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江三代作文1600字

栏目:高二作文

江三代

三代人眼中有三代人的江,三代人心中的江,也自然是不一样的风貌。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起上海的母亲河,悠悠的、属于黄浦江的故事便从老一辈的追忆中流出,又流入小一辈懵懂的眼睛里。我们的母亲河永远向东奔涌,日夜不息的浪涛仿佛时代的鼓点,默默记录着世事无常、岁月变迁。她仿佛亘古不变,却又似乎无时无刻不在随着城市一同浮沉、改变。

我家住在杨树浦路,透过窗就能看到黄浦江,是名副其实的“江景房”。由于家里三代人都是江边老住客,我也戏称祖父是“江一代”,父亲是“江二代”,自己则是“江三代”。三代人眼中有三代人的江,三代人心中的江,也自然是不一样的风貌。

我的祖父是这样描述黄浦江的:乱、脏,但是热闹非凡。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人们响应“只争朝夕”的号召,一门心思摘生产,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环境卫生。

于是江边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工厂,乌泱泱的人群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忍受着持久的噪声和熏臭。只有临江的居民才能一览发黑的江水,稍远一些便只能看见高耸的烟囱以及熏黑了半边天空

。我祖父过去就住在杨树浦路一条临的堂里,回想起那遥远的过去,老人家不免露出微笑:“以往爹娘管得很松,小伢子又都皮得很。我们几个男小孩一下课就跑去黄浦江游泳,大热天更是天天去。江上的警察看到我们就像熟客一样,一边大声叫我们名字,一边来捞。我们就逃,笑着逃。开心啊,被捉住也开心,因为那个警察偶尔会买棒冰给我们吃,让我们保证不再来了·.....”

虽然水质很糟,回来父母看到湿答答的衣服也免不了一顿教训,但是黄浦江于那个贫困时代的少年们而言,无疑是快乐的源泉。祖父后来又告诉我,在水上警察请他们吃了四次棒冰后,他们就再也不去黄浦江游泳了-有个很小的孩子在江里淹死了,警察们没能救起他。他或许就是另一群孩子中的一员。

从此江边警备力量加强,祖父他们也后知后觉地感到滔滔江水的危险,再加上水污染愈发严重,无忧的江泳时光宣告终结。少年们一天天长大,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关于黄浦江、苏州河等重点河道的水质改善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难题。终于有一天,市政府开始着手治理:两岸的工厂一批批倒下,浑浊不堪的江水终于一月月重回清澈,伴随着母亲河面貌的大幅改善,一个时代也悄悄拉上了历史的帷幕。

空落、萧索以及安静,这便成了我父亲这“江二代”眼中的滨江。污染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黄浦江两岸许多工厂仍保留着破旧的空壳子,等待着政府的下一步指示。没有了熟悉的热闹景象,黄浦江在落日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荒凉。黄昏时分,时常能在一处废弃的轮渡口见到一个青年,那便是我父亲。和祖父小时候一样,父亲也喜欢空闲时去江边逛逛,但他享受的是那安静的气氛:晚秋的露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油烟味,风带着江浪的呼吸拂过耳畔,放眼望去尽是浮光跃金的美景.····他时常独自一人来这里看书、闲逛、打水漂,消磨漫长的下午。尽管身下的旧栏杆已摇摇欲坠,但父亲的心是如此宁静轻松。黄浦江在这时是属于父亲一个人的母亲河。

在父亲成了家、又有了我之后,他也时常带着我们一家人来这儿玩要。多少次,我总看见他默默地凝望着黄浦江。父亲也许会想:这里以

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万物终会改变,最近他也听闻了政府将要改建滨江的消息,但他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我总认为父亲长大后选择成为一名海员,或多或少是受到少年时代母亲河的影响。

到了我这个“江三代”,黄浦江的命运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打造浦江沿岸46公里风景线”的计划一经实施,江畔马上重新热闹起来。拿我最熟悉的杨浦滨江来说吧,我就是和现在的“杨浦滨江区”一同长大的。我见证着荒废的各类建筑被推倒和改造,崭新的休闲场所、滨江走廊拔地而起。绿地上花团锦簇,微微摇曳的芦苇和江水相得益彰。昔日上海工业的“锈带”已成为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博物馆”和城市名片。祖辈们经历过的岁月成了介绍展板上闪闪发亮的刻痕,铭刻在这片土地上,也铭刻在我们小辈心里。休息日的傍晚,我们一家常来这里散步。我们往往走得很慢,因为祖父会轻声朗读展示板上的各种年份,父亲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告诉我们那一块临江长廊旁曾停泊过怎样的大船,我也会在一棵开得正好的梨树下停步,欣赏一会儿春天的美丽。父亲常说,现在是最好的年代,以前谁也想不到的好年代。

如今,疫情被控制,春回大地,我又来到江边享受着惬意的时光。看着重返繁华的滨江,看着滚滚的江水,我一时感慨万千。是啊,黄浦江养育了我们这家人,也养育了上海千千万万户人家。与黄浦江的渊源,已和千千万万户家庭的回忆、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起,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江三代,是“三代人之江”,更是三代人之历史,是这座城的历史!

悠悠姚江情

悠悠姚江情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故乡就有一条江。她源远流长,孕育着世世代代余姚人的肌体,流遍了千千万万余姚人的心灵。她便是姚江。此外,她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名字——“舜水”。

姚江的水,舜水的情,永远倾吐不完余姚人民对她由衷的赞美,无比的情怀。

“日出江花红胜火。”不错,每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时,江面满是波光粼粼、碎金灿灿,恍如满天繁星从江底突跃而起,闪烁着、跳跃着,周围满是春意。“春来江水绿如蓝”。水是绿、是蓝,也是清的。水面上映着蓝天的影子,云絮的影子,还有通济桥的影子和周围繁花嫩叶的影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时,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古色古香的图画,好一派美丽的姚江风情!”

姚江水大概有五、六米深,随处可见悠闲的人们挥舞着鱼竿,钓着希望。鱼在水中游,吞吐着清凉;人在桥头坐,呼吸着欢畅。

姚江仿佛是一条丝绸般凝滑的丝带,轻又轻,柔又柔,系连着江畔人民的心。吐不完的亲情,望不断的源头,怎能是一句“我爱余姚”而说得完的呢?我们都是姚江的子女啊!

数不尽的岁月流逝,一如光辉灿烂的历史,谱写着余姚更美好的明天.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405班劳婕婷

江上明珠——石宝寨

从重庆市丰都鬼城顺江东下,大约经过一百公里后,在长江北岸,重庆市忠县石宝镇的中心,有一坨南北走向、孤峰拔地、四壁如削的巨大石山,它的南面倚山建有巍峨雄伟、耸入云霄,共十二层楼的红色塔楼。这就是被誉为“江上明珠”的石宝寨。

石宝寨是怎样得名的呢?传说这坨石头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后遗留下来的一块五彩石,故当地人民叫它“石宝”。后来,明末农民起义将领谭宏据此为寨,因此,又叫“石宝寨”。又因它形似玉印,所以,又名“玉印山”。整个山寨由“巨石”、“红色塔楼”、“山顶庙宇”三部分组成。

下了船,过了一段青石板路,走过五百多米后,就到了前寨门,寨门的门楣上镶嵌着“石宝寨”三个镏金大字。寨门的两侧蹲坐着两樽守护着寨门的威武铜狮子,跨进寨门,一条三米宽的石板路通向塔楼。在路的右侧,有一个供往来游客休息的花园。整个花园围绕着一个圆形的水池修建。花草树木、亭台轩榭,烘托出了园中的幽静。

沿着石板路向前走,这座悬崖峭壁、四壁如削的石宝寨就耸立在面前。只见寨身岩壁上,镌刻着一些名人题词。如田纪云题写的“江上明珠”;钱伟长题写的“川东奇秀”等。再沿着石级往前走,就可见到一个石牌坊,在牌坊的牌楣上刻着“必自卑”三个大字,大概是取“登高必自卑”之意,说登上石宝寨,你一定会感到自己是渺小的。它告诫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谦虚谨慎,不要自高自大。

过了石牌坊,向南走二十余米,就来到塔楼门前。只见寨门上雕刻着一些动植物,取其“福”“禄”“寿”“喜”之意。门楣上竖直刻着“小蓬莱”三个字。传说,住在蓬莱仙岛的何仙姑路经此地,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于是在此居住了多日。后人便称此地为小蓬莱。在“小蓬莱”下面,有碎瓷片嵌成的“梯云直上”四个大字。寨门外有一个向外凸起的吊角楼平台,这是为了供游览者摄影取景修建的。

进入寨门,就到了石宝寨的主体部分——红色塔楼,这是石宝寨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之一。塔楼依山而建,共十二层楼,越往上楼越小,通高56米。全楼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穿抖结构修建,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塔楼每层末端均向上翘起,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雕塑,如龙、仙鹤等。塔楼临江的墙壁由凿了1-3个直径为1米的圆孔和许多小方孔窗户组成,这种设计,既有利于游客远眺长江,又有利于减轻塔身重量,保持楼内通风干燥。为防止塔楼木料被虫蛀,所有木料都采用马桑树,在使用前,将木料晾干,再用药水浸泡等干后才使用。塔楼修好后,再在所有木料上刷上一层红油漆。这些保护措施使塔楼木料在400年后的今天仍然完好无损。每一层楼由几根到十余根大圆柱支撑着,全塔共用了100余根这样的圆木。为了使塔身稳稳地靠在岩石上,每一根柱子都微微向岩石方向倾斜。越往上,倾斜度越大,使红色塔楼紧紧贴在岩石上,其目的是想把塔楼的重心落到岩石上。

从楼梯盘旋而上,在第二层楼,有巴曼子刎首留城的雕塑。传说春秋时,外族入侵巴国,巴国危在旦夕,巴王求救于楚国,楚国提出要求出兵后巴国割三个城池给楚。后在楚国军队的帮助下,巴国取得了胜利。楚索城,巴曼子刎首而留城。后来,当地人民感其忠义,于是改地名为“忠州”(现称忠县)。继续盘旋而上,每层楼都有塑像、画像、名人字画等。到了第七层楼,除了可从楼梯爬上去外,还可出西头的小木门,沿着一条石梯,攀着链子而上。据说这条路在还没有修塔楼前,是人们上下的必经之道。攀着铁链继续向上,就到了山崖南边的一个小平台,人称“望江台”。站在这里,数公里之外的长江尽收眼底。

在望江台的北边,就是山顶庙宇部分。山顶庙宇从南到北依次由“天子殿”、“玉皇殿”、“王母殿”三大殿组成。三大殿分别有“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瑶池祝寿”、“八仙过海”等塑像,给石宝寨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这些塑像是后来加上的。早先的石宝寨是有和尚有庙宇的。1919年新文化运动传到了石宝,当地一个叫邓牌的乡绅,在“民主”“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发动进步青年将寨上的数百樽菩萨毁坏并推下了石宝寨,从此石宝寨上就再没有菩萨了。在王母殿北面的一个小屋里,一个小和尚手拿錾子在打石洞。这就是流米洞。相传,石宝寨上的这个洞能流出大米来,每天流出的米仅供和尚们吃,后来一个贪心的和尚就拿着錾子想把洞打大些,多流出米来。岂料流米洞不但没有多流出米,反而从此不流米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切勿贪心,要知足常乐。

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山顶后院,院内有一门铜炮,据载称:这是石宝人民在同治年间,用来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武器。

站在庭院向东望去,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那就是石宝移民新城。今年三峡二期水位淹没到此后,石宝城将全迁到新城。那时,石宝寨的四周将是一片汪洋,石宝就成了一艘名副其实的江中巨轮了。

沿着庭院左边的石级辗转而下,经过“二墩岩”,又回到了前寨门,这时,你回头再看一眼那夕阳辉映下的石宝寨,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石宝寨真不愧是长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啊!”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我看“云上的文化之旅”作文1400字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