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分析(6篇)

栏目:实用范文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分析篇1

[摘要]市场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研究尝试从企业信息管理的角度解释企业的市场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这一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的动态市场学习行为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研究检验了企业信息管理能力的中介作用,有效解释了市场学习行为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市场学习;信息管理;创新绩效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5.056

[中D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5-0107-02

1研究背景

市场学习是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动态性进行感知和预测,在动态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市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激发企业更新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从而推动了创新成果的产生。在组织拥有的所有资源中,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形成持续性、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推动力,企业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获取外部市场的知识和经验,而企业外部市场学习行为能够帮助使企业获取、整合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研究综述与研究假设

Vorhies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市场学习以及市场学习能力,指出市场学习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适应市场环境,利用市场机会和应对竞争的威胁。市场学习代表了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与市场和顾客联系起来的能力,企业的市场学习能力越强,企业的绩效水平越高,市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对顾客尽责性的表现。而Tamiverdi的研究证明,市场学习行为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吸收和转移改善其信息管理的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H2: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

信息管理衡量的是企业搜集、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并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田波等人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越强,越能够帮助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市场学习行为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作用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性增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3:信息管理在市场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3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收集研究数据,向7家企业发放400份问卷,共回收313份,回收率为78.3%,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70.6%。控制变量为企业的性质和企业所处的行业。

对研究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市场学习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903,显示了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探测性因子分析显示市场学习的KMO值为0.73。信息管理能力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50,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KMO值为0.842。企业创新绩效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904,量表的信度较高,KMO值为0.892。

运用回归分析检验市场学习、信息管理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检验企业市场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控制变量与企业市场学习行为同时添加进回归方程后,企业性质和所处行业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134和0.682,均大于0.05。而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426(p0.05),说明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H1得到验证。

其次,检验企业市场学习行为与企业信息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同上,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435(p

最后,检验市场学习、信息管理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市场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将信息管理这一变量添加到方程中。结果显示,企业的信息管理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系数为0.649(p

4结语

作者研究发现,企业的市场学学习行为表现越好,企业就越能够获得较高的创新绩效。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是组织一项重要的活动,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要求对企业员工能够迅速捕捉到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和过滤,体现了企业信息管理能力的强弱。而企业和员工信息处理能力越高就越能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和方法创新,企业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创新绩效。信息管理的中介作用表明企业的市场学习行为完全通过信息管理而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信息管理能力、提高信息管理的响应效率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探讨信息管理不同维度在市场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分析篇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统计应该是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企业统计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统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统计的服务方向不能完全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企业统计的服务方向依然是以为上级服务为主,企业的统计工作往往也只是填一填统计报表而已。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实践,这种企业统计模式、统计内容和统计地位与企业进入市场后对统计的要求大相径庭。

(二)企业占有的统计信息不能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目前企业占有的统计信息仍以纵向为主,并且信息量小,超前性、预测性信息比重小;缺乏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预测市场及企业运行过程,难以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企业统计方法、统计分析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要求

大多数企业统计仍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缺少对外部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分析,不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难于通过统计来控制和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平衡,达到企业在变化着的环境中协调发展的目的。

(四)企业统计基础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信息工作快速、及时、准确,才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取胜。由于长期以来企业统计主要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企业统计的基础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如地位低、队伍不稳、素质差、数据质量不高、硬件投入不足、软件开发不够等,使得企业统计与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信息灵敏、工作高效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统计指标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

国家和行业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是为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需要服务的。企业是微观管理,企业为确保经营决策的正确性,需要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的统计信息,而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不能做到这一点,影响了企业对统计信息的信心。

二、企业统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为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市场竞争又是激烈的、无情的,从而对企业和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充分发挥统计在企业中的作用,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服务方向,以内为主,内外兼顾

企业作为自主生产、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必须了解市场,随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统计的服务方向也要随之转变,一方面要与上级统计部门的要求相统一,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与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相统一,满足市场主体――企业经济运行的需要。在两方面统一的过程中,要以内为主,内外兼顾,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变要我统计为我要统计,重新认识统计的职能和统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统计行为源于企业的利益,根据自身的需要,在保证政府基本统计数据的获得、加工等前提下,随时采取符合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统计行为,准确、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外部市场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生产、营销、竞争和应变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将企业的生产型统计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统计,将专业型统计转变为综合型统计,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发挥信息主渠道的作用,使统计真正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的工具。

(二)转换工作职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企业统计工作的任务必须从单纯的信息、咨询、监督、服务等职能进一步向预测、监督和参与企业决策职能发展。首先,企业统计一方面要按企业信息流转程序建立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形成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另一方面,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企业外部信息联系,通过对原材料供应、产品的价格、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发展潜力等进行量化分析,使企业的决策者能够掌握大量的内部和外部信息。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特点,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开展市场调查和企业外部环境统计,搞好市场分析,知己知彼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按照“快、精、准”要求,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快”是“快速”,就是要快速提供统计信息,这是市场经济对统计工作时效性提出的更高要求。“精”是“精炼”,指的是所提供的统计信息精炼而有针对性,是经过提炼的统计精品。“准”是“准确”,指的是要把统计数据和信息搞准,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快、精、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的基本准则,体现了市场化大趋势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三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要搞好统计工作,发挥统计的作用,必须做到“快、精、准”结合。企业统计应提高统计分析深度,树立企业统计新意识,对数据资料加大科学预计量,对经济形势加强预测分析,按“快、精、准”的要求为领导决策及早提供资料建议,使统计真正起到“雪中送炭”作用。

(四)健全企业统计机构,加强企业统计力量

统计工作不仅要能够直接联接企业内部各生产机构,而且要直接联接企业决策机构、管理机构、营销机构,更要广泛联接与本企业有关的社会机构,企业统计机构必须是企业领导人直接管辖下并直接为企业发展决策服务的专门综合管理机构。搞好企业统计工作,需要懂信息技术、熟悉市场,并能进行市场调查和搜集市场信息的“外向型”统计人员;需要熟悉政策,具有统计预测能力,并能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的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人员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精通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能够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和信息传递,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管理、决策搜集信息,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发挥统计的预测、监督、调控等各项职能,使企业统计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

(五)强化企业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企业统计中,就可以使企业统计工作建立在精确、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之上,实现统计报表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报告写作计算机化。这样不仅能高质快速地完成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普查等任务,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让企业统计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方面去,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市场动态,发现市场机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六)建立适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分析篇3

大数据时代的市场研究方法

1.基于互联网进行市场调研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网络调研具有传统调研方法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其门户网站建立市场调研板块,再将新产品邮寄给消费者,消费者试用后只要在网站上点击即可轻松完成问卷填写,其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市场调研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也使得消费者更乐于参与市场调研。同时,网络调研的互动性使得企业在新产品尚处于概念阶段即可利用3D拟真技术进行产品测试,通过与消费者互动,让消费者直接参与产品研发,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挖掘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成为研究消费态度及心理的新手段。

脸谱、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已日渐成为新生代消费群体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快速消费品的消费者往往有着极高的从众性,因此针对社交平台的信息挖掘成为研究消费潮流趋势的新手段。例如,通过微博评论可以统计分析消费者对某种功能型产品的兴趣及偏好,这对研究消费态度及心理有非常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类信息属于消费者主动披露,与访谈形式的被动挖掘相比信息的真实性更高。

3.移动终端提供了实时、动态的消费者信息。

随着3G网络及智能手机普及,市场研究已渗透到移动终端领域。大量的手机APP应用(例如二维码扫描等)为实时采集消费信息提供了可能性,移动终端的信息分析在购买时点、产品渗透率及回购率、奖励促销效果评估等方面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4.零售终端信息采集系统帮助企业了解市场。

目前,PC-POS系统在零售终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只要扫描商品条形码,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名称、规格、购进价、零售价、购买地点等信息就可以轻松采集。通过构建完整的零售终端信息采集系统,快速消费品企业可以掌握商业渠道的动态信息,适时调整营销策略。

智能化信息采集、储存及分析

1.超大容量的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具有容量大、主题明确、高度集成、相对稳定、反映历史变化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支撑快速消费品企业进行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数据仓库可以更有效地挖掘数据资源,并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年等周期提供分析报表,有助于营销人员更有效地制定营销战略。

2.专业、高效的搜索引擎。

旅游搜索、博客搜索、购物搜索、在线黄页搜索等专业搜索引擎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快速消费品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构建专业化的搜索引擎,对相关的企业信息、产品信息、消费者评价信息、商业服务信息等数据进行智能化检索、分类及搜集,形成高度专业化、综合性的商业搜索引擎。

3.基于云计算的数学分析模型。

市场研究的关键是洞察消费者需求,基于云计算的数学分析模型可以将碎片化信息还原为完整的消费过程信息链条,更好地帮助营销人员研究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包括消费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网络应用上的消费价值观信息、购买信息、商品评论信息等。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市场研究人员对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云计算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非常适合快速消费品企业数据量庞大的特性。

大数据运用中的问题

传统的市场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以座谈会为主的定性研究受制于主持人的访谈技巧,以街头拦问为主的定量研究虽然以严谨的抽样理论为基础,但同样不能完全代表总体的客观情况。而大数据时代革命性的调研方法为市场研究人员提供了以“隐形人”身份观察消费者的可能性,超大样本量的统计分析使得研究成果更接近市场的真实状态。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统计信息;经营决策;作用

1统计信息参与企业决策势在必行

1.1统计信息是企业决策者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统计信息参与企业决策势在必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必须以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基本依据,而统计不仅能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能搜集整理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有关的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只有通过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调整、研究和延伸,再结合其他信息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然后据此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1.2统计信息工作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并随着统计信息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通过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计算与分析,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获得比较科学、可靠的统计信息。并据此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帮助企业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1.3统计信息分析是企业决策的科学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的正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只有如此,企业决策者才能准确预测企业生产经营前景。判断生产经营环境,并进行差异分析,找出企业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有利因素,由此确定最优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案,努力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控制消耗,用比较少的物资和资金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值,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利润。

1.4统计信息结果是企业决策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也必须由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来检验,而统计信息结果则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数量表现。而且通过对统计信息结果的反馈,又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新的决策依据。

2统计信息参与企业决策的基本方向

企业的统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各个部门和环节,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信息工作要实行全方位的参与企业决策。通过运用统计处理和其它有关信息,对企业的产量、品种、质量、利润、成本及销售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各种生产经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帮助企业决策者确定正确的生产经营目标、方针和政策。

2.1企业产品决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对企业生产很大的调节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供正确的统计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产品开发决策。

2.2企业生产质量决策。企业的生产必须有一定的目标,产品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要求,俗话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不断检查生产完成情况,搞好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分析,尤其是对重点生产技术活动要全程跟踪监督分析,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有效地控制生产,提高质量。而企业生产情况和产品质量好坏都是通过统计资料来反映的,因此,企业的生产、质量决策也离不开统计信息。

2.3企业销售决策。企业要正确地开发新市场和扩大老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必须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研究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掌握企业的资源供应,相关市场、产品质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价格水平、消费心理以及市场的容易、产品的寿命周期等情况,搞好市场分析,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2.4企业营销决策,在当下信息化、科学技术多元化的时代,商品世界丰富多彩,但相关商品的同质化、品牌多元化,致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武器,技术、质量、品牌、价格在传统的营销中主打市场竞争,面对新时期消费者高品位消费需求,其竞争力度逐渐显现出不足,而体验营销理念通过满足消费者体验诉求,提供个性化的消费感受,满足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进而将产品的消费诉求融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终形成一种观念营销、一种生活态度营销,将营销从被动的产品营销转入主动。在营销中寻找全新的差异化、品牌价格优势,使顾客接受企业提出的消费理念,形成新型的顾客品牌忠诚。进而提高了顾客让渡价值,避免在竞争中陷入价格战,从长远意义上深层次增强产品竞争力。

2.5企业发展战略、重大技术改造、重要资产重组、新增投资、年度计划目标、生产经营责任制、物资比价采购、产品订单等方面的决策。针对决策层最为关注的“热点”和领导亟需了解的“疑点”,提出有说服力的统计信息资料及相应分析认证和对策措施建设。

3统计信息参与企业决策的几个注意点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投资;绩效;财务分析

自Solow(1987)发表著名的IT“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Paradox)观点之后,对于企业信息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并从财务视角、经济学视角、行为科学视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特别是Hitt(2002)研究发现:多数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将经历一个短暂的绩效低谷;但伴随着低谷期的消退,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普遍将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尤其在资本市场上体现的最为明显。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加速推进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效益。随着信息化投资的大量增加,企业日益关注信息化对于绩效的影响,也就是信息化投资是否会带来企业绩效的相应提高。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借鉴Hitt(2002)的研究成果,通过对2003―2008年284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的比较分析,发现信息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体系

信息化思想起源于Damalhell(1959)提出的“后工业社会”概念,其中的“化”是变革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性的转变。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达到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变革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经营活动及企业全方位变革和发展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容体系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而逐渐完善。从企业价值链和业务流程的角度来划分,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协同商务。1.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

gement,SCM)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所有交易与合作流程的应用系统。SCM所涉及的并非企业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整个系统中所有的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2.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是运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内外的所有信息集成整合为一个数据库,并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与该数据库连接起来,以便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决策和合作。ERP集成与企业整个运行过程有关的采购、存储、生产、营销、融资等各种相关功能在内的所有信息,从而使得企业的运行过程能够更加有效地协调起来。3.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

nagement,CRM)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客户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为顾客提供信息的服务。SCM的目的在于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来建立忠诚且双赢的客户关系。4.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Management,PLM)是一种应用于在单一地点的企业内部、分散在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解决方案。PLM通过培育期的研发成本最小化和成长期至结束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来达到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目标。5.协同商务(CollabortiveCommerce,CC)是将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通过整个经营周期中的信息共享,实现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CC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的整合,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以及提供获利能力。

二、信息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观点综述

我国企业面临着不断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和商业挑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理念,正逐渐得到我国企业的认同。根据CCID的统计,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额逐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5.70亿元开始,到2005年底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了5-6倍,并在2006―2008年信息化投资以20.7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2009)。“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2008年度参评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1.60万亿,同比增长30.20%,相当于当年GDP的38.60%(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8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2009)。尽管我国企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信息化投资回报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与探讨,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信息化“生产率悖论”。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分析,信息化投资回报与战略实施是企业最为关注的,但信息化的高风险性和高失败率,导致“生产率悖论”,即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率增长与信息化投资可能并不呈正比关系。Solow(1987)最早明确提出信息化“生产率悖论”观点。基于制造业的研究结论主要有:Loveman(1988)认为信息化投资对产出没有作用;Weill(1990)认为交易类型信息化提高了生产率,战略类型信息化没有提高生产率;SiegelandGriliche(1991)认为行业信息化投资额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弱正相关关系。基于服务业的研究结论主要有:HarrisandKatz(1989)认为信息化与各种收益率之间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Strassmann(1990)认为不同的信息化投资率与产出之间没有相关性;ParsonsandGottlieb(1990)认为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非常低的,甚至是负面的;Roach(1991)认为对企业信息化的大量投资伴随着产出下降。20世纪90年代前后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投资与生产率之间缺乏显著正相关关系,至多只是存在弱正相关关系,甚至有时表现为负相关性。Loveman(1994)收集了1978―1984年60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采用物料支出、非IT服务购买支出、总劳务支出、非IT资本、IT资本等参数,最后得出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信息化投资能够提高生产率。Stewart(1996)通过1985―1995年的数据分析,指出1985―1995年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收益率接近1%。李治堂(2005)通过1998―2003年27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认为:上市公司信息化投资存在“生产率悖论”问题,信息化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明显;饶艳超(2005)通过1992―2004年实施ERP系统的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认为:ERP系统的实施并未带来企业成本费用的降低,相反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另一种观点是信息化“增值论”。Malone(1991)的研究表明企业信息化极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加工处理成本和企业协作成本;Clemons(1992)、Bakos(1993)认为企业从信息化获得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降低协作成本;NamchulShin(1997)的研究表明信息化可以显著地降低企业的协作成本,提高企业产出;Bharadwaj(2000)采集了在《信息周刊》中于1991年至1994年至少两次排在信息化领导地位的56家信息化企业的样本数据,以考察利润和成本的多个变量为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得出高层次的信息化投资成本与企业的业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BrynjolfssonandHitt(1993)利用国际数据集团(IDG)的企业调查数据得出结论:信息化改进生产率;BrynjolfssonandHitt(1996)采用1987―1991年期间367家大型数据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出信息化投资对企业产出有巨大的统计上显著的贡献;Brynjolfsson、HittandYang(2002)考察了1987―1997年11年间的1216家企业,发现1美元的信息化投资与企业超过10美元的市场价值增加相关联,而1美元其他有形资产投资仅仅与大于1美元的市场价值增加相关联,研究成果表明,信息化投资可以获得比其他投资高得多的超额收益。

三、信息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数据分析

依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3―2008年间连续6年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统计数据,本文选取了298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其中剔出14家,包括农业(3)、金融(5)、综合(3)、房地产(3),选取5个行业284家上市公司作为数据分析样本,涉及的行业分别为工业(254)、公用事业(9)、建筑业(2)、商业(11)、综合(8)。本文基于财务评价视角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参考Hitt(2002)的研究成果,采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四个常用财务指标作为主要的绩效衡量指标。通过国泰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库,提取了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2003―2008年284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率。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1378、1465、1460、

1543、1657、1711;2003―2008年统计样本公司有效家数分别为:260、277、284、284、280、280。

基于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绩效提升越高的假设,为进一步分析信息化水平对绩效的影响,从284家信息化统计样本公司中选取了连续6年进入500强的上市公司26家(均为制造业),确定数据分析样本18家进行绩效分析。18家连续排名公司当年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的平均排名为:244(2003)、237(2004)、231(2005)、203(2006)、221(2007)、217(2008),总体平均排名226。

(一)每股收益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1847,统计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2735,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48.05%;连续排名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4065,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48.67%。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如表1所示。

(二)净资产收益率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948,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9966,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0.28%;连续排名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1393,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3.06%。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如表2所示。

(三)资产报酬率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0.0236,统计样本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0.0402,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70.72%;连续排名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0.0446,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资产报酬率108.95%。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资产报酬率如表3所示。

(四)净利润率的比较分析

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0.0433,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利润率0.0461,超出全部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6.47%。连续排名公司平均净利润率0.0563,超出统计样本公司平均净利润率23.09%。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如表4所示。

四、结论

通过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与284家统计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发现投资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绩效明显高于市场同期平均绩效,其中平均每股收益超出48.0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出150.28%、平均资产报酬率超出70.72%、平均净利润率超出6.47%。通过2003―2008年18家连续排名公司与284家统计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发现信息化水平高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显著高于投资信息化一般的上市公司绩效,其中平均每股收益超出48.6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出83.06%、平均资产报酬率超出108.95%、平均净利润率超出23.09%。通过2003―2008年全部上市公司、统计样本公司、连续排名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绩效明显,分析结果与Bharadwaj(2000)、BrynjolfssonandHitt(2002)的研究结论一致。

【参考文献】

[1]梁,周垂日.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4(3):37-41.

[2]李治堂.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悖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9):2-7.

[3]李治堂.上市公司信息化与公司绩效关系分析[J].商业时代,2005(24):78-80.

[4]饶艳超.ERP系统实施对企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4):133-144.

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运输企业营销信息化信息系统

面对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交通运输企业面临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得企业需要从占领运输市场出发,向营销要市场。运输市场营销信息泛指与运输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各种内外部的状态及其发生变化的各种消息、资料、情况和数据。

一、运输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的特点

1.运输市场营销信息时间上具有纵向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内容上具有全面性,运输企业必须多方面地、连续地搜集、加工有关信息,分析、提高其有序化程度,才能取得真正反映市场营销动态的信息。

2.运输市场信息在地理上的分布很广,对数据源的搜集比较困难,往往要借助先进的通信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及时掌握。

3.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时刻变化,运输市场营销信息也是时刻变化的。

二、运输市场营销信息的分类

1.按市场营销信息的产生过程分

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原始信息是运输市场营销活动中直接产生和记载的原始单据、凭证、数据和记录等,如运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运输货物或运送旅客的数量等;原始信息经过市场营销管理者按照既定目标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后,便成为加工信息,如运输企业内部的报表、统计资料等。

2.按市场信息搜集的渠道分

可分为正式组织系统信息和非正式组织系统信息。前者指的是通过正式组织渠道输入的信息,如同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各种业务与会议资料等;后者指的是通过人际关系渠道和大众传播媒介所获得的信息,如通过市场调研获得的信息。正式系统信息一般准确性高,但时效性差;非正式系统信息则时效性强,而准确性较差。

3.按市场营销信息发生的时间顺序分

可以分为滞后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滞后信息一般指货流、客流等的反馈信息,如货主或旅客的反映意见;实时信息是指货流、客流运营活动中同时发生的信息,如货物列车的确报信息;预测信息是指那些产生的时间先于货流、客流的信息,如客货源信息。预测信息的产生必须建立在对反馈信息的系统搜集和利用上,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使之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因此预测信息是运输企业制定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依据。

4.按运输市场营销的内容分

可以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主要指市场需求信息、科技情报信息等;内部信息是指发展在运输企业内部的信息,如运力配置、设备状况等。

三、运输企业营销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1.优化企业内部机构

协调和管理各项营销工作,市场为导向,把营销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作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必备的辅助手段,建立专司营销职能、反应快速灵敏、高效动作的组织体系。这就要求运输企业必须通过谓优化企业内部机构,加快职能转变,加快营销组织体系的建立,市场营销组织是一个多功能机构,从事运输市场调整、市场研究分析、市场预测、广告宣传、运输服务等多项活动,不同于单纯的组货部门,市场营销组织应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他一些部门都围绕市场营销部门安排本部门的工作。

2.营销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营销信息化的效益可以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种,直接效益主要是指通过营销信息化活动而得到的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货币价值,从测量方法来讲,可以进行营销企业在应用营销信息化前后的各个方面指标的比较,统计数据得到;间接效益主要是营销企业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收益或减少不利因素。营销信息化的直接效益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如由于实施营销信息化而导致的管理成本的下降,可以比较在实施营销信息化前后同一类业务分别需要的成本,其差额即为营销信息化所带来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的分析可以采用整,制定相应的对策。

3.建立高效的企业营销信息系统

高效的企业营销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收集营销信息;根据需要定期生成各种报表并提供专项研究报告;利用实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已有资料或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各类资料以提供最新信息并分析发展趋势,这需要依托企业高层即决策层认识到重要性并积极的支持和推动,在对企业各部门职能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本企业科学的营销信息系统设计,构建内部报告、营销情报、营销调研和营销决策四个子系统。

4.实施供应链管理

企业外部网是基于Internet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多个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现在最常见的企业外部网应用就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对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迅速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组织结构设计、协调管理与控制、需求管理、供应商与采购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分销管理、用户管理、服务管理,以及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和资金流管理等。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上一篇:生物七下知识点总结(收集3篇)
  • 下一篇:经济与商业管理(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