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特色的校本课程(收集3篇)

栏目:实用范文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2―0039―01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很显然,新课标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上。乡土文化就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涤荡着传统教学理念和运作方式,为传统教学吹进了缕缕春风。而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于一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澄澈和滋润着心灵。那么,如何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突显校园文化特色呢?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传承乡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的点滴。

一、品读家乡历史,了解家乡沧桑巨变

笔者的家乡敦煌是一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以家乡曾经辉煌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为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家乡风貌,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家乡历史知多少”的命题,号召全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家乡历史变迁的史料,完成调查问卷,开展家乡历史知识竞赛。广大师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形式,搜集整理了大量Y料,将搜集到的史料整理成册,开辟专门的课时予以讲授,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家乡的沧桑巨变。目前,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已成为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

二、置身家乡美景,乡土文化接力传承

小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体验。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也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教学应该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笔者结合校本课程教学实际,收集了大量的乡土资源素材,以家乡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为背景,让师生在寻找和品味家乡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发掘题材,让学生经过寻访和实地考察,激发兴趣,丰富知识,启迪心智。

三、挖掘民俗资源,感受风俗文化内涵

利用民俗风情文化,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引入敦煌“浴佛节”民俗风情为例。首先要求学生深入实际,走访知情人,了解敦煌“浴佛节”的民间传说、习俗及历史沿革。然后收集相关资料,挖掘“浴佛节”的文化内涵。最后扩大“浴佛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组织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作为向外宣传的材料或学校传授乡土文化的教材。这样,既可使学生受到浓厚的家乡文化的熏陶,也可发动学生为挖掘乡土特色文化献计献策,为以后发扬光大地方特色文化培养人才。

四、利用丰富物产,激发浓郁爱乡深情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特产,感受家乡丰富多彩的特产经济,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如,教学校本教材《家乡特产》这一课时,学生了解了李广杏的传说,并对家乡的特产产生好奇。教师顺着思路插入了家乡特产的介绍,学生听得到、看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后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把特产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最佳资源和活教材,以“特产知识小调查”开展教学活动,查资料、上网搜寻、师生研讨,通过调查农户特产种植的情况、家庭收入情况,了解特产的种植方法,写观察日记,从而培养学生从小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五、激情展示文化,校本课程已见成效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部分成果,课题批准号FHB120499。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3-01

引言:

在1970年,就已经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个理论,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理论更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有很多教育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属于特色教学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想要有特色,就应该在地域特色校本课程上下大力气。研究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如何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概述

学校通过地域性的特色以及经济文化等资源开设课程,从课程开发来体现地域特色资源。并且将其与实践性活动适当的结合到一起,并且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设计,最终实现学校特色。这里的地域文化资源一般是指缩小所在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生态角度的各种资源,包含地域发展历史、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能够发现自然及社会的本质;处于环境中,更容易感悟和认识;根据地域资料更能促使学生去体会并掌握知识;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是存在于理论上,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在实际中才能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地域的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通过了亲身的体会,不但在实践中学习了知识,在调查活动中培养了素质水平,而且在所处环境接触过程中,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立起了对居住环境、对家乡的情感依赖。

在开展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地域的教育性作为重心,科学设计课程,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应该体现出地域特色。开设的课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政治走向、文化背景等特色。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方面开展校本课程,再进行实践活动和体验,就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居住区的认识,加深对居住区的情感依赖。

应该具有综合性。地区和社会环境、居住区和学校特色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不同的需求等都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及综合化。以某小学的一个课程为例,内容是《我与荔湾》,这一课程包含了荔湾的文化历史、名人风貌、著名的菜系以及荔湾的歌曲等,这些课程内容都充分地体现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及综合性。

应该具有探索性。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思维开阔空间。一个成功的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求知欲有帮助,能够鼓励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走出课堂,进入求知的地方,感悟区域特色文化。

应该能够显示出主体性。可以促使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学校、老师、学生都是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人及开发者。校本教程不但应该符合学生的需要、学校的需求、地域特色的发展,还应该把学校、老师、学生看作真正的主体。

2.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2.1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实践活动的目标

把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就应该了解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确定学生到底是需要什么课程素材,主要工作是进行学生需求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得到切身参与实践的积极尝试及丰富体验,增加学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自身之间的相互关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水平、社会责任感以及优良的品德素质。

2.2科学制定课程目标,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准确方向

把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就逐步建立适合学生性格发展的新平台。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好奇心的正确引导,及其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批判精神,善于寻找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灵敏的感觉判别力;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提高自身情绪调节水平;培养学生的乐于分享与团队协作能力、建立他们尊重别人、尊崇科学、探索真理、挑战困难、解决困难的素质;培养学生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及认同感。

逐步形成适合老师成长的校园文化。鼓励全校老师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本质;排除优秀的老师参与到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去,建立起一个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实践活动的积极团队,提高这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特别要关注老师的观念的改变,同时转变立场,要求老师不但应该担负着高品质课程的实践者,同时还是高品质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老师应该适当改变教学形式,把传统的“填鸭式”、“传承式”教学形式转变成为互动性、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重视引导老师坚持不懈地反思并改进教学,分析、研究、发展、创新、丰富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教学的创新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发展。

3.结论

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突破了原来的教育模式,必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碧珍.开发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初探[J].教育导刊,2007,(1)

特色的校本课程范文篇3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与客家语言、风土民情息息相关。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久唱不衰。近年来,炎陵客家山歌正走出深闺。2006年,炎陵县排演的一曲《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以其清新风格和婉转旋律,在广东举办的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2009年3月炎陵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客家之乡沔渡镇在农历元霄节期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炎陵客家人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迷人的客家风情。炎陵县客家群众在湘赣边界处的沔渡镇自发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当日,三人龙表演、客家山歌、红色歌谣演唱,猜灯迷,品客家小吃,逛灯会,观烟花……红红火火闹新春。2009年3月28日炎陵县沔渡镇三节布龙、客家山歌走进了《越策越开心》栏目,在湖南经视台播出,在全省人民面前又一次展现了炎陵县沔渡镇优秀客家民俗文化;5月8日湖南省交通频道对我镇客家文化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这些丰富而优秀的客家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地方资源,创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一是成立了强有力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设方案,确定了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二是根据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特点,我校立足于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各年级学生实际和各学科的特点出发拟定学习内容。比如低年级学习客家童话、客家童谣等;中年级学习客家谚语、歇后语、俚语、客家传奇故事等;高年级学习姓氏联、祠联、趣联、客家源流和客家风俗。体育科学习民间舞龙舞狮艺术和客家传统游戏;美术科学习客家剪纸、编织;音乐科学唱客家山歌。同时加强客家文化在语文、历史、思品、地理等学科的渗透。三是加强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客家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信息化平台,供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交流和展示心得,培训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才能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客家文化,我们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师生采取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牒谱研究等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汲取和宣传客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了解客家文化、宣传客家文化、完善客家文化,这种实践性的发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客家文化,兴趣浓厚,参与积极,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我们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一是聘请客家文化理事会成员、专家学者作客家文化专题讲座,聘请校外辅导员指导与培训学生;二是依托客家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唱客家山歌、舞龙舞狮等一系列具有客家特色的活动,以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是将客家文化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以客家人的优秀代表――炎陵县沔渡镇人张经武将军的成长历程为背景材料,教育学生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勇担使命,立志成才,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上一篇:快乐的回忆作文(收集4篇)
  • 下一篇: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