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系统动力学
【作者】张魏,昆明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经济学院博士生、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昆明,650093;李瑞光,云南省应用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昆明,650051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182—007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度开发利用最终达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在这个原则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产业化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要做到产业化最主要是全面的市场化、规模化,完善的保障体系和系统的产业配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更多是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来进行研究,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但除此之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及潜在的经济价值。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和保护之间并非是对立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较大困境,实施产业化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探讨遗产保护和产业化之问的动态非线性关系,揭示其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并从可持续化保护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启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研究
(一)资金紧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现问题。
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问虽然各方面都在作保护的努力,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衰弱的颓势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实状况可以发现,当今多数遗产项目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经济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文化遗产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就效益而言,投入巨大而产出甚微,后果也是难以为继的。我国具有5000年不间断的文明传统,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众多,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家、省、市、县四级遗产数量更是众多,目前收入名录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包含扩展项目名录)就有1219项,如果再算上省、市、县三级的遗产名录,数量将是非常庞大的。文化遗产保护靠政府投入来维持,这种被动的保护方式一方面给政府财政带来极大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很难给传承人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使之安心从事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长此下去,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总之,资金紧张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
(二)规模过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生危机。
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濒危性,规模都是非常小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在该校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只有让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规模,才能实现和达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并且让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更为集中。规模过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很大的危机,一方面规模过小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大众文化同化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从传承的角度来说,一旦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意外,遗产就很有可能从此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式微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规模越来越小,面临欧美等强势文化的冲击,抵抗能力将会非常脆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形成规模,仅靠政府的保护性投入,最终很可能会走向自我灭亡的命运。
(三)大众认同感和参与能力低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缺乏群众根基
目前,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创新,缺乏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导致缺乏对大众的吸引力。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消失,都是因为群众根基薄弱,缺少传承所需要的土壤,大众一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兴趣,想要使他们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中将是非常困难的,最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不断地创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作品,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传承。以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异军突起的东北二人转为例,在赵本山等人的改造下,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大多数是反映现代农民生活的,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光讲究传统意义上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还吸收了大鼓、评书、杂技以及其他地方戏的精华,甚至加进了摇滚等现代元素。这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创新让二人转重新焕发光彩,吸引了大批忠实的观众,越来越多人愿意加入到学习和传承二人转中来,使得二人转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二人转这样的创新非常少,但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也很难得到大众认同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就会出现危机。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产业化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手段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运作,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化运作能够很好地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状况,促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虽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全国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如果全靠政府投入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
如上所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种类众多,内容非常丰富。这些丰富的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为例,从产业化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戏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还是它的实物载体如道具、服装、化妆等,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都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和市场价值的。如果把它们推广到市场当中去,人们是非常愿意看到这些独特文化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文化价值,达到以文养文的目的。政府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会有一定资金的投入,但还是远远不够的,走自我图强的产业化道路,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可以增加传承人的收入,让他们主动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进而摆脱目前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使得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持续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产业化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实施产业化会对遗产保护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遗产保护对于推动产业化有何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化的关系研究
实施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纯只看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必须要注意它的消极影响,同时还应看到遗产保护对于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只有系统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避免片面追求发展而导致遗产保护和传承产生危机。
(一)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1.产业化能够很好地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状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虽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全国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如果全靠政府投入是难以为继的。对于经济前景比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走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产业化能够使它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通过产业化运作,引入有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价值开拓市场,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直接经济收益,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解决当前传承人规模普遍过小的困境;另外一方面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的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后,就有条件加大对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给遗产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条件,使之更安心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在产业化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且必须融入到现代文化当中,实现传统文化和时代的完美结合,创新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作品,这些新作品既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又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和传承下去。
2.产业化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规模化
通过产业化开发,可以将独立零散分布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机整合,统一规范,避免重复性的投入,节约成本,产生利润,进而取得规模化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够抵挡住强势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以东北二人转为例,在实施产业化开发后,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很快就培育出一部分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本山创办的辽宁民问艺术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它通过打造“绿色二人转”,摒弃二人转中低俗的部分,整合了东北许多小剧场,并吸引来大量优秀二人转表演者的加入,实现二人转演出的规模化经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3.产业化能够很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大众的参与能力
宣传也是一种保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必然会起到宣传、教育和普及的效果,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提升大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是以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根本目的的,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可靠保障。
在产业化过程中,企业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会利用一些现代化传播技术如网络、电视、电台、报纸、DVD等进行立体化的宣传和推广,这些都可以大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加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例如,为了更好地打人市场,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设有专门网站,不仅进行数据库的搜集、整理,而且也开放了一个很好的窗口,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并熟悉它们,进而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通过开设这些专门的网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以及和网友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一来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来可以通过互动了解大众的喜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提供源泉。
(二)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消极影响
虽然产业化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产业化核心是市场化,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利益最大化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他们很少愿意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短期经济收益下,缺乏长远的规划是产业化的一个消极影响。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产业化也容易导致传统文化的误读与肤浅化,使得部分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真性和完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要想了解这些文化的本质,需要深入研究细细品味。但产业化的过程中,为了宣传该文化以达到快速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让大众快速接受和理解该文化,难免有时要迎合市场的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进行一定的加工,使得该文化更易接受,更易理解,这就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原真性。原真性一旦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将会消失,最终将走向消亡。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其产业化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注意到产业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却很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其实施产业化成败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实施产业化,就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这些都是老一辈代代传承下来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就是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开发,建立产业链,发挥集群优势,规模化地开发出相关作品和衍生品,以满足当代人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进而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当,其文化价值不再存在,那么其经济价值同样会随之消失。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坏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内在的文化价值高低,而文化价值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其产业化发展的成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实施产业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线性的促进关系,而是一个具有反馈的动态非线性演变关系,研究这种具有反馈的动态非线性关系的问题,系统动力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化的体系研究
系统动力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立,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它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征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它运用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原理,将系统做成结构和功能的因果关系模型,利用反馈、调节和控制原理进一步设计反映系统行为的反馈回路,最终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对此模型进行模拟实验。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可研究非线性、复杂时变系统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实际系统的实验室进行中长期分析与预测。
将系统动力学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普通计量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的计量模型需要大量完备的数据,而系统动力学在数据量匮乏或缺失时仍能较好地进行系统分析。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各种统计数据较为匮乏,也比较难以获得,系统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其次,通过我们前面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实施产业化之间具有反馈的动态非线性演变关系,这种关系非常适合使用系统动力学来进行研究。
依据上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产业化是一个可行的道路。通过实施产业化,可以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经营,并能够大大提升大众的自觉参与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但是产业化过程不仅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这些积极的影响,如果规划和管理不当,也同样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失去其原真性,这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直接破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坏的程度又直接影响到其内在的文化价值高低,而文化价值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其产业化发展的成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呈现出复杂性、非线性和反馈性等特征。根据上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的分析,我们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包含2个反馈回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这是一个正反馈回路,主要反映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提升来增强遗产内在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提升又进一步推动了遗产产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遗产保护的加强型循环动态过程。该反馈回路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同时遗产保护的效果又对遗产产业化具有推动作用。由前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实施产业化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困境,改善保护条件,可以使保护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改善都是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这是一个负反馈回路,主要反映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提升来增强遗产内在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提升又进一步推动了遗产产业化的发展,但是遗产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如果规划和管理不当,又会破坏遗产的原真性,而原真性的破坏会降低遗产保护的效果,这是一个抑制型循环动态过程。该反馈回路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在保护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遭到破坏,无论是遗产保护还是遗产产业化都会遇到瓶颈,长此下去遗产保护和遗产产业化的成长都会减缓、停顿甚至下降。
以上是从单个回路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果我们对该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就会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系统是一个成长上限基模。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介绍了九个基模,而其中的第二个基模就是成长上限基模,我们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系统就属于这个基模,这个基模的发展状况是:一个会自我繁殖的环路,产生一段时期的加速成长或扩展,然后成长开始慢下来,终至停止成长,而且甚至可能开始加速衰败。它的解决方法是一旦停止成长,不要再尝试去推动成长,而要除掉限制成长的因素。
运用成长上限基模原理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系统,我们可以获得很大启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初期,由于保护面临很大困境,实施产业化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困境,快速推动遗产的保护。上文分析的正反馈回路在此时占据主导优势,但是运作一段时间之后,正反馈回路的主导优势会慢慢削弱,负反馈回路开始慢慢占据主导优势,也就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步扩大,原真性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它的消极影响要大过积极的影响,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长速度大幅减缓、停顿甚至下滑,与此同时,产业化的成长速度也会出现同样的下滑趋势。
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因果关系模型,可以得出遗产保护和遗产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通过发展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会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都是一开始缓慢提升,这是因为开始的时候基础薄弱,起步期发展比较困难,等过了适应期之后会走向快速发展期,这时遗产保护由于产业化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关注,影响力也更大,此时,保护发展速度较快,之后遗产保护的发展会慢慢减速,直至停止下来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这是由于原真性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负反馈回路占主导优势,系统开始出现恶化现象。避免出现恶化现象的方法就是控制负反馈的发展,使得负反馈的抑制力降低,只有这样,正反馈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只有原真性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下去。
五、结论与启示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遭遇的困境,实施产业化能够有效地克制这些困境,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基于遗产保护和产业化之问的复杂关系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因果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力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实施产业化,才能推动正反馈的运行
通过实施产业化,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在产业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尽可能少遭到破坏,抑制负反馈的影响
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首先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保护,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过度开发利用;其次政府和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引导企业做长远规划,让企业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总而言之,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丁永祥.产业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豫北地区民间歌舞小戏哼小车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1(4).
[3]王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4]陈燕.精神经济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J].福建艺术,2007(6).
[5]贺正楚,张密,吴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模式:以“二人转”为案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4).
[6]辛儒,王释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内涵解读与策略探析[J].文化产业,2010(1).
[7]王焯.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模式探究[J].文化学刊,2009(6).
[8]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综合整治合理开发与利用
唐山市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存在着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唐山评剧、唐山皮影戏、乐亭大鼓、玉田泥塑等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让我们对未来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表示担忧。
一、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一)唐山皮影戏面临消亡危险
唐山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唐山皮影艺术存在的功能逐渐的弱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群众基础萎缩严重,这给皮影艺术带来了重创。时至今日,我们所发现的对唐山皮影的文字记录是宋代,有相关资料显示:皮影在宋代盛行于市井之中,且在南宋时皮影雕刻业盛行,明清以来,皮影戏愈为发展,而皮影雕刻行业也越为丰富。直至清朝末年,皮影戏才在全国流行开来。然而,随着电子动漫技术在国际间流行,以及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的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使传统文化艺术慢慢走下历史的舞台。
(二)玉田泥塑薪火相传举步维艰
唐山玉田泥塑是本民族的乡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后玩具样式的变化,现代人们对古代文化了解的逐渐淡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泥塑的了解越来越少,使得玉田泥塑的传承变得越来越难,慢慢趋近于消亡。有历史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期,玉田泥塑在生产销量上经历了巅峰时期。然而,随着新中国时期面临民主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使其先后面临几次不同程度的冲击。另外,玉田泥塑面临消亡原因还有:玉田泥塑来源于田间地头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题材,难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玉田泥塑的制作技术存在较大的空间限制决定了其难以存在较大的市场份额,且创作的季节性决定了制作生产的不确定性;玉田泥塑的制作成本低、成品保存时间短等问题。
二、对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针对皮影技术的保护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皮影造型遗产实物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与研究。另外,建立可行性的教育普及推广制度,都是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关键。国家、政府对皮影的收藏正在进行。民间收藏者有一些是致力于皮影戏的保护和研究的,绝大部分出于对皮影艺术的热爱,其中一些人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做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身体力行为皮影艺术做出许多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收藏、保护皮影的同时,从皮影中获取一些经济价值。
还有一部分文物商贩为了商业利润,不惜重金收购流散在民间的皮影、剧本等,致使大部分珍贵的具有艺术价值的皮影构成实体流失海外,给皮影文化的保存与研究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西方一些收藏家开始在中国收购皮影。这些都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皮影的进一步衰落,而能够进行皮影表演与皮影制作的艺人愈来愈少,出现年龄上的断层。所以,对于唐山皮影艺术的整理、研究、推广有着刻不容缓的要求。设立专项基金保护会,设立专项工作室:制作、演出、传教一条龙式工作模式。举办相关文化节,以中国特色节日的或唐山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活动表演为主。举办展览会,吸收当下科技文化发张内涵方式,并加以创新利用。
(二)针对玉田泥塑的保护建议
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角度而言:国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指定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玉田泥塑由制作到生产、销售、保存、传承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如《唐山玉田泥塑保护条例》的出台让本艺术在显示唐山浓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极力弘扬唐山文化、本土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唐山文化迸发新的活力。成立相关保护机构或相关教育机构特设博物馆,一方面使玉田泥塑得到不同程度上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文艺级本土特色宣传,还可以起到教育推广作用,让当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深层次的认知,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使文化互通。对现存有技术水平的人事为以重用,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加大传承中华文化的积极性,相互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讲说氛围。重点在于加强对唐山泥塑这项非物质物化遗产的推广宣传,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吸引大众目光。
(三)国际化角度激励
从国际角度而言,面对当下国际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应综合国力下文化竞争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大趋势。唐山皮影、唐山玉田泥塑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可以创新的方式走向大众。吸引国际间注意力。
综上所述,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应该积极的进行探索改进,制定相关机制并执行,真正使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重视,从而把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魅力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并且能够延续下去,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弱势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12-02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文化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人创造文化,使世界有了人的意义。文化也创造人,使人得以按人的意义去生存和发展。正是文化,使人有了作为人的存在根基。人类的文化,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产物,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源泉。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现代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和强烈冲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世代相承的传统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的危险。
1北仑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实依据
北仑区建区时间虽不长,但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在北仑这片土地上生存、劳作、繁衍,创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绚烂文化。春秋战国、汉晋时期,移民迁入,人烟渐多。东汉时,灵峰已有佛国道场之称。唐宋以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古阿育王寺(塔院)、瑞岩禅寺都有对外交往的记载。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率众筑海塘、凿穿山碶,兴修水利,惠及黎民,自此,“宋塘明碶”遍及沿海各地。明清时期,抗击外敌入侵,留有烽火台、营垒、炮台等海防遗址。海港北仑,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孕育了北仑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我区西现共有80多个非遗项目,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等。这里流传着王安石、戚继光抗倭、乐涵先生、葛仙翁等美丽生动的传说;这里也有穿山造趺、梅山舞狮、沃家狮象窜、梅山舞龙等绚烂多姿的民间舞蹈;还有唱新闻、蛟川走书等极具乡土气息、风格独具民间曲艺;更有民间剪纸、漆绘、漆塑等别具匠心的民间美术和工艺……。这些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的宝贵文化遗产,无一不是生存于这方土地的千千万万的北仑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祖祖辈辈北仑人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
但是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种弱势文化,亟待保护和挖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北仑大规模的开发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条件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2北仑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在“文化强区”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北仑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对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相关的精神与经济权益的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2.1地方政府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担当主角。非遗是属于世界的,但非遗首先是属于国家的、地方的,地方性是非遗的内在属性,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理应是非遗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北仑区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区政府不仅是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者,更是非遗保护的倡导者和实施者。依托于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相关文化部门的积极配合,我区掀起了非遗普查、保护、研究的高潮。
2005年,我区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发掘、整理,2007年,又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并于2009年8月,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北仑卷)》共九本,全书约240万字。在普查的基础上,区政府先后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公布了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阁、造趺、乐涵先生传说、纱船等36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项目被列为政府重点保护对象。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分两批命名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唱新闻、造趺、水浒名拳、蛟川走书等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3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创新保护方法,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样,同样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使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大量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如何更好地保护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为此,我区在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积极尝试,创新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让更多的群众在欣赏文化、感受艺术的同时,喜爱和接受传统文化艺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等教育地方高校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13-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议题就是把文化遗产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培养专业人才。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由最初的家庭教育,逐渐扩展到民间师徒式传习或以文化交流为主的社会教育,传承缺乏自觉性,渠道不畅,传承脱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开拓了非遗教育传承的新视野。
(二)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地域文化逐步多元化,现代教育的趋势是多元文化教育,非遗进高校,能使学生在传承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能担负起传递我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普及本土文化,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高校具有培养人才、传播和创新知识等优势,把非遗纳入高等教育,有助于推进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创新实践精神,增强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宣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等教育是大势所趋。
二、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对非遗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非遗热潮下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一)目前高校非遗课程的基础理论仍旧缺位。我国近几年一直在研究“什么是非遗”,“其边界理论是什么”等基础理论。目前这块内容很缺乏,这也是导致高校在开办非遗专业时盲目和混乱的原因之一,基础理论急需加强。
(二)实际上,很多大学不具备开办非遗专业的条件,只是赶潮流。一方面,不具备保护非遗的理念,比如一些大学把非遗传承人招到高校,用学校的方式来教导和管理他们,结果使原汁原味的东西变成了模式化的“罐头”。另一方面,则是师资问题,很多教师不具备非遗方面的专业知识,看到非遗保护的发展潜力,就仓促地开课招生。
(三)地方高等院校教育中关于“非遗”相关学科极度缺乏,使得教育难以培养传承和保护“非遗”所需要的社会人才。一些地方高校在“非遗”专业设置上,并没有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盲目追求大而全,造成专业不强不特,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
三、高校非遗教育的理性思考
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特色鲜明的“非遗”教育体系,明确非遗教育的定性、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非遗专业:
(一)加强地方教育部门对“非遗”专业的指导和保障工作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科学指导地方高校“非遗”专业设置;同时,加大建设力度,建设一批“非遗”精品课程。此外,还应充分整合地方“非遗”民间艺术的社会资源,将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等,融为一体。同时,加大“非遗”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当地“非遗”的研究,提供经济基础。
(二)加强“非遗”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一方面,高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知识特点,加强对本地区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为课程选材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及学校实际,提出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落实到实处做好准备。
“非遗”教育是一门新兴的、范围很广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历史学、民俗学、教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众多的学科。因此,地方高校在设立“非遗”专业的同时,要依据自身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非遗”的兴趣。
(三)设置科学而有特色的“非遗”课程
学习“非遗”的关键在于直接参与实践和体验。然而,在当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与非遗相关的实践课程十分缺乏,实践课程的缺失,再加上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失衡,将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地方高校在设置“非遗”课程时,应该充分体现开放性与科学性,遵循“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书本教学与民俗‘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非遗”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此外,地方高校在设置“非遗”理论课程时,应更加注重“非遗”教育特色和文化实践上的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和百花齐放。
(四)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所需师资
一方面高校要统一组织、有计划的安排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一批兼具教学、保护、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素养教师。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聘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进行授课,开设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总之,“非遗”走进高校,在今后将会成为热中之热,但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还是非遗的研究学者,都应慎重地、理性地思考这一问题,不遗余力的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2]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
[3]万建中.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以高校为主要考察对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5(5)
[4]王卓.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及对策[J].广角视野,2008,5:154
[5]陈孟听,张听.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4:62
[6]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
[7]杜红艳.“非遗”牵手高校的理性思考――浅谈地方高校设立“非遗”专业的困惑及解决途径[J].教育教学探索,2012,06
作者简介:
2007年被录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雅砻江河谷藏族母系氏族习俗”它产生于雅砻江支流鲜水河下游两岸狭长的河谷地带,分布于雅江县瓦多、木绒、普巴绒三乡。来到走婚大峡谷可以听到来自天籁的梵音,可以探寻那独特的扎坝方言――“扎巴话”,可以倾听这个雪域民族的古老传说,还可以看到飞檐走壁式的浪漫爱情---“走婚”,怪异的饮食文化――吃“臭猪肉”。但随着国家大型水利设施"两河口"电站的上马,“扎巴走婚习俗”将面临电站大坝的库区淹没。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雅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使我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传承和发扬。
一、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
(一)把抢救濒危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我县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又处于濒危状态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并对其技艺抓紧进行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对珍贵、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等,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尽快进行征集、收藏和保存。
(二)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彻底摸清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报国务院备案;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积极做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要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及相关学科建设。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
(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重视建立以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鼓励传承人讲习、带徒等多种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如:“扎巴走婚习俗”就可以采取此办法来保护。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各级政府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和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口述及非物质遗产、地质公园。其中口述及非物质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历史的活化石。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关系
1.1创意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有效媒介
“创意产业”概念是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明确提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与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成为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进入21世纪后,创意产业发展迅猛,由创意创造的巨大经济价值使创意产业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创意产业的地位迅速提升。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传统文化,但在将非物质传统文化转化为物质的文化艺术产品能力方面我们还有待提高,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领域还处于弱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用与世界接轨的眼光来探讨研究文化创意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2民族传统文化:文化创意的原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而传统的民族文化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素材与资源。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将是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笔珍贵财富,而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又为传统民族文化提供展示舞台。只有将传统文化经过创意产业现代化与科技化的提炼,在创意产业中将传统文化通过科技的提炼、经济的转移与产业的转换,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发扬,才会产生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必要性
2.1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历史,是千百年文明积淀的产物,这些传统文化与习俗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它满足了特定时期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在今天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创新,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当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脱离现实生活而趋于消亡。文化的本质应当随时代变迁而流变,产业开发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而是对其保护的另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在方式方法得当的前提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不仅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对非物质文化更广泛地加以宣扬,从而被更多的人了解,起到弘扬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作用。
2.2文化创意产业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性的舞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传承性,不论是民间传说、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在其漫长的历史传承中都是在不断嬗变与发展的。每个时代的这些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作为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在今天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创意创新并不矛盾,二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精神基础上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意开发,这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体现。
2.3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的有生力量
20世纪90年代,欧美经济学家意识到资源短缺将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针对后工业社会的特点,努力寻找刺激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创意产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英国最先提出“创意英国”和“英国梦”的发展蓝图,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创意产业发展的浪潮。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明古国,我们应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与模式,使文化组织、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文化组织实现有效互动,将传统的文化遗产产业化,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产业开发模式
3.1层进分类模式
虽然现在全国各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产业化如火如荼,文化产业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非遗项目都适合产业开发。因此,我们应该本着“永续利用”、“动态保护”的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门别类,规范有序地开发利用。
3.2集群化发展模式
要将创意产业更好地开发不但需要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基础,更需要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相关人才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住产业发展核心,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创意产业园是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的一种模式,也是今后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3政府引导模式
政府在规划设计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在利益分配方面、在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完善前期扶持机制和后期的奖励政策。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政府引导具有起效快、力度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婕,钟蕾.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思考[J].艺术与设计,20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