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方孝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以学富五车、智超群臣却被“诛十族”而被后人知晓,佩服他的认为他是文人之楷模、忠烈之典范,质疑他的人则认为他迂腐不堪,是愚忠。而且关于方孝孺应不应该向朱棣低头服软,一直是史学界争吵不已的话题,谁对谁错我们暂且不论,毕竟历史不接受如果,我们多缜密的猜测也无法得到实践的验证,今天主要想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如果方孝孺低头服软会造成什么样的历史影响,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让大家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后世给方孝孺贴的标签多是“文学领袖”“忠烈之士”“儒学大家”,当然还有“迂腐”“古板”“愚忠”等,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如果没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或许他会辅助朱允炆建立一个典型的儒学过度,在他正统儒学是影响下,明朝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可能会饱受“仁政”的恩泽,他也可能会成为如同张居正、徐阶那样的人。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这一切还是发生了,当朱棣攻入南京城的那一刻他就是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只是他没有想到会以如此残忍的方式结束。
而导致这惨绝人寰的“灭十族”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方孝孺不愿意低头服软写诏书向朱棣俯首称臣,那么如果历史回溯,他写了这份诏书会到历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分析一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方孝孺写了这份诏书,受益者着实不少,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他们的命运都与方孝孺点头与否息息相关。
对朱棣来讲,“靖难之役”将会更加理直气壮。朱棣起兵造反打的口号是“遵祖训,清君侧”,这个蹩脚的借口只能糊弄糊弄普通百姓,对文人墨客来讲,这种接口与小孩子之间过家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事实上这也是朱棣最大的心病,所以才有了他登基之后多次篡改历史实录的事情,但如果方孝孺能够为他执笔写下这份诏书,那结果就不一样了,贵为“读书人种子”,方孝孺的影响了无与伦比,如果他能够支持朱棣的行为,那朱棣起兵的借口就更加成立了。
对方孝孺本人来讲,生命可能会得到保证,荣华富贵也不是梦想。方孝孺是连道衍都十分推崇的人,而道衍又是朱棣的绝对心腹,再加上其自身冠绝帝国的才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方孝孺愿意俯首称臣,哪怕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方孝孺的生命就可以保住,稍微在表现的顺从一点,也许会得到用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对儒家来讲,会有一个非常影响力人物不遗余力的传播其思想。众所周知,方孝孺是极端正统儒学践行者,他反对一切外来思想,即便是他的恩师宋濂,他也是只学习他的儒家思想,对宋濂的佛学研究,他是一个字也没有继承,甚至他还主张要摒弃佛学。如果方孝孺不死,儒学在明朝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如果朱棣给予他足够的重要的话,他还可能能够中和一部分朱棣的杀戮之心。
对明朝其余百官来讲,方孝孺服软他们也会有台阶下,可能会有更多大臣的命被保住。方孝孺在当时的文官之中,基本就处于一个风向标的地位,很多人都以他的行为作为行为标准,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方孝孺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决定,如果方孝孺服软那么更多的大臣被留下来,这个动乱的时期可能会结束的早一点,百姓的苦日子可能就会少一点。
所以说,综合来看,如果方孝孺服软表面来看朱棣受益颇多,但都是一个无关大局的影响,而对方孝孺本人、对百官、对百姓、对儒家学术来说,影响则是颠覆性的,所以说收益最大者未必是朱棣,就我个人观点来看,百姓的受益可能更大一点。
第二,分析一下谁是最大的受害者。虽然乍一看有点别扭,但事实确实如此,如果方孝孺点头服软可能会让一部分受到巨大的伤害。
对方孝孺来说,从此就丢了本心,历史对他评价可能就仅仅停留在学术水平。方孝孺对儒家文化有着近乎痴迷的信仰,在儒家的观点里朱棣就是造反,就是以下犯上,人人当得而诛之。作为儒学大师,他如果向朱棣低了头,那他就是丧失了内心最重要的坚守,他什么理想抱负、学术造诣统统成为了空叹,留给后世的可能只剩几篇不错的文章,几首不错的诗作。
对后世文人来讲,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向导,丧失了善恶奸忠的判断标准。方孝孺之说以备受推崇,可能根本原因不是他的文学素养有多高,而是面对朱棣造反举动所表现出的忠臣不屈的精神,明朝乃至清朝很多读书人都以他的气节为榜样,如果入朝为官必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敢于斗权贵斗皇族,而方孝孺低头服软了,那连这个“读书人种子”“儒家之大家”尚且如此,后世之人又当如何,文人身上那种最宝贵的气节又将从何从而来。
对朱允炆来讲,他可能会认为自己经历了一次背叛。面对朱棣直插京城的打法,朱允炆曾经请教过方孝孺该当如何应对,方孝孺表示皇帝应该与京城共存亡,朱允炆听从了建议,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离开京城(不过玩起了消失),如果他提前果断战略转移,我相信朱棣最终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方孝孺临时变节归顺朱棣,那对朱允炆而言几乎就是一场叛变。
所以说,综合来看方孝孺如果服软了,对不少方面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文人失去气节对明朝的影响会更大,毕竟后世很多皇帝都很昏庸,全仗着大臣的冒死建言才保持着一丝理智。
那么,分析完了方孝孺低头服软的受益者与受害者,大家感觉方孝孺到底应不应该写下那份诏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