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优质护理;呼吸内科;应用效果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发生于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病变,发病率高,病情复杂多样,患者主要有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1],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不仅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还要给予优质的护理干预。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护理责任制,同时结合疾病特点开展的一种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安全性的新型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康复,在其他科室疾病护理中应用广泛2-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以期对今后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淇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呼吸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16~73岁,平均(51?3±7?5)岁;观察组男85例,女65例,年龄17~76岁,平均(52?7±6?9)岁。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护理:严密监视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常规记录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人性化护理
控制病房室温至20~25℃,保持一定的湿度,并经常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协助患者拍背,促进咳痰,嘱咐其侧卧位睡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嘱患者勤刷牙、漱口,对吸烟患者强制戒烟。
1.2.2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倾听其想法,掌握患者心理动态,消除顾虑,增强治愈信心。
1.2.3合理排班
设置弹性排班模式,取消小夜班制度,减少护理站交接班次数,保证24h均有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连续服务。
1.2.4健康教育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方式,提高其保健能力。
1.3观察指标
采用淇县人民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以(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
优质护理组治疗期间出现疾病相关并发症4例(2?67%),常规护理组出现并发症25例(16?67%),优质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变,以老年患者居多,体质弱,抵抗力差,良好的护理对于康复必不可少[4]。优质护理优化基础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呼吸内科疾病病情复杂,合并症较多,通过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护理意识,延缓病情发展;改善住院环境,调整患者生活饮食,给予良好的心理辅导,可以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调整护理工作制度,可以保证24h为患者提供连续不间断护理,全面记录其病情变化情况,同时保持护理人员最佳的工作状态。本研究通过对照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整体满意度,不仅促进病情康复,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率也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运用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其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红,邸红军,姚丽秀,等.创建心内科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16-417.
【关键词】健康教育;哮喘;疾病认知;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01-01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复发率较高等特点,常引起广泛气道狭窄和痉挛,病情发作时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及时采取积极治疗,并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临床预后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对我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开展综合护理,评价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排除心源性哮喘、COPD及心肺、肝肾慢性疾病。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22~67岁,平均(53.2±3.8)岁;发病时间1~20h,平均(8.9±1.7)h;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依据常规告知患者的药物使用方法、复诊时间、心理护理、常规注意事项等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疾病知识及风险因素宣教。在患者在入院后,根据患者不同言语理解能力,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哮喘的诱发病因、发病机制、危害及治疗等相关知识,为患者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在治疗期间的各项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焦虑心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2)呼吸训练指导。指导患者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操及深呼吸训练,通过以上呼吸训练,以增加呼吸量,促进肺泡内残气排出。(3)放松指导指导患者训练局部肌肉放松,听音乐转移注意力,在心理应激时可平静心情,并保持呼吸节律有序,从而减轻大脑皮层兴奋性,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稳定,最终改善通气功能。(4)生活指导。指导患者戒烟酒、改掉不良恶习;推荐其进行适量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及慢跑等有氧运动;饮食宜高维生素、高优质蛋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每日饮水量在2500~3000ml;冷水洗脸、洗鼻,以提高寒冷耐受水平。(5)心理疏导哮喘发作时患者常有频死感,易造成恐惧、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进而易加重呼吸平滑肌痉挛,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抚患者不安心理,解除思想负担,并为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院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支气管哮喘的概念、诱因等疾病认知率情况进行考察,总分在80分以上作为知晓判别标准,统计知晓率;设计患者依从性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停药时间选择、合理作息安排等情况依从性进行考察,共计20项,10项以上即为依从,统计两组患者依从率;考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认知及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疾病支气管哮喘的概念、诱因、疾病表现、家庭处理方法、就医时间等疾病认知达标例数38例(84.4%)高于对照组31例(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长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2±2.4)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4±2.8)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对哮喘患者有计划地开展全程健康宣教,通过疾病知识及风险因素宣教,可使患者进一步认识控制疾病的必要性,并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以此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纠正不良日常生活习惯,从而可减少和避免各种诱发因素[2];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降低患者不良心理,提高其治疗信心,改善治疗依从性,保障治疗顺利开展,并辅以呼吸和咳痰指导,以改善通气,促进排痰,保障治疗效果,利于病情的康复[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率、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整体认知和遵医行为的提高,使得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对哮喘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从而可使患者主动规避相关风险因素,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利峰.重症支气管哮喘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004):187-188.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该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比较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风险发生率为3%,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可促进患者康复,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可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呼吸内科;护理工作
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多种不安全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风险,这说明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1~3]。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应用,此种护理优势是可将病人存在的潜在风险有效减少,但是其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为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选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3.25±10.23)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4.23±10.45)岁。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3.12±10.27)岁。60例患者中肺炎患者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9例,肺心病患者1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5例,呼吸衰竭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病情状况、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送检痰培养、血常规、血培养,指导患者合理的休息与活动,指导患者适量饮水;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及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有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1.2.2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并实施风险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护理中对患者床位进行护理,定期对患者病床进行维修检测,预防患者出现划伤、坠床等不良现象,年龄较大的患者必须有患者家属进行协助护理。将日常清洁用品放置在离患者病床较远的位置,防止意外情况。(2)对观察组患者创建完善的病情档案,对患者心理状况、病情等进行干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审查。协助患者及时服药,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等,对患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患者出现新的病情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分为护患纠纷情况、风险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操作熟练情况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进行护理3个月后,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观察,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风险发生率为3%,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当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主要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当前对呼吸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较高风险[4]。主要原因是患有呼吸疾病的年龄较高以及遗传性疾病等,在临床中用药较多并复杂,病情严重,有较长的治疗周期,所以在护理中有较多意外情况。怎样在护理过程中将护理有效率提高,将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时间缩短,是当前重点研究的问题。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能力等有效提高,使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护理工作中的相关条例,将现有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加以改善,将护理有效率以及安全率有效提高[5]。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纠纷率为3%,对照组为10%;风险发生率为3%,对照组为1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7%,对照组为80%;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优秀率为100%,对照组为8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优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可促进患者及时康复,将护理效果显著增加,可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小雅,王永生,王效惠,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2,05(10):906-908.
[2]张晓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3,31(04):268-269.
[3]安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4,02(03):156-157.
[4]岳艳玲,殷波涛.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09(02):30-3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掌握情况、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和康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实行优质护理既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促使其早日康复,又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优质护理;呼吸内科;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医学护理学也在逐步完善,其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人员应顾及患者感受,尽可能地满足其需求。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对基础护理工作进行强化改进,落实护理责任制,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1-2]。据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使护理工作真正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以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3-4]。优质护理服务具有较高安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能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5]。本研究就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0~71岁,平均(41.2±1.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9~72岁,平均(42.1±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应将病室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保持空气清新,护理人员应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及口腔内异物,嘱其睡觉时保持侧卧位,经常翻身,使痰液引流通畅。呼吸内科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应用淡盐水漱口,睡前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并戒烟。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和善地对待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使其能够对护理人员敞开心扉,主动倾诉。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使其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态。
1.2.2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护士长每日应随机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察,并对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加以探讨,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1.2.3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定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使患者掌握疾病防治基本知识,提高自我疾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1.2.4改进排班方式
通过改进排班方式,确保护理人员精神状态。如果护理人员因过度疲劳而出现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等状态,易造成工作失误。保证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又能使其发挥自身的护理优势,精神饱满地工作,心情愉悦地对待患者。
1.2.5环境护理
应为患者营造人性化环境,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温馨。对于呼吸内科患者,应在其床头安置供氧器、呼叫器及中心吸引装置。
1.2.6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应于每日清晨对患者床铺进行整理,必要时还需协助患者洗漱、饮食,并指导其进行适当活动,定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询问了解。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掌握情况、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疾病掌握情况、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对自身疾病了解28例,疾病掌握度为93.3%,经护理后康复27例,康复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中,对自身疾病了解21例,疾病掌握度为70.0%,经护理后康复21例,康复率为70.0%;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和康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呼吸内科开展优质护理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医疗质量[6]。而且,呼吸内科中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居多,通过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可使其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病情得到缓解,进而提高生命质量[7-8]。在优质护理中,护理人员会积极引导患者,使其能够规范自身习惯及行为,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9]。此外,通过优质护理,还可以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垂直管理体制下的新型绩效分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对护理人员有激励作用,使其能够多劳多得,又能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在医院内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既可以使患者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又可以对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优质护理服务离不开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能够使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就是将质量控制转移至患者身上,对患者进行宣教培训,扩大护理人员服务范围。由护理人员对每一例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范围,使患者能够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实践证明了其实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水平。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对于患者来说,既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又使其享受到优质服务,有利于其快速痊愈;对护理人员来说,实施优质护理,既人性化,实现了公平公正,使其能积极地投入工作,又能巩固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和康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呼吸内科实行优质护理既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促使其早日康复,又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史孪瑛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
参考文献
[1]王孟.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2009-2010.
[2]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73.
[3]武红,甄洁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28-129.
[4]陆永秀,黄志强.睡眠护理对呼吸内科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4):877-878.
[5]刘淑霞.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实践与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1):189-190.
[6]黄秀华,王芳,梁凤英.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509-7510.
[7]陈心容,何剑.落实优质护理提高呼吸内科护理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4):148-149.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呼吸训练;基本治疗;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呼吸系统类病症。在出现COPD之后,病人常会有并发症,致使COPD被加重且反复发病。本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随机选取2011-10-20到2013-07-20,我院接收的76例COPD者进行探讨,具体情况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2011-10-20到2013-07-20,我院接收COPD者76例,均与国家要求的COPD标准一致,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44岁到79岁,平均年龄:61.55±5.26岁。在这76例COPD病人中,27例有慢性的支气管炎病症,35例有肺气肿病症,14例有肺心病。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随机将76例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分组:护理训练组、干预训练组,各38例。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训练组对护理训练组行使基本治疗+常规护理。基本治疗:抗感染、营养支持、平喘治疗、吸氧治疗、对症处理、化痰治疗等,与此同时,并做好基本的、常规的护理。
1.2.2干预训练组对干预训练组行使呼吸训练+护理干预(全面、多项护理)。
1)呼吸训练。让COPD者在比较舒适、肌肉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原始的呼吸训练,用口吸气,速度要快,重复吸气动作,随后闭上嘴巴,通过鼻子进行深吸气,与此同时,让膈肌以最大的幅度向下移,直到吸气困难时停止,随后屏住呼吸2秒到3秒,然后再通过嘴巴进行呼气。呼气之时,动作应当缓慢,收缩腹肌,让体内的气体得以完全呼出。深呼吸之时应当控制好动作频率,频率:60秒9次到12次,持续时长:3分钟到5分钟。2)环境护理。通常COPD者的呼吸功能都存在缺陷,抵抗力弱,因此病房的环境质量应高,要多通风换气,常消毒,室温调到22摄氏度。湿度:50%到60%。此外,还要做好细菌监测。3)吸痰护理。在开始吸痰前,要行2分钟到3分钟的高压给氧。倘若属于粘稠型的痰液,在行吸痰动作前,应将2毫升到3毫升的氯化钠注入COPD者的气道中。在吸痰之时,应当注意无菌操作,要将吸痰管之中存在的负压予以阻断,把吸痰管放置到气管导管中,负压应在-50mmHg之下。4)监测护理。监测病人的病情以及面色、听诊呼吸音、监测心率、脉搏、血气,并对血氧饱和度进行测定。5)口腔护理。COPD病症治疗时间长,易不愈,很容易出现口腔病症,若口腔感染,呼吸道也会受到牵连,所以应当多清洁口腔,做好去菌工作。6)心理护理。COPD者多有失望、难受、恐惧、烦躁的情绪,护士应当多鼓励、关怀、安慰,给病人增加勇气和信心。护士要多留意病人的情绪、手势、动作、表情以及眼神,进而通过对这些表面现象的分析,洞察病人的意图,助其解决困难。
2结果
2.1护理成效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恢复成效比护理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好,P
2.2遵医状况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遵医状况比护理训练组的遵医状况好,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由不同疾病引起的,以气道不可逆性阻塞,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予以系统护理干预,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加强呼吸道管理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功能降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对护理训练组行使基本治疗+常规护理,对干预训练组行使呼吸训练+护理干预(全面、多项护理),之后,对比护理训练组和干预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分析表1和表2,明显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恢复成效比护理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好,P
参考文献:
[1]罗梅银,邓惠英,彭春兰.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2,40(15):697-699.
[2]王静,杜坚宗.呼吸训练以及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101-103.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10-51-02
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同步性好的特点,已成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最有效地方法之一[1]。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护理与监护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对我院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一系列的护理与监护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住院患者。按中华医学会2002年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咳痰能力下降;80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与非护理干预组各40例。其中护理干预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8~87岁,平均年龄(60.5±7.6)岁,治疗前PaCO266.9~95.8mmHg,PaO233.9~58.3mmHg。非护理干预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62.1±4.8)岁,治疗前PaCO264.7~96.1mmHg,PaO236.1~57.6mmH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病程、血气分析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抗炎、平喘、化痰等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选择美国伟康公司S/T-30型BIPAP呼吸机设置参数。通气模式选择PSV+PEEP,起始吸气末压力4~6cmH2O,氧浓度30%~40%,触发敏感度根据患者自主呼吸的强弱调节在1~2cmH2O水平,使用时间依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而定治疗时间为3~5d。
1.3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组给予下列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非护理干预组未进行系统地护理。
1.3.1上机前的准备与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通气的过程及配合情况,解释通气目的及方法,消除其对呼吸机的恐惧感。耐心对其进行解释与沟通,介绍该治疗的优越性、安全性和必要性以及早期应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规律的放松呼吸。合理选择面罩,常用鼻罩、口鼻面罩,初期多选用口鼻面罩,指导患者用鼻呼吸,减少吞咽和漏气,待病情改善后改用鼻罩,增加舒适。鼻罩不影响发音、进食及咳痰,患者可随意控制是否触发呼吸机等,但张口呼吸时易漏气[2]。另一方面上机的时间和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的选择一般多取半卧位、坐位(床头抬高30~45°),定时翻身、拍背,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后仰,保持气道通畅,枕头勿过高,防止引起呼吸道狭。呼吸机使用前需先行检测和接模肺试机,观察有无故障,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和有无漏气,湿化器温度是否相符,参数设置和显示是否准确等,并运行15min后才可决定是否可以使用[3]。准备好抢救器材,如插管用物,吸痰用物,简易呼吸器,氧气等。
1.3.2上机后的护理上机后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指征,有条件最好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一旦出现血压明显下降或低于90/60mmHg时立即通知医师处理。严密监视呼吸的频率、幅度、呼吸肌的运动情况等。护理过程中还要监护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主观感觉。注意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控制碳水化合物,避免产生较多的CO2、加重CO2的潴留[3]。动脉血气分析在机械通气治疗监护中至关重要。SpO2是指导调节氧浓度,流量的直观指标,使SpO2维持在90%左右,上机30min查动脉血气,根据结果进行调整,4h复查血气,掌握治疗效果,若仍无改善,符合NPPV失败指标,则需考虑停止NPPV并改用IPPV进一步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患者的病情,常见并发症有腹胀、压迫性损伤、刺激性角膜炎、呕吐误吸,因此用鼻(面)罩应尽量紧闭嘴用鼻呼吸,防止吞入大量气体引起胀气.腹胀明显者可行胃肠减压,鼻(面)罩松紧要适宜,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变化及完整性,注意根部有无漏气,防止角膜炎的发生,口咽干燥适当加温湿化,做好口腔护理[3]。
1.3.3撤机的护理撤机选择在患者良好睡眠的上午,由专人进行护理,观察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状况,做好再次上机准备[4]:呼吸机待机,备人工呼吸器,抢救车,吸引器等床旁备用,继续鼻导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坐位或半卧位,鼓励自行缓慢呼吸,消除紧张情绪,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及意识状态。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数据资料以(χ±s)表示。
2结果
护理干预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较非护理干预组的有明显改善,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临床研究已证实,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而随着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无创气道正压通气的范围越来越广泛[5]。COPD并呼吸衰竭的早期,痰液引流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而呼吸肌疲劳是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此时予以NPPV可获得良好效果。Plant等对236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组失败率显著高于NPPV组(27%比15%),NPPV组病死率从20%下降到10%,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NPPV组患者pH、呼吸频率及气喘症状均有显著改善。而本研究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护理干预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较非护理干预组的有明显改善,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冉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1-460.
[3]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6-337.
[4]耿文利,郝王凤.ICU护士为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0,1(16):15-16.
[5]朱晓玲.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观察与护理18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