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6篇)

栏目:实用范文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1

【关键词】日语翻译;语言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随着当前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众多相关的研究者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使人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不单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各种不同的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文字、语法以及文化特征等方面。翻译是一门很重要的学术能力,成功的翻译不但可以加强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也可以成功的增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所以说,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还需要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

一、日语中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自己语言的发展,都与其生长的环境、发展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特定的民族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会发展起自身语言,而正是这些语言,切实的反应出了这个民族的品格、文化特征,以及这个民族的历史故事以及文化传统等。日语也不例外,它也是在日本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日本这个民族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具体体现出了日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一)日语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通过对日语的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日常对话等材料的分析与研究后,不难发现的是,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是十分含蓄、暧昧的。例如,日本人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会直截了当的说“だめです。”,而是会用“それはちょっと…”来委婉的拒绝别人,以避免尴尬。

(二)日语的语言交流比较模糊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他们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说话用词都会比较委婉,不会把要说的话直接挑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

(三)日语的称呼用词十分尊敬

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社会等级观念十分浓厚的民族。在他们的国家里,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分明、清晰的等级观念。例如,男女、长幼等级等等,都有着十分清晰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与身份相符的敬谦词汇。

(四)日语的男女用语十分清晰

在日本这个民族中,男士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士的社会地位来说更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男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一般就会比较强硬霸道,而女士的日常用语相对来说就会柔弱一些。

二、汉日翻译中如何有效体现文化特征

(一)翻译中要注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广大民众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都比较喜欢耿直的说话方式,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就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然而,日本这个国家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和我国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全然不同,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及意愿。这样一来,就要求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转变,即将平时耿直的说话特点转变为翻译时较为含蓄的说话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日语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如,日语中有和汉语“请~”相同意思的“~てくださ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说法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一般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都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即“~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意思是“您能为我~吗?”。

另外,日本人在说话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所说的一句话后面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如“が”或“けど”等,并省略后面想要表达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一种言外之意的感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语气词适当的省略或者合理的翻译出一部分来。当然,这个翻译的前提是不会影响到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翻译中要注意谦敬的称呼用语

和我们了解到的一样,日本这个民族的等级观念十分强烈,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对称呼、敬谦表达进行合理的应用。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谈,或者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敬谦词语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来,便使得汉日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分析各种场景与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文本或对话中的各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场合弄清楚,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长辈、晚辈之间,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掌握。例如,在介绍别人时,要用礼貌表达“こちらは~です。”,而在自我介绍时要使用“~と申します。”的自谦表达方式。因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汉日翻译工作的成效。

(三)翻译中要注意区分男女性别

日本是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男性在家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家之主,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他们来决定,而女性则一般是主内的更多一些,具有贤妻良母的优良品德。如此一来,男性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女性一般会采用温柔、委婉的语言,而男性一般会采用一些霸道、强势的语言。尤其是终助词和感叹词的使用,女性一般使用如“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柔美的词汇,而男性使用的则是感觉比较粗俗的“さ、ぞ、ぜ、おい”等词。正是这些不同的语气词语的使用,让人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人物的性别。

三、汉日翻译中日本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运用次数最多的交流工具,然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会存在不同语言的情况,这样一来,为了更好的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有翻译存在。当然,翻译的工作不是对两国的语言了如指掌就可以胜任的,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语言的交流,生硬、直接的翻译方式可能会阻碍关系的发展。只有了解了两国的深层次的语言文化底蕴,才能将两国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翻译出来。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汉日翻译,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在不断加强两国语言方面造诣,提高翻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更要深入了解两国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翻译者才能翻译出更加生动、形象的作品或文章,以达到深入交流的目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者,不单单需要对本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系统的掌握,还需要对对方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它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汉日翻译事业的顺利发展,就需要广大翻译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家兴.日语翻译面对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2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交流沟通班级管理

大、中专学生虽已基本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仍处在不成熟时期,可塑性很大,在当前的人生道路上,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正确引导,用恰当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使他们能够朝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工作,首先要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定位。依笔者之见,在礼仪上,班主任与学生应该是师生关系,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同时能较好地规范班主任和学生的言行。就班主任而言,其言谈举止要为人师表,俨然师长,其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在学生面前就不可以信口开河和行为失态;就学生而言,对待班主任就要象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不能在班主任面前像在同学面前那样随便。在工作上,班主任与学生构成一个团队,大家都是以创建一个好的班集体作为共同目标。确立这种关系,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又可以遏制班主任在管理中的霸气和一言堂,从而充分发挥全班同学,特别是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生活上,班主任与学生是朋友关系。既是学生的严师,更是学生的益友,在关心学生学习、纪律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每当学生有困难、身体不舒服、心理出现问题时,班主任就应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爱他们,使学生感觉到学校也有家的温暖,而其他同学也会有所感受。

(一)口头沟通。

1.利用会议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会议形式主要包括班会、班干部会和有针对性地召集部分同学座谈等。会前,班主任应做好充分准备,明确开会的目的、内容和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新生开学第一次班会尤为重要,班主任既要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又要表现出对初次远离父母亲人学生的关心。将班级管理的思路、应达到的目标及校纪班规等与同学交待清楚,激发他们爱学校、爱班级的热情,并围绕班级管理目标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创文明班级;同时,鼓励新同学上台发言,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班主任借此也能发现人才。在班级例会上,除认真传达院、系学生管理规定和有关精神,布置当前班级工作和任务外,应多花时间总结班级工作的优点、剖析班级工作的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毫不回避问题。及时发现、肯定和表扬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闪光点,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缺点,尽可能不点名批评,根据班级情况,不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如“小议上网玩游戏的危害”、“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规范言行,安全第一”、“谈讲究与将就”等,对学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在班干部会上,应与班干部共同探讨班级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共同剖析班级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信任、支持、指导班干部的工作,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向他们阐明“其身正,不令也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深刻道理。在座谈会上,要充分征求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传递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意图、反馈同学的信息,对好的意见和建议加以采纳,并及时表扬,对于情况不属实或不切实际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统一思想共识。

2.与个别同学谈话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

首先是选择关心班集体、又有主见的学生个别交流,这些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能切合实际,触到点子上,对于改进班级工作、弥补班级管理疏漏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次当发现班上有违纪苗头或违纪现象时,找个别学生了解情况,获取第一资料,有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找违纪、犯错的学生谈话,也是班主任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体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友爱、关心和帮助,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配合,切忌生硬的“说教”和严厉的“训话”,以免把学生推向对立面。

3.与学生拉家常式的交流沟通。

拉家常式的交流沟通,其特点是气氛随意,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常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晚自习后、熄灯就寝前进行,可以在教室、寝室、食堂,也可以在操场、花坛、路边。师生看似在“闲聊”,实则不经意间谈起班级和学生的事情,此时,最能获取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学生也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掏心里话,在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他们如实反映的,而班主任常常看不到、难以掌握的班级情况,对于师生加强了解、融洽关系、增进感情、凝集人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班级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有力体现。

(二)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一种“纸上谈心”,也叫“笔谈”。班主任从学生周记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基本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通过批语,评述学生的所想所为,寄予老师的殷切希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平常收到学生的信件或便条,也应重视,及时批示或回信,并给予教育和引导。也可以发挥黑板报的作用,做一些正面的宣传和鼓动,表扬班上的好人好事。

(三)电子媒介沟通。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3

活动范围:来宾市武宣县师范附小及周边社区

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五条就有“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形成良好班风校貌的基础,是建设和谐校园、社区的重要保证。为此,2005年9月以来,武宣县师范附小结合周边社区,坚持开展以“一句文明语”为裁体的德育活动,形成了四大版块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订方案,规范活动标准把创新风活动和文明语言行成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一句文明语”定为“阳光语言行动工程”,建立“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如: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为:在班级中,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友爱同学,平等待人,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诚实谦让,热情大方,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不讲谎话,知错就改;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发言,不懂就问;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为:在符合班级阳光红旗手条件的基础上,增加热爱学校,与别班同学相互交流,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社区小公民阳光语言红旗手标准为:在符合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条件的基础上,增设热心社会公益,热爱社区,孝敬长辈,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家时要打招呼。

2.以点带面,推动活动进程活动初始,把“阳光语言红旗手”的标准公布上墙,建立试点机制,在个别班级、小组开展小型活动,积累成功经验推广全校。学校全面活动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层次):(1)动员、发动学生通过网上、书刊或日常交流收集文明用语,如:“你好!你真行。谢谢你的帮助。打扰你了,请原谅。”等,自制文明用语小册子,并加以运用到自己日常的口语当中。同时以“阳光语言红旗手”的标准自律自警。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文明用语。(2)班级组织活动,组织本班学生讨论对收集、运用文明用语的看法。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文明用语。班级设立文明用语专栏,组织任课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评议,推出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3)班际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相互交流,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座谈会,交流成功经验,畅谈“一句文明语”给学生、学科、班级管理带来的喜人效果。如:我班曾有一个男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养成了专横、好斗、粗口话成章的恶习。我曾多次找他谈心,也狠狠地批评过他,但收效甚微。自从班上开展了“阳光语言红旗手”后,第一个星期我要求他会对老师、家长、同学说“你好!”“对不起,请原谅”。第二个星期,我又要求他会说“谢谢你的帮助。”“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并发动同学凡是听到他说一句就夸他,我也对他及时给予表扬,这样给他竖起了信心,陋习也慢慢地改掉。现在已是两次被评为“阳光语言红旗手”的好学生了。(4)学校活动。设立文明用语专栏,宣传“一句文明语”成果,举办学习讲座或学习成果交流会。让“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在校会上作中心发言,推广先进经验,评选“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5)社区参与。召开班级、学校、家长、社区联席会议,请社区干部对全校师生谈“一句文明语”给家庭、社区带来的好处,推选“社区小公民阳光语言红旗手”,在社区生活宣传栏予以表彰。

3.扩大辐射,整合渗透各个层面把“一句文明语”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渗透到家庭、社区。加强“校、家、社”的沟通。印发资料,大力宣传“讲文明话、做文明事”的好处。经常走访家庭、社区居委会,聘请校外监督员,把“一句文明语”活动延伸到各个层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老街天井窝有一对婆媳,近年关系一直不好,相处紧张,大事小事常闹不休,经常是恶语相伤,互不相让,弄得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成为社区不和谐家庭的钉子户。学校、社区开展的“一句文明语”像春风化雨般正悄悄地滋润着每个家庭,该家的小孩回家常跟妈妈、奶奶说谁被评为班级“阳光语言红旗手”、谁又被评为校级“阳光语言红旗手”,并叫她们也说文明语,再配合老师的劝说,现在婆媳关系已不再紧张,恶语伤人的话没有了,这件事在社区被传为佳话。

4.评效果,不断激活活动热情以“阳光语言红旗手”为动力,把“一句文明语”不断推向深入。认真完善各级“红旗手”的考评制度,把好评定、记载、存档三关,表彰典型事例。把“红旗手”定为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的硬件之一。授予“阳光语言红旗手”奖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4

全球化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但仅仅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跨文化意识、相关文化知识缺乏最终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除了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外,“社会文化能力相比以前没有显著改善”[1]。1990-2010年间,我国学者王振亚[2](1990),钟华[3]、樊葳葳、秦傲松(2001),高永晨[4](2006),李清源[5]、魏晓红、陈洪特(2007),何常丽[6](2010)等对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学生的非语言能力显著低于语言能力,且其社会文化能力的各组成部分发展不均衡,即对普通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掌握好于高级文化(社会文化知识)。此外,针对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付永钢、李天行(2003)对大学生、研究生(含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时间观念、会话原则、非语言行为、文化意蕴浓厚的词语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7]。以上研究均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社会文化能力状况堪忧。在对社会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刘宝权(2008)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本语言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社会文化能力与TEM-4成绩相关性研究,显示文化测试成绩与TEM-4听力部分有较高相关度,高于词汇、写作、翻译等其他部分[8]。但这些调查数据主要来自于一、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却很少涉及众多三本独立院校的学生。因此,本研究结合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特点,改编利用付永钢、李天行(2003)《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王振亚(1990)《社会文化测试卷》[2],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例,调查研究独立院校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其社会文化能力的相关性,以期对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二、社会文化能力的概念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五、结论及教学启示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5

关键词:等值翻译;模式;立体语言学;系统论;等级;层次

研究翻译理论,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在一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语言学模式进行的。王东风先生说,“毫无疑问,翻译首先是一种语言活动。因此,要想对这一语言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就离不开分析语言的科学———语言学。

中西翻译研究的差距首先就发生在这一层面上。”目前我国的译学研究大都是在传统语言学理论或结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而等值翻译理论所依据的,则是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称为立体语言学模式,该模式运用一般系统论对语言系统进行立体综合的考察和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人认为应当采用等值翻译模式来构建我们的翻译模式,本文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等值翻译的立体语言学模式

1.普遍语法模式是翻译模式的基础

等值翻译理论为实施等值翻译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而翻译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普遍语法研究的基础上的。不同语言的言语形式的等值转换是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感情内容是普遍的、相通的,而且是因为人类不同语言有共性存在,也就是有普遍语法存在。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pg=a·ug(pg是不同语言的结构,即特殊语法。a是特殊语言的特殊经验参数,是不同语言的个性。

ug是不同语言的共性,即普遍语法。)于翻译学,翻译的本质就是出发语言(sourcelanguage)与归宿语言(targetlanguage)之间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而任何一种语言的参数体系(a),根据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总公式:pg=a·ug,是要由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ug)来决定的。

2.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的结构系统综合吸收当代语言学各派的语言模式(包括传统、结构、功能和生成各派的模式,其中还包括狄克的功能语言模式,韩礼德的系统语法模式和派克的法位学模式,最后还包括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2otics)的模式)的合理内核,提出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简称立体语言学模式)的初步设想,把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按等级(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篇章)和层次(表层、修辞层、深层)纵横切分成具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syntagmaticandparadigmaticrelationship)二十一个语言平面。根据翻译研究的需要,可以简化为十五个语言平面,其序列关系列表如下:

层次

等级a词级b词组级c句级d超句体级e篇章级

1.深层a1词级深层b1词组级深层c1句级深层d1超句体级深层e1篇章级深层

2.修辞层a2词级修辞层b2词组级修辞层c2句级修辞层d2超句体级修辞层e2篇章级修辞层3.表层a3词级表层b3词组级表层c3句级表层d3超句体级表层e3篇章级表层

3.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信息符号系统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语言是由人脑控制的表达意思的发音功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语言是联结人类社会关系的韧带,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这种信息符号系统能够运用和反映人类最丰富的经验系统和知识系统。俄罗斯谜语:“不是蜜,能粘住一切。”其谜底就是语言。这就是说,语言之所以能够描述、记载人类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复杂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人能制造物质文明的生产工具和创造精神文明的符号工具。这两种工具的制造和运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完全符合系统论的观点,把语言看成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中各级语言因子的子系统(音素、词素、词、词组、句、超句体和篇章)的组合关系,完全符合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即系统整体功能产生新质,大于各个子系统部分功能的总和,这就是说:篇章系统大于超句体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超句体系统功能大于句子子系统功能的总和;句子系统功能大于词组子系统功能的总和;词组系统功能大于词子系统功能的总和。用符号逻辑公式来表示,这是一个体现内包关系(inclusion)的集合(set):a<b<c<d<e(读成:词集合内包于词组,词组集合内包于句,句集合内包于超句体,超句体集合内包于篇章。),而语言的生成过程则是:词集合生成词组,词组集合生成句,句集合生成生成超句体,超句体集合生成篇章(或活语)。因此语言系统不是语言因子的算术相加,而是语言因子的代数集合。

4.各派语言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大综合

传统,结构和生成语言学对语言的微观领域

———句以下(包括句)的语言规律研究得较有成效。

立体语言学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规律和综合性规律,把语言的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辩证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看作微观和宏观统一的系统。当代各派语言学的各种语言模式反映了语言系统中某一等级某一层次范围内的客观实际。例如格语法(casegram2mar)根据句子的语义,以谓语动词为中心,按施事格、受事格、目的格、工具格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深层的语义功能。系统语法和话语言学根据句子的实义表达切分为主位(theme)———已知信息和述位(rheme)———未知信息,按主位和述位、话题(topic)和评述(comment),对此信息焦点(contrastivefocus)和末尾信息焦点(end—focus)这样的线性序列来研究句子和超句体,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和超句体修辞层次的语用功能。传统、结构语言学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线性序列反映了语言系统中句级表层的句法(即句子成分的符号关系)功能。生成语言学按深层、表层这样的序列,动态地研究句子怎样从深层按转换规则转换到表层,揭示了人脑的语言机制,揭示了人脑语言微观的心理运算,揭示了人类思维系统与语言系统的辩证关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宏观领域,研究语言与社会交际活动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语言系统中超句体和话语篇章的实际。当代科学正进入大分析、大综合时期,语言科学也不例外。

各派语言学的兴起,反映了对复杂的语言系统从各级、各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在这同时,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工作也在进行。例如夸克(quirk)等人的新著agrammarofcomtemporaryenglish,立足于传统、结构语法,对功能、生成语法进行一定吸收,这是企图综合各派的初步尝试。而立体语言学采取跟他们完全不同的方法,不是采用立足于某一派吸收其它派别成果的方法,而是用辩证法和系统论,对各派语言学成果进行系统综合,把各种语言线性序列的研究,看作是反映语言系统各级、各层次范围内的相对真理,对各线性序列进行立体综合,把语言系统纵横切分为十五个语言平面。这样就不再单纯按语言的自然线性序列来研究语言,而是按十五个互相管辖(goverment)、互相制约(binding)、互相转换(transtormation)的语言平面,立体地研究语言。

5.“语言形式是三个层次”的假说

立体语言学吸收生成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语言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把语言的思维性与交际性、结构性与生成性、模仿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立体语言学还吸取美国科学哲学家皮尔斯(charlespeirce1839~1914)关于“一切人类经验可以由符号(sign),所指(referent)和所释(interoretant)的三角形关系来表达”的学说,并且吸收莫里斯(c.w.morris)根据这个语言哲学学说建立起来的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otics)的三大组成部分(即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和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的学说,从语言系统的全部实际出发,提出由思想内容决定的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的假说。与生成语言学主张“语言有深层、表层两个层次”不同,立体语言学主张语言形式有三个层次:(1)语言的内在形式,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语义结构层次,即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referent),也是生成语言学中语义深层。

(2)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语用修辞层次,即人们怎样运用语言符号达到交际最佳效果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中的(interpretant)。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中在深层(即语义层)与表层(即语符层)之间,客观上还有一个修辞层存在。修辞层是最广义的语用层次,是在语言深层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情境和题旨,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的层次。(3)语言的外在形式,是语符表层,即表现语言符号约定俗成关系的层次,相当于皮尔斯符号三角形关系中的(sign),也是生成语言学中的语符表层。

二、立体语言学模式的三大特点

立体语言学吸收了生成语言学关于语言系统层次转换的研究成果,同时具有与生成语言学不同的三大特点:

1.立体语言学认为在语言深层(即语义层)与表层(即语符层)之间有修辞层(即语用层)存在,没有这个层次,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言语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无法得到解释。生成语言学只管造句通不通,合不合语法(即符合不符合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法则)的问题,但语言交际的实际还要管实际交际效果好不好,得体不得体(即话语对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的适切性appropriatenens)的问题。语法问题和语用问题在实际语言交际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才孤立起来加以分析罢了。乔姆斯基一方面提出要研究人类的语言机制———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又排斥研究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个别人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个别人的言语行为的个性特征,表现在特定情境、特定题旨下用词造句的个性风格上。这种个性风格是因人而异的,世界上没有用词造句完全相同的人,这是语言的个性。修辞层(即语用层)就是体现语言的个性特征的层次,而人类语言系统的实质是语言的共性(语言能力)和个性(言语行为)的统一。

这样,立体语言学模式就成为综合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的模式,既可以用来分析共时性的(syn2chronic)语言体系,又可以用来分析历时性的(di2achronic)言语行为,是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言语辩证统一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的翻译原则(出自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和中国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语言系统的语义、语用、语符三个层次的本质了。如泰氏第一原则,“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和严氏的“信”,都涉及语义层次(深层)问题。泰氏第二原则,“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和严氏的“雅”都涉及语用层次(修辞层)问题。泰氏第三原则,“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和严氏的“达”,都涉及语符层次(表层)问题。

严氏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认识到信达雅(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即语义语符语用三个层次)是人类语言系统的共同本质(共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也就是说,三者不但是单语交际(如写文章)的本质,而且也是双语交际(如译事)的本质。“信、达、雅”标准提出以来,从者如流,经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抓住了语言三个层次的本质。

2.生成语法的深层、表层概念只适用于句子,而立体语言学认为五个(或七个)语言因子却有三个层次的转换问题。例如: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看,词汇学(lexilogy)不再单纯研究词的表层(音位学和形态学)和深层(词义学),而且还要研究词的修辞层(修辞学),更要研究三个层次的动态转换关系,例如研究词义通过语用修辞而发生变化,从指称意义(de2notation)转化为内涵意义(connotation)等。从立体语言学的观点出发,词组(包括短语)的研究也将从词汇学分离而独立成为词组学,惯用词组(包括成语、惯用语和俗语等)不但要研究其结构(表层)和语义(深层),还要研究其修辞功能(即语法词组的总体修辞效果)。句法学要综合研究句义、句用、句法三位一体的规律,要充分吸取生成语法关于生成转换规则和原则的研究成果,研究句子三个层次的相互转换的规律。立体语言学还要扩大话语语言学的成果,除研究超句体的语义结构(深层)和句群结构(表层)外,还要研究超句体的修辞结构(修辞层),更要研究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词、词组、句、超句体四个语言因子等级三个层次十二个语言平面的基础上,吸取文艺学(特别是文艺符号学)和美学的成果,研究篇章的深层结构、修辞结构和表层结构,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系统。

篇章深层的语义结构包括篇章的主题思想形象和思维模式;篇章修辞层的语义结构包括言语的表现风格和文体;篇章表层的语符结构包括篇章的音韵、节奏、格调和布局。

由此可见,对作品篇章语言系统的分析,是语言学与文艺学的结合部。从欣赏理解作品的角度看,从作品的语言系统入手,理解分析作品反映的审美心理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分析,是语言学的终点和文艺学的起点。从创作(在翻译上是表达)作品的角度看,从社会生活系统和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心理系统出发,生成作品(或译作)的语言符号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对作品篇章语言三个层次转换的构思,是文艺学的终点和语言学的起点。文学语言学是语言学与文艺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描述文学语言系统提供了较科学的模式。

按照这个立体语言学模式,修辞学的本质和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修辞的本质是语言因子从深层和表层转换过程中输入言语个性特征(文体和风格)的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实质上就是语用层。这个层次的功能是:根据情景和题旨,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选择最合适的语言符号,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用最经济的语言符号传达最大信息量)。立体语言学认为修辞学是广义的语用学,这样把古老的修辞学与语言学的新兴学科语用学从本质上联系起来了。用语用学对口语(会话和话语)修辞的研究成果武装修辞学,纠正了古老修辞学注重研究书面资料的偏颇。运用交际功能语言理论和生成转换语言理论研究修辞学,对修辞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对修辞学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同时,把修辞学看成语用现象,就是把人类一切书面创作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科学写作活动)都看成是一种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信息的社会交际活动,这样就必然把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交际活动统一起来,大大扩大了语用学的视野,丰富了语用学的内容。从局部到全局,语言因子每一个等级都有修辞层存在。因此,修辞学的内容将由词汇修辞学(修词学)、词组修辞学、句子修辞学(修句学)、超句体修辞学和篇章修辞学五个有机部分组成。篇章言语表现风格不是词汇修辞、词组修辞、句修辞和超句体修辞的算术相加,而是这些组合因素的代数集合,也表现为层层内包关系的集合:a2<b2<c2<d2<e2,读成:词汇修辞内包于词组修辞,词组修辞内包于句修辞,句修辞内包于超句体修辞,超句体修辞内包于篇章言语表现风格。

31生成语法强调语言系统内部的人脑的语言机制是语言结构从深层到表层转换的动力。这个人脑的语言机制在管约论中是作为七个互相制约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这七个原则系统包括x———阶标理论x———bartheory、题元理论θ———theory、格理论casetheory、管辖理论governmenttheory、约束理论bindingtheory、界限理论boundingtheory和控制理论controltheory,这个原则系统决定语言层次之间转换规则系统(按管约论主要a———移位规则)。当然,这些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需用各种特殊语言系统的实践(如英语、汉语、俄语等)来加以证实或证伪,并进一步加以修正。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系统互相转换的实践,也能对这个原则系统和转换系统加以验证。

立体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层次之间转换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语言系统的外部,是为社会交际系统决定的人脑的心理系统(包括思想系统);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语言系统的内部即生成语法所强调的人脑的语言机制。这种由七个原则系统表现出来的语言机制,实质上体现了语言的思维逻辑关系,不过有的是有语音形式的显性关系(如格语法表现的关系),有的是没有语音形式的隐性关系(如空语类表现的关系)。第一种动力是超语言系统的外部动力,是社会交际的特定情况下的特定的语言意图。说话人(言语行为的实施者)根据说话的情境(场合和对象)和题旨(目的和宗旨),从大脑库中选择词项,插入x阶标结构中,反映述谓成分与参与者的关系,形成表达事物运动关系的语义结构。再进一步根据情境和题旨,运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运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方法,调整词汇、词序、句式,创新运用修辞格和辞格,输入言语交际的文体特征和风格特征,转换成语用结构。

至于第二种语言机制,它是语言系统固有的内部动力,依靠这个动力,按照由七个原则系统驾驭的移位———a等转换规则,使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转换成约定俗成的语符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的信息通过转换映射到语符结构中来。立体语言学在语言层次转换的动力问题上,坚持外部语言因素的动力和内部语言机制因素的动力的综合,坚持交际情境与题旨和语言机制的原则系统的统一。

立体语言学认为在层次转换中除了生成语法重点研究的由语言机制内部动力决定的语法移位以外,还存在由情境与题旨外部动力决定的语用移位。

语法移位是强制移位,不移位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习惯(如英语中的np———移位和汉语中带被动记号的np———移位)。移位后留下的语(trace)不能补上语音式,否则不合语法。语用移位是选择移位,是根据交际情景和题旨,按主位(已知信息)和述位(未知信息)、话题和评述、对结比信息点和未尾信息焦点进行移位调整,这属于消极修辞范畴,对词序、句式进行修辞调整,达到“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均、安排隐密”(《修辞学发凡》)的目的。强制移位的限制条件是句法条件,包括语迹条件、约束条件和领属(subjacency)条件,语用移位的限制条件是语用交际条件。立体语言学的层次转换的动力观,可以全面地解释语言系统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可以较好地揭示语义、语用、语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等值翻译理论的翻译模式

这个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式也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翻译模式,使翻译成为立体地研究原作与译作在十五个语言平面上等值转换关系的科学、技巧和艺术。

1.等值转换的序列等值翻译要求做到译作与原作等值,就是要争取做到译作与原作中有各级语言因子之间,以及各级语言因子内部的各个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在十五个平面中的等值转换的关系,根据立体语言学语言系统序列,也可以列表如下:

等级

层次ae词级等值be词组等值ce句级等值de超句体等值ee篇章等值1.深层ae1词级深层等值be1词组深层等值ce1句级深层等值de1超句体深层等值ee1篇章深层等值2.修辞层ae2词级修辞层等值be2词组修辞层等值ce2句级修辞层等值de2超句体修辞层等值ee2篇章修辞层等值3.表层ae3词级表层等值be3词组表层等值ce3句级表层等值de3超句体表层等值ee3篇章表层等值

这种等值转换的序列纵横两种类型的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集合公式表示是ae

第二种关系是层次间的映射(mapping)关系。生成语言学把句子深层、表层的层次转换看成按转换规则的映射,即层次转换了,深层的语义要映射到表层结构,表现为表层的逻辑式(参加katz———postal假说,即语言层次转换不改变语义。)。立体语言学认为深层语义结构,通过修辞层语用结构,映射到表层语符结构,是使表层结构丰富多彩的关键。在翻译等值转换中,这种层次映射关系。可以用映射公式表示为:fa:a1e—va2e—va3e,fb:b1e—vb2e—vb3e,fc:c1e—vc2e—vc3e,fd:d1e—vd2e—vd3e,fe:d1e—vd2e—vd3e。读作:各级语言子系统的语义集的等值转换,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集的等值转换,再从语用集的等值转换映射到语符集的等值转换。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ⅱ是等值翻译原则的基础,是实现形似神似辩证统一的科学基础。

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ⅰ与基本公式ⅱ可以合并为:a1e—a2eva3e<b1e—b2evb3e<c1e—c2evc3e

2.等值翻译的本质应用

乔氏总公式pg=a·ug于翻译学。则出发语言(sourcelanguage)系统的总公式是:pgs=αs·ug,即出发语言系统等于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归宿语言(targetlanguage)系统的总公式是:pgt=αtug,即归宿语言系统等于归宿语言的参数系统乘普遍语法系统。出发语言系统集合pgs和归宿语言系统集合pgt具有共性———普遍语法ug。按照符号逻辑的公式,出发语言系统与归宿语言系统的交集为普遍语法系统。用公式表示为pgs∩pgt=ug。∩交集(intersection)的含义是某些成分同时属于两种不同的集合。用图形表示为:

pgs=asugat=pgs这个公式的含义在于,它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和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参数对比和转换,达到两种语言的言语系统的翻译转换。这个公式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当pgs]pgt时,则as·ug]at·ug,所以as]at。这个等值翻译基本公式ⅲ,是实施等值翻译技巧的科学基础。在等值翻译模式中,参数系统的对比和转换,也同样体现在下列序表中。

等级

层次a词级b词组级c句级d超句体级e篇章级1.深层asa1]ata1asb1]atb1asc1]atc1asd1]atd1ase1]ate12.修辞层asa2]ata2asb2]atb2asc2]atc2asd2]atd2ase2]ate23.表层asa3]ata3asb3]atb3asc3]atc3asd3]atd3ase3]ate3

参数体系也表现两种的关系:第一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a

<ab<ac<ad<ae即词级参数内包于词组级参数,词组级参数内包于句级参数,句级参数内包于超句体参数,超句体参数内包于篇章参数;第二种是层次之间的映射关系aa1—vaa2—vaa3,ab1—vab3,ac1—vac3,ad1—vad2—vad3,ae1—vae2—vae3,即各级语言系统的语义参数,按转换规则映射到语用参数,再映射到语符参数。应该指出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从语言层次来看,表层参数最大,修辞层较小,深层最小;从语言等级来看,词级参数差别最大,词组次之,句级再次之,超句体更次之,篇章最小;篇章深层参数差别趋于零。(因为ase1-ate1=0,所以,ase1=ate1)出发语言的参数系统和归宿

系统的参数系统的对比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的研究对象,也是翻译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后者着重比较语系相同或接近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前者则着重对比互译语言之间的特征。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出发语言的言语信息通过语法控制装置等值地转换成归宿语言的言语信息。这个语法控制装置就是语言学黑箱,通过黑箱两端输入信息(原文)与输出信息(译文)的对比,通过黑箱入口输入语言的参数系统与黑箱出口输出语言的参数系统的对比,可以揭示出语言学黑箱中直接观察不到的语言规律,即人脑的语言机制,也就是普通语法模型。把上述交集公式pgs∩pgt=ug代入语言学黑箱得出:

输入信息出发语言参数入口语言学黑箱归缩语言参数出口输出信息

立体语言学普遍语法模型正是在吸取当代语言学各派的合理内核,通过翻译实践,大量对比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以及出发语言参数和归宿语言参数的基础上,得出的假说。这个假说要通过语言习得、言语交际和翻译的大量实践的证实或证伪来加以检验和修正。更要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的应用来加以验证。

总之,翻译的本质就是研究出发语言和归宿语言之间十五个语言平面中十五对参数的对比及其转换规律。翻译这种言语活动就是具体研究调整原作与译作言语各级、各层次之间的等值转换关系,以达到全篇章等值转换的最佳效果。

3.等值翻译模式的渊源

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也吸取了国外各种翻译理论的部分。例如这个模式吸取了j·c·catford在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中提出的把语言分成各级研究等值转换的思想。该书把语言分成语法、词汇、语音和词形等层次,分成句、短语(意群)、词、词素等等级,来研究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规律。此外,还吸取了如下观点:“翻译的等值关系是经常变化的。意译直译和逐字译与语言等级有关。一般说来,某级缺乏等值成份,就在较高一级确定等值关系。”这个模式还吸取m·a·halli2day的系统语法(systematiccrammer)关于翻译理论要研究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思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eugenea·nida关于翻译四种研究方法(即语文学研究方法philologicalapproach,语言学研究方法lin2guisticapproach,交际理论研究方法communicativeapproach以及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socialsemioticapproach)的思想,以及运用生成语法于翻译过程,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过渡翻译的设想。这个模式还吸取了前苏联л·с·вархуπров在《语言与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要突出微观语言学(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领域进入宏观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交际功能语言学和话语语言学)的思想。此外还吸取了关于较小语言单位的等值服从较大语言单位等值以争取尽可能大的等值思想,以及翻译理论要考虑超语言因素的思想。

这个翻译模式还估计到前苏联翻译界中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间的分歧,并吸收了我国翻译界中的传统的文艺学派(包括语文学派)与语言学派所作出的宝贵贡献。长期以来,翻译界中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原因之一是语言学派提不出一种语言符号模式,能够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符号系统微观和宏观的全部结构因素:等级、层次和功能。同时也是因为文艺学派也不能提出一个文学语言模式,来分析作品的全部艺术内容。

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和文艺学研究成果的发展,在客观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立体语言学等值翻译模式揭示了出发语言的言语系统转换为归宿语言的言语系统的全部语言因素体系,把宏观的语言因素和微观的语言因素动态地辩证地综合起来,把语言符号系统同心理系统(包括审美心理),心理系统与现实系统辩证地综合起来,把思想艺术内容同语言符号各个层次的转换关系系统地结合起来,揭示出在文学翻译中艺术对比领域的终点就是语言对比领域的起点,艺术等值转换同言语等值转换可以在这个翻译模式中得到统一。这个模式为综合翻译中文艺学派的成果和语言学派的成果,提供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

总之,这个翻译模式不是一个封闭性体系,而是一个开放性体系,揭示了人类语言最普遍的共性,比较全面地反映翻译语言活动的全部复杂性。这个模式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等级、层次的分析可以随认识的深化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而发展,能够继续不断地吸取今后对语言现象和翻译现象的各种新发现。21世纪的中国翻译研究需要科学,需要系统的方法论,需要多学科的横向联系。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85,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edwardarnold.

[2]nida,eugena,1969,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

[3]chomsky,n.1981,lectureongovernmentandbinding.

[4]halliday,m.a.k(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oflanguage.

[5]catford,j.c.,1965,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oxforduni2

versitypress.

[6]巴尔胡达罗夫,蔡毅等译.语言与翻译[m].

[7]贾德霖.思维模式与线性序列[j].外国语,1990.

[8]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9,

(1).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6

摘要:本文以笔者担任的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为个案,旨在探索汉语作为外语的口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及掌握,策略和方法。笔者以自己对来华智利交换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初级口语中的词汇教学为实际案例,同时结合汉语初级口语课堂和词汇教学的理论,探讨口语课堂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偏误、语境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固提高和汉语热在全球的持续升温,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而国外目前却普遍存在着汉语师资缺乏、课时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的要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各大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来进修汉语。其中,部分学生是以个体的形式来到中国高校,学校以学生的汉语水平为划分,通常一个班是由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组成,即所谓的“联合国班”;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当地政府组织或所在高校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以团体的模式来到中国进修汉语,且学生的规模在日益增加。因此,在当今国别化教学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对后一种来华汉语进修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笔者个案中的来华学生均是智利交换生,且都是来自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该班一共八名学生,男生、女生各为四名,来华学习时间为一年,汉语水平均为初级。因为这八名学生在本国高校所学专业为财经类,所以作为交换生,来到了中国西部的一个内陆城市,成都的一所财经高校。

在这个汉语交换生班中,笔者担任的教学为听说课,即口语教学。该门课程无特定教材,教学中心和重点以学生精读课上所用的《成功之路》(起步篇)为基础和范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些教学理论,总结了一些在初级口语课堂中教授词汇的策略及技巧,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汇,并逐渐扩大词汇量,在口语课堂中积极有效并高频率的使用。

二、初级口语课堂

口语是听、说、读、写四种语言交际技能之一。口语教学应该不同于一般的综合课堂的教学,它对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能听懂、读懂、写出来,还要说出来、并且愿意说、喜欢说,将所听到的、读到的都能以说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克拉申提出的“i+1”原则被认为是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原则。其原则强调,二语习得依赖于学习者得到的可理解输入。这就是说,输入的东西应该大部分是可理解的,小部分是新知识、新的语言形式,再按自然习得次序,这些新的部分又会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和输入中被掌握[1]。然而,笔者认为,“i+1”原则对口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在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原则,掌握学生的习得规律,并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

三、初级阶段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学习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词汇的学习都始终被列为重点。在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教学应具有阶段性,一般以实词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词语为主要对象,使学生有意识的掌握其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2]。

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及记忆能力,不能一味强调多和快,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人和事物的名称[3]。随着学生汉字书写能力、识别能力的逐渐加强,对词汇的要求可以逐渐提高,有关额外补充的词汇量,可以分为两方面:一种是有意识补充的,即和课堂新知识和所练习话题相关的词汇,这是教师在备课时认为有必要增加,并进行了充分准备的相关词汇,而且在课堂上能尽量是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并掌握。另一种则是课堂上个别学生随即提出的某一些词,对于这部分词不能花太多时间,只需要大致讲解,让感兴趣和有疑问的学生知道就行。

四、初级口语课堂与词汇教学协同进行

初级口语课堂教学有着阶段性特点,而且大多数对外汉语研究者认为,初级口语课堂应以语音为主,词汇、语法教学在语音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它虽然不是初级阶段汉语教学的核心,却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初级口语教学中,词汇和语音应该都处在优先位置,并与口语课堂的教学协同进行。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想法,是因为在个案中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西班牙曾入侵智利,使得智利成为其殖民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着智利,西班牙语便成为了智利的官方语言。正因为个案中的学生均是智利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特殊的共性,这对研究国别话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也给教学的新模式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必要。由于学生的母语背景相同,民族文化大致相同,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备课,选择一些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相关词汇和操练话题。再在词基础上,进行词汇的扩展教学。该班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由于汉语水平不高,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词汇量的积累不够,在课堂交流中会借助他们的母语来表达其意思,偶尔会出现课堂上三两学生刚开始用着汉语练习,说着说着就换成了用西班牙语交流。因此,在初级口语课堂中,提早加入词汇教学,填补口语课堂中词汇量不足的空缺,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但是,由于口语教学与词汇教学都具有其特有的阶段性,那么,在初级阶段应该给学生输入什么样的词汇,输入的词汇量又是多少,以怎样的方式在口语课堂中有效地输入,这些都将是我们要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在初级汉语阶段,有相对应的初级词汇,以及初级汉语水平应该掌握的词汇量,但是初级口语课堂对词汇的要求并不同于初级汉语水平对词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初级口语课堂中,应该对大纲要求的词汇进行一个加减法,针对不同的汉语学习对象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地加减,这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这个加减法,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将所教词汇输入给学生?

五、词汇教学个案分析

下面以《成功之路》(起步篇)中的一课为例,该篇课文的词汇重点是交通工具及交通方式,语法重点是连动句。因此,在口语课堂中,重点便是对课文中的词汇进行巩固练习,以及操练对连动句的使用。精读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有:“骑”、“自行车”、“公共汽车”、“挤”、“出租车”、“走路”、“怎么”、“来”、“去”、“回”等。在口语课中,笔者又加入了:“跑步”、“摩托车”、“公交车”、“打的”、“地铁”、“火车”、“轮船”、“飞机”等。首先,以上新加的词是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词,虽然它不在课文的词汇中出现,但是却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再次,学生所到地方为成都,除了轮船一词,其它新加入的词在成都更是极为普遍。比如“摩托车”,学生课上学完以后,一出教室就能马上接触到这个词的实物,接受起来会更快更有效。而对于“公交车”和“打的”二词,虽然课文中已经出现了“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但是在成都,人们更喜欢使用“公交车”和“打的”来进行交际,而口语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此二词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其做加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授这几个词的顺序上应该注意,”公共汽车”和”出租车”是课文中首先出现的词,所以应该首先教给学生,等学生掌握并能用“坐”来搭配后,再扩展到“公交车”和“打的”,因为如果将”坐出租车”和”打的”一同教授的话,学生很容易混淆,产生“坐打的”、“打的出租车”这样的偏误。对于“轮船“一词,虽然成都没有轮船,但是智利西临太平洋,轮船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因此也有必要对该词进行加法处理,使学生理解并能使用。

六、智利学生的偏误分析

智利学生在口语课堂上常出现的一个偏误是易将一句话的主语缺失或误加。例句“我喜欢苹果,他喜欢香蕉。”智利学生在口头操练时,常常说成“喜欢苹果,喜欢香蕉。”刚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会学生集体性的出现这种偏误,后面在对汉语和西班牙语的比较中发现,在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句子中,汉语的主语不会由其他成分来充当和代替,而西班牙语中,动词可以通过不同的屈折形式来代替作主语的人称代词,所以当人称代词作主语时,西班牙语中常常省略主语。即便教师给学生指出偏误所在,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也一时不能意识到差别。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通过对西班牙语和汉语的比较,意识到汉语中的主语不能省掉,却又会出现将规则过渡泛化的情况,在不应该加主语的地方,重复加上主语。解决这一偏误的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汉西语法的对比来解释,另一方面同样可以通过扩大词汇量的教学来实现。在口语课堂上增加必要的词汇后,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借此来增加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的开口率,提高操练频率。

七、词汇教学中的语境设置

在输入必要的词汇后,怎样将这些词汇自然融入口语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运用这些词汇,这就需要一些课堂上的处理。首先设置一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创造交际的气氛与环境,给学生一种操练的现场感。通过这样的设置,把交际的实景引入到口语课堂,并将新加入的词汇嵌入话题的操练中,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转换。虽然课堂口语教学与现实交际本身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根据教学对象的合理安排与调整,可以缩短这种距离,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语言运用接近,甚至互相交融。

在一定的操练后,让学生改编之前的对话。学生愿意在了解一般用语并做了一些句型练习后,用自己的生活实景完成对话内容。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将口语课堂上的词汇教学进一步地深入。先将扩展的词汇进行整理,然后将之前课堂上操练的话题进行改编,改编后的会话嵌入更多的扩展词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操练。这样的改编处理使学生能通过课文提供的会话片段得到用语与情景的提示,同时又利用课堂中新输入的词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借题发挥,畅所欲言”。

八、结语

以上,笔者结合个人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从初级口语课堂的教学为基点,设想将词汇教学并入初级口语课堂,并加大词汇教学的力度,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针对智利学生在初级口语课堂上的偏误,指出汉西两种语言在人称代词做主语时的差异。而这个差异的分析,也进一步帮助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系统有效地实施教学,尽量去避免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偏误,使口语操练更加顺利。在词汇教学中,创造贴近真实的语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最后,希望这些尚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能够对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中的词汇教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用价值。(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09

  • 上一篇:特殊儿童关爱教育的方法(收集3篇)
  • 下一篇:奇思作文300字(收集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