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川西茶文化(6篇)

栏目:实用范文

川西茶文化篇1

邛崃古城茶马古道的要津之地

关于茶马古道的研究,首先得益于司马迁的启发。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博望侯张骞使大夏回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这不仅引发了专家学者研究荼马古道的激情,更生动地说明了茶马古道历史之久远。

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以李绍明、木霁弘为代表的学者,首先提出了茶马古道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并一致认定,茶马古道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贸易通道,是我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的线路有三条,即零关道、朱提道、博南道。三条主干道不仅把巴蜀大地和西南诸省联系在一起,更是翻山越岭、穿江涉河通往缅甸和印度,构成了大西南地区密集的交通网络。在三条线路中,以零关道最为著名,它以成都为起点,依次沟通成都一邛崃一雅安一越嵩(零关)一西昌一会理一姚安一楚雄后,与其他两条线路汇合,把巴蜀大地的铁器、邛竹杖、蜀布等特产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缅甸、印度等地。

成都虽为茶马古道的起点,但邛崃凭借其“屏蔽川蜀,控扼西番”的独特地理形势,以及盛产铁器、蜀布、邛竹杖等特产而富庶西南的经济地位,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熠熠之光,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客商贸易、定居、娱乐的理想场所。于是千年以来,在此地积淀了深厚的移民文化底蕴,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风采。

移民家族邛崃自古繁荣的强大动力

邛崃原名临邛,秦时置县,常璩《华阳国志》云:“临邛县,(蜀)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迁上郡实之”。由此可知,临邛取名为“临近邛人”之意,说明该地已有原始住民――邛人居住。秦灭巴蜀后,张错修筑临邛古城,后秦始皇统一中国,迁中原富室充实蜀地,即“迁上郡实之”,临邛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中原移民,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富甲一方的卓氏、程氏两大移民家族,他们不仅书写了邛崃历史上移民家族的第一次辉煌,也为这里深厚的移民文化奠定了根基。

据《史记》记载,四川卓氏的祖先,是六国时期的赵国人,靠炼铁致富。秦灭赵国后,把卓氏迁到四川境内。

卓氏先祖在秦军的押送下,千里迁川,一路颠簸,行至葭萌、汶川皆不驻足,惟到邛崃地界,见之大喜,于是定居在此,“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其田池射猎之乐,拟於国君,成为地方富豪大族。程郑,也是当时从山东境内迁到四川的秦虏,同样善于冶铸,财富堪比卓氏,都居住在临邛。

至汉武帝时,卓氏已成为富可敌国的名门望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就诞生于此时。关于此,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不惜笔墨,对二人从相识到私奔作了详细的描述。一曲《凤求凰》,不仅在历史的星空中演绎了一出生死相随的爱情经典,同时也让人知晓了古城邛崃,知晓了这个来自燕赵大地的卓氏家族。

虽说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道路上,由于其父卓文孙的反对,而经历了一段“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曲折,但随着司马相如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政治上的成功,一切都变得自然而和谐。这固然由于司马相如出色的才干,但卓氏家族在西南地区数十年的贸易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关系,无疑成为司马相如最好的“通关文牒”。正如学者指出的:“像卓文孙及其婿司马相如就是著名的移民和商人,他们利用中原的先进技术开矿冶金,与滇蜀的原住民大做生意,充当了政府向西南边陲扩张的马前卒。”

其后,历代由于战争或灾荒,迁至邛崃的移民更是源源不断,继续创造着邛崃的繁荣。不仅省份广、人数多,经历也更为曲折。现存于邛崃东安乡东南村的成丰元年《徐氏宗谱碑序》,就详细记录了其先祖“自明朝由湖广入川,到邛南门,住石马冲,备历艰辛,始买得田产二百余亩”的经过。

明末清初的兵灾,使邛崃遭遇毁灭性破坏。“古来艳称之临邛,胥为蓁芜荒径”,上述石马冲徐氏,舍家逃亡,仓皇流离。兵乱终于平息后,徐氏先祖母才带着三个儿子回到邛崃原籍重新创业。那时的邛崃人口稀少,外省移民以江西、湖广、陕西为多,广东、福建、河南等地也有不少移民前来定居。

随着清初外省移民大量迁入,邛州人口数量出现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曾经繁荣的临邛古镇,经过其后的百余年间恢复,又呈现出旧日熙攘样貌,并呈现出新的移民特点。

移民痕迹邛崃移民文化的深厚积淀

长时期的大量移民迁入邛崃,不仅繁荣了茶马古道上的这座古城,也留下了至今让人惊叹的移民文化痕迹,它们不仅是代代移民创业的历史见证,也是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

随着清前期以来各省移民的大量融入,遍布邛崃境内的大小城镇,几乎无不建有移民会馆、移民祠庙、移民住宅、商铺客栈。如县城及平乐等场镇都有会馆(湖广馆、陕西馆、广东馆、江西馆、福建馆等)。城关著名的祠堂(家祠)就有宋家祠、植祠堂、孙祠堂等10余处。

筑于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之上,占地50余亩,耗时60余载建成的李家大院,雕花刻木、做工精巧,堂屋中央悬挂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是一座占地最大、做工最巧、耗时最长、保持完好的川西清代古民居建筑。此外,邛崃许多家庭至今都保存有“金丹簿”(家谱),簿内记载有本家世系沿草、由外省迁移本县落业的先祖情况,这正是清初以来不少家庭的始祖来自于湖广、陕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真实写照。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回澜塔,毁于明末战争,其后多次兴建,至清光绪年问,历经170余年才重建而成。塔砖上刻有“大清六年郑世衡官砖”、“周记官砖”、“官砖张纪”、“官砖清顺汪记”、“先盛华记”等印记,正是各省移民出钱出力,共同打造县城标志性公共建筑的见证,也是各省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标志。

多样的移民成分,为邛崃带来了许多享誉至今的技艺留存,著名的有染料植物蓝靛种植技艺的传承。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迁川,茜草、蓝靛、栀子、红花《胭脂花)等染料植物的种植技艺也传到了巴蜀。由邛崃加工蓝草为靛者,染布帛最佳,驰名省内外。

川西茶文化篇2

又是一年春茶时。

四川是全国春茶最早上市的省份。春节过后不久,川茶新茶便陆续上市,全国各地的茶客就会喝到今年最早的春茶。茶以早为美,喝到一口新下来的春茶,无论身处南北,都让人觉得早一点进入了春天。

民国时期黄炎培访问成都,曾在一首打油诗里描写四川人:“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生活在成都的外省人,呆一段时间后,也大都会问上这么一个经典问题:“四川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喝茶呢?”

喝茶早,喝茶好

四川人爱喝茶与其悠久的茶文化是分不开的。

最早喝。蜀人喝茶的历史有些早,早到是全国最早饮茶的地方。在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介绍:“神农这个氏族或部落最早可能生息在川东和鄂西山区。他们在这里首先发现茶的药用,进一步把茶当成了采食的对象。后来,他们西南的一支或后裔,分散到四川更广泛的地区生活,并且在茶的食用基础上首先发明了茶的饮用。”

最早种。古文献明确记载,在秦汉以前,产茶地区只有川东的巴族地区。西汉年间,四川人在雅安的蒙顶山第一次人工栽培茶树,也是中国最早种茶的地方。

从古至今,四川都是产茶大省。唐代,茶叶的产地已经遍及南方各地,但此时四川的茶叶生产仍处于全国前列。在宋代,四川茶叶产地仍不断扩大。四川有适宜茶树生长的优良自然条件和人民长期种植茶树的经验,而且劳动力充足;加之北宋中期以前,四川的茶叶经济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从而也未在四川境内建立榷禁专卖制度,使其茶叶生产能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川茶都是名茶辈出。蒙顶茶自唐迄清,一直是进贡上品。唐和五代时期,人们不仅把蒙顶茶视为人间的珍贵饮品,还将蒙顶茶当作灵丹妙药,认为它有益寿延年的功效。一项百岁老人的长寿调查发现,有四成百岁老人长寿诀窍是一生嗜茶如命,有八成百岁老人有饮茶习惯。长寿长到108岁,被长寿研究机构称为“茶寿”。而全国十大长寿村里,有两个都在四川。

不过到了近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份略数近代知名茶商数据里,一个川茶商都没有。民国时期,东南各省的茶叶大量出口,在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中,茶叶在种植技术上也有相当的改进;但四川依然注重于内销,相当封闭,因循守旧,这也给今天川茶名茶品牌影响力不大给了一个解释。

产茶多,茶商少,加上“蜀道难”,运往外省不方便,茶叶价格低贱,茶馆又恰好为辛苦劳作的底层人民提供了休息的好场所,饮茶人便多了起来。

除此之外,四川独特的食习惯,也造就了四川人的饮习惯。四川人民爱吃辣椒来解盆地湿热,可谓是无辣不欢。而吃辣椒、花椒这些过度刺激的食物,就需要茶来消解一下,不然容易燥火。吃火锅需要啜茶来解腻,而啃完一盘麻辣兔头,也得来杯茶来缓一下唇舌之辣。

茶馆多,时间多

“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成都茶馆有多少呢?据统计,现在成都的茶馆有近10000家。早在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

茶馆因茶而生,但茶也因茶馆而盛。抗战时期曾寓居成都的江南名士何满子先生在《茶事琐述》中感叹:“茶馆之盛,少时以为当属江南为最,稍长到了一次扬州,才知道更胜于江南;及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成都,始叹天下茶馆之盛,其在西蜀乎。”当时成都的茶馆已增至1000余家,特大型的茶馆每日卖茶2000碗以上。

四川人喝茶有个特点,叫“雅俗共赏”――从名茶蒙顶到最便宜的花茶,都有人喜欢喝,也没谁看不上谁。成都茶馆的布置和氛围与其他地方的茶馆有差别,茶馆可供各类人等消费,有雅间,也有坝坝茶。四川作家陈世松曾有比较,他说北方茶馆是高方桌长条凳提梁壶泡茶,立场严厉,喝得累人寡味;南方的茶馆装潢华丽,待客以自制的点心为主,是“有座无茶”;而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也正因此,茶的普及面相当广。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易丹曾说,在成都这个城市,开奥拓的和开兰博基尼的,可以都坐在街边破小凳子上吃一碗脆绍面。这种风格在喝茶这件事上也一样。在德阳的孝泉镇,围绕姜公坟的是近百张茶桌和麻将桌。有人问喝茶的人:“这里人怎么围着坟堆喝茶打麻将呢,不忌讳么?”茶桌上的几个人哈哈大笑:“忌讳啥子?阴人也需要热闹嘛!他们听听我们摆龙门阵,与时俱进嘛!”孝泉镇人说:“我们这儿的人心态好,有钱的人喝茶打麻将,没钱的人也是喝茶打麻将,无非是喝的茶差些,打的牌小些而已。大家互相不攀比。”

所谓“雅俗共赏”还有个表现,就是在茶馆里打麻将。大部分茶馆和麻将馆关系密切。不过不能忽略的是,不管来茶馆是摆龙门阵还是打麻将,每个客人手里都是有杯茶的哦。

除了麻将与茶合二为一的茶馆,成都还现存好多跟麻将没有关系的百年老茶馆。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创办于1923年,现在依然用老虎灶和铜壶烧开水。茶客们除了放松身心、消遣之余,还能欣赏到老师傅炒茶的精妙技艺:翻动、抛高、撒开、捞净、成型、提香……文殊院的香@,锦江剧场的悦来茶楼,这些茶馆茶铺没有麻将,依着竹靠椅乐哉人生的老茶客却是一堆。

在四川,茶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私人会客处、行业及各社会团体的联络聚会处、各类信息的集散地、戏剧曲艺的表演场、民事纠纷的调解处。四川人寒暄的一句日常用语就是:“走,去喝杯茶噻!”茶馆还为七十二行者提供了方便,如:小吃和各种炒货品种繁多;香烟、水烟、叶子烟,样样尽有;还有挖耳捶背的、剪指修脚的、测字观相的、耍把戏的、擦皮鞋的……现在随便在文殊院的哪个茶园躺一下午,就会听见采耳师带着工具“铿铿铿”地在园子里转好几趟。

四川人要是想做点小生意,首先想到的也是开茶馆。过去小老板开个茶馆并不需要多少资金,有茶馆必定有厕所,茶馆还没开张,他们就先将厕所的淘粪权卖出去,那些想在茶铺里卖点瓜子花生、修脚掏耳朵的小贩也会付些定金,一般也就够小老板张罗茶铺开张了。

不管是喝茶还是打麻将,四川人民爱喝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悠闲、知足常乐。

川西茶文化篇3

关键词词茶马古道;丽江;历史文化;影响;旅游业

一、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渊源

(一)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起始于秦汉时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唐朝后期饮茶的风气盛行,制茶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等地区则出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二)茶马古道的发展和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发展繁荣于唐宋以后,发展繁荣的原因在于以茶叶为载体的边地商贸的兴起与发展。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使这条古道得到又一次的重视与发展。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中国所有的海上交通,又截了滇缅公路运输后,国际援华物资便只剩下这条通道进入中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马古道也进入了一个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二、丽江古城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丽江古城,始建于唐末宋初,它的兴起与茶马古道有着必然的直接的关系,它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茶马古道里的主体――马帮展开的,因此与茶马古道互生互补形如孪生兄弟。

(一)茶马古道重镇丽江

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设。680年被藏族征服,开始吸收藏族文化;794年被南诏征服,从而开始中原汉文化的影响;1253年被忽必烈征服,正式归入元,纳西木氏土司开始长达470年的自治,有系统记载的纳西历史开始;1276元朝建立云南行省;1382年丽江府成立,官府位于今天的丽江古城。

(二)丽江古城兴于商业,盛于商业

丽江与藏区仅一江之隔,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内控制着鹤庆、剑川等,外临中甸,是云南省出入咽喉。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它们是独具特点的贸易文化中心。其中,丽江古城是一座茶马古道上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并古貌依旧的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

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重镇,它就是一个商贸中心,它的发展与当时滇藏物资贸易的唯一交通工具(马)不可分割。绵长艰险的道路,长期在外的行走,马锅头带领的马帮逐渐形成一种马帮文化,马帮文化带动了丽江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它拥有的各行个业都围绕着“马帮”、“藏货”展开。

茶马古道的繁荣是有许多的沿途集镇的繁荣而拼接出来的,它每个部分的繁荣都相互的拉动着其他部分,它们的发展相辅相成,丽江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茶马古道,而茶马古道又以它丰富的文化回报丽江。

(三)茶马古道影响古城人文历史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一部多民族文化,它贯穿了整个滇川藏大三角,宽阔的疆域使它有着独特的张力与广度来吸纳和影响着与它有关的城镇。丽江至今保存着各民族多元文化共存共融的鲜明特征,纳西族文化既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同时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丽江既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艺术传播走廊。可以说丽江的辉煌是马蹄踏出的辉煌,它的文化是马帮拉来的文化,无论是建筑、宗教、民族特性、生活习性等方面,它都和马帮息息相关。

地面石板路也是对付马蹄的最好材料,与路相辅相成的桥顶部是没有台阶的,临街的墙也是采用圆弧而非直角,这都便于马帮行走。纳西族的民居建筑风格中,既有纳西族的特点,也有白族的特点,还有藏族的特点。

佛教的三大系在茶马古道上相交汇,佛教的各系又和传播地区的原始宗教相交汇,使这里的宗教多元化。在丽江,形成多教共存的状况。这种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包容的民族特性和茶马古道是分不开的,因为茶马古道上的贸易从来就是多民族的,汉、藏、白、纳西等民族在丽江这方土地上交汇发展。丽江纳西族有着一种独特的生活习性,妇女包揽所有的农活,而男人不用做任何的事情,这虽然和它的历史传统分工(男子学习,创建精神食粮;女子劳动,创建物质基础。)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和茶马古道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四)丽江旅游业与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关系

开发已久的大研古城、为了分流游客而开发的束河古镇都同是丽江旅游的一大名片,而这一名片的形成是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分不开的,马帮文化成就了丽江历史文化,丽江旅游业一部分是由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支撑起来的。现在三江并流,滇川大三角的旅游生态圈发展,同样也是沿着茶马古道展开,所以说丽江旅游业如果没有了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则如空壳,它的发展仰仗于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茶马古道文化兴则丽江旅游兴,反之亦然。

三、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的影响分析

丽江旅游现在以一个良好的形象示人,以最初单纯观光旅游相比,它现在越发的成熟,随着相关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开发,它的吸引力更是使很多旅游目的地自叹不如。这当然和茶马古道文化积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茶马古道线路的开发促进了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

茶马古道是一条国际贸易线路,它贯穿周遍的许多国家,所以它的影响是国际的。它的线路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丽江的国际知名度,并伴随着近年来的相关线路的从走回味更是起到了一种眼球经济、话题经济的效果,在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更是起到良好的广告作用。

再者,现在丽江游客停留时间基本为2天,主要就是围绕着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两个金牌景点,但是如果开发茶马古道就可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这样就可以促进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扩展了丽江旅游文化的宽度

历史的真实长度是固定的,但是往往同样长度的历史有着天差地别的作用,因为它和历史的宽度息息相关。茶马古道作为丽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增加了丽江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扩展了其宽度,丽江纳西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也是在漫长的贸易旅途中逐渐丰富起来,经过岁月的沉淀,茶马古道把丽江最初单一的文化慢慢充实扩展开来。多元民族在这里交汇,文化、宗教、人文相互交流,不断发展,才使得丽江旅游文化变得多样,丰富。

(三)茶马古道拉动西部地区发展

茶马古道国内线不是单一的一条,它包括川藏、滇藏线,还有很多零星的支线,而这些线路都处于西部落后地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交通不便,生活物资缺乏,经济形态单一,但是这些地方也都有另外的同一性――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开发茶马古道这一旅游资源,可以拉动整个滇川、藏地区的发展。

而丽江又正处于这些西部地区,而且又是一个重镇,那得到的关注又会更多,并且还加上丽江旅游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了,那就更好的可以借上这个东风吸收投资、人才,达到旅游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弘扬双赢的局面。

(四)茶马古道对丽江的负面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都是矛盾的综合体,茶马古道对丽江旅游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丽江正处于旅游业成长期,政府和旅游开发商认识到茶马古道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旅游品牌线路,开发它,挖掘它的历史文化等深层次的内涵,就可以得到旅游的发展。他们看到了茶马古道文化的开发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即得利益,所以就大肆的发掘,从而造成开发后的丽江民族文化面临慢慢的淡化与消亡的境界。现在古城里身着民族服装的往往只有老人,一部分老人延续着丽江的柔软时光,青年人只是因为商业运作外而延续着文化的表象,东巴的后继无人,学习东巴文的人屈指可数,古城纳西居民人口置换严重,还有游客的大量增加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丽江生态人文环境等,综合而述,丽江旅游资源应该考虑到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解决它可能面临的问题。

四、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对丽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做到可持续发展,那么丽江的旅游业会持续受到积极影响,旅游业也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那么要做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到保护,只有权衡好开发和保护才能达到目的。

(一)保护茶马古道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沿线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在这片广袤的地域,互相发生激励的冲击、融合,形成了博大的茶马古道文化。

旅游业的发展给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积极影响是经济上的利益,生活上的便利,交通上的便捷;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这些历史文化的逐渐被同化以致最后的泯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古城人口出现严重的置换问题,外来的文化冲击着相对单一的民族文化。而往往民族文化、独特的茶马古道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源泉,如果这些都消失了,没有独特性,那还有什么可以发展的?经济就不会形成一个千丝万缕的蜘蛛网,那么发展就会停滞。可见保护好独特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二)积极响应香格里拉滇川大三角开发

茶马古道覆盖着香格里拉滇川大三角,它的沿线是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地势差异最复杂的区域,拥有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气候复杂多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它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本区也将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最具旅游价值的地区之一。

丽江与大香格里拉的交往源远流长,而从现实来看,丽江地处大香格里拉东南端,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是大香格里拉的一个重要门户和窗口。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丽江旅游已经具备了辐射周边的诸多条件,茶马古道文化又是丽江旅游的又一重大王牌,所以响应香格里拉滇川大三角开发可以更好发展丽江旅游业。

五、结论

茶马古道文化虽然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词汇,但是它是和丽江共同发展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丽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保护对丽江的旅游业起着决定作用。

可以在政府主导发展的情况下,一方面发挥媒体、个人的力量去宣传去开发去保护茶马古道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响应滇藏川大旅游圈的开发,发挥它的价值,使得重镇丽江能乘着顺风车更好的发展旅游业。

茶马古道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遥远,但是这个昔日的辉煌还留在古城里,昔日的马帮带来了信息,带来文明,带来智慧,茶马古道的重镇曾经繁荣,曾经发展,曾经辉煌。现在的丽江人民认识到它昔日的文明,并开始挖掘它,学习它,加上今天丽江人的智慧,希望它能让重镇丽江将来能够再次繁荣,再次发展,再次辉煌。

参考文献

[1]黎世蘅.最初的华番茶叶贸易经过[J].北大社会科学季刊,1925,3(2):20-25.

[2]赵大川.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木亓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夫巴.丽江与茶马古道[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向翔.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N].云南民族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2.

[6]钟颖,邓琨.古城苍茫-亲历茶马古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7]杨洪波.茶马古道――滇文化精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8]罗世伟.茶马古道开发的现实意义[N].重庆师范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3-3-5.

川西茶文化篇4

论文摘要: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今人研究历史、缅怀过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保护就成为现今社会一项重要而又追切的任务。保护不仅指不破坏,还要去修缮、维护、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人们在正确树立历史发展观的同时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保障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实物,它记录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在某个历史时期变迁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街区甚至衣着服饰等历史文化遗产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其令人缅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物质内容,更在于它承载着发人深省、蕴涵丰富意义的历史记忆等精神内涵。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国际上相比较,无论是现实状况还是全民意识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形势十分严峻,保护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一、云南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及价值

1.西南“茶马古道”的定义、主要路线与历史概貌

西南“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系列交通要道。

而根据我们考察,西南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据普洱茶生产考察的相关资料表明,明清时期云南境内,以普洱为中心相继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墨江、元江、玉溪到昆明中转至内地各省乃至北京,南经思茅、景洪(车里)、勐海(佛海)、打洛人缅甸,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普洱贡茶多大部分就从这条路由驮马运到昆明再转至内地各省乃至北京的。与此同时有许多老字号普洱茶茶庄将普洱茶,由普洱经思茅,过车里(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栋,继而再转运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

二是关藏茶马大道,普洱茶从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

三是江莱茶马道。普洱茶从普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然后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江。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五是勐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长路漫漫,运茶路经险障重叠,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设卡收过路费,又时常因动乱引起阻塞。于是商人们也要想方设法寻找其他的运茶路线。他们也曾经寻找到了从德钦经壁上土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的进西藏路线。每年春季藏民们赶着骡马,满载蜂只扔、耗牛尾、麝香、虫草等物在茶市交换茶叶然后返回西藏。

2.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特点

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形成过程的一历史实物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茶马古道与当前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茶马古道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分别通往今川、藏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问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

(2)西南茶马古道是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族文明的特点是农业和儒教,云南少数民族文明的特点则是高原地域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深厚的底蕴,但也有一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两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虽然由多种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这条连接汉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与西南少数民族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

(3)西南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茶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二、西南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云南剑川县沙溪寺登街

中国沙溪寺登街区是当前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云南剑川县“茶马古道”集市沙溪镇寺登街人列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曾在2001年l0月11日将云南沙溪列入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目录,其中与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一起公布人选的还有陕西大秦基督教宝塔及修道院、北京中国文化景观长城、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教堂。沙溪究竟在哪里,为何具有如此大的价值?翻开云南省地图册,在剑川县一页上,找到了沙溪,它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在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在这西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里,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沙溪寺登街古集市位于云南大理剑川的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古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三条干线交界点上的重要集市。唐朝以来,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又成了沟通川、滇、藏边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它以藏族地区的毛皮、麝香、鹿茸、藏红花、贝母、虫草和云南、四川的茶叶、红糖和布匹为流通对象,以频繁的马帮商队作载体,进行着汉、藏、白、彝、纳西、摩梭等各民族间的物质、文化、宗教、艺术交流,沙溪寺登古集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区域深受汉藏、南亚、东南亚、西亚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街区域有完整的古戏台、庙宇、寨门、街道白族民居等古建筑构造别具一格,宽阔的街面全用条石铺砌,石板上足迹斑斑,能见证茶马古道上的小镇辉煌的历史。民风民俗古朴、白族文化繁荣,被称作“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镇内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有两山两谷一水一瀑、三塔两箐、三潭各幽等几十个景观景点,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旅游开发价值。

三、我们认为保护沙溪寺登街区就是保护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制定的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一《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明确:“历史古迹的概念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

我国《文物保护法》更是明确了受国家保护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并且“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概括以上文件,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涵义。第一层意思是“不破坏”,这是保护的前提,即从现在起,停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任何人为破坏,但这个层面的保护是被动的,仅能维持其现状,却不能抵挡非人为的、自然的甚至社会环境对其造成的损坏。因此,保护的第二层内容就是需要人为地积极主动地去对其进行维护、修复,甚至在结构上使其不再受损,同时消除可能产生的火灾等隐患。第三个层面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基础设施予以完善或改造等。此外,合理地利用古建筑也是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则生,守则死。一方面对于空关的古建筑等通过合理地选择使用单位加以利用,使得建筑“活”起来,另一方面,对于人口密集的古建筑、古镇、历史街区等应合理疏散人口,通过减负减压使其“轻松”起来,从而延长其寿命。

四、关于对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1.在历史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造成了保护的复杂性,作为保护的主体,首先必须明确各保护主体对保护持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才是保护策略的基础,当然,本文并不想对具体保护措施本身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何况在多元的价值取向前提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公众并不反对保护,问题是如何才是真正的保护,而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更不是为了所谓的政绩,或者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应该理解保护的真正内容和含义。参与保护的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的主要矛盾首先是“保”还是“拆”的问题,当前的现代性处于自我裂变状态工具理性和审美现代性中人本精神的张力与冲突过早地展开,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对历史遗产的“建设性破坏”,这是左倾的冒进思想。其次的矛盾是现代性与传统的张力。前现代传统的文化精神对现代文化精神造成阻滞新儒学的复兴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抵制西方普遍的现代性,结果常常是历史遗产在原真性的教条下当作神圣的古董供奉起来,或者使历史遗产与社会现实相脱离,这是右倾的保守思想。第三个矛盾是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文化思潮自身的矛盾,它打破历史真实性的教条,既拥抱现代性,又尊重传统,并将保护整合进大众的生活之中去,但是在现实中它既是颠覆性的艺术又是商业化的艺术,既否定社会现实又肯定社会现实。

从以上三种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可持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行动。前两种思想对城镇建设和遗产保护都是有弊端的,它们把现代化和传统看作是不可调和的,不仅对城市景观不利,更对社会关系的协调不利,广大阶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这两种价值取向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不在场状态。只有第三种思想打破了二元对立的绝对主义,将现代化与传统结合起来,并且将保护整合进大众的生活之中去,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却是最有生命力和最具可持续性的思想。

在寺登街建设与发展中,从物质空间演变重构的角度,历史遗产的保护是一种通过保留现存的物质空间作为历史文化载体并使之延续、演化的创造性工作。在这一创造性的工作中,现代化和保护传统并不总是矛盾的,通过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打破传统与工具理性的种种教条和束缚,构建审美现代性的价值,将遗产保护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一创造性活动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即保护性的延续使用(保护为主),将历史遗产开辟为旅游景点(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造成的破坏)以及开发再利用(经济开发或文化引入为主,功能置换),这三种方式实质上反映的是我们将意义赋予文化遗产的三种不同过程。

第一种方式是保护性的延续使用(保护为主),适用于文化价值较高的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比如民居、庙宇,在这种情形中,历史建筑意义的赋予者又是历史建筑的使用者。在现时中,它成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这种保护方式所引发的文化解读包括历史和现时两部分,每个使用者对客体历史意义的解读可能都不完全,而且赋予现时意义更不一定相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真实意义。对于这种方式,要充分保护历史环境和建筑的原真性。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方式由于历史建筑在经营和日常维护上不具有可持续性,经常面临经济上的窘境。

第二种是不再延续原有使用功能,而将历史环境与历史建筑开辟为旅游景点(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适用于本身文化价值高或者经过再利用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建筑。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赋予了文化产品全部的意义,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游客)则被动的接受。此时,消费者不是历史建筑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

第三种方式是开发再利用(开发为主,适用于所有历史建筑)。这种方式的原则是“保留与接纳”,即保留原来的物质空间并改变建筑原有的用途,也就是说这种意义赋予形式既不是生产者主动的挖掘和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也不是使用者的个性化解读,而是生产者通过对物质客体的改变而赋予产品以新的意义。

2.旅游与历史遗产保护

一直以来,城镇总体复兴需要旅游和文化产业为先导,旅游和文化产业确实在沙溪寺登街的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街区中的旅游业背后有千差万别的目的和动机,许多旅游开发项目常常是机会主义的,即项目极少来自对发展机遇的战略性评估或通盘考虑,而多出自地方条件或当地某些利益集团的一时之念。因此,公共部门在旅游规划的编制和旅游开发策略的制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地方政府鼓励和刺激这一过程,在过程中首先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于是,促进旅游业的目标,一部分是推动城镇的复兴,还有一部是带来区域的物质环境的更新。为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利润,许多城镇都在开发它们的文化遗产以突出其个性及地域识别性。通过对街区认同感施加一种积极的影响,旅游项目有助于克服形象上的过时,从而增加信心和提高投资的可能性。开发景点、强化地方特色、保护历史遗产及文化景观,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强对本地区的自豪感。以及增强当地的历史建筑的触觉体验,视觉美学的价值被提高,最终成为旅游者眼里的文化符号。

因此,具有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创造出新的、或开发现有地区的以旅游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旅游场所,场所必须具备以下因素:如综合的环境改善、便利的交通设施、满足旅行舒适性需求的服务设施,以及确保这些设施正常运作的基础设施,还有保持景点清新形象的服务系统。这些“支撑性”的服务系统总是游客们消费的主要方面,并因此带来比观光点本身更大的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住宅、餐饮、运动和娱乐设施的大幅度增长。所以,成功的旅游景点服务对地方经济会有一个积极的增殖效应。

川西茶文化篇5

千年古道①“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并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②藏人嗜茶,汉文史料中有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的字样;藏族民谚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藏民对茶的情感之炽,依恋之深。③数千年来,茶叶沿着古道源源不断输入藏地直至拉萨,再向西延伸到喜玛拉雅西端的普兰县,商贸则通达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诸国。因此古道被学术界定义为“世界上海拔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④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这里的世界静得出奇,大山全都沉默不语。那是一种惊心动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那种苍凉、严酷之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雨水汪洋恣肆;冬季,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迅速汇聚,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人行古道,放眼高原,远山显露出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险峻,又是那么秀美,充满了张力。淡淡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⑤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还有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⑥茶马古道同时也是虔诚的藏民转朝圣之路,古道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绘制了众多的佛陀、菩萨和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1.根据提示,用第①段中的材料,完成对“茶马古道”的定义。“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贸易通道。2.第②段中引用汉文史料藏族民谚的作用是什么?3.第④段中划线的“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西藏什么样的特点?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参考答案1.以马帮运输川、滇的茶叶到西藏换回马匹、药材2.说明藏人嗜茶,对茶叶的情感之炽,依恋之深;使说明内容详实,令人信服。3.答题示例: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突出了西藏这样的特点:山脉挺拔雄壮,支撑出西藏粗犷的轮廓;水流涣涣,滋养了西藏的每一寸土地。山水纵横,使西藏这片土地神奇而富有生命力。4.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茶马古道沿途有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茶马古道沿途路边的岩石及玛尼堆上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雕刻、图绘。

川西茶文化篇6

【关键词】茶马古道;理解;分析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

茶马古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同时包含、湖南等省份与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的商路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狭义上来说,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以此来换取藏区的皮毛,故以此而得名,茶马古道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因此,在茶马古道的分派上有三个部分,如川藏线,滇藏线与青藏线。它绵延于巍峨壮丽的横断山脉,盘旋在高山峡谷之中,随着历史的侵袭,时间的流失许多古道已消失殆尽,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段有丽江古城的拉市海、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

从历史因素方面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天府之国四川就是中国茶的原产地,当时茶已经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而这一时期,由于牦牛在这一通道的重要性,因此又古称“牦牛道”,它也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出发,经雅安、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1]以邛崃为例,由于其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道的起点。这条最早的茶马古道,实际上即“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段,只不过“南丝路”由成都、邛崃至旄牛县后,不是向西进入康、泸地区,而是转向南,进入邛部(西昌地区),然后进入云南,再通往印缅。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茶叶的盛行,西南地区的茶叶流入藏区,同时也开启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在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由于其军事扩张,导致线路受到影响,因此只能通过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因此唐代与地区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青藏道。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原先的青藏道已失去了固有的军事要道之用。宋代中央王朝将大量的茶叶运往甘肃,青海的同时,并开设茶场与马市,并规定茶叶贸易只能依靠马匹兑换,因此青藏道由军争要道变为茶道。从明朝开始,才使得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明朝政府规定四川、陕西两省是分别接待的入贡使团的主要省区,而明朝使臣也亦分别由四川、陕西进入藏,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四川与陕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地点,通过这两条线在茶叶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四川进入藏区。到了清代,清政府进一步巩固了明朝政府的经营,放宽了茶叶输送,并设置台站,使川藏道进一步走向繁荣。因此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泸定到康定的大路茶道与北路茶道,这两条支线,方便了茶叶的运输以及进入藏区的贸易与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

在茶叶的运输中,由于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崎岖陡峭,只能依靠人力进行背负,因此产生了背夫,随着入藏茶叶数量的大大增大,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叶运输团队“马帮”。同时通过茶马古道多民族在该地融合,多宗教在此地传播,中原王朝也通过该道到达对藏区进行管理,或通过改道与东南亚、印度取得联系,因此它既是一条经济运输线路也是重要的国防线路,将内地与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二、茶马古道的形成渊源

从自然因素来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息相关,“在我国广大的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牛羊肉,奶制品作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具有较高的热量,食奶酪,牛羊肉制品包括性热的高原作物青稞都会产生消化不良,油腻等生理问题”。[2]而地处高原山区的西南边陲不盛产蔬菜等绿色食物,这时候饮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喝茶能够促进消化,也能够促进动物油脂的消化与吸收。对于茶的渴望,进而产生了需求。

从政治因素上来说,出于对边疆稳定和统治的因素考虑,从唐宋开始历代中央王朝都设置了各种制度来巩固茶马贸易,“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其不仅仅简单的是进行茶叶贸易的交换,也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文化交往的走廊,我国著名民族学学者费孝通教授,曾经将西北的文化沟通线称之为河西走廊,将广东地区文化交融地点称之为南岭走廊,而茶马古道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以及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络,途径藏族、彝族、瑶族、羌族等,因此称之为藏彝走廊。

因此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种传统的以茶叶作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业往来道路,在这条道路的使用与发展中还兼有文化交融以及政治管理的作用,是中原王朝对于藏区、东南亚联络的大要道,因此也可以说茶马互市也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的写照。

三、启示与解读

古云:“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与丝绸之路同样孕育发展中华文化,以及联络藏区、东南亚、印度兼有贸易、文化、外交的重要通道,当今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交通业的发达,它逐渐湮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埃中,但它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依然熠熠生辉,众多学者以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调查。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茶马古道是在唐、宋时代汉、藏两族通过茶马贸易而兴起的贸易通道,后被逐渐发展和利用,并在贸易的基础上加上了其他的功效,并相当繁荣,对于藏区的贸易往来、文化交通以及政治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历代王朝对于其功效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中原王朝连接藏区的要道,以及中原王朝陆路联通东南亚、印度的重要外交之道。在茶马古道沿线历经无数少数民族,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存在,其更是一条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因此是对于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卫藏地区与今川滇地区之间的民族迁移,大都通过此通道迁移流动,在四川、云南形成了民族分布广且多样的状态,因此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不断进行延伸,藏传佛教的传播也沿着这条古道广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进行传播,佛教从内地传入,通过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藏传佛教,随后又向北向蒙古草原传播,向东的内陆进行反向扩散传播,因此其是一条宗教沟通、传播大道。茶马古道是一条民族融合的通道。”[3]各民族人民通过茶马古道加强了联系与沟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增进了彼此间情感的联系,加强了对于各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茶马古道的拓展,以及茶马贸易的兴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巩固。唐宋中原王朝进行茶马贸易的目的除去获取战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其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羁縻”的目的。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安疆固边。茶马贸易所具有的安边固疆的作用到了现代还在显现。

当今茶马古道虽然已经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今是一条旅游致富的大道,茶马古道各个省份以此打造旅游线路。茶马古道这条道路富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马帮留下的斑驳杖痕,驮队踏出的蜿蜒小径,沿途古老的村寨、宗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奇异的民风民俗映射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绚烂多姿,这都是茶马古道形成与发展中留下的历史印记。同时在川藏道、滇藏道途经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其属于我国第二、三阶梯的地理分界地带,对于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业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有益于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结语

千年过去,马铃声依旧在耳边回荡,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物质精神财富,它就像一张网,使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和南亚与东南亚各国民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通过对茶马古道初步的了解,笔者认为,研究茶马古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完成这篇文章使自己对民族融合,民族交流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注释】

[1]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2).

[2]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产,2010(4).

[3]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收集3篇)
  • 下一篇:近代医学模式(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