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绝不可能!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承认,科举出身的官僚集团在宋代取得了对朝政的垄断。从这一点上来说,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确实高。但是不要忘记,除去这些成为官僚的幸运儿外,普通的读书人和士子才是这个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
那么,他们的机会和待遇究竟如何呢?
从比例来看 宋朝读书人的录取率远不如明清
在宋朝300余年的统治期内,总共产生了11万5千余名进士,平均每年有361人。相比之下,唐元明清四朝总计900多年,进士却只有7万余名,平均下来每年只有不到80人。这个数据似乎很有说服力,证明宋朝是一个充分照顾读书人利益的黄金时代。
但以上数字,都不过是当时全国人数的几十万乃至百万分之一,实际上比每年现代人被雷击中的几率还小!对普通人来说,无论在哪个朝代,能考中进士都是希望渺茫的事。我们不能忘记,古代所谓的读书人,并不仅仅指位于最顶层的进士们。组成他们中绝大多数的,是举人和生员,甚至有时童生也可以勉强算在内。
宋朝科举的残酷性 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所以,要了解读书人在宋朝的生活状态,就必须看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难度有多大。以科举考试的第一级为例,所有人都必须通过州府级考试-解试,但想通过的难度极大。北宋初年以后,录取比例不断下降。到南宋开禧末年,录取比例甚至降低为1/300。这些人此后会被称为贡生,但贡生资格也不是终身的,有效期经有3年。
后世的明清读书人,要越过这道龙门就没那么多麻烦。在清朝,参加第一级乡试的人数多达百万,最终录取人数也有10余万,通过率约为1/10。至于通过第二级考试的人,每年也大约在千人左右,比例相当于1/100。也就是说,想获得国家承认的最低学历资格,清朝人其实是要比宋朝的先辈们要容易许多。
清朝读书人的待遇 其实已好于两宋太多
中国9-13世纪的识字率上升。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但却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事实。主要原因就是宋代科举制度的涵盖面比唐朝广泛得多,连工商业子弟也可参加,从而催动了大量平民的参加热情。但许多读书人的生活贫困,却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社会问题。那些通过第一级门槛的解试,来到京城却在殿试中失败。由于无钱还乡,只能在物价高昂的京城内流离失所,甚至有人投水自杀。
自杀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能出远门来参加殿试,已经是耗尽了家族的财力,甚至是借贷而来。所以殿试失败,举人资格也直接作废,可谓是血本无归。更多人则是通过了地方开解试也无钱赴京赶考。
如果不能成为进士 宋朝读书人的努力将全部白费
所以,读书人在宋朝的命运全看能不能中进士。在参加第二级的省试成绩出来后,考生马上要面临债主的催债。如果能取得功名,自然不愁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补足欠款。但如果没有录取,则根本没有还贷能力。不仅因为路费紧张而无法回乡,甚至会将自己的房屋和田产都赔进去。
在后世的明清两朝,哪怕没考上进士,一般举人也可以做官。以明朝为例,举人考进士失败,有3/4的机会仍然可以通过礼部和吏部的考选做官。官职一般为府、州、县的学官、知县( 州) 、府通判、县 ( 州) 的推官等等地方官。虽然没有机会进入中央权力机关,但在地方上也算得上是出人头地了。只有知晓这些,我们才可以理解范进的中举后发狂。因为他虽然没考上进士,却已经是地方上的成功人士了。
从明朝开始 读书人没有成为进士也能当个小官
此外,宋朝的读书人如果能做官,收入也远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丰厚。北宋时做过工部侍郎的杨亿,就说月俸收入不能让家里的9个人吃饱饭,生活水准还还比不上周朝的上农。至于每月收到的禄米也不到100石,比不上汉朝时期的很多小吏。
到北宋中期的仁宗涨工资后,范仲淹仍然认为百官的收入比不上前朝。说唐朝的县级小官都有20贯的俸钱,宋朝的同级官员却远远不如。王安石也曾坦言,其实普通的官员的收入不高,基本无法满足开销。到了南宋时期,由于物价上涨了3-4倍,普遍认为官吏待遇甚至还不如北宋。虽然两宋一直奉行高薪养廉政策,但其涨工资的速度显然无法跑赢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购买力丧失。至于州县级的办事小吏,则可能基本没有收入。
清朝人笔下的范进 获得了大部分宋朝读书人所无法企及的待遇
所以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宋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这一说法,如果谈的是高级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那么确实是“国家待士何其厚”。但要是谈到普通读书人的上进机会与经济状况,那么宋朝并不是一个很突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