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上,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绽放着异样的光彩。《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文化节目在2013年的黄金暑假中脱颖而出并创造了良好的收视佳绩。本文通过分析节目的优势与不足来鉴赏这场“汉字盛宴”。
关键词:《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播学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节目都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文化教育、社会教育。它们的着眼点都放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上,观众可以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和文化,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我们的键盘时代,各种输入法的出现,已经让我们能提起笔但写不出来字。这两档节目的出现能够让我们观众心里产生了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两档节目在播出短时间内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文化警示的作用。诚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既要看到它得优点也要认识其不足。
一、节目优势
(一)栏目的归宿是文化传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都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在节目中各位评委老师都会尝试解释和拓展所考文字背后的知识,比如造字的规律,构字法等,这些都是文化传承,也是书写文字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样的节目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汉字独有的魅力。传统文化是历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产,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汉字则为基础,它是我们的母语。纵观文字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穿越了人类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始终有着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书写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的精髓。现今,我们需要推广普及汉字,使大众能正确书写汉字,了解汉字的精髓。通过观看这两档节目,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们的考题更多涉及的是当代青少年需要记住的有关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字或词。这也提醒着大家要关注历史文化事件,要铭记历史。同时这也考验着参赛选手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传播正能量。
(二)观众参与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现场观众的互动,当主考官说出即将要考的字时,我们通过屏幕能够看到现场观众的紧张。当主考官说出了要考的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场下比比划划,跃跃欲试。选手答题成功,他们会为之欣喜。选手答题失败,他们也会为之惋惜和沮丧。现场的气氛会带给观众强烈的参与感,无论是场上的观众还是收看节目的观众都会跟着节目一起书写汉字,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强了对观众的号召力。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国友人加入了这场汉语热潮。通过看网上的评论和热帖,我们发现很多外国友人依托这个节目学习汉语,这两档节目成功地把这股“热潮”延伸到了国外,“汉语热”的浪潮已经面向世界了。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友人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节目之中。观众的热情也会推动这两档节目越办越好,推陈出新。
(三)听写――心理的认同
听写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有认同感的,自小学伊始的语文课,老师都会听写我们所掌握的汉字,老师一边读我们就会写出所听到的汉字。可以说,听写陪伴了我们的学生时代,小学、初中、高中都离不开听写。听写,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节目采取听写的方式一方面是考验学生的听力和书写能力,因为有很多情况是选手听错因而书写错误,在这一点上也是让很多评委和观众所惋惜的。另一方面也是便于学生接受,增加熟悉感,达成心理的认同。因为听写这种方式针对参赛学生来说几乎是天天接触的,它容易唤起学生和观众的回忆,这样,也方便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二、节目不足
(一)赛程设置方面缺乏创新
从总体上看,《汉字英雄》的初赛独家采用汉字十三宫,答题者从第一宫出发,回答正确向前进一格,回答错误将向左或向右平移一格,移除十三宫即失去游戏资格,直至到最后一个宫格走出,即成功通关。它初赛的赛制可以避免选手偶然的失误,不会因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而惋惜的淘汰。复赛几乎采用两两对决,三局两胜的比赛规则选出能进决赛的选手。复赛的题型可以说是越来越灵活,偏旁部首题、拼音类型题、组词题等等。决赛赛制几乎也是采用逐层淘汰的赛制选出当季的汉字状元、汉字榜眼、汉字探花。决赛多是考查成语,考查选手的信息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赛制上,是主考官读出题目后并给出相应的解释,主要考查学生的听写能力,但是整个比赛考查形式过于单一,使其变成了一问一答的对应关系,未免有些单调,缺乏创新,也不能很好地考验选手灵活理解汉语的能力。
(二)评委的价值挖掘不够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邀请的评委可以说是文化界的重量人物,《汉字英雄》的评委: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晓松,著名音乐制作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评委:刘丹青,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程荣,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词典编辑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汉字英雄》的评委对参赛选手的书写规范程度并不是很严格,比如:有位选手写“戕害”的“戕”,将“戕”的撇倒插笔,写得也像是横,但是评委算为正确了。相比较而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评委对参赛选手的书写规范程度比较严谨。有位选手书写“日冕”,将“冕”字上面的小保即冒字头)写成了曰,它看似准确,但有位裁判并没有亮灯,足以看出评委的严谨性。但是纵观这两档文化节目这些评委并未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他们往往忽视字理或者解释欠妥当。这些嘉宾的知识素养和文化价值绝不只是简单地解释字词、判断对错,他们更大的学术价值并未很好地体现出来,而是让观众感觉他们是在“坐镇”,故应该深度挖掘评委的文学价值,做到学术与名誉双赢。
(三)生僻字偏多,教育意义不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开播的目的就是在全社会传播汉字文化,普及汉字知识,规范汉字的书写,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两档节目选用的词有些生僻,在节目中的一些生僻字或许我们都很少听过,比如像“瞀儒”、“瘰疬”、“芫荽”、“碌碡”等,这样的词语出现在节目中只会导致参赛选手死记硬背字典,形成恶性循环,它只是起到了竞赛的目的,但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不大。一些外国友人看到这样的题目后也直呼“太难了”,学习这样的字,他们了解不好中国文化。这些外国友人表明,像他们这样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是不同的,他们更喜欢实质性的东西,喜欢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事物。其实,真正地学习汉字,是能够灵活运用汉字,学以致用。而不是用字典限制人对汉字的理解和思考,用“难”考验学生的思维。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以其良好的社会效果让观众重新审视了书写汉字的重要性。这两档文化节目也应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求符合娱乐性、竞技性、故事性的电视传播形式进行宣传。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成年人,待他们成年后或许能因为电视节目的强化做的比现在的成年人好,或许他们也会提笔忘字。所以作为电视节目我们要扬长避短,加大对电视传播的宣传力度,赋予文化新的意义。要知道,在经历这些“汉字盛宴”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于帆.《汉字英雄》为何能逆袭荧屏[N].中国文化报,2013.
2013年12月,以“传承汉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全国汉字输入大赛在河南落下帷幕。
决赛现场,选手们一人一机坐定,进行连续文本、离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的输入。参赛选手可选择使用五笔输入法或拼音输入法。最后,来自辽宁的34岁银行职员王士辉凭借五笔输入法以每分钟输入175字的速度获得冠军。
赛事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该项赛事提高汉字电脑输入的质量和效率,让人们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科学地运用汉字、准确地理解汉字、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汉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电脑输入取代了手写,才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
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恶化,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成人们提笔忘字情况严重:“熨帖”一词,体验团中只有一人写对;“癞蛤蟆”一词,七成的人写错了。
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成语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同时,如何继承汉字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汉字传承真的遭遇危机了吗?汉字输入大赛顾问李栋恒认为,参赛选手的出色发挥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结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则认为,汉字并未遭遇危机,而是人们的书写能力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键盘也好,其他方式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它承载中华文化的功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坚持规范地使用汉字,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蔡畅:“提笔忘字”令人羞愧。
高科技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汉字也遭到了挑战。当下,人们普遍轻视书写,懈怠练字,认为生僻字、不常用的字不认识也无妨,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对此充满羞愧。
是汉字勾勒出汉唐盛世魏晋遗风,编织起华胥幻境旧蕴变迁;汉字于不动声色中展示铮铮铁骨,一如含蓄却又不失傲骨的中国魂。对于温存于墨香之中的一笔一画,我们应牢记掌握,更应熟练使用。
黄泽阳:“提笔忘字”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
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阅读、写作电子化方便快捷的优势必然会压缩纸质阅读与书写的空间,不习惯提笔临纸是科技与生活变革带来的必然现象。看到能认得、打字能打正确,日常生活、工作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对提笔忘字,我们不必太过大惊小怪。
马悦倩:顺应发展,寻找契机,传承汉字。
信息交流的工具越便捷越好用,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出现也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然而“用进废退”,长期不用笔书写,使汉字的字形、笔画在我们的脑中变得模糊。
科技冲击着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从中找寻新的契机,以顺应科技的发展。汉字输入大赛、汉字听写大会这类活动就是一个突破口,激发人们对汉字的热情,进而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略停一停,拿起笔,好好品味汉字、品味文化。
马世媛:守护传统文化需要身体力行。
近年来,汉字危机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有人痛斥电脑和网络剥夺了人们的书写能力,有人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汉字危机折射出的其实是传统文化的危机,除了提笔忘字现象,当下的青少年中,有多少人将四大名著全看过了?在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以同样的热情对待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社会上不乏呼喊守护传统文化的人,却少有人拿出实际行动。文化的薪火相传,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社会不缺言论,缺身体力行。
唤醒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
汉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今,科技的发展正冲击着这项传统文化。
在电脑输入普及的时代,如何传承汉字?或许我们更应注重汉字的“字外之功”――了解形声、会意、象形等汉字的构造艺术,重新发现汉字的独特美。而大众传媒也应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通过节目展现汉字的形状美、文化美,激活人们对汉字的情感。
正如某位同学所说,汉字危机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在学校里,传授母语知识的语文学科地位不高;社会上,传统技艺无人传承,传统习俗渐渐被人淡忘。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首先要对它们心存敬畏。
好在,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到北京高考改革出台的增加语文学科总分的方案,全社会都开始关注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正可借由此事,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东阳中学郑中南
为弘扬中华汉字文化,督促学生养成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经研究决定,在本年年底举办全校范围的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并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以班级为单位,比赛决出2名候选人参加学校的复赛活动,该项活动在11底完成。
二、比赛内容初赛由任课教师在每单元每课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栏目的字词里选出一部分,在班级内完成比赛。
三、复赛安排
(一)、复赛在学校会议室举行,比赛分检录——抽签——比赛(三轮)——宣布成绩四个阶段。
(二)、三轮复赛的具体安排
1、小试身手——学生完成以下词语的书写:
瘫痪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绽开唯恐争执截然感慨抚弄拨弄,弹奏抚摩摆弄小心翼翼恍然大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评委团根据书写的正确率选出进入第二轮比赛的33名选手。
2、乘胜追击——学生在3分钟内完成以下词语的书写任务:
遗憾辉煌辛辣威慑聪慧惨境仁慈尴尬倾向荣耀停滞生涯萤火虫宽宏大量
评委团根据书写的正确率选出进入第二轮比赛的23名选手。
3、巅峰之战——学生在2分半的时间内完成以下词语的书写任务:
嬉戏独具慧眼潺潺惭愧激荡不求甚解疲倦不堪蔷薇霹雳旷野一盏挛生痒酥酥暴怒
评委团根据书写的正确率和规范度(笔顺、字形大小和是否美观)选出进入第二轮比赛的13名选手。
4、一决雌雄——学生按照抢答的方式书写以下词语:
炫耀愚蠢陛下头衔爵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