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心动不如行动,心里想的再好,行动不起来都是白谈。可是世上好多时候我们都是如此,计划制定了一大堆,最后却一件也没有去执行。如此缓慢的行动力,连自己都感觉挺无语的。
突然想起来早在几天前,自己就制定好读书计划,所要读的书也是从一个公众号推荐的书单中列出来的,因为看过系列中的其中一部分,所以觉得这个作者写的书还挺不错的。
也就确实兴致勃勃地把电子版下载了下来。可是如今好多天过去了电子版的书还一直躺在自己的手机里,自己甚至都没有来得及翻开看一看。
说是忙碌其实也并不忙,但就是对于一些事情没有行动力,总觉得一些事情能推就推,哪怕是自己之前制定好的计划,也就是没有认真的去执行。
这样的人注定会一事无成的,如果不是无意间翻开书的看到的自己下载下来的两本书,所谓的读书计划大概也只能被自己遗忘在脑后吧。
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都是如此,当时做决定的时候制定计划的时候,是多么的认真,可是最后却行动不起来,那真的只能白白地辜负的当时的计划。
这缓慢的行动力,确实值得自己反思。
转眼间一周又过去了,原本周六、周日在我记忆中总是一周中过去最快的两天,可这一周变了,变得好慢,好慢……
星期四,在语文课上钱老师只提了一遍,更准确地说是几个字,而且是在讲课时带过的几个字。
星期五,钱老师在我们毫无准备之下向我们开炮轰炸我们——单元考试啦!我匆匆忙忙地快速地浏览了一下课文。在做考题时,我犹犹豫豫地,一下子竟不知怎么写了,心想:“怎么也不能交白卷啊!写了总比没写强啊!可能我运气挺好,让我给蒙对了也不一定啊。”于是我迷迷糊糊地写下那所谓的“答案”。我刚考完试,外面下起了大雨,我想:“完了,我铁定挂了,就连老天爷也提前为我哭泣了。”这时,钱老师让我们看风雨中的生物,看雨滴。我不由写起了微型小诗:
外面的天空黑压压
我的心情灰压压
外面的雨滴声啪啪
我的试卷叉叉
外面的大风呼呼
我的心脏砰砰
现在我好想去钱老师那把考卷要回来重新考一遍,但我怎么说得出口呢?总结这次考试没有考好的原因:上课没有仔细地听老师讲课,没有将老师的话放在心里。回到家没有好好复习课文,预习课文。下次考试我一定要考好!
他是个孤儿,五岁那年被现在的父母领养。只是半年后,他又多了个弟弟,养父母生的。
六岁那年,他跟着父母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他胆怯地躲在母亲身后,怯怯地唤人。温柔的母亲拉着他的小手,他一下子就笑了,很欢喜,很安心似的。
七岁那年,他被其他邻居小孩孤立,小孩子们都不愿意和他玩,大概是左邻右居都知道他没爹没娘,连欺负他都省了,不拿正眼瞧他。父亲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头上,快活的像个孩子一样,嚷嚷着带他去游乐园。
八岁那年,母亲上班忘了带盒饭,乖巧懂事却认死理的他傻傻地追了三里路。在把盒饭递给愣了眼的母亲时,他哇地一声放声大哭。那晚,脚疼得他睡不着。母亲红着眼守了他整夜。
九岁那年,父亲失业,母亲沉声要他把压岁钱给她“保管”。他顺从地点点头。然后他一星期没吃早饭——他把早饭钱也一块儿给了母亲。最后被老师无意撞破。那晚,他捏着母亲还他的压岁钱,听到了母亲的抽泣声。
十岁那年,他接弟弟放学,被人堵在巷子口勒索。他护着小弟弟让他先跑,挨了几拳,却不敢告诉父母。还是母亲从惊魂未定的小弟弟那里探出口风来的。母亲心疼地替他擦药,他只是自责让母亲担心了。
十一岁那年,他死拉着父亲去游乐园,又送给母亲一只傻乎乎的维尼熊。小小的弟弟一脸稚气地让母亲俯下身子,神秘地告诉母亲哥哥所有行为的动机。母亲看着怀里的维尼熊,忽然觉得傻傻的熊就像他。那时候,网上流行两句话“仰望摩天轮的幸福”,“拥有小熊就拥有了幸福”。
十二岁那年,小升初。父母却比自己还紧张,却又不敢过于唠叨,怕惹他心烦,影响考试。考试清晨,母亲踌躇半天,欲言又止。他拍拍母亲的肩,自信而略带稚气地递给母亲一个笑容,暖暖的,像那天的阳光。
……
当岁月踏过奈何桥,孟婆煮沸忘世汤,他躺在葡萄藤的浓荫下,悠闲地摇晃着摇椅。三千花白的思绪挤满了他的脑海。那时的时光荏苒,慢慢化成了另一种美好,珍贵的,是即便亲生父母也给不了的亲情。
就像玛格丽特·米切尔用一生写了《飘》;马克思用四十年写成《资本论》;曹雪芹用数十载年著就《红楼梦》。那么多年的磨砺,终于将他和父母的那段散碎日子凝成他这一辈子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