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验区基本情况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机电工程学院,以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校级重点专业为基础,以“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开放办学”为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运用“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的“三结合”,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的“三紧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六共同”。由此构建“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指导思想
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本实验区的建设是以培养适应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注重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结合,丰富以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为主体的课外实践教学手段,强化与企业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办学目标突出应用型、服务面向彰显区域性、人才培养强化创新性、企业行业合作注重务实性。
2、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思想,强化定位意识、区域意识、共建意识、素质意识、职业意识五种意识。建设培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的特色专业群,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装备和环保机械等为方向)牵头的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自动化类相结合的专业群。
不断深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符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体系。实践并完善“三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三紧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六共同”校企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模式,将其作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为培养基础扎实、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具备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培养方案
1、确定培养目标
(1)综合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适应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
(2)业务培养目标。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要求掌握能源、动力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能源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实践,并具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专业培养标准是在国家整理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各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制定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标准。
2、方案理念
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机电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和地方新能源产业的特点,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密切结合,与企业共同设计如: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构建特色课程;校企密切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倡导双师教育;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科学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1)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以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和训练内容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
(2)加强实验区与企业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及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成立有“新能源研发中心”;与太阳能、光伏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太阳能热利用、新能源中央空调等实验室。
(3)重视学校实验区的建设。随着国家“质量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学校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增加机电工程学院的教研经费,为实验区建设的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校企合作
1、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安排在合作单位进行,为期1年(第四学年)。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主要完成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5项任务,企业培养主要聘请合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学校教师协助管理,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具体安排如下企业阶段培养计划表所示:
培养
环节职能部门培养时间主要内容责任单位学期安排
认识
实习生产部2天1.了解太阳能产业现状
2.了解生产过程,熟悉生产工艺及生产组织;
3.实地了解设计、测试、试验流程;企业
学校
学生第一学期
技术研发部2天
听取讲座1天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体现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实现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目标,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先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是核心,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高职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要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共定,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过程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共赢”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及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难点是课程体系的重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相关产业、行业及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设计。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行业、社会资源,积极汲取社会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相关产业、行业及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开展工学结合、推行订单培养和与用人单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强化职业道德,重视全面素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设计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化。
4.加强应用性、针对性,强调系统性。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基础理论一方面要体现应用性,另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职业技能一方面要体现针对性,另一方面要重视技能培养的系统性,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5.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其特长的环境和条件,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或课外教育项目,有条件的应将技能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是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其次是要深入开展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工作;三是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四是要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五是要组织人员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制订;最后要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与鉴定。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贯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一是要实现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二是要实现系统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包括基于岗位工作要求的课程目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基于教学规律的课程组织和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资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企业中来,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过程是:(1)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3)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按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归并整合形成职业行动领域;(4)考虑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基础、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多种因素,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与反思,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5)充分考虑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确定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并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实践环节;(6)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季节特点,科学安排教学进程,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四、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
1.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划。分析师资队伍的现状,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长期规划,重点是教学团队结构的调整,明确科学合理的职称、学历的结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比例。
2.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创建有效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范运用、考核、激励、分配等办法,保证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完善结构、提高水平。
3.培养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的团队带头人,培养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到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和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5.重视团队服务能力。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项目开发与推广,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
6.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和引进人才。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从企业引进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工作。
五、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1.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分析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现状,根据专业建设和技能培养的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重点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2.开拓思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目前,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因此学校对内要充分挖掘潜力,对原有设备进行清理,该维修的维修,该添置的添置,能用就用,不能用的可用来展示和讲解原理,另外可以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自制实训设备;对外要拓宽思路,利用行业优势,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捐献或用少量的经费购买他们设备更新后闲置的设备。
3.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一是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习实训基地,既作为学生实训的场所,也作为企业员工供培训的场所。二是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教师生产锻炼的场所。三是学校相关资源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如图书资源等,一方面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4.校际共建,资源共享。与区域内的有关学校,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建立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途径。
教育部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明确指出高职专业建设的特色,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打破传统模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这两点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最关键的内容,也是今后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
专业建设要实现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目标,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要与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跟踪相关专业发展动态,只有如此才能建成精品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晓青.广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250-253.
[2]雷新亮.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58-59.
[3]刘惠,张普礼.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J].机械职业教育,2009,(8):21-22.
[4]饶水林.办好高职院校的思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