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朝社会里,功高震主因而不得善终的,比比皆是。如果功高,又想得善终,最好的办法,一般都是“知进退”,也就是“功成身退”。在建立了大功劳后,立刻就丢掉一切现世至高无上的权力,退归田园。这样的大臣非常多,比如张良、王翦、范蠡等等。他们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姓名,而且还在后世留下了令名。
不过,要做到“功成身退”,其实很不容易,毕竟现世的权力诱惑太大了,自己拼下来的江山,轻易就送出去,实在舍不得,而且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心里想退,但被朝廷事务边关事务羁绊着,退出来并不容易。比如张良,本身已经退了,但是吕后偏偏找到他,让他帮忙。有时候又害怕退下来后,手中没了权力,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比如刘伯温,本来也已经退了,可是依然被胡惟庸毒害。曹操就曾说过,他也想退,但是害怕被杀,所以只能紧紧攥住权力。
那么,古代有没有功高震主,却依然能够得到善终的呢?有当然是,不过并不多。我们这里列出三个人,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一、周公。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的时候,他受周武王的委托,辅佐年幼的侄儿周成王。由于周成王年幼,无法处理政务,因此,朝中大小事情,都由周公来处理。
周公辅政的时候,环境并不好,一切都百废待兴。而百废待兴的时候,是需要确立制度的时候。一旦把制度确立下来,必然要伤害到很多人的利益,这些人必然要把矛头对准周公。同时,周公作为一个大臣辅政,必然又有人说他越权。当时,同为周文王儿子、周公兄弟的管叔、蔡叔、康叔,就对周公独掌朝政很不满,发动叛乱,想要夺权。周公最终领兵打败他们。
周公做了很多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但最终他获得周成王的高度信任,而得到善终。他为何能获得善终呢?我们一会儿再谈这件事。
二、诸葛亮。
诸葛亮也是一个大权在握的人。当时,他军政大权全部掌控在自己手里。整个北伐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说了算。朝廷中的事情,大事也都是他说了算,小事情则是他安排在朝廷中的蒋琬、费祎、董允这样的人在负责。也就是说,刘禅几乎没什么事做。只需要定期看看奏折,点个头就可以了。
周公所辅佐的君王是小孩,因此必须要亲历亲为。诸葛亮辅佐的皇帝刘禅并不是小孩,很多事情刘禅都可以做,不需要诸葛亮大包大揽。但是诸葛亮依然大包大揽。
对于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刘禅竟然没有任何意见。没有对诸葛亮有不满的言语,也没有做过刁难他的事情。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也是隆重安葬诸葛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等人,也是信任有加。
三、曾国藩。
曾国藩所面对的领导和周公、诸葛亮又有不同。曾国藩所面对的,是有“老妖婆”之称的慈禧太后。
曾国藩所建立的功劳也不小,消灭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出了很大的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曾国藩的湘军,要打败太平天国是很困难的。
往往在平定叛乱以后,君王就会猜疑那些拥兵自重的人,担心他们会造反。比如唐朝的仆固怀恩、宋朝的岳飞等等,就受到很大的猜忌。但是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却并没有受到猜忌,最后得善终,并且被谥为“文正”。
那么,以上的三个人,功高震主,为什么还能够得善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有德。三个人身居高位,但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始终把个人品德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三个人在道德上树立了标杆,被后世广泛颂扬,
二是勤政。这三个在位上的时候,都非常勤政。周公“一饭三吐哺”的故事,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故事,都是他们勤政的表现。
三是廉洁。三个人都非常廉洁,没有私心杂念。周公掌控大权,但是他并没有扩大他的封地,也没有给封地的子孙带去额外的好处。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看到他可怜的财产清单时,都忍不住大哭起来。曾国藩也没有为他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同时还用严格的家教约束家人。
四是友善。这三个人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会做人。虽然有人反对周公,但周公却能够得到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这就是他会做人的表现。诸葛亮更是出了名的会做人。就算是敌对势力的李严,最终还希望诸葛亮能够再启用他。魏延最不满意诸葛亮,但是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从来不表示反对。曾国藩也是以会做人见长,大家都佩服他,争相传颂他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