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北魏时北方相对稳定与南朝对峙。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施汉化,并在洛阳设置陵墓区。墓表一改魏晋的不封不树,并实行厚葬,高阶墓内随葬有大量的陶俑雕塑。随葬陶俑在承袭西晋组合形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形成了完整的组合。艺术风格继续西晋的客观写实,并吸收佛教造像的宝贵经验,一改北魏平城时期墓葬陶俑原始粗陋的制作状态,创作了一批高水准的雕塑作品。
北魏洛阳时期的墓葬陶俑在题材框架上继承了西晋的建制,并不断丰富具体的内容,形成规模庞大,以仪仗为中心的完整体系。首先在镇墓类俑中,西晋镇墓兽和镇墓武士通常是各一件组成一对,而北魏则是镇墓兽和镇墓武士各一对置于墓中,并且镇墓兽多是一人面一兽面,北魏镇墓兽的原型来自其本民族的镇墓兽造型,在北魏平城时期墓葬中就已经出现类似造型的镇墓兽,一般单独出现,有些为兽面,有些为人面,平城时期的镇墓形象处于初创阶段,造型较为简单粗陋。迁都洛阳后组合方式和形象逐渐固定。
雕塑艺术方面,洛阳北魏陶俑体现出卓越的写实控制力和非凡的表现力。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与魏晋相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需要,艺术表现也追求写实。如镇墓武士俑的表现上,吸收了西晋武俑造型的特点,身躯魁梧饱满,颈项粗短,面目狰狞夸张,兵甲刻画及其细致。
二、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时期,加之人民颠沛流离需要精神的寄托,使得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北魏统治阶级信奉并大力宣扬佛教,工匠通过制作大量的佛教造像,积累了丰富的造像经验,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各地出土的大量北魏造像碑,以及1979年偃师龙虎滩村北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大量佛教泥塑造像都展现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佛教艺术对俑类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造像严肃端庄的形式,使得北魏造像多呈现出正面恭立,基本对称的形象。
(二)精道的人物比例控制。印度佛教雕塑在犍陀罗时期受到希腊雕塑的造型技法和人物比例模式的影响,为佛教造像上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造型比例模式,这套比例系统的细致程度可以精细到指头宽度的三分之一。这种对比例的严格的控制,自然也影响到北魏的随葬品陶俑,使得各部分比例把握的十分到位,与魏晋时期下肢短粗的陶俑截然不同。
(三)佛教造像多以窟龛形式出现,一般集中塑造正面的形象,背部或简略或直接与背壁贴合,受此影响,洛阳北魏早期的陶俑是平背单模的,如同窟龛佛像一般除了有部分头部为圆雕以外,其余只处理正面的体积和形象。甚至有的武士俑还采用浮雕的形式进行表现。随后艺匠们逐渐意识到表现题材和形式与窟龛造像的异同,逐渐对背部有了较为深入的刻画,才使随葬陶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圆雕。
(四)从局部上刻画上也多受佛教艺术的影响,除了武士俑以外的陶俑,面部刻画基本上无法分辨其性别和身份,仅能从发饰和衣饰中做性别和身份的区分。原因在于面部的刻画基本上照搬了南北朝时期佛、菩萨的形象,面容圆满清秀,面露浅笑。很多立俑的整体姿态也宛若协侍菩萨般修长端庄。这些形象与洛阳永宁寺基址出土的佛教泥塑造像极为相近。另外在早期的单模武士俑中,能看到有躯干各段落呈S形弯曲的形象,不符合后期武士稳重威武的形象,明显是脱胎于佛教雕塑的躯干组织形式。
三、石雕制作方法及甲具武器的刻画对造型的影响。这一时期雕塑艺匠也制作有大量的石雕作品,石雕作品一般先概括出完整的大形,着眼整体,之后再雕凿细节。使得工匠们能够从复杂的对象身上,概括出简练稳定的大形体。另外鉴于魏晋南北朝动荡的局势,自西晋以来,洛阳墓葬陶俑就对兵甲的表现十分重视,刻画异常细致,受到长期塑造兵甲的影响,使概括塑造出的大形有一种工业制品的美。如杨机墓出土的骆驼,以及1989年冬于北陈村南1.5公里的邙山岭头发掘北魏太昌元年王温墓葬C10M68出土的镇墓兽。
自由之美、自然之美
汉代雕塑体现了庄子美学的重要特征,即“自由之美、自然之美”。这种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与儒家大相径庭,它崇尚的不是人工雕琢的美,而是一种天然的“大美”。强调合规律中的自由,不拘束于严格的规矩、法度,重视从规矩、法度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中去自然而然地获取表现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美就是一种以天然取胜的美。汉代石刻最大的特点是对原材料外形的充分利用。依天然石块的形势,做到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所以,创作者往往是等到看到原料后,才临时确定下来要雕凿什么主题,要塑造什么形态。艺术家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大自然创造的美,再发挥雕刻技巧的功能以补造化之不足,使自然造化所蕴含的形象得以显现。汉代陶俑神态质朴、纯真。那些舞蹈俑、听琴俑、厨俑、牵狗俑,虽然土埋千年,一般眼睛表面均风化模糊了,但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欲之光、无邪之声。汉代陶俑大都是通过合模加捏、刻画、堆塑等多种手法制成,整体是由两个以上部分构成,尤其是头颈部分都留有间隙,即头都是套上去的。有时,腿部及前后身体等也是拼接而成的,纵然经过竹片修刮,但仍会留有削刮痕迹。以阳陵出土陶俑为例,皆红陶烧制,一般高度60cm。陶俑无臂,原本装木臂,头缠红色“陌额”,覆以兜鍪,穿长袍,披铠甲。女佣头梳盘髻,乘马,披朱红铠甲。阳陵陶俑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物表情丰富,形体简洁概括,比例适合,“形”、“神”兼备。
整体感强,避免过多细节表现
汉代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注重作品的整体感,而有意识地略去雕塑的四肢、耳朵中的细节表现,让这些细节融合于整个身体造型之中,从而使得整批作品丰厚、敦实而庄重无比,散发出浓郁的西汉特有的厚重风格。团块效果使得作品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幅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了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甚至用今天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这种忽略细节的团块造型,比起摩尔、布朗库西等大家之作,其精髓之呈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重要的一条美学原理,实在是启迪后辈的宝贵教材。
关键词:陶瓷雕塑产品;产品设计;发展概况;设计特点
陶瓷雕塑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工艺和艺术形式,既有需要严格遵循制作程序的科学性,又有体现时代风貌和创作者强烈个人风格和意志的艺术性,还有消费多元化趋势下的商品性。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中,设计者既要注重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又要在设计概念中融入传统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传承延续性,用丰富的设计语言体现产品价值,烧制出极具艺术生命的陶瓷雕塑作品,在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同时推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产业的发展。
1掌握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发展概况
陶瓷雕塑是将陶瓷和雕塑有机结合,通过艺术设计、创作和加工而塑造出来的更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陶瓷产品,这些陶瓷产品可摆放于园林、寺庙、博物馆而具有欣赏价值,也可因其历史文化内涵而具有收藏价值。我国的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可追溯至隋唐时期,自那时起极具智慧的工匠即可创作出风格多变、质地良好、外观精美的陶瓷雕塑作品。随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历史的洗礼,我国陶瓷雕塑产品至明清时期已享誉世界。当代陶瓷雕塑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有现代设计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设计者用更加多样、多变的表现形式和更具创意的表达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满足客户设计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陶瓷雕塑产品。
2了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
现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者大部分倾向于在设计概念中渗透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还会强调个人意愿和风格的表达,通过产品O计,传递设计者的设计情感和信息,营造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和视觉冲击,使消费者或观赏者体会到陶瓷雕塑产品的概念和内涵。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具有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者的设计目的十分明确
在进行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创作之前,设计者已对设计风格、需求阶层有明确的设计目的,以设计目的为中心,将个人创作灵感、设计原则原理、表现形式和设计方法融入设计中,从而创作出满足客户设计需求和市场消费需求,体现产品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设计作品,使消费者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推进陶瓷雕塑产品设计不断改进和推陈出新。
2.2陶瓷雕塑产品审美需求多样化
首先,就陶瓷雕塑产品本身而言,因其创作原材料、设计原则方法、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等均充满多变性,使陶瓷雕塑产品作为审美客体就极具多样性。其次,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灵感也充满了偶然性,这就使得设计概念和创作方法具有不确定性,所有这些偶然和不确定的因素使得陶瓷雕塑设计产品呈现于审美主体面前时,设计产品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此外,时代的发展进步推动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和提高,不同时代背景和流行趋势下人们对同一设计风格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美评价,这也就是所谓的审美主体的自由多变性。陶瓷雕塑产品作为审美客体需要获得主体的认可并服务于主体。消费者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需求会随着阅历的积累、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者需要随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审美需求对产品设计进行调整,以创作出更加迎合消费者精神和物质需求的陶瓷雕塑产品。
2.3陶瓷雕塑产品创新多变
陶瓷雕塑产品自被创作出来就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和当代,涌现出大量风格鲜明的产品。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发展使得大众审美观念变化更新,正是由于陶瓷雕塑产品设计能够及时适应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审美需求,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满足消费者的多重审美需求,才能够在历史长河的推进中不被淘汰而获得长足发展。
3把握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在向更高水平迈进,自然也就对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在进行陶瓷雕塑产品设计时必须兼顾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实现设计产品功能多样性。纵观不同历史时期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特点,其中既有以结合书法、绘画而丰富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法,又有或豪放或婉约的创作形式,造型优美、风格多变。当代设计者可以在借鉴前辈创作经验的同时,融入更多现代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不断实现更高的艺术追求。陶瓷雕塑产品在体现艺术价值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要求,并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使陶瓷雕塑产品具有双重甚至多重生命力。
4着眼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4.1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谋求发展
对于当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工作者来说,在民族化与全球化的碰撞中探寻一条适应时代潮流、兼顾民族性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道路是推进陶瓷雕塑设计的必由之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推进,陶瓷雕塑已从传统的精英艺术转变为如今的大众艺术,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也逐步回归主流和多元化,以传统作为基础,复苏手绘艺术、融入民族题材不断进行创新,使陶瓷雕塑产品顺应时展趋势和主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碰撞中实现自身的飞跃发展。
4.2在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融合中谋求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碰撞交流、相互借鉴渗透,涌现出大量新颖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理念和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在陶瓷雕塑设计中融入现代绘画造型手段和绘画技法,再对传统壁画的表现形式加以借鉴,使创作出来的产品具有全新的形式美感和视觉体验,并试图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深入发掘陶瓷雕塑的应用前景,深化陶瓷雕塑的开发应用。陶瓷雕塑产品设计需汲取传统技法的精髓,又顺应时展要求,力求在众多的艺术形式的碰撞融合中得到长足发展。
5结语
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发展需要设计者在深刻理解陶瓷雕塑产品设计历史发展概况的前提下,时刻掌握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结合传统或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设计出,兼顾产品多重性价值的实现,既体现陶瓷雕塑产品更高的艺术价值,又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的高价值产品。中国作为陶瓷大国,其陶瓷雕塑历史悠久,创作形式丰富多样,艺术价值用“深厚”二字不足以表达,足以引领世界陶瓷雕刻设计潮流,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家更是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陶瓷雕塑艺术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所在。作为陶瓷雕刻产品设计从业者的我们,应对中国传统与现代陶瓷雕刻理念和精神有所感悟和升华,顺应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推动陶瓷雕刻产品设计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创作出质地更加精良、独具匠心、形神兼具、艺术与实用兼备的陶瓷雕刻产品,始终引领世界陶瓷雕刻产品设计潮流,为陶瓷雕刻艺术创造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光涌.浅谈陶瓷雕塑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