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网络上黑关羽的人,大多拿樊城之战说事:战局意义比不上官渡之战,规模比不上陆逊灭刘备的夷陵之战,关羽威震华夏,一定是后代人吹捧的。
并且还说得有理有据:后世君王需要“忠心”的臣子,于是就把关二爷抬出来,供起来,当一个臣子的榜样。他的一切都是历代君王吹捧起来的,都是为君主服务的。
这个理由倒也不算错,但若揪着这一个理由,说明关羽是“捧起了”的,就有点缺乏支持了。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是怎么说的。
《三国志·关羽传》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这句话信息量其实不少,我们下面会提到)《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三国志·蒋济传》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建安二十三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密谋反曹,其中就提到:“时关羽强盛”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
而第二年就是关羽的襄樊之战。
仅从这四方面的记载就能看出:关羽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樊城一战,打得曹操差点迁都。最后还是曹操自己亲自率兵出增,并且派遣乐进、徐晃等(注意这个等字,人少不了)一起前去解围。这可以说得上倾曹操主力大军了啊。
这个“等”还有谁?
《三国志桓阶传》: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曹操打算亲政关羽,不过被劝下了)
《三国志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张辽去得较晚)
《三国志夏侯惇传》: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摩陂就是曹操指挥前方,征战关羽的地方)
至于吴国的吕蒙、陆逊等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人之力,让两国精锐“全力以赴”,这样的关羽还算不得“威震华夏”吗?
我们再来看看项羽的樊城之战取得了什么战果。
继续先看《关羽传》: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这里于禁有个“督”字,就是说于禁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而是管着其他跟自己级别一样或稍低的七个将军,这至少是七个将军级别一起被关羽俘虏。这个从《于禁传》里也能得到验证:“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
也就是说关羽樊城一战一下至少抓了七个将军,你以为这是个小战绩?三国中抓住多位将军的有几个?哪怕赤壁之战,曹操损失的也是士兵。
另外关羽灭了于禁后,“又”斩庞德,这是两项功劳了啊。除了将军们的损失,曹魏精锐士兵的损失更大。
记住关羽是俘虏了三万而非灭杀,稍加“引导”,这些人没准都会变成关羽的士兵。这些可都是曹魏的精锐士卒,一加一减,曹魏能不慌张么。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曹魏的诸多大将都被小看了,于禁也不例外。但历史上的于禁可是战功赫赫,陈寿的评价“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是将于禁等人放到了曹魏诸将前五。
曹操对于军事人员任用方面,最信任的一直是自己亲戚,如曹仁、夏侯等人,于禁能有如此评价,能是一般将领?
曹操在宛被张绣杀得找不到北,关键时刻是于禁站了出来“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
曹袁官渡之战前期,曹操从延津撤退,阻挡袁绍骑兵南下的仍是于禁,“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若没有于禁的抵挡,袁绍的河北骑兵过了黄河,曹操没有退远,有没有后来的官渡对峙还两说呢。
官渡对峙期间,曹操攻打徐州刘备,留守的抗击袁绍的仍是于禁,“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
能打败这样于禁的关羽,配不上“威震华夏”吗?
再来说说关羽樊城之战的后续影响,这就用到了我们上文提到的“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这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地图。
这说明项羽已经影响到了河南地区,若他进入河南就能与孙狼等人联合,直接威胁许都、洛阳等地,这也是曹操着急迁都的原因。
《资治通鉴》:冬,十月,魏王操至洛阳。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
荆州仅剩曹仁坚守的樊城,不过也正是由于曹仁的坚守,关羽大军没法继续北上,否则真的会出现满宠所说的:“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满宠传》)
关羽以一己之力(全部都是关羽的荆州兵)打得曹魏根基动摇,差点改写三国一强二弱的格局,算不上“威震华夏”?
官渡之战,曹操文有荀彧、郭嘉、荀攸,武有夏侯、诸曹、张辽、于禁。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周瑜、诸葛联手灭曹。
夷陵之战,陆逊也是带着江表之虎臣出战刘备。
关羽呢?一人一军,对抗整个曹操集团,而且还打赢了。这样的战绩算不得“威震华夏”,什么才算的上?
关羽的失败并非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行,而是用人不当。若不是糜芳投降,关二爷究竟能达到何种高度,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至于后代君王利用关二爷的问题,那就不是我们考虑的了。关二爷的军事高度,襄樊一战,注定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