽谤朝政”之罪杀死。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