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预防传染病措施(收集3篇)

栏目:实用范文

预防传染病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游泳;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

调查发现游泳也会引发多种疾病,现对游泳引发的传染性疾病流行情况、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1游泳引起的主要传染病

1.1寄生虫病游泳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包括隐孢子虫病、血吸虫病和贾第虫病等。

1.2细菌性疾病游泳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O157感染、志贺菌病、绿脓杆菌性皮炎等,还可以引起空肠弯曲菌肠炎、大肠杆菌O121感染、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等。

1.3病毒性疾病游泳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腺病毒咽结膜炎、诺瓦克病毒或诺瓦克样病毒性肠炎、急性眼结膜炎等。也可以传播甲型肝炎、埃可病毒胃肠炎等。

1.3.1腺病毒咽结合膜炎朱义国报道,1998年6~7月,株洲某厂子弟学校暴发一起咽结合膜炎。在14d内,发病40例。经调查证明是一起由游泳池水传播的腺病毒所引起的咽结膜热暴发流行[1]。曹丽霞等报道,2000年7月,浙江省嘉善县发生了一起因室内游泳训练池池水受到腺病毒污染引起的咽结膜炎暴发,145人发病,罹患率为44.21%[2]。潘会明等报道,2001年7~8月,宜昌市发生了一起室内游泳池引起儿童腺病毒感染暴发,90人发病,罹患率达73.17%[3]。还有多项研究报道了因游泳池引起的腺病毒感染暴发,包括Ⅲ型、Ⅳ型和Ⅶa型腺病毒引起的感染。

1.3.2急性眼结膜炎何伟华等报道,1998年8月江西省新余市发生了一起游泳池水污染引发的急性眼结膜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发病人数为78人。其中,急性眼结膜炎35人,罹患率为9.70%;有66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罹患率为18.28%[4]。

1.4其它疾病游泳而感染的其他感染性疾病包括沙眼、脚癣、钩端螺旋体病、棘阿米巴角膜炎、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军团热等。

2发病病因分析

2.1游泳池设备破坏,氯化消毒系统发生故障

2.2游泳池使用管理不善,操作不当,消毒不严国内调查发现,游泳馆的管理力度薄弱,卫生意识较差,未按卫生要求进行规范加药及补充新水操作,是游泳引起疾病暴发主要原因。

2.3游泳池设计不当设计不符合卫生要求,水处理量过小,水处理循环系统无法满足水质要求,且无持续投药消毒设施等。

2.4游泳池的水质卫生标准存在缺陷常规剂量的氯消毒对一些寄生虫如隐孢子虫、贾第虫等不起作用,隐孢子虫对氯高度耐受,能在常规氯浓度消毒的游泳池水中存活数天;同时,由于其体积小(4~6μm),很容易通过游泳池水循环过滤系统,少量的虫卵就可以致病。因此,游泳池发生了粪便污染后,容易引起寄生虫病暴发。

2.5游泳池水受到人为污染人的粪便、呕吐物、尿液污染游泳池水。

3预防措施

3.1加强对游泳池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禁止有可能引发疾病传播者如腹泻病人、眼结膜炎患者或皮肤病患者等入游泳池,以防传染他人,氯化消毒是游泳池水主要的消毒方法。定期消毒、定期监测水质,可防止疾病发生。

3.2消除危险因素一旦发现游泳池发生了粪便污染,应当立即将游泳池关闭不对公众开放,把池中的水排干并进行彻底的清洁和高氯消毒,同时对游泳池的滤过器进行清洗。

3.3开展主动监测包括疫情监测和水质卫生学监测。

3.4做好自我防护游泳时若有耳朵进水,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将耳中的水排出来,游泳时要做好眼睛防护,最好是配戴质量保证的“防水眼镜”,必要时游泳后及时用消炎类眼药水滴眼。

4讨论

监测结果表明,游泳池卫生监测合格率、池水监测合格率和细菌总数合格率均较低。如果游泳池设施不完善、运行和开放使用管理不善、有关部门的监督监测不到位、群众的健康知识和卫生意识较差,就很可能发生游泳池水消毒不严、人为的粪便或呕吐物污染、传染病和皮肤感染患者污染水池等事件,以至引发疾病的传播,甚至是暴发。因此,预防控制因游泳而引发的疾病传播和流行应成为当前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朱义国.游泳池暴发流行咽结合膜热40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3):230.

[2]曹丽霞,潘曙勤,陆佩峰.一起游泳者中咽结膜热爆发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77-78.

预防传染病措施范文篇2

摘要目的:对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结核病患者79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疾病的病种、临床感染类型、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792例肺结核患者中,工人和农民645例(81.44%),学生和儿童105例(13.26%);男65.15%,女34.85%;18~48岁是肺结核疾病的发病集中年龄;肺结核发病分布在全年。结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分布的特点,在结核病的预防中我们应根据其发病规律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特点预防措施

Analysisofcharacteristicsandpreventivemeasuresofrespiratoryinfectiousdisease

HuangJunbo

Therespiratoryphysicians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enterinJinshaCounty,GuizhouProvince,551800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anddiscussthecharacteristicsandpreventivemeasuresofrespiratoryinfectiousdisease.Methods:792casesofpatientswithtuberculosiswereadmittedfromMarch2011toMarch2013.Investigateandresearchtheoccurrenceofdisease,analyzeandsummarizeentity,clinicalinfectiontype,epidemiologicfeatureofdiseaseandclinicalmanifestationsofthepatients,andexplorethepreventivemeasures.Results:Inthe792casesofpatientswithtuberculosis,workersandpeasantswere645cases(81.44%),andstudentsandchildrenwere105cases(13.26%).Malewere65.15%,andfemalewere34.85%.18~48yearsoldwaspulmonarytuberculosisdiseaseconcentratedage.Pulmonarytuberculosisdistributedthroughouttheyear.Conclusion:Theepidemiologicfeatureoftuberculosishasthegenderandagedistributionandseason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soweshouldbeaccordingtoitsoccurrenceregularitytocarryouthealtheducationandpreventcontrolmeasuresinthetuberculosisprevention.

KeywordsRespiratoryinfectiousdisease;Characteristic;Prevent;Measure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尤其是结核病的蔓延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为了对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到预防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检查确诊的792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疾病的病种、临床感染类型、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其预防措施,以期为结核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结核病患者792例,作为研究对象。

方法:对检查人员中结核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疾病的病种、临床感染类型、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诊断标准:疾病的诊断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的《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008年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关于肺结核病诊断标准的规定。确诊病例:包括涂阳肺结核、仅培阳肺结核和肺部病变标本病理学诊断为结核病变者3类。①初诊肺结核患者直接痰涂片镜检2次痰菌为阳性;②1次痰涂片阳性加1次培养阳性;③虽1次涂片阳性,但经病案讨论会或主管专业医师确认,X线胸片显示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阴影。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即为涂阳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病例:2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并且,①有咳嗽、咳痰、咯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②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③抗结核抗体检查阳性;④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者。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即为涂阴肺结核患者。符合临床诊断病例的标准,但确因无痰而未做痰菌检查的未痰检肺结核按涂阴肺结核的治疗管理方式采取治疗和管理。

结果

病例诊断结果:792例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并结合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均被确诊为肺结核。

疾病的人群分布:792例肺结核患者中,工人和农民645例(81.44%),学生和儿童105例(13.26%)。

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和季节分布上。从性别来说,本组792例肺结核传染病患者中,男516例(65.15%),女276例(34.85%);从年龄来说,年龄1~92岁,其中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48岁的患者587例(74.12%);从季节来说,肺结核疾病在全年均有分布,但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讨论

我国是个结核病大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而预防结核病的关键和首要任务在于抓好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由于结核病在历史上给人们带来太多的苦难,加上世俗的偏见、知识的匮乏以及对结核病认识的偏差,人们对结核病大多还是谈之色变,遇到结核患者多还是唯恐避之不及。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开始呈上升趋势,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结核性传染病[1]。本次研究的792例肺结核患者中,工人和农民645例(81.44%),学生和儿童105例(13.26%)。这主要是因为结核病主要发生于人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中,工人和农民由于其生活水平较低,生活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他们的免疫水平和屏障能力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或者偏远农村的人群,他们的免疫水平和屏障能力更差;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免疫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经常聚集在学校进行生活和学习,接触了大量的人,是传染病的高危人群。

通过对肺结核传染病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做好肺结核传染病的预防应从儿童和工人、农民做起,一方面我们应减少易感人群的累及,对幼儿园以及小学的疾病预防接种制度进行了解,对其接种情况进行排查,加强对各级学校新入学学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从根本上消除肺结核传染病的传染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本县内工人和农民的管理,应通过宣传单或者组织活动、下发通知等方式对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身的预防意识和预防行为,并且还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尤其是接触粉尘的厂矿职工和学校学生及教职工)肺结核筛查,一旦发现有疾病暴发地区,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疫情进行控制,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彻底消灭肺结核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3]。

总的来说,肺结核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分布的特点,在肺结核传染病的预防中我们应根据其发病规律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时照华,苏虹,秦凤云,等.ARIMA模型在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7):1259-1260.

预防传染病措施范文篇3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输血传染性疾病进行总结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结果:选择敏感的测检方法是控制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效果显著。结论:在大多数国家是发一张有关风险性质的表格,让献血者填写并签字,申明没有传播这些疾病的风险。已证明这种挑选方法是有效的,其中HIV、HBV和HCV标志物的发现比一般人群低100倍。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疾病;感染;预防措施

输血是治疗贫血等疾病和抢救出血性危重患者不可替代的手段之一,是对手术、创伤等急性失血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平衡、保全生命的有力措施。但是输血也给患者带来隐患和一定的危险。而与输血相关传染病中最重要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HTLV感染以及CMV感染等,根据这一情况,我院对一些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进行分析与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病毒的感染与预防措施

1.1甲型肝炎病毒(HAV):在正常情况下,HAV经粪-口途径传播,一般不经输血传播,因为它仅仅是隐性毒血症,也无慢性带毒期。但在90年代初,曾在意大利、爱尔兰、比利时和德国证实HAV也具有输血传播的危险。还有报道因误输含病毒血液(浆)造成易感新生儿甲型肝炎流行者。1995年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暴发,发生在4例因子Ⅷ接受者和1例因子Ⅸ接受者。国内杨杰忠等在39名受血后发生输血后肝炎或感染者检测抗-HAV,IgM均为阴性。积极预防传播的措施是注射HAV疫苗和继续监测血液和血制品供应的安全。

1.2人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是1983年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分离得到的病毒,最终定为艾滋病的致病因子。根据1997年底WHO报告,全世界已有3000万人感染HIV。最近联合国的数字是已有1600万人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约有3300万人感染HIV。从1982年已知血友病患者是一组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人群。在1985年5月左右,由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尚未实施输血筛检和因子Ⅷ加热灭活处理,所以有较大一部分血友病患者感染HIV。由于从感染HIV到发展成为艾滋病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因而出现了因输血而感染HIV的受血者。截止到1999年9月底,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已查到HIV感染者,共有15088例,其中已有240例死亡。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HIV感染者已超过40万。但在长春地区献血者及血制品HIV抗体检测和1993~1995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新鲜冰冻血浆、人血白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3种血制品进行HIVAb和HIV,RNA检测均未发现HIV阳性。这说明目前我国输血和血制品传播HIV的危险性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应继续认真地做好献血者的HIV筛检和确证试验,尤其是在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和地区必须严格地实施献血者的HIV筛检。

1.3丙型肝炎病毒(HCV):70年代在美国大约有5%~12%接受自愿献血者血液的受血者并发输血相关肝炎。这些肝炎患者中有90%诊断为非甲非乙肝炎。到1989年非甲非乙肝炎的重要病因被确定为HCV。80年代后期预防HIV传播所采取的措施使HCV感染的危险减低到0.2%~1%。1990年首次实施HCV筛检,输血相关非甲非乙肝炎急剧下降。一直到1996年第三代HCV抗体检测方法的解决,大大减少了窗口期和假阳性结果。如同大多数输血传播致病因子一样,血友病患者非常易于获得HCV感染,如在加拿大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约有63%的血友病患者查到抗-HCV抗体。在1993~1994年曾在美国和法国由于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而暴发HCV感染。在我国1987年有作者报道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占输血后肝炎的17.95%,输血次数越多,受血量越大发生率越高。李方和等报道对一组临床应用的全血、血浆制剂与丙种球蛋白制剂进行检测。血浆制剂性抗-HCV阳性率显著高于全血,分别为32.64%与11.68%。三组样品中抗-HCV阳性样品的HCVRNA检出率基本相似。新近,张铁汉等报告在该地区1993~1995年度所有血制品的抗-HCV的平均阳性率为19.1%,HCVRNA为17.3%;1993~1994年度的新鲜冰冻血浆的抗HCV和HCVRNA的阳性率比1995年度高(30%、26%和5%);人血丙球的抗-HCV和HCVRNA阳性检出率为5.6%。另在献全血组和单采血浆组,其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0.3%和8.3%。现有资料提示:在献血者中常规筛检抗-HCV抗体可降低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而PCR检测HCVRNA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在献血员中筛选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乙型肝炎病毒(HBV):1943年在美国介绍的首例输血后肝炎,10年后HBV被确认与肝炎有关。在1971年HBsAg的检测已在美国施行,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下降到7%,到1995年生产了第三代更敏感的抗原,输血相关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大大下降[1]。其次,自愿献血者的介入也大大减少了输血传播性HBV。还存在输血传播阳性HBV感染的原因可能是来自HBsAg水平非常低的带毒献血者。再就是HBsAg的HBV变异株或在HBsAg检出窗口期的献血所造成的感染。回顾研究表明,该献血者在献血时是处在无抗-HBc阳性期,而HBVDNA的PCR检查呈弱阳性。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全国HBsAg携带者在1亿以上,城市健康献血者HBsAg检出率为5.58%。据报道有的地区输血后肝炎发生率在13.04%,其中有乙型肝炎感染标志者占66.66%。到1991年北京中心血站采用ELISA法检查1105份标本,阳性率降低至0.72%。由此可见,选择敏感的测检方法是控制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2讨论

为了确保血液和血制品供应的最大安全,要在不同水平进行检测。在大多数国家募集无偿自愿献血者,通过筛选,对所有献血者进行不同病原抗体或病毒本身的筛检。最理想的是所有血站的血源均来自感染风险低的无偿自愿反复献血的献血者,而且是经过严格挑选,并在持续的医学控制下进行。挑选没有已知感染风险的献血者,在大多数国家是发一张有关风险性质的表格,让献血者填写并签字,申明没有传播这些疾病的风险。已证明这种挑选方法是有效的,其中HIV、HBV和HCV标志物的发现比一般人群低100倍。

为使输血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改善,发展了不同新技术,如PCR可以检查所有献血者和血制品,光化学除污染的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PCR也是检测一个献血者是否有病毒携带者,它可以减少窗口期献血者的数目[2]。但目前大多数致病因子的PCR检查仍在试验阶段,还不适合作常规检查,主要是没有标准,还不够自动化,需要时间较长,还有假阳性和假阴性数太高。此外PCR也只能检测已知致病因子。现有光化学消毒方法正在向前发展,因为它被认为可以灭活较大范围的不同的致病因子,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3]。与PCR相比,光化学消毒可以应用于个别血制品,而不会因检测过程而延误供血。光化学消毒血液制品的质量还需要与经PCR检查后贮存的血制品的质量进行对比。在21世纪,期待着这两种技术将对血液供应的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华芳;何彩云;林德群;慢性乙肝携带孕妇乙肝知识及其对新生儿预防接种知晓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2]朱伟川;张春荣;;不同献血与献血反应发生率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04期.

  • 上一篇: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6篇)
  • 下一篇:爱撒谎的妈妈作文(收集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