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教学有方课程与教学论(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指
A.礼乐
B.修辞
C.射御
D.书数
答案: 礼乐,射御,书数
2、 《四书》是指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答案: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 古希腊后期的三艺是指
A.文法
B.修辞
C.音乐
D.辩证法
答案: 文法,修辞,辩证法
4、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是谁提出?
A.蔡元培
B.陈鹤琴
C.杜威
D.陶行知
答案: 陶行知
5、 赫尔巴特提出的四阶段教学是
A.明了
B.联想
C.系统
D.方法
答案: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6、 教育适应自然是谁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答案: 卢梭
7、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学受前苏联( )教学思想影响。
A.苏霍姆林斯基
B.斯大林
C.列宁
D.凯洛夫
答案: 凯洛夫
8、 1918年,( )出版《课程》一书,课程论成为独立学科。
A.杜威
B.凯洛夫
C.博比特
D.查特斯
答案: 博比特
9、 1949年,( )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出版,泰勒原理为科学化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A.杜威
B.凯洛夫
C.博比特
D.泰勒
答案: 泰勒
10、 ( )在《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A.杜威
B.布鲁纳
C.博比特
D.泰勒
答案: 布鲁纳
绪论
1、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素养与能力。这三个方面是()
A.知识与技能
B.情感与意志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泰勒
D.赞可夫
答案: 赫尔巴特
3、对发展性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是( )
A.杜威
B.凯洛夫
C.赞可夫
D.赫尔巴特
答案: 赞可夫
4、提出课程编制的四大问题的()
A.赞可夫
B.凯洛夫
C.杜威
D.泰勒
答案: 泰勒
第二章
1、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指
A.礼乐
B.修辞
C.射御
D.书数
答案: 礼乐,射御,书数
2、 《四书》是指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答案: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 古希腊后期的三艺是指
A.文法
B.修辞
C.音乐
D.辩证法
答案: 文法,修辞,辩证法
4、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是谁提出?
A.蔡元培
B.陈鹤琴
C.杜威
D.陶行知
答案: 陶行知
5、 赫尔巴特提出的四阶段教学是
A.明了
B.联想
C.系统
D.方法
答案: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6、 教育适应自然是谁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答案: 卢梭
7、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学受前苏联( )教学思想影响。
A.苏霍姆林斯基
B.斯大林
C.列宁
D.凯洛夫
答案: 凯洛夫
8、 1918年,( )出版《课程》一书,课程论成为独立学科。
A.杜威
B.凯洛夫
C.博比特
D.查特斯
答案: 博比特
9、 1949年,( )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出版,泰勒原理为科学化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A.杜威
B.凯洛夫
C.博比特
D.泰勒
答案: 泰勒
10、 ( )在《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A.杜威
B.布鲁纳
C.博比特
D.泰勒
答案: 布鲁纳
第三章
1、核心素养以培养()为核心
A.
高素质的人
B.
全面发展的人
C.
学生的学习能力
D.
发展学生身心健康
答案:
2、( )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中间桥梁目标
A.
课程目标
B.
学科目标
C.
个人目标
D.
学期目标
答案:
3、我国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包括( )
A.
知识与技能目标
B.
应用技能目标
C.
过程与方法目标
D.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4、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包括社会取向,学生取向和()
A.
个人取向
B.
教师取向
C.
学科取向
D.
学校取向
答案:
5、()我国教育部首次颁布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15个课程标准。
A.
2001年
B.
2005年
C.
2003年
D.
2010年
答案:
6、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有几个步骤( )
A.
确定目标取向
B.
确定目标内容
C.
组织目标内容
D.
表述目标内容
答案:
7、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课程目标
D.课程目标
答案:
8、()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和具体化
A.
21世纪技能
B.
核心素养
C.
关键素养
D.
综合能力
答案:
9、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主要包括( )。
A.
对教育目的的正确解读
B.
对家长要求的及时回应
C.
对学生背景的充分了解
D.
对课程内容的准确分析
答案:
10、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哪几个方面()
A.
文化基础
B.
遵纪守法
C.
社会参与
D.
自主发展
答案:
第四章
1、综合课程可以分成( )
A.
融合课程
B.
核心课程
C.
广域课程
D.
相关课程
答案:
2、目前我国小学开发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学科课程
D.
融合课程
答案:
3、下列哪些属于隐性课程()
A.
教材
B.
教风校风和学风
C.
图书角布置
D.
教师教学理念
答案:
4、学科课程是以什么为基础?
A.
文化知识
B.
道德知识
C.
科学知识
D.
艺术知识
答案:
5、教学设计前端分析是美国学者哈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时,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它包括对三个要素的分析,主要指()
A.
学习需要分析
B.
教学内容分析
C.
学习者特征分析
D.
教学方法分析
答案:
6、提出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目标模式进一步改善并使之系统化的是( )
A.
博比特
B.
泰勒
C.
斯腾豪斯
D.
查特斯
答案:
7、以下哪一类型课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A.
融合课程
B.
广域课程
C.
核心课程
D.
相关课程
答案:
8、下列属于课程开发的模式的有( )
A.
目标模式
B.
过程模式
C.
结果模式
D.
情境模式
答案:
9、情境模式的基本阶段有( )
A.
情境诊断与分析
B.
目标确定与表述
C.
方案制订与实施
D.
活动评价与改进
答案:
10、被誉为目标模式课程开发典范的书籍是( )
A.
《课程研究开发导论》
B.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
《课程开发的类型》
D.
《科学管理的原理》
答案:
第五章
1、根据性质的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
A.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B.
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C.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D.
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答案:
2、根据课程资源存在方式的差异分类,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有()
①教科书②课堂气氛 ③课件和教具④校园环境 ⑤班级文化
A.
②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
3、下列属于社会课程资源的是()
A.
图书馆
B.
宗教仪式
C.
社会政治活动
D.
城市布局形象
答案:
4、()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A.
教材
B.
教师
C.
学生
D.
课堂
答案: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A.
教师层面
B.
家庭层面
C.
社会层面
D.
个人层面
答案:
6、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其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下列属于教师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的是()
A.
教师的教学效果
B.
教师的知识素养
C.
教师的专业能力
D.
教师的职业道德
答案:
7、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A.
学科课程目标
B.
学生发展状况
C.
社会生活需要
D.
教学计划
答案:
8、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主要有()
A.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
B.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统一
C.
开放性与伦理性原则的统一
D.
直线式与螺旋式的统一
答案:
9、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这种组织方式属于( )
A.
横向组织
B.
水平组织
C.
纵向组织
D.
综合组织
答案:
10、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属于()
A.
单一式
B.
直线式
C.
螺旋式
D.
活动式
答案:
第六章
1、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答案:
2、 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堂
B.课外活动
C.游戏
D.提问
答案:
3、 以下不属于课程要素的是
A.概念
B.方法
C.目标
D.价值观
答案:
4、 忠实取向中,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 )
A.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
B.实现教师和学生再造课程的程度
C.实现课程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调适程度
D.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
答案:
5、 下列哪个不是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A.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工作
B.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C.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D.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答案:
6、 当教师按原先的计划来执行课程变革的时候,课程实施是成功的。这种取向被视为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答案:
7、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答案:
8、 当前最常用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
C.选科制
D.活动课时制
答案:
9、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以下哪些是教学过程的特点( )
A.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B.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C.学生认识的间接性
D.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答案:
10、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答案:
第七章
1、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有()
A.
评价主体由单一到多元
B.
评价内容由片面走向全面
C.
评价方法注重质性和量化相结合
D.
评价功能开始强调发展性
答案:
2、根据评价目的、时间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可分为( )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发展性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答案:
3、根据评价者关注的课程编制课程的阶段及评价对象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评价可分为( )
A.
内在评价
B.
自我评价
C.
效果评价
D.
质性评价
答案:
4、诊断性评价是中学生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A.对
B.错
答案:
5、李老师对学生王大鹏的评语是:这段时间你开始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也更加认真,考试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因此,你的学习成绩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加油,我看好你哦!这种评价方式是( )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全程性评价
答案:
6、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在一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或测验,以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被称为( )
A.
形成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配置性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答案:
7、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评价,这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A.诊断
B.激励
C.导向
D.鉴定
答案:
8、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是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斯宾塞
D.
泰勒
答案:
9、外貌评价模式是()提出的。
A.
赫尔巴特
B.
斯太克
C.
斯克里文
D.
泰勒
答案:
10、档案袋评价实际上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
第八章
1、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
A.教育文化
B.教育体制
C.教育制度
D.教育改革
答案:
2、课程与教学改革包括()、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等环节。
A.确定目标
B.确定路径
C.明确目的
D.协同配合
答案:
3、课程与教学改革包括替代型、()与重建型三种。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