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复国的鲜卑族是哪里来的?鲜卑族的历史来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历史上,鲜卑族曾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曾创下许多了不起的政权。例如北魏,立下非常辉煌的文化,仅是北魏石窟便是今人孜孜探寻的艺术宝库。
还有多次复国的慕容氏鲜卑族,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后来还被写进小说当中,让慕容氏燕国成为复国的代表。
但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进入隋唐以后,鲜卑族就开始逐渐消失了。虽然隋唐时仍有不少王公大臣的血脉可以追述到鲜卑族,但是作为整体而言,鲜卑族已经逐渐消融。而往上追述的话,鲜卑族的形态就比较原始。
鲜卑族真正开始大规模建国的历史要追述到东晋,他们是在晋朝内部经历八王之乱,各路诸侯王互相厮杀后,才进入中原,瓜分土地和人口。
在此之前,鲜卑族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即便有一个强者可以勉强维系部落的统一,可是这个统一的纽带非常脆弱,稍有变动,就可能立刻四分五裂。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鲜卑族在三国时期,曾经有过一段统一阶段。当时鲜卑族颇为强大,从对魏国献贡表示归纳,仅用十余年就成为魏国边境的巨大隐患。
而这个强大的因素,部分来自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他不仅本事强,有勇有谋,能为鲜卑族发展制定战略,更重要的是轲比能可以团结鲜卑族。
可是,当柯比能出问题,鲜卑族就成为一盘散沙。所以,当诸葛亮鼓动鲜卑族共同进攻魏国时,魏国只需派人刺杀轲比能,就能解决整个鲜卑族的威胁。
这段历史中鲜卑族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是,到汉朝的时候,人们对鲜卑族的了解就比较模糊。更多情况下,当时居住在中原的史官只能凭着从塞外传来的消息,记载鲜卑族的故事。关于鲜卑族的记载中,有这么一句话:“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在这段话的描述中,东胡、乌桓、鲜卑、匈奴的关系,大概就是东胡所处的位置在鲜卑的东面,而在东胡以后,则是乌桓跟鲜卑。东胡是一个在周朝时期,就活跃在中国边境的一个部落民族联盟。
根据《晋书》记载,“东胡……控弦之士二十余万。”按照5人一控弦计算,东胡当时的人口,应该也在上百万。战国时期,北方燕国崛起,他们率兵击败东胡,让东胡被迫后撤一千多里,退到老哈河以北,燕国还就此修起长城。
而到秦汉时期,东胡势力衰颓,身旁又崛起匈奴。起初匈奴对东胡百依百顺,不断发展势力,一旦条件允许,就立刻挥师攻破东胡。
东胡亡,一部分人被匈奴掠走,一部分人留在故地,臣服匈奴,也就是乌桓。还有另一部分东胡人迁至辽东塞外,住在鲜卑山附近,也就是鲜卑族的起源。
因为这些鲜卑族中间还隔着乌桓,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跟汉朝中原之间并没有直接接触。直到霍去病把乌桓人迁到五郡塞外的时候,原本乌桓人居住的地方空了出来,鲜卑族才搬到乌桓人故地上,逐渐跟汉朝有接触。
在《三国志.鲜卑传》记载,汉顺帝的时候“鲜卑三万余落诣辽东降”,人数在六十万左右。不过,鲜卑族虽然主体来自东胡,但仍有部分跟匈奴有关。
在后来鲜卑族的发展后,出现了很多不同分支,如拓跋氏、宇文氏、慕容氏、段部。通过这些不同分支往上追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诸多不同。
慕容氏起源东北,出自东胡鲜卑的说法,一直无人质疑。但是,宇文氏却不同。在《北史.匈奴宇文莫槐传》记载:“出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剪发而留其项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
不仅宇文氏,关于拓跋氏的记载中,也有不少说法认为他们来自匈奴。《南齐书.魏虏传》记载:“魏虏匈奴种也。《宋书.索俘传》记载:”匈奴有数千百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
当然,鲜卑族的历史融合中,非常复杂,不能完全说他们就是起源于匈奴,但是确实有很大关系。因为汉朝的时候,匈奴军队被击破后,曾经有一部分人自号鲜卑,人数较多,他们融入鲜卑族后,成为鲜卑族起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