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伯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元末,中国历史走入了战火纷飞、饿殍满地的时代,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中原百姓民不聊生,推翻暴元,力图重建汉室江山的义军风起云涌。在遍地义军之中,朱元璋和他的部下脱颖而出,最终消灭暴元,击败其他义军,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明王朝。
自唐末以来,汉族皇权式微,饱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之苦,明朝的建立彻底结束了这种局面。对外,明朝的铁骑把曾经不可一世的黄金家族打的望风逃窜,对内社会安定经济恢复,这是朱元璋和他的开国武将、治世能臣们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而在所有开国元勋中,刘伯温无疑称得上大明第一智者,洪武之治的幕后第一推手。
(一)卓越的军事谋略
刘伯温刚刚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只是韩林儿手下一路军的元帅罢了,韩林儿自称是大宋皇室的后代,大英雄朱元璋都要遥拜这位小明王,但刘伯温毫不在意,说韩林儿就是一个牧童,有什么值得尊敬的。
刘伯温刚刚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向他询问进兵的策略,刘伯温敏锐地指出,张士诚外强中干、徒有虚名,根本不值一提,只有陈友谅阴险狡诈,必须尽快剪除,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便可一举平定。
刘伯温的想法让朱元璋眼前一亮,当时陈友谅大军来犯,朱元璋的部队人心惶惶,将士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抵抗,莫衷一是。刘伯温瞪着眼睛,大声喝道:说要投降的都可以杀掉。之后,刘伯温向朱元璋献计,趁着陈友谅骄傲自满,尤其深入,然后阻断他的退路,就可以将他围歼。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果然将陈友谅打得大败而逃。
不久,陈友谅又占据了安庆,朱元璋亲自带兵救援,激战之后还是不能夺回安庆。刘伯温又提出新的计策,这一次是围魏救赵之策,朱元璋解了安庆之围,率兵直奔江州,江州是陈友谅的老巢,此刻城中空虚,抵抗不得,只好投降。陈友谅见大本营都被朱元璋拿下了,也无心恋战,只好带兵逃往武昌。
最终,朱元璋迎来了和陈友谅的决战,在鄱阳湖上,双方投入了全部的兵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大战持续了整整三天,双方未分胜负,刘伯温又向朱元璋建议,把军队转移到鄱阳湖湖口,堵住陈友谅军队的出口,之后再与陈友谅大战,陈友谅全军覆没,在逃跑途中死去,朱元璋终于消灭了最大的劲敌,向着帝业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出色的政治才华
刘伯温主张以民为本,宽仁治下,刘伯温极力主张为官清廉,轻徭薄赋,与百姓休养生
息。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一直有个心愿,想要在自己的老家凤阳建立中都,对此刘伯温极力反对,他认为国家刚刚建立,没有能力承担建立中都的巨大消耗。同时,王保保还手握重兵,应该把有限的钱粮用在对付王保保上面。但是很遗憾,朱元璋并没有把刘伯温的想法放在心上,而是在临濠大兴土木,和王保保的较量也吃了败仗,不得已,六年之后只好停工,劳民伤财。而这也显示了刘伯温的长远眼光。
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之后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不再京城的时候,就让刘伯温和李善长共同主持朝政。刘伯温认为唐宋之所以衰落就是法度不明,于是他极力鼓励御史言官弹劾百官过失,不管对方是多么的位高权重,只要触犯大明法律,刘伯温就要报告给太子,按律查处。为了公正执法,刘伯温甚至得罪了大明第一开国功臣李善长,而这也为他日后仕途坎坷埋下了伏笔。
(三)独到的识人之智
众所周知,洪武一朝,宰相的命运都是因为触犯国法而身首异处,下场凄惨。
而刘伯温也很早地看出这些人不能胜任宰相的职位。
朱元璋曾经向刘伯温问询他对宰相人选的看法,当问到杨宪的时候,刘伯温回答说,杨
宪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没有宰相的心胸,做事情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掺进去,不能客观公正。朱元璋问他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回答说他还不如杨宪呢。等到问到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干脆回答说,宰相就是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连马车都得掀翻了。
朱元璋并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建议,而是先后任命这三个人为丞相,结果三人都被诛杀,而被刘伯温担心掀翻马车的胡惟庸下场最为惨烈,被他连累致死的臣民有数万之多,明初开国元勋基本上因为胡惟庸案而被诛除殆尽。
据史书记载,刘伯温长得相貌堂堂,而他本人也是忠肝义胆,为国家百姓竭尽心智,朱元璋曾经对太子说,满朝都可以是朋党,唯有刘伯温不会。
然而这位被朱元璋盛赞的大明第一智者结局却并不好。
刘伯温感染风疾,朱元璋派和刘伯温有过节的胡惟庸前来探视,结果刘伯温吃完胡惟庸带来的药之后肚子里便长了如拳头大的东西,之后身体日渐虚弱,不久去世,在整个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得特别冷漠,直到胡惟庸案发,毒死刘伯温成了胡惟庸一条重要的罪状,而后人更愿意相信,在深受大明天子器重的刘伯温是无人敢用药毒死的,除非那个幕后黑手就是大明天子朱元璋。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并没有给与任何的祭祀,也没有追封官职,更没有配享太庙这样的礼遇,直到一百多年后,明武宗才为他赠官、授予谥号,配享太庙。
而这对于刘伯温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本身就是淡泊名利的,他要的就是用他满腹才华,换一个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