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投资管理;风险;市场分析
在美国爆发次级贷款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进入到一个寒冬期,特别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都转入到一种新常态之中。而随着当前资产逐渐走向证券化经营,金融风险也就随着市场的演进和变化而产生。因此,不管是进行资产经营,还是投资管理,实际上都应该关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动态。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触底,而且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增长周期到来之前,世界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市场行情,从而做出更适应当前后金融危机条件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全面分析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并且结合后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投资规律,谨慎做出投资方面的决策。因此,投资管理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行为,作为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方,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推动自身的投资发展。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挑战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其表现出的资本市场特征,不同于以往的资本市场表现,特别是从本质上看,其资本的特征也有一定差别,所以在投资过程当中,投资方应该全面分析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全方面分析当前的市场主要表现,抓住契机推动自身的投资项目得到增值。而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管理也需要重视对其面对条件的解析,才能够把握住市场趋势,最终拉动自身发展。从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上看,投资管理所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当前整个世界生产和商业格局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结构上的调整将会深刻影响整个市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正处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存在发展停滞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对当前资本在整个世界各种市场当中的流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了贸易壁垒,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往往是质量较低,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等,这些都对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第二,整个世界的金融投资市场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当前已经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的占有份额不断下降,而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美元地位也逐渐动摇,这些因素都导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金融投资市场出现比较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所以当前市场金融投资管理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盲目发展资本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充分支持,金融不断扩大缺乏实体经济的充实基础,因此,投资方面的监督管理的强化,对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造成了一定挑战。第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革命也成为一项重要补充。金融危机和次级贷款危机等都充分表明,对于金融危机的监督和控制,实际上不能够仅仅依靠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投资者或者资本运作的相关单位出现的道德自觉,而是应该采用各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监督之间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作用。此外,从当前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科学技术未必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必然会对金融投资领域的稳定带来一定影响。第四,当前经济也从过去的污染性逐渐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之所以有部分企业出现了投资方面的快速提升,是因为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自然环境以及资源。但是,当前世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趋向于绿色和低碳的理念范畴当中,特别是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方面,全世界都正在付出努力。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投资者应该充分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状况,从而把握住当前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把握好投资的方向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投资方在把握后金融危机时的投资方向,以及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方面的一些管理调整上,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的把握,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抓住当前后金融危机的发展契机,特别是没有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具体趋势进行投资调整,就可能给当前的投资行为造成损失。因此,投资方对于后金融危机条件的分析应该是真正到位的,投资行为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方管理,应该还是围绕投资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管理,也就是后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应该放在首位。一旦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能够有预先的措施降低投资方可能出现的损失。所以金融方面的安全是整个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重点和难点。从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风险类型上看,主要包括市场上产生的投资风险,以及被投资方的信用问题、投资操作方面的风险这三方面。从本质上看,当前的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市场和自身存在的风险,特别是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自己的预测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投资方需要围绕当前市场的价格波动状况进行管理,并且要对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避免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和冲突,这样才能够推动投资管理的科学发展。从当前后金融危机的条件看,投资管理的主要路径和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投资方应该对当前的金融投资市场状况有自己的评估体系,特别是根据当前后金融条件之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适当地调整和优化投资方的融资结构以及投资产品优化等,提高整个投资方的投资效率。因为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投资方最大的目标实际上是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投资方的损失,或者利润的减少等。因此,投资方应该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状况来看,将当前的融资渠道进行充分拓展,将直接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优化投资方的资本来源渠道等。资本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已经出现萎缩,所以资本市场已需要进行转型,很多投资方实际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而这样的一种融资结构并不是直接融资结构。对于投资方而言,应该解决单一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要从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出发,开发一些直接投资渠道,真正意义上将投资行为的资本直接管理作为核心部分,降低银行内部出现的资金效率相对矛盾的状况,真正让投资方的资金得到活化。第二,投资方也应该对自身做空以及做大的工具进行优化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本市场特征。从当前的资本市场状况看,股票市场也经常会出现相对比较大幅度的调整状况,尤其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处在一个波动期,这些都要求投资方要根据投资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法规规定,调整自己的做大和做空工具,让自己做大和做空行为更有依据,真正符合投资方的基本利益。特别是当前投资方应该完善自身的做大金融衍生工具,只有投资方都具备了完善的做大和做空工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稳定整个金融市场,避免各自受到局部金融因素的波动而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对于未来金融市场而言,企业应该全面分析当前金融杠杆的规律和表现,抓住金融杠杆的基本特征,全方位地推出全面性的金融投资工具体系,从而更好地平衡投资方在进行金融市场投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而拓宽金融投资渠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当前的融资方而言,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相对应地提出一些配套的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当前整个资本市场出现金融产品同质化的状况,真正意义上保障投资方和融资方的利润和效益。因为当前很多金融基金产品,特别是投资或者融资类的产品其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投资方都没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性。所以面对当前状况,金融产品的差异化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以及银行业也应该创新自身的中间业务等。从金融茶品的创新角度上看,应该从防止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失衡状况作为基本条件,从优化当前的投资和融资工具,推动当前信用贷款工具的证券化等方面进行防护。尤其是当前信用贷款方面,鉴于之前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次级贷款问题,所以应该强化信用贷款资产的流动性,真正转变当前投资者的资金质量等,以此更好地规避当前市场可能出现的金融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推出一些人民币的衍生工具,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第四,投资方应该对风险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够盲目相信投资过程当中的低风险。一些融资和投资者往往推出所谓的低风险债券,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低风险。投资方应该分析各种债券和基金的风险状况,从金融市场和整个实体经济的状况看,真正将主线投资和当前辅投资划分清楚,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投资利润率,规避风险。当前的金融脱媒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特别是银行对于债券的持有也会进一步增加。所以对地方债务或者是传统的低风险国际金融机构债券等,投资方应谨慎持有,不能盲目相信其没有风险,要强化自身对于债券风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等,真正做到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3结语
当前金融投资环境日渐复杂,特别是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现的经济现状和问题,所以应该更加审慎地处理当前的投资需求,要形成科学的投资策略和模式。投资管理的模式应该和投资方的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也应该和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充分融合,只有把握住风险的种类和来源,才能够让投资方的投资行为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出现危机。防控投资风险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特别是投资方应该形成风险评估团队,对于当前市场所推出的各种金融投资工具进行甄别和分析等,只有具备真正具备实践意义的投融资判断力,才能做好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文雯.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高晓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演变[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
论文摘要:鉴于有些学者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怀疑和争议,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既是大战可以避免,各国能够抓住机遇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的状态,也是一个和平面临霸权主义威胁,发展受到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的严峻问题,因而是世界各国人民应付出艰辛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如此全面地看待和平与发展,则不难理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和平与发展民间与学界有许多争议,甚至有人怀疑“和平与发展是否仍然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认为,这些争议和疑虑主要缘于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解不全面。那么如何全面理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呢?
一、和平与发展是一种存在状态
邓小平在论述和平与发展问题时,首先是一种存在状态,是世界大战可以推迟、可以避免的一种和平状态,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利用这种和平的国际环境去搞好国内经济建设的一种和平状态,是要我们抓住世界大战还打不起来的时机,加快发展中国经济。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威胁世界和平,双方的争夺战一日也没有停止过,但这些争夺、对峙乃至危机一般都被严格控制在“只扩大势力范围和遏止对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导致大国本身的全面战争和世界范围的紊乱”的战略意图内。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专门阐述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理由: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都还不敢打。一是双方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二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三是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I2。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邓小平仍然认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1989年3月,他指出:“经过多年的奋斗,现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大战可以避免。”[2]z91990年3月,在东欧发生剧变、苏联动乱的情况下,他仍强调:“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脚的。”他还指出:“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总之不能看得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
冷战结束后,世界总体局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国为了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构筑有利于自己的地位,纷纷调整了对外政策。最为显眼的是各大国建立起的各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10月,中美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中俄、中美伙伴关系的推动下,中日两国于1998年11月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欧在1998年4月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关系”。另外,美俄、日俄、美欧、日欧,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各国纷纷调整对外政策,大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的情况下,各国都抓住机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上。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艰苦的谈判后加入了wT0,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水平融人世界经济,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为总书记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又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战略都是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英明决定,是符合这一时代主题的决定。
二、和平与发展是一个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一个问题。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经根除、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也并不意味着世界实现了共同繁荣,因为现实中和平与发展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冷战时期,由于各种原因,美苏虽然不敢打世界大战,但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分属东西方不同势力范围的其他国家,使这些国家在对外关系中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它们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是造成第三世界国家不得安宁、矛盾加剧、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进入20世纪70年代,各个国家都遇到了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经济成了他们共同的任务。然而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还是南北问题,即南方发展中国家同北方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指出:如果“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而南北问题是因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支配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仍然是威胁整个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号干涉国家的内政,不但继续用西方的人权民主价值观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还企图用它“重塑第三世界”。在美国的领导下,北约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就大国关系而言,也还存在诸多矛盾。中美之间一方面“致力于”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美国对华奉行接触加遏制战略,因而“问题”又特别多——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1999年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2001年出现“撞机”事件,在上竭力维持不统不独现状,又默许“”势力不断生事,还炮制日美安保体制,将台湾纳入其势力范围。这些都是美冷战思维、霸权主义的表现,损害着中美关系,威胁着世界和平。中日关系因历史认识问题、领土问题、而徘徊不前。美俄关系也由于北约东扩等难以成为真正的伙伴,日俄因北方四岛问题举步维艰。另外,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出来,造成严重的局部冲突和动荡。同时,发展问题更加严峻。冷战后,随着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的提高,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愈加突出,数字鸿沟越来越深。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资金转移和贸易优惠与发展中国家是否实行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社会价值西方化挂钩,动辄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和封锁,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大的困难。总结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说:“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三、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
冷战结束后,国际相互依赖关系迅速发展,全球性问题,如核战争威胁、国际恐怖主义、世界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粮食危机和人炸等,在国家相互关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世界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所以要维护世界和平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邓小平指出:“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社会主义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相当严峻,争取和平与发展的目标并非现成的,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坚韧的毅力才能达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1984年5月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将和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第三世界人民一道,进一步倡导和推动多极化。冷战后,尽管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仍受到挑战。中俄都认为这是由于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果。中俄两国都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两国都主张坚决捍卫领土和完整。中国和欧盟一道倡导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共同反对美国单极世界图谋。欧盟力争“构筑多极世界,使欧洲成为其中一极。”在多极化问题,中日都主张多极世界,但日本主张的是“日美欧”三极世界,中国主张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极世界。多极化本质上是对美国企图建立霸权的制约,促进多极力量发展就是反对霸权主义,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反对美国的单极霸权,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中美关系,使之健康发展。美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对外关系具有最大影响的国家。因此能否处理好中美关系,无论是对中国国内建设,还是对外关系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鉴于半个多世纪中美关系的经验教训,我们一方面应该正确利用两国问的共同利益,扩大和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应该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进行斗争。在力量对比悬殊,强敌对我进行战略试探的情况下,应当避其锋芒,挫其锐气,韬光养晦,善于周旋,才能有所作为。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是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和霸权行径,而不是同美国搞对抗。“我国将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中国将和第三世界人民一道继续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就金融危机来说,全球经济结构将在整合中向信息化发展。处在信息化产业核心部分的计算机、无形资产、咨询业以及新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开发在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将由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化,信息业蓬勃兴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逐步提高,物质资源的地位下降,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将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知识和人才资源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将会继续增大,它们将更加依赖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入和信息化推动,西方国家的金融资本主义也将进一步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由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可能性增大。
金融危机继续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是资本全球化运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矛盾的尖锐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同发达国家一样有生产过剩、金融过度膨胀的问题,还有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矛盾。商品价值、金融资产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实现这三重矛盾相互交织和日益发展是金融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前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对称依赖或中心主导与从属的经济体系,则是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产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由中心向扩散,中心对资本的垄断和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加强时,发展中国家内部生产过剩、金融过剩和与外部联系中的国际价值实现问题正不断深化发展。由于历史造成的经济脆弱,在国内要求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下,发展中国家极易陷入依赖外部推动、三重矛盾日益发展的状况。这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因西方资本流入和出口发展而快速增长,又因对外收支状况恶化和西方资本回流而爆发金融危机以至金融危机反复发作的原因。
21世纪初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各国之间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前述世界经济运动的模式已经表明,世界经济运动的状况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否根本上在于中心与依存关系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两部分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状况。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经济主体以实力为基础的博弈。货币金融垄断是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是竞争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的一方总是支配着另一方和整个经济运动的方向,这就是世界运动的法则,也就是决定世界金融危机走势的基本规则。
世界经济中经济实力反映为科学发展、生产力水平、经济规模、金融市场规模和其货币是否充当国际货币。科技发达、经济和金融规模大、货币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经济金融到文化都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客观规律决定着世界经济和金融运动的发展趋势,也决定着世界金融危机发展的前景。未来世界金融危机问题根本上取决于世界体系中各地区和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
世界金融危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将很难改变。首先,如前所述,世界经济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将处于严重不对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1975-1995年,除东亚少数所谓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相对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得益者,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地位下降。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予东亚经济严重打击,从而使中经济全面受挫。目前,发达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3/4,最不发达国家则增加到49个。从历史来看,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经济格局不变、依存状况总体上不变而作部分调整时,几乎所有受危机打击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再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外部拉动。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外部债务(见表1),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出口创汇又因技术革命发展滞后和西方国家的限制十分艰难,当西方资本流入时,可能导致新的生产和金融失控,而不会产生较多国际收益。这势必成为新危机的隐患。
表1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和负担率
年份债务额(亿美元)债务出口率(%)
198019901998198019901998
所有发展中国家6095147282465185.3155.8146.2
东亚及太平洋9412861697893.1113.4107.4
欧洲及中亚7552210435444.896.9126.7
拉美及加勒比257347547358201.9256.1202.5
中东及北非8381830205841.4119.1137.4
南亚38012991645160.5317.5201.0
撒哈那南部非洲6091774225866.4209.8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