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宋朝自建国始,身边就围着一群熊孩子,辽、西夏、吐蕃和后来居上的金、蒙古,个个都是马上民族。而宋朝既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作为战略屏障,也没有了养马牧场,必须另辟蹊径开发“黑科技”,对抗蜂拥而至的骑兵,维持国祚,保境安民。
骑兵机动性高、冲击力强,是步兵的克星。只有在远距离消灭骑兵,才能确保自身安全。经过短时间培训的弓弩手,在一场战争中,用廉价的箭射倒长时间专业训练的骑兵,性价比是相当高的。“箭如雨下”不仅能远距离打击骑兵,还能从心理上瓦解对手的意志。
因此,宋朝的弓弩成为冷兵器时代的AK-47,达到以步制骑的目的。那宋朝哪些类型的弓弩在实战中对骑兵杀伤力较大?宋军又是如何培养弓弩手的呢?
神臂弓
熙宁初年,宦官张若水进献了神臂弓。神宗对此十分重视,亲临廷和殿观摩,“置铁甲七十步,俾卫士射,未有中者。若水自请射,连中彻札。”宋朝一步约有1.536米,70步相当于107米,神臂弓在这么远距离依然可以射透铁甲。要知道一般自卫手枪的射击距离只有50米。
这并不是神臂弓真正的实力。《宋史·兵志》中,神臂弓“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在522米外,射进榆树半支箭,只有步枪才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南宋时期,神臂弓金朝名将完颜宗弼对神臂弓印象深刻,他在《遗行府四帅书》中,认为“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
神臂弓的出色表现,成为宋朝的御敌神器。在战场上,“宋军拒金,多倚此为利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或败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仿制也”,有了这项军规,如今很难见到神臂弓的实物了。为了保护这种独门绝技,宋朝规定个人不能私造、私学神臂弓,士兵使用神臂弓时,因操作不当造成神臂弓损坏,将予以重罚。由于秘而不宣的制作工艺,导致神臂弓逐渐失传,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克敌弓
南宋绍兴年间,名将韩世忠进一步改进了神臂弓,推出了克敌弓。它能“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克敌弓的射击距离更远,达到了553米,从威力上看,“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金朝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等重装骑兵,克敌弓能一箭射穿铁甲,果然名不虚传,威力十足。
让辽朝震动的三弓八牛弩
神臂弓和克敌弓并不是宋军中射程最远的武器,弩才是射程的王者。宋弩分为手弩和床弩两种,手弩又有踏张弩和腰弩两类。手弩轻便灵活,适合野战,床弩体积巨大,不易搬动。而踏张弩和腰弩,分别是借助双足和腰腹的力量,为弩箭提供更充足的蓄能。
床弩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骑兵的噩梦,称得上战场的死神。北宋初年,宋太祖“尝令试床子弩于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别造千步弩试之,矢及三里”。此时的床弩射程已经达到了1075米,然而,宋太祖对此并不满意,下令对床弩继续升级改进。
开宝年间,魏丕将三张巨弓结合在一个四脚木架,以硬木为杆,铁片为翎,用百人绞轴张弦,由专人进行瞄准,最后由大力士用巨斧击发床弩。经过改进,“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三弓八牛弩”由此诞生。新一代的床弩射程达到了1536米,这已经是现代狙击枪才能达到的距离了,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所能达到的极限。
三弓八牛弩发射的箭矢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称为“一枪三箭翎”,状如长枪,附有铁翎,与其说它射的是箭矢,不如说是铁枪。
第二种是“踏橛箭”,发射后成排成行地钉入砖石,宋兵籍此蚁附,登高杀敌。
第三种是斗子箭,“又有系铁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数十只,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斗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杀伤力由点变面,着实骇人。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辽军南下,攻城掠地,在澶州(今今河南濮阳西)与宋军相持。辽军主帅萧挞凛率数十骑,在澶州城下窥探宋军虚实。宋将张环果断用床弩射击,萧挞凛头部中箭,当场毙命。辽朝震动,心有余悸,与北宋达成了“澶渊之盟”,两国此后百余年未爆发大规模战争。可以说,一支弩箭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
造箭作坊的兴起和弓弩手的培养
有强弓劲弩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箭矢,维持正常的战斗力。北宋初年,就成立了“弓弩造箭院”,这家官办兵工厂每年至少造箭1650万支,这还不算各州所属的“作院”、“都作院”以及民间作坊造箭的数量。以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为例,这一年并没有爆发战争,宋军依然消耗了5000万支箭。
宋朝十分重视弓弩手的培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军队将射箭作为武艺之首,倍加关注。在《武经总要》中规定:“凡军中教射,先教射亲,次教射远。”新兵学习弓弩,先射中,后射远。一个合格弓弩手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呢?
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诏颁河北渚军教阅法,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一,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宋朝一斗约等于6.4公斤,一石约等于60公斤,北宋中期三流弓箭手的臂力也要44.8公斤,弩手的要求就更高了。要知道奥运会射箭项目,弓弦的最大拉力也不过45公斤而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到南宋光宗时期,“殿、步司诸军弓箭手带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为本等;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弓箭手在92米之外,用126.4公斤的臂力,射十二箭,中六箭才能算合格。这不仅对体力提出了要求,更是对技巧的考验。
对于弓弩的短板,宋军如何应对
弓弩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不过间隔时间长。“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宋军主要采取了三种战术:
一是轮射,弓弩手分三排,一排射击,二排准备,三排张弦,变换阵型,周而复始,箭矢不绝。
二是专射,由射术最好的射手站在最前排,第二个士兵专门递弩,第三个士兵负责张弓搭箭,同样能达到不断打击敌人的目的。
三是叠阵,由南宋名将吴璘创立,“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这种战术不是简单的弓弩累加,而是多兵种协调作战,是军官临场挥能力和士兵训练水平的综合体现。
弓弩是对抗骑兵的大杀器,“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弓弩虽然强劲,不过没有骑兵的机动性。“中国之兵,步多骑少,骑兵利平,步兵利险”,没有地利优势的宋朝,面对异族骑兵的肆意践踏,防不胜防,疲于应付,只能感叹“马者,兵之大也,边庭之所以常取胜中国者也”。
宋朝又没有北方和西北的良马供应,服役的战马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和辽、女真、蒙古、党项等民族抗衡。唯有热火器出现,才能真正克制了骑兵的突击。可惜,宋朝没有等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