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建立和灭亡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司马炎称帝
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改元秦始,国号晋。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逼迫曹奂退位后,封其为陈留王,改魏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建都洛阳。称帝后,司马炎分封司马宗室二十七人为王。司马炎泰始分封,基本上承后汉之旧制,君国而不君民。王国地不过一郡,王国的相由朝廷任命,与太守无异。国中长吏由诸王自选,财政不能自己擅作主张。
户调式制度
晋太康元年(280)晋颁布国家的基本经济、财政制度—户调式。户调式包括占田制、课田制、户调式、限田制以及荫亲荫客制等。所谓“占田”,就是国家准许农民有权占有法令上所规定的田亩,正丁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所谓“课田”,讲的是督课耕田之意,国家按课田数征收田租,于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次丁女及老小不课,每亩课田租米八升。晋颁行户调式:丁男之户,每年输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减半。晋朝颁行限田制,规定官员一品可占田十五顷,以下每低一品减田五顷。晋朝颁行荫亲荫客制,规定除官员不课田,不缴户调外,可按官位高低,荫其亲戚,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户调式制度的实施,是晋代独具的一个特色,晋武帝司马炎通过制定这些措施增强了国力。
《三国志》
太康六年(285)陈寿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65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志》15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而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志》《吴志》有传无纪。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少好学,曾受教于谯周,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咸宁六年(280)晋灭吴后,他搜集魏、蜀、吴史料,终于撰成《三国志》65卷。《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取材严谨,文笔精炼,记事比较真实。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语焉不详。另外,《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其一大缺憾。
八王之乱
晋永平元年(291),晋惠帝的皇后贾氏独掌大权,她勾结楚王司马玮杀死太傅杨骏,剪除其势力。以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辅政,不久又让楚王玮杀司马亮及卫瓘,随即又矫诏杀了司马玮。晋元康九年(299),贾后将皇太子废为庶人,又将他毒死,以便自己长期专权。这一举动,给赵王司马伦发动兵变制造了借口。永康元年(300),司马伦发兵进攻洛阳,斩杀贾后及其亲党,场持续16年之久的皇族夺权混战就此开始,这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司马伦攻占洛阳的第二年(301)废帝自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兵向他发起进攻,杀了司马伦,拥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辅政专权,大作威福,引起义愤长沙王司马又和河间王司马颗又联合起来,举兵攻打司马冏,司马同兵败被杀。长沙王司马乂掌握朝政。
晋太安二年(303),河间王司马颙又联合成都王颖进攻长沙王司马又,司马颖得以独断朝政。年底,东海王司马越奉惠帝之命攻打司马颖,失败后乘机攻占洛阳,独揽朝政。晋永兴二年(305)司马越再次起兵,司马颖为其所杀,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中毒而死,司马越另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自掌大权。“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永嘉之乱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国号汉,改元永凤。永嘉四(310)年,刘渊病死,其子刘聪继位。第二年,刘聪派遣石勒、王弥、刘曜等人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不久,汉军先后攻陷洛阳,俘司马炽,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又纵兵大掠宫内珍宝、财物及宫女,又烧宫庙、官府和平房,史称“永嘉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