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山地造林;规划设计;浙江瑞安;陶山镇
中图分类号S7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0-0161-02
山地造林是瑞安市在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举措,该文以陶山镇山地造林为例,探讨瑞安市山地造林的技术规范。
1项目概况
该项目建设地点在陶山镇张骆桥村的大团山、沙岙村的姑庵山、苏山村的苏山、桐溪村的桐溪水库上等小山丘上,为多年遗留荒山荒地及部分抛荒地。项目区内当年未经火烧的狼衣、茅草高大而密集,大部分地块被火烧后狼衣、茅草较少,盖度在25%以下,区内原有乔木树种分布极少。项目区坡度在30°以下,区内土壤主要为山地红壤,土层较深厚,适合各种林木生长。项目总面积158.7hm2,分4个作业区。
2设计依据与原则
2.1设计依据
该项目的造林技术设计主要依据以下4个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1];浙江省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DB33/177—2005)》[2];林业行业标准《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LY/T5141—19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4]。
2.2基本原则
造林技术的设定可遵循生态效益优先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原则、充分考虑种苗市场原则。
3营造林技术
3.1造林树种
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及当地群众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下列树种作为陶山镇2013年度山地造林项目的主要树种:木荷、枫香、杜英、乌桕、杨梅、柿子等。
3.2林地清理
陶山镇山地人工造林选择的造林地块为荒山荒地(部分地块中间有零星的撂荒地),大部分造林地上杂草不大,造林前只需进行简单清理,劈除杂草和刺灌,清理范围依据林地周边环境而异,清理方式穴状,一般穴的大小为1m×1m,清理时注意保护好原有树种。
3.3整地挖穴
整地挖穴的规格与造林树种苗木的大小有关。该项目采用块状整地,整地穴大小:容器苗造林0.6m×0.6m×0.4m,杨梅、柿子混交林小班和大苗造林小班0.8m×0.8m×0.5m。挖种植穴,表心土分开堆放,曝晒1个月后回填表土,种植穴规格:容器苗造林0.4m×0.4m×0.3m,杨梅、柿子混交林及大苗造林小班0.5m×0.5m×0.3m。
3.4混交方式
项目造林采用的混交方式有小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和纯林,小块状混交每块植苗株数在5~10株。
3.5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配置采用三角形配置,也即沿等高线成行,上下不成列,以利于树冠的完整发育和水土保持。
3.6栽植
根据苗木大小,项目造林密度设计为2.0m×2.0m、3.0m×2.5m、2.5m×2.5m。陶山镇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一般于12月至翌年3月植苗造林,即在树液流动前定植,也可在树木休眠期的冬季造林。具体根据树种的物候期适时安排,原则上在树木发芽前完成。
尽量采用该地苗圃培育的良种壮苗造林,苗木应做到随起随栽。栽植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1/2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不得采用一锄法造林。栽植深度要根据立地条件、土壤墒情和树种确定栽植深度,一般应略超过苗木根颈。
4种苗工程设计
4.1苗木规格
苗木是造林的基础,苗木的规格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和项目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该项目山地人工造林单年容器苗采用省标Ⅱ级以上,杨梅、柿子混交林为杨梅、柿子单年合格嫁接苗,混交树种采用双年大苗,景观林采用大苗,坚决杜绝非合格苗、残次苗、带病苗木上山造林。
4.2苗木数量
山地人工造林项目造林主要树种为木荷、枫香、杜英、乌桕、杨梅、柿子。经测算,完成该项目共需要省标Ⅱ级以上单年容器苗和单年合格嫁接苗及双年大苗291405株。
4.3苗木调运
项目绿化所需苗木原则上采用当地“三证”齐全的苗圃培育的苗木,从外县、外省直接调运苗木,需检查“三证”是否齐全,并需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
5管护技术
该项目造林后抚育管理期定为2年(含造林当年)。抚育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除草、补植、管护和防火。
5.1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进行除草抚育,做到除早、除小、除了,造林当年在9—10月进行。当年除草抚育1次,除草2年抚育2次,除草方式穴状,规格1m×1m。
5.2补植
当年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下(不含85%)的造林地,应及时进行补植。当年采用容器苗补植的,时间掌握在9月与抚育一起进行;次年补植的宜在春季树液流动前进行。补植一般采用同龄苗木,为了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可采用生物(态)学特性相似的其他树种进行补植。
5.3幼树管护
幼树管护的主要内容包括除蘖、修枝、整形;对新造林地进行封禁保护,不准进入林地放牧;注意病虫兽害防治等。
5.4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是森林的大敌,火灾会在顷刻间烧毁大片森林,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造林后必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周边应尽量开辟防火隔离带,清除易燃物,确保造林项目成功。
6施工组织
项目全部采用专业队工程造林,公开招投标,以确保营造林计划的完成。镇政府要建立临时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并进行质量监督管理(或聘请专业监理单位进行监理)、技术指导等工作。各组织施工单位严格把好造林质量关、苗木关、经费使用关,确保项目成功实施。
7投资概算
7.1预算标准
苗木价格按当前市场价格确定,并经多方询价,一般计算价格包括运费和二次搬运费。木荷、枫香等单年容器苗1.4元/株,杨梅、柿子嫁接苗7元/株,乌桕、枫香150.0cm×1.5cm大苗5元/株。木荷、杜英130.0cm×1.3cm大苗3元/株。
林地清理、整地挖穴按4950元/hm2计算,杨梅、柿子混交林按3450元/hm2计算,景观林小班按2850元/hm2计算。
植苗造林按1950元/hm2计算,杨梅、柿子混交林按1500元/hm2计算,景观林小班按1950元/hm2计算。
造林后抚育2年2次,3900元/hm2,杨梅、柿子混交林按2700元/hm2计算,景观林小班按2400元/hm2计算。
项目管理费、施工监理费、作业设计费、检查验收费(2次)、不可预见费、税金等按造林总投资的15%左右计算。
7.2工程项目预算结果
经测算,该工程项目预算总投资为2572878元,其中造林投资2237285元,占总投资额的87%;间接费用335593元,占总投资额的13%。
7.3资金筹措
该项目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综合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原则上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
8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2]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33/177—2005,浙江省地方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3]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2009(15):14.
【P键词】:林业造林;种植技术;技术分析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较为显著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同样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国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过去几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林业资源的开采严重超出限制,导致我国自然生态严重受损。无节制的开采使我国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为避免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必须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加大力度,并且对造林技术实施创新与提升。
1我国营造林建设质量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林业部门针对林业开发提出了新的政策方针,将提高营造林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并针对营造林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许多具备可操作性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造林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2001年,我国林业部门成立了营造林稽查办公室和质量管理处,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依靠优秀的网络条件,建立了营造林质量举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营造林质量检查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在营造林建设和管理方面投入了极大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但是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营造林管理都不受重视,导致出现治理不科学、设计不合理、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和缺陷,有的地方只知道种植却不知道管理,出现了“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现象。
2我国林业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林业发展存在某些不足,导致出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其中各种问题中,首先不得不提我国林业缺乏开放的模式,虽然我国各林业资源多为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然而其往往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此一来,林业资源的发展模式受到限制,并非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目标。其次,缺乏较为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对于林业资源生态效益的补偿,是对自然的有偿使用,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导致其存在一些问题。最后,缺乏严格、科学地监督管理,虽然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并且,该政策也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的有效执行,对林业资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林业资源得到的重视程度仍然存在欠缺,并且未实施严格有效地监督管理,同时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以及强有力的执法力度。
3造林技术分析
3.1造林地清理和整地方法
造林地清理是植树造林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工序,将造林地中的杂草、灌木和采伐迹地的树枝、倒立的枯木全部清理掉。造林地清理分为全面清理和局部清理。清理方法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化学药物清理。割除清理可以采用人工也可以采用机械清理,清理后将树枝、灌木和杂草堆积起来进行焚烧处理。整地方式分为局部整地和全面整地。局部整地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对造林地进行全部整地,主要适用于平坦的地区,局部整地主要适合山区和存在坡度的造林地。针对干旱少雨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集水造林技术。集水造林是干旱荒漠地区最常使用的抗旱造林技术,其关键就是收集有限的降水,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做好整地和集水处理工作。整地方式了除了较为传统的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和反梯田整地技术之后,给水效果较好的整地方法有单坡式整地、双坡整地、扇形整地和V字形整地等,不同造林地区结合降水特点选择合适造林整地方法和树种。对于特殊地面还可以采用覆盖地膜的方法进行集水。采用这种造林技术一般选择在春天造林。这种技术对解决降雨不足,提高苗木成活率有着很大帮助。
3.2分殖法
分殖法是对树木的芽穗、枝干或者根茎等具有分殖能力的营养器官进行利用,采用断植或者扦插等方式,进行林区造林。分殖法主要具有以下优势,表现在能够有效控制树木的形状,并且能够对不同的树种进行嫁接,从而使植树造林施工更加高效,也使植树造林的成本投入有效降低。分殖法主要适用于抗病强、易繁殖的树种,例如杨树和松树等。
3.3混交林技术分析
人工造林的主要目的是商品林生产。因而天然就存在树种单一、对病虫害、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差的缺点。为了提高商品林的抗性和成功率,必须改善树种种植结构,实现多样化的生态体系。目前,以杉、松、阔为主的多树种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林木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混交林技术具有如下优势特点:一是空间和养分利用率高。如果采用单一树种种植,只能应用某一层次的空间,汲取较少种类的营养,更多的空间层次和养分的效益无从开发。而采用混交林,不同生长特点的树种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林地体系,可以大幅提高对空间和养分的利用覆盖率。二是林产品产量和质量有保障。混交林通过科学的设计,形成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体系,不同的树种间相互促进,树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提高。三是有利于防护能力的提高。混交林地面上、下的结构远较单一树种成林复杂、丰富,对于固土保水,防止水土流失十分有利。缺点是育林种植技术要求很高,该方法的重点在于树种结构设置,如果设置不合理,就无法发挥应有效果。
3.4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又称为直播造林法,主要是将林木种植直接播种到造林地的一种造林技术。播种造林法省去了中间育苗环节,前期投入陈本较低,施工容易简单,适合在大面积的造林地进行造林,但是这种造林方法对造林地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水分充足,同时造林出苗后抚育管理要求较高,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成本。此外,播种造林法对林木种子要求也比较高,该种造林方法适合那些种子颗粒较大,发芽率高、种子来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树、砾树、柞树、核桃树、山杏等树种。播种造林法主要有块状播种法、穴播、条播和撒播等几种。在播种前需要做好种子消毒、浸种和催芽等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造林种植是一项投资规模大,影响因素多,内容丰富,环节众多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的日渐繁荣,绿色、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社会各界对于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不仅是我国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