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被誉为“天上文曲星下凡”“天子骄子”“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等等,高中状元意味着你一只脚踏入了最高统治阶层,处处象征着功名、高官和厚禄在手。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所作的《登科后》说尽王朝科举,寒窗苦读十余载,腹中无一物,仅得一柜书,一朝中榜,人世间的繁华兴盛顷刻间就显露在你面前。状元及第是中国的科举的巅峰荣誉,文坛和政坛风云人物,何方人士前来,都得恭贺一句,讨分彩头。无它,千万人中三年才出一位,你不敬佩都不行。
状元名人
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状元出身,因气节和才华被后人称为“状元中的状元”;两为帝师、支持维新变法的翁同龢是状元;唐代武状元郭子仪,历经四朝,两至宰相;诗画双绝的王维是状元,官场和文坛尽得意;书法大家柳公权是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
挑选状元
中国近1300年的科举史,共出839名状元,其中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状元者,科举结束后一事无成,沉迷美酒女色,暮年落了个穷困潦倒的。即使如此,状元依旧是让人崇敬的一个头衔。状元都是真才实学吗?不尽然,还是有一些靠走关系获得科举成功、状元之荣誉的,例如牛锡庶、尹枢、王嗣宗、裴思谦等等,他们依靠名臣的举荐顺利登上状元之位,唐朝中后期之位,已经沦为权贵手中的玩物,可以私相授予的东西。赵匡胤开宋以后,以前代唐朝为鉴,针对科考营私舞弊的沉疴,进行监督改革,有效果,但无法根除科考弊端。历代王朝挑选状元的标准和方式不同,一看的是朝中政治环境,二看的是皇帝个人喜厌。下面我们就来着重说说,宋明清三朝的挑状元标准。
宋朝
宋真宗祥符八年,东京汴梁城内三年一次的殿试开始,江西考生萧贯和山东考生蔡齐两人在策论等方面旗鼓相当,让人一时难以抉择。宋真宗赵恒因此召两人前来,再细细思考,见蔡齐此人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其风姿和文章一般。观萧贯就不行了,普普通通,不如蔡齐。因此宋真宗钦点蔡齐为状元,史书载“齐仪秀伟,举止端中,帝意已属之”。长得帅真是加分项,古人诚不欺我。
明朝
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主持的第二次科举殿试,礼部官员们初拟花纶为第一名,练子宁为第二名,黄子澄为第三名,消息传出,这三位自然是兴高采烈,可这状元之名归谁所有还得皇帝定夺。恰好朱元璋昨日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巨大的钉子,次日拟定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丁显”,原状元花纶被他踢到二甲行列。后来,朱棣划“孙日恭”定“邢宽”,嘉靖帝舍“吴情”定“秦鸣雷”。
清朝
清顺治八年开始分设汉、满两榜科考,各立状元。清代殿试,主要以“书法”(谁字好看)定高低,状元榜眼探花。这风气是康熙帝吹起的,让天下官员士子上行下效勤练书法,“书法”好看与否直接影响科举成绩(起码当时的人是这么认为的。康熙帝的确是按这么个形式干的,康熙三十年,本为榜眼的戴有祺书法字深得朕心,康熙就将本为状元的吴昺拿下,拟戴有祺为状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勾心斗角,放在科举上也是恰当的。科举需要真才实学,但它有时还是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在某些皇帝权贵看来,自己的喜恶是凌驾于科举之上。更为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历代状元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吃喝不愁、住穿无忧,不用被琐事烦恼,能专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