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湘绣;艺术;文化
湘绣作为湖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清代,湘绣工艺风格愈加成熟,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显著湘地特色的刺绣艺术。2006年5月20日,湘绣成功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湘绣的文化起源
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刺绣,湘绣的形成离不开楚汉、湖湘文化的文化熏陶,同时深受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影响。湘绣汲取诸家之长,脱颖而出,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名绣。
1.楚汉文化
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木椁楚墓出土了一批楚绣,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一批同时代楚绣,这两地的楚绣实物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均刻画了图腾、巫术、祈福等宗教元素,内容有龙、凤、走兽、仙人等,具有鲜明的楚地文化特征。1972年,湖南马王堆遗址出土了很多汉代刺绣,这些刺绣同样具有典型的楚汉文化风格,体现了楚人奔放不羁的热情。我们从这些出土的实物中能够看到楚汉文化对楚绣、汉绣的深远影响,写实与抽象的图案经过艺术性的夸张变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彰显了楚汉文化对奔放、浪漫的巫神文化的追求,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湖南民间刺绣乃至现代湘绣艺术创作中。
2.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地区的居民(包括各个时期的外来移居者)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湖湘文化历史悠久,从“楚南风气开创者”的屈原到“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再到建立湖湘学派的胡安国,诸多文人的实践使湖湘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尽管湖湘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吃苦耐劳的意志、心系社会的责任感、开拓进取的改革意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始终是湖湘文化不变的内核。湖湘文化中的诸多湘绣艺人充分发挥湖湘文化精神,他们聪明大胆、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创造了鬅毛针针法,完善了湘绣针法体系,由此诞生了别具一格的双面异绣湘绣。
3.湖南民间刺绣工艺
湖南民间刺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一直保持着浪漫、神秘的艺术风格。湖南民间刺绣图案元素生动、夸张,色彩绚丽,奇幻多变,针法技艺高超、灵活,体现了湖南地区特有的浪漫、热情的文化底蕴。
二、湘绣的艺术特征
在古代,湘绣的制作主要依照绘画作品进行临摹、刺绣,制作过程中绘画与刺绣结合,互相融合、衬托,绘画艺术与刺绣工艺相得益彰。至现代,湘绣在吸收其他几类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书、画、诗、绣、金石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融各种工艺于一体,形成了颇具观赏性的刺绣艺术。湘绣作品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能给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湘绣之所以具有鲜艳的色彩,是因为绣工要从两百多种颜色各异的绣线、上好的丝绸中挑选最适合画面构成的材料进行制作。湘绣的针法也较为多变,富有创造力的湘绣艺人根据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表现要求,发展、改善了目前的70多种针法,这70多种针法大致可分为平绣、织绣、网绣、纽绣、结绣五大类,后来又陆续出现鬅毛针、乱针绣等独特的湘绣针法。与作画一样,湘绣的绣线即颜料,绣针即画笔,湘绣艺人巧妙地运用多种多样的针法,在飞针走线中,各种颜色的绣线在绣地上互相融合,或粗或细,或粉或蓝,同一色彩从浅到深、从深到浅彼此有序地交错、过渡,自然纯粹,不露痕迹,一个个浓淡深浅、阴阳向背的色阶最终形成绚烂、和谐的湘绣色彩,物象质感较强。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狮虎等猛兽题材的湘绣霸气威猛,与苏绣中小巧可人的猫题材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源自湘绣艺人对鬅毛针针法的改进。鬅毛针针法下的狮虎纤毫可见,毛发刚劲有力,色彩变幻无穷,具有山中之王的威猛气质。除猛兽题材外,湘绣也经常刻画湖南地区的名人和名城,如红色题材的《毛主席去安源》《伟大的会见》,风景题材的《张家界》《凤凰》等大幅作品,艺人用气势磅礴的娴熟手法诠释了湘绣工艺之美,于对比统一中突出创作主题,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三、湘绣的价值内涵
湘绣既是艺术品,也是实用品,这决定了湘绣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湘绣古朴淡雅、构图严谨、精雕细刻、寓意吉祥,无论是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优秀元素,如水墨画般清新、雅致的刺绣作品,还是湘西苗族服装上融合了缤纷色彩的少数民族湘绣,抑或是表现人物肖像的刺绣,这些不同题材、针法和形式美的湘绣作品,无一例外地展示了湘绣艺人对自身潜质和才华的充分发挥。而在欣赏美的同时,色彩艳丽的湘绣以颇具装饰性的图案、精巧的做工,成为婚嫁品、民族服饰上必不可少的点缀,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现代社会,当湘绣作为各种档次的礼品时,它又成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工艺产品,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田顺新.湘绣.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湖湘文化;弱化;原因;推动发展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核
到底存不存在湖湘文化?什么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其实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不存在什么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只不过是人们主观建构的一个符号,如果我们仔细去考察它,它其实并不存在具体、实在的内涵。而更多学者认为,湖湘文化是根据湖湘人长期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是有其历史依据的。有学者指出,湖湘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从广义来看,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于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看,则是指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来源于湖湘大地民族文化、学术思想及社会阶级(阶层)分野三个层面的六个子系统(万里,2004)。雷国珍(2008)则指出,“所谓湖湘文化,就是指唐宋以来诞生在湖南地区的区域性历史文化”。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湖湘文化既具有积极的一面也具有消极的一面。综合众多学者(饶怀民,1988;朱汉民,2000;唐浩明,2004;陶海洋,2005;刘云波,2007;雷珍国,2008;江凌,2011)的观点,湖湘文化积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民族危亡之际,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湖南有识之士大都会挺身而出,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2)经世致用的朴实学风:经世致用的主张自晚清由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来以后,一直形塑着湖湘文人的学风。这一学风也提示我们要躬行实践。(3)朴实勤劳、死硬作风、定力坚固、崇尚血性等鲜明的人格特征。(4)“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人们通俗地将其概括为“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经得搞、不怕死”的人格特征。
也有学者对湖湘文化的劣根性进行了探讨。如周秋光(2001)湖湘文化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严重存在着经济上极冷、政治上极热的两极化倾向。二是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湖南人急功近利,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以及过于强调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理论的建构。三是湖南人易走极端,保守与激进并存。四是湖湘文化中的“楚材晋用”现象较为突出。他还指出,湖湘文化的缺陷当然还远不止上述四个方面。例如湖南人缺乏大局意识,有时窝里斗;不合群,团结精神差;性格急躁,气太盛,不能虚衷受益;不善于纳言和向他人求教;也不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等等。
二、湖湘文化在转型时期的弱化
关于湖湘文化在市场经济下的处境,很多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如有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在经济方面走在前面的是“北上广”等省市,湖南在这方面已经“落伍了”。进而还有人调侃说,如今政治局常委里面没有湖南人,而且湖南省的一把手也是“空降”的,国母都成了山东的了,由此看来,现在的湖南在政治上也“落伍了”。但是也有人反驳道,湖南经济发展落后,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谁都知道,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首先开放东部沿海城市、设经济特区,随后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最后才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南恰巧就是中部的重镇之一。经济上的落后也就是自然的事儿了。再者,政治局常委里面没有湖南人,这正是我国政治越来越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湖南人霸得蛮,喜欢内斗,这样的性格对我国如今的政治是不利的。要说如今湖南省的一把手都是“空降”的,那是当前湖南的发展需要那些视野与眼界更加开阔的一把手来主政,从而更好地推动湖南的经济发展。综合上述观点以及湖湘文化的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湖湘文化的确呈现了一种弱化的格局。主要表现在:(1)政治上,缺乏政治家、战略家。(2)经济落后且发展缓慢。(3)思想文化上,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大师。
三、湖湘文化在转型时期弱化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性。如今,以经贸交往扩张为载体的全球化强势席卷了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一方面,全球交往需要寻求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则才得以可能。另一方面,如同海德格尔所说,“商业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平整化的趋势”。商业资本逐利而居,无孔不入,商品消费早已跳出本地,遍布全球。商品本身负载着文化内涵,商业的输出裹挟着文化的输出。例如美国好莱坞式电影往往带有个人英雄主义气质,代表正义的主人公永远不会死;还如,Coca-cola、Gangnamstyle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理念。
2.湖湘文化是一种治世文化,而不是一种致富文化。如今,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经济的发展成为人们评价某一区域发展现状的主要标准。而从湖湘文化的渊源上来说,湖湘文化并非致富文化。诸如湘学大师屈原、周敦颐、朱熹以及后来的曾国藩、王船山等人,他们的学说大部分是治世儒学,例如朱熹的理学强化了三纲五常,为封建王朝所用;曾国藩的著书立说更是充满了修身养性、忠君爱国、内圣外王的思想。与注重经济和学术的江浙文化相比,湖湘文化更多着眼于治世和军事。而且,我们还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近代湖湘人物志在谋国而非谋一隅。如近代以来的如、黄兴等湖湘人物胸中运筹的是中华大地,他们发迹和事业兴隆的地方并非在湖南。这些历史人物是将整个国家的救亡图存视为自己的使命,因而,近代以来的湖湘人物对于湖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3.湖湘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而非草根文化。如今,湖南卫视以娱乐化著称。对此,不少人认为,这并不能代表湖湘文化的内核。而有些人则认为湖南卫视打造的娱乐节目与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层次、一个体系的。因为从湖湘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湖湘文化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的,实际上这种文化与我们普通大众是脱节的。而如今的湖南卫视打造的娱乐节目正是一种草根文化,一方面,像《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是歌手》等节目,它们都是展示自我的很好平台,我们社会中的草根正是凭借这样的一个个平台不断走向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这也代表着话语权的向下转移。以前评价各种才艺的好坏、优劣只取决于少数精英,他们的话语其这决定性的作用,而如今评判的很大一部分话语权交给了我们普通大众。
四、在转型时期发扬湖湘文化、加快湖南发展
1.挖掘湖湘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成分。就像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揭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一样,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湖湘文化中是否存在推动湖南经济发展的成分。应该说,在湖湘文化中是存在这样的成分的。如刘厚见(2012)认为,湖湘文化所蕴含的优良品质对于塑造湘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是湘商应有的爱国精神;“坚韧执著、百折不挠”是湘商应有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敢为人先”是湘商应有的创新精神;“格物致知、经世致用”是湘商应有的实干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湘商应有的开放精神。
2.培养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从来都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对经世致用的理解一般为“通晓世事,勇于担当”。但在现代视域下,应郑重思考经谁的世,致谁的用?我们应该赋予湖南经世致用以“经略世界,致我所用”的新精神,要结合湖南本身的地域优势,争取国家层面足够的支持,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经世致用的新高潮。这样将本土优势和外来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文化优势与外部资源的发酵力量。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们对湖湘文化促湘经济发展的祈愿。
3.文化自觉,重塑精英文化,打造湖湘精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文化的自觉恰恰是抵御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湖湘文化的自觉,对“何为湖湘文化?”这一核心问题做出更为准确、科学的回答。进而在加快湖湘草根文化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重视对本地、本土文化的开掘(鲁佑文,2003),重构湖湘精英文化,打造湖湘精品文化产业,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大师,从而让湖湘文化发扬光大。(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万里.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影响下的精英人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雷国珍.湖湘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新湘评论,2008,(4).
[3]饶怀民.近代湖湘文化的源流、结构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1).
[4]朱汉民.湖湘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J].湖湘论坛,2000,(5).
[5]唐浩明.湖湘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求索,2004,(12).
[6]陶海洋.也谈湖湘文化的基本内核[J].船山学刊,2005,(3).
[7]何满宗.湖湘文化新论[J].艺海,2009,(8).
[8]江凌.试论近代湖湘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9]刘云波.论近代湖湘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2).
[10]周秋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缺陷[J].船山学刊,2001,(4).
【关键词】新湘绣学院展行业产业
第一个以学院身份举办的湘绣专题展览“刺绣当随时代——新湘绣·学院展”自从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后,宣告了湘绣转型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社会各界较大反响。这次展览学院没有流于以往湘绣展览的模式,而是在策展思路和展览内容上力求突破,“引千年传统,通现代风华”,保证了整个展览的厚重感。
此次展览是一个史料翔实的湘绣展。以往的湘绣展览大多是展示作品,而本次展览却将关注点放在展示湘绣的发展历程和学院创新湘绣所做的探索上。湖南作为全国工艺美术大省、中国湘绣之乡以及刺绣思潮策源地之一,湘绣发展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技艺表现上,都经历了阶段性变革。在此期间,一代又一代湖南湘绣艺术家薪火相传,创作了大批有社会影响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湘绣作品,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绣、江陵楚墓出土的楚绣,到唐代闺阁绣、宋代画绣,再到明代以韩希孟为主的顾绣,到清末沈寿仿真绣,到20世纪30年代湘绣技艺创新,称雄四大名绣,再到传统湘绣绣画文化转型的“新湘绣”,这些湘绣发展珍贵史料增加了这次湘绣展的含金量。
本次展览是一个学院派的湘绣展。学院郑重提出了“新湘绣”的概念。新湘绣的核心本质是“引古润今”。引古,是对湘绣千年传统百年辉煌之道的传承守护;润今,则是引守护传承的精髓,润泽与以往时代迥然有别的新时代的艺术风华。本次展览共展出“新湘绣”作品268件,这些作品是在吸引工艺美术大师、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参与革新的情况下,注重原创和产权保护,注重功能延伸,注重文化传承、融合、创新,注重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在工艺总监和艺术总监全程指导下的创造性成果。这些作品凝聚着学院师生对湘绣文化艺术教育的热爱与追求,真切地记录了师生对湘绣传承、创新的探索,既坚守了传统湘绣的核心价值,又表现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品质,展示了学院思维融入传统湘绣带来的崭新面貌,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美感。特别是“新湘绣”打造了高端艺术收藏的新型刺绣,其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人领衔,牵手唯一授权的当代最富盛名的一流艺术家毛焰、方力钧、岳敏君、段江华等联手打造,以娴熟精湛的工艺创造并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微妙蕴含,是当代刺绣与当代艺术巅峰对接的完美化合,彰显了湘绣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展览期间,湖南省政协原主席、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克英,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祖烜,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副厅长孟庆善等各级领导莅临展厅参观指导,对新湘绣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学院创新湘绣、传承保护湘绣、推动湘绣产业发展的突出成绩,寄语学院继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引领民族产业发展,为“文化强省”做出重要贡献。新湘绣艺术领衔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和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艳、江再红、柳建新、邬建美,以及省工艺美术大师毛淑元、袁亮华、黄红敏、张玉琴、左季纯、陈新明等观看了“新湘绣展”,他们一致认为“新湘绣”作品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高度评价了学院在湘绣题材开拓、绣稿设计、技法工艺、拓展延伸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此次展览通过一个专馆在回顾中国湘绣发展历史的同时,更通过三个展馆力求呈现出学院专业探索成果和湘绣创新研发方向,以期寻求湘绣在未来创新发展中的无限可能性。
展览期间,学院举行了“湘绣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谭仲池,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建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湖南湘绣城集团公司总经理曾应明,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总经理艾玉奇,伊飞湘绣董事长彭健等各级领导、行业专家、企业精英、知名艺术家以及学院专业教师百余人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专家、学者纷纷从“新湘绣”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湘绣人才培养模式、湘绣传承保护、湘绣创新研发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共谋湘绣传承与创新大计。谭仲池对新湘绣作品的艺术价值、美学内涵做了点评,并对湘绣的明天寄予了“湘绣不老,青春不老,风采依然,走向世界”的美好祝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认为,学院在湘绣行业的创新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刺绣业界已渐渐显露自身的风采与实力,已成为行列中不可小觑的耀眼方阵。
这是一个丰富中国刺绣史,特别是湘绣历史的展览。看过新湘绣学院展览的刺绣人、学者表示,新湘绣是中国刺绣史上的一个新现象,其以高校引领、行业大师等参与的全新方式,为冲出“非遗”传承困局提供成功案例,是“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生动实践;其催生了湘绣学理意识,当古老的湘绣工艺与现代教育、现代科技、现代传播结合起来,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想象空间。
湘绣是国之瑰宝,是湖湘名片,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一方面在书写灿烂多彩的时代画卷,另一方面又时刻面临一边创造一边消亡的宿命。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文化强省战略,要求抢救保护湘绣这一瑰宝。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教集团、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刺绣当随时代——新湘绣·学院展”给了所有关心湘绣生存发展的有识之士一个耳目一新的回答。展览在呈现文化贡献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社会效应,其不仅再现了湘绣具有产业和艺术的双重属性以及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而且以高度的文化自识、自觉、自重,依托现代高职教育,联姻湘绣行业企业,携手打造了“新湘绣”,这样既能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又能振兴民族产业,并促进中国湘绣艺术更加繁荣。
关键词:冷水江方言;归属问题;语音研究;语法研究;综合研究
冷水江市(县)属湖南省娄底地区,是湖南省中部的一座矿业和工业城市,有“世界锑都”之称。地处资江中游、雪峰山东麓,沪昆铁路湘黔线上。因境内涟溪两岸多井,井水极冷而得名。冷水江市地处东经111°18’57”~111°36’40”与北纬27°30’49”~27°50’38”之间,为湖南几何中心。市中心区东距娄底市87公里,南距邵阳市83公里,西距怀化市244公里,东北距省会长沙236公里。全市总面积439平方公里,市境周长128.5公里,南北最大纵横39公里。现辖4个街道、7个镇、5个乡。
从现有的文献和资料来看,学术界对冷水江方言的研究并不多。冷水江历史上为新化县管辖,1969年才恢复市建制,在此之前的文献中关于冷水江方言的部分都归为新化方言。后期对冷水江方言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也不多,目前还没发现词汇方面的文章。本文细致查阅了当前描写或涉及到冷水江方言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拟从归属问题、语音研究、语法研究和综合研究四方面对冷水江方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一、归属问题
1935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赵元任、丁声树、吴宗济、杨时逢等老一辈语言学家对湖南全省的方言作了一次大面积的调查,记录了75个县的语音,这次调查成果由杨时逢先生整理成《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并将75个县的话按语音特点分成五个区:第一区是“典型的湖南话”;第二区“大都跟第一区差不多”;第三、四区有官话、土话并存的局面,情况较为复杂;第五区“很像西南官话”。此时冷水江属新化县,划在第一区。
1956年,在全国汉语方言普查中,湖南语言工作者对全省方言作了一番初步的调查,至1960年共调查了87个地点(当时有78个县,12个市)的方言,并石印出版了《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报告(初稿)》。把湖南方言分为三个区:第一区属于湘方言;第二区属于西南官话;第三区在大致接近客、赣方言。其中冷水江方言划到第一区。
1979年,日本学者伸久对前人关于湖南方言调查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在其《湖南诸方言の分类と分布――全浊声母变化に基く初步的み》中,把湖南方言分为四种类:北方型方言、江西型方言、新湘型方言、老湘型方言。其中冷水江方言归为老湘型方言。直到1985年湖南方言工作者重新绘制了《1985年湖南省汉语方言分区图》。把湖南省方言分为五区:湘语区、西南官话区、赣客方言区、西南官话与土语双语区、瓦乡话区。其中把冷水江等37个县(市)明确划分为湘方言通行的地点。而1986年,鲍厚星、颜森在《方言》第4期发表了《湖南省方言的分区》,初步将湖南方言分为六区: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江淮官话区、西南官话区、乡话区。其中将冷水江方言归为湘语区的娄邵片。
1994年,李蓝在《语言研究》上发表了《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采用“声韵调系统三重投影法”。把湖南方言分为五种类型:湘语型方言、赣语型方言、西南官话型方言、混合型方言、独立型方言。将冷水江方言归为湘语型方言。
2005年,鲍厚星、陈晖在《湘语的分区(稿)》中,把娄邵片进一步划为五个小片:湘双小片、涟梅小片、新化小片、邵武小片、绥会小片,冷水江属于涟梅小片;2007年,鲍厚星、陈晖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中,将冷水江方言划分到两个小片中,冷水江东部(包括渣度、铎山、岩口等地)属于涟梅小片,冷水江市包括市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新化小片。
二、语音研究
李亭玉的《冷水江市方言纪略》(1983)和《冷水江市方言的文白异读》(1985)简要的记录了冷水江市方言的语音特点和文白异读情况。简单地将市内的方言分为东部、西部和中南部三个区域,并没有对冷水江市方言的语音做全面系统的研究;
彭逢澍、唐斯力的《娄底地区普通话语音教程》(1995),列举了普通话与冷水江市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但并未具体地分析冷水江市方言的音系;并且陈晖的《湘方言语音研究》(2006),赵脆阳的《湖南冷水江毛易话中的浊音清化与阴平分调》(2009),以及李红湘的硕士论文《湖南省冷水江市方言语音研究》(2009),他们都在声母、送气以及音调上有所提及,但是却没有对冷水江市方言做出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语法研究
陈建初的《湖南冷水江市方言的代词》(1995),主要描写了冷水江方言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谢元春的《冷水江方言的“仔”和“唧”》(2002)和《冷水江方言中动词的重叠用法》(2005);李红湘的《湖南冷水江方言数量结构“A一A”研究》(2008)主要探讨冷水江方言中数量结构“A一A”这一特别的语法现象,分析其句法结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以及语用功能。
四、综合研究
谢元春《冷水江方言中的“V山V里”:语法还是修辞》(2009)主要是综合语法与修辞的理论考察湖南省冷水江方言中的“V山V里”这一用法。从修辞和语法的角度观察“V山V里”,对其究竟是语法结构还是修辞结构做尝试性地探讨。
由此可见,前人对冷水江方言的研究是很不充分的,大部分文章都只是对冷水江方言的语音略有提及。近年来对冷水江方言的研究虽然有所增多,但除了对市区的方言有过一次全面的描写,其他乡镇语音全面的描写目前还没有。因此,对冷水江乡镇方言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鲍厚星.湘方言概要[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方言普查组编.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初稿)
[5]罗昕如.新化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类
[1]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4).
[2]陈建初.湖南冷水江方言的代词[J].古汉语研究,1995.
[3]李红湘.冷水江方言介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学术专刊,2008.
[4]李亭玉.冷水江市方言纪略[J].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增刊).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分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湖南地区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长期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社会环境与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体育运动项目;湘籍伟人的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历史悠久的精神实质对湖南地区的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湖南籍伟人的体育思想则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时刻激励着湘籍体育健儿为湖南体育事业的辉煌而奋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求新变异的创新精神推动湖南体育船业的发展,以其独特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湖南体育事业。
高校体育文化对于发展高校体育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深入概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湖湘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带有湖湘文化色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湖南高校里的一种亚文化,分析出湖湘文化对于湖南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湖湘文化的内涵
湖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院万里先生在湖湘文化论坛“朱张会讲”提出:湖湘文化是对湖南这一特定地区文化现象的称呼,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实质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的总和;从狭义看,则是指在某些基础上所发展和沉淀起来的精神。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源于湖湘大地民族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阶层。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于两宋之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岳麓书院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凸显出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湖湘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是经过集百家之所长和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湖湘文化,它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是历史的积累,是存在的反应。学术界对湖湘文化精髓的概括,大部分学者都赞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因为这更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更能反映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活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1]。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内容上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即高校体育教学的器材、场馆、设施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2)是实践层次的体育文化,它包含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和行为文化。(3)精神文化,它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
三、湖湘文化对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湖南籍伟人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于1952年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思想,对湖南乃至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健身、富民、强国联系在一起,将体育视为意志磨练与文明进化的手段和阶梯。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互相文化的精神实质来推动湖南的体育事业发展、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乃至湖南社会的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
湖南高校体育在湖南籍为人的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注重于校园竞技体育的发展,借力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发展对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的宣传下,已经深入了高校学生的意识中,学生既通过体育强健了机体,同时又使得学生具备了顽强拼搏与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提高了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尤为显著的成效[2]。
(二)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湖南省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湖南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复杂多样的地理因素造就了如今多彩多样的湖南传统体育文化。在湖南这一特定地区的环境特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湖湘传统体育文化的萌生与发展,还决定着湖湘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相互影响渗透着,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内容,形成了多种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在湖南高校开展得比较少,只有舞龙舞狮以及武术在高校开展的比较好。
(三)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湖南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湖湘文化精神自古以来与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为湖南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创造辉煌历史奠定了夯实的思想基础。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由来已久,已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能够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超越自我的实现;培养优良的品格,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和平精神,加强友好观念。但不可避免地给高校体育文化带来盲目追求个人名利,暴力行为等负面影响[4]。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更进一步提高了高校经济体育水平。湖湘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弥补了竞技体育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湖南籍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舞台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为他们赢得了“体育湘军”的美誉,湖南高校也为“体育湘军”培养输送了很多人才,提高了湖南体育竞技水平,推动了湖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5]。
湖湘文化虽然促进了湖南高校经济体育的发展,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湖南高校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当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激发其他体育竞技项目的进取拼搏精神,形成高校竞技体育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最终完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实现湖湘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良性互动中共同发展。
四、结论
湖湘文化对湖南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与舞龙舞狮等体育项目已经在湖南高校中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学生喜爱,湖湘文化促进着湖南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使得学生提高了身体素质,增长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68-69.
[2]刘亚云.湖湘文化对湖南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5.12(6):36-38.
[3]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1-63.
[4]刘亚云,李可兴.湖南地理环境与湖湘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07.14(1):79-81.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03-01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极富湖湘特点、时代特点和特定的地域文化,其精华的发扬光大可以充实、扩展、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研究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特色地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地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彭跃农在《湖湘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阐述了湖湘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如欧阳军喜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再如殷忠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从中吸取力量,获得涵养。
(2)极少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硕博士论文中部分涉及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如《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等。
(二)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2013年以来,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继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凸显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的时代责任。这对于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青年学生建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现实意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民族文化的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背景下,探究如何弘扬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培养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理清湖湘文化的渊源、发展脉络;理清湖湘文化的独创性、价值观念、鲜明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认真汲取湖湘文化的精华和思想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湖湘文化“淳朴重义”“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让湖湘文化成为培育现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文章,重点做好创新性措施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1)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2)湖湘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3)弘扬湖湘文化并融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及措施研究。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拟采用但不局限于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及先进做法,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
(2)案例研究法。以过去几年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湖南本土兄弟院校如长沙民政职院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利用湖湘文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案例,以科学分析原则为指导,分析探索具有传媒特色的湖南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
(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证研究,检验目前利用特色地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以期通过实证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事实支撑与路径选择。
(四)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对于体验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具有重要价值。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拟解决以下问题:
(1)把湖湘文化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积极开展湖湘文化传统宣传学习活动;
(2)积极深化研究探讨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载体途径和方式方法;
(3)把湖湘文化优良传统有效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情、意的深度融合,让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达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宁先圣.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5,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