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明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明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生活;陶瓷;绘画;艺术;发展

引言中华陶瓷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中华儿女世代劳动智慧体现。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兽毛做成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器上绘制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朴素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彩陶是我国原始时代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陶瓷绘画

一、陶艺绘画的概况

陶瓷绘画是陶瓷装饰的一部分。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对陶瓷装饰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中国传统工艺图案和中国画。中国画的材料是笔、墨、纸、砚和颜料,构成画面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线条和笔墨、色彩。中国画所呈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及韵味均能在陶瓷上很好地展现出来。常见的陶瓷装饰如釉上、釉下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工笔和写意,都能获得如同中国画一样的艺术效果。陶瓷装饰吸收中国画后,进而发展成独立的陶瓷绘画。“瓷器的彩绘装饰,自从吸收了绘画的技法以来,使它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论青花、五彩等彩瓷,出现了绘画风的装饰之后,便发生了崭新的面貌①”。

陶瓷与绘画的结合源远流长,发展成各种各样的富有特色的时代艺术特征。当人类没有出现文字时,就出现了陶瓷绘画装饰。根据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陶瓷绘画,是对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劳动的反映。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出现了写实、写影、变形三种风格。原始社会的彩陶绘画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大门,因为那是古代劳动人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绘画美学中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艺术创作,表现人们的生活,为我们今天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可靠的证据。

明、清两朝更是把陶瓷绘画推向高峰,先后出现了五彩、珐琅彩及粉彩,以及最有特色的浅绛彩等。这些实际上使陶瓷绘画成为陶瓷装饰的重要手法。但经比较发现,陶瓷绘画又不同于纯粹的中国画,它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陶瓷艺术绘画创作时,它既要照顾到中国画的美学要素,而且又要符合其工艺特性,它的一切艺术美感最后都要通过“火”来实现,也就是“泥与火”的结晶。同时不同的造型也决定不同的绘画装饰,陶瓷的造型有平面和立体两种类型,平面的造型有如纸的特性一样可以进行独立的纯绘画创作表现,这时与一般的中国画本质相同,最终作为一幅画供人们欣赏。陶瓷绘画同中国画的不同除材料和表现技巧外,更大的不同多是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上进行装饰,这时进行作画装饰必须考虑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陶瓷的外形美。在陶瓷造型不同的角度塑造不同的形象,但彼此又相互关联和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美。这时它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不是平面的表现所能达到,它所展现的是独特的瓷的质地美、造型的形体美、绘画的装饰美的综合体。

二、陶瓷的起源与绘画起源间的联系:

伴随着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现有的物质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人类开始寻求更利于生存的条件。火的使用让人类向文明社会又迈进了一步,人类在劳动生产中不断地积累摸索把火和土结合创造出一种生活的陶器,最初的陶器只是局限於盛物器皿,服务于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器的应用不只局限在盛物器皿上,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必然带动精神文明的提高,于是人们开始把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对文明的向往,都表现在陶瓷上,从而让陶瓷更加的美观更加的生动,也就产生了制陶的技艺。,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不同的代表。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我国文化的统一融合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绘画文学陶艺都得到很大的发展。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彩陶是我国最古老的美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绘画也就出现了。

三、我国陶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劳动人民的各种生活器皿都采用陶器,装饰下陶器上已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的纹饰、符号、文字与一些简单带有颜色的陶器。而且陶器的种类制作工艺已得到很高的发展程度,商代时制陶工艺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这一时期的陶器主要用来服务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绘画也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

2.秦汉时期

到了秦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稳定,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陶瓷手工业也因此成为遍及全国重要手工业之一。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日常使用的有炊器(陶釜、陶甑等)、食器(钵、碗、翁、壶等)。蚕形壶(茧形壶或鸭蛋壶)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器表除饰以印绳纹外,还施以划纹、弦纹与彩绘,随葬陶器多为实用器。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制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奇迹,代表其艺术陶制作的巅峰。

到了汉朝制陶业的各种制作技术已完全成熟,工艺多种多样,通体轮制法已应用于各种器皿和器物以陶俑为代表,汉代制陶工匠们已在陶塑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汉代陶俑“造型概括、准确,形象生动。躯体各部分比例大体合度,肌肉和骨骼解剖关系恰当,头部塑造尤精”,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并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特点是: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绘画装饰作用。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几乎全作明器。这与当时社会提倡厚葬的风气是离不开的。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注重雕塑,绘画,颜色的装饰效果题材广泛,制作精美韵义浓厚。

3.唐朝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与外交流广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绘画上陶瓷工艺上都具有空前的魅力,这一时期的陶瓷造型画面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已唐三彩的艺术最具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4.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清代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这一时期是陶瓷绘画的鼎盛时代。

经过明、清、近代的八百年发展,青花瓷画在借鉴国画技法,融进民间艺人的艺术想象力的过程中,历代青花瓷均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青花瓷画的作画工具,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从古代青花瓷艺作品中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是用笔锋尖、弹性好、含料多的毛笔,以勾、榻、点、涂的技法画成。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宜德年间。这个时期的青花纹饰,料色浓重而凝集不散,在画面上有明显的笔痕。料色深处,还有深青色的料斑。

“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青花瓷画吸收了国画中的“晕染法”,创造出“分水法”,其画法是,先用线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的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出深浅不同的层次。由于在分水时,笔尖只起到引出料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因此,“分水”作画的瓷器,画面料色均匀,没有笔痕,显得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的笔触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青花艺人吸收国画“墨分五色”技法,在画坯时.采用“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五种浓损不同的料水晕染,形成画面的多种色阶,而成为著名的青花五彩。康熙时期的青料是高档珠明料,料色青翠欲滴,加上“粉分五色”的技法,使得康熙青花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层次,成为古代青花瓷珍品。

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水路”犹如国画中的空白。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在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水路”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古代的青花瓷画.元代层次繁密,明代创造出“分水法”,清代的“料分五色”.成为各朝的重要特色。

吸收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青花瓷画也有融书、画为一体的作品。元代青花菊纹把杯,外壁用青料绘制缠枝,杯心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②”,书法用笔酣畅流利,作品布局疏密得当,诗、书、画相结合,别具一格。

结论

纵观历史长河,智慧的工匠们充分的发挥审美创造的能力。把绘画与陶瓷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现代的陶瓷绘画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无论在陶艺制作上还是陶艺绘画装饰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更加的专业更加的精美,在装饰技法方面有着现代审美情趣的陶瓷绘画艺术家,摒弃了以前陈陈相因的繁缛、陋习,而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创造出有着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和现代意识的简练率意、清新明快的装饰风格,一改千瓷一面之风。在国画引入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出现一个多种技法、多种风格、多种流派共存共荣、交相辉映的时代。开始了从拉坯、成型、装饰、烧成一体化、亲手完成的瓷艺的探索。以做到随型赋彩,因材施艺,循艺寓情寄意,丰富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语言。在装饰题材方面,艺术家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的感召下,从纵横两个方面开掘和发展了陶瓷绘画艺术表现领域,笼天地之形,聚宇宙之精,钟人性之灵,摹天地之秀美,绘世界之雄姿,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在世界上占有特有不败的艺术地位。

注释:

①出自著名的陶瓷艺术理论家邓白先生

②出自苏轼的《南乡子》

参考文献:

[1]谢丽君李倍雷,中国美术史[J].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82-183.

[2]李飞,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鉴赏[J].浙江:上海出版社,2009:295-297.

[3]丹宁.中国陶瓷这棵树—艺术树丛书[J].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29-138.

明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明代艺术品让我们禁不住的赞叹这是一个将工艺进步与古代典雅优秀结合的时代,明式家具尤其。各类研究表明,明式家具达到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巅峰,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形貌大方,材料精细,巧妙设计巧夺天工,做工一丝不苟,装饰上清新雅素,这些古典,优雅,细腻,精良的特点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系念。明式家具风格成熟,工艺水准高度非凡,制作严谨,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都已经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度,稳定成熟的风格,比例协调,巧妙无比的设计,诚心实意的制作。

关键词:

明代家具;古典;艺术

明式家具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具有深刻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意义,明式家具高度的工艺水准和成熟稳定的风格促进了时代与工艺传统的契合,在人文环境优越文化高度发展政治体系明朗的历史时期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风格重重的刷新了工艺美术以及家具美的新高度,舍去了繁复多余细碎杂乱的过度繁复装饰,能够抓住机会简明扼要地通过设计传达家具精简从容低调的奢华,去繁从简标新立异。欣赏判断明式家具的精工细作的新的审美趣味,保留了的设计中中国古代的端庄高雅,朴实真实真挚实用,刚柔并济的独特设计风格特点。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被研究学习视为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的最高标准。明式家具具体从它的造型方面,工艺方面,装饰等艺术风格方面和它特色的艺术价值体现上来讲都是独特的历史意义。

一、明式家具独特的风格特征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意义,明式家具就是明代的一个特殊工艺意义产物,由于明代政治稳定后,农业上基本达到稳定,工商业上往来自由繁荣发达,贵族对精美家具需求量加大,工艺制作者有经济环境制作工艺品,并且在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的思想自由和当时环境的条件支持。明式家具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掌握和了解明式家具的设计风格特征,为我们理解家具、制作家具、鉴定家具提供了必须的充分的条件,对中国家具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价值。种类万千,始终维持格调平衡,简约、平衡。由以下四点:

1、选材精良,纹理讲究

工艺品制作品的材料选择极其重要的影响了工艺品的触感质感质量外观及使用,明代的家具制造选材严谨精良,当时文化相对开放,鼓励支持技术的研发与开展,由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许多高级木材,在那个时代来说高级的木材为高级的工艺艺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大大提高了工匠制作的可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级工艺制作的追求,贵族越来越信赖高级工艺品的更新。而且工匠制作水平高超,独具匠心的家具不断生产出完美结实的工艺品,在家具这一版块尤为做出突出的贡献。后来随着当时工商业繁华手工艺制造业的发展,明代政治格局的日趋稳定,观赏性园林的兴起,住宅建设兴旺,家具需求量日益增多,需要设计制作各种不同的家具来满足不同的装修风格的住宅。各种贵族、官员、文人士大夫、雅士等对品质艺术要求日益追踪,这就形成了对于家具的大量需求.。应顾客的要求,工匠在准备制作家具的时候,精心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与询问,顾客至上原则,工匠们严格的咨询了解然后根据顾客对家具制作的想法的审美和需求准备家具的材料准备造型准备等,然后融入自己多年工艺技术的深厚功底,而顾客在大环境下逐渐热衷于不断对家具技艺的观察考量和视觉审美的探求,各种贵族文人雅士不断交流与增进,不断切磋与比较,文艺与艺术结合,他们的参与促进了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与稳定,由于当时郑和奉旨下西洋,不负众望的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带回来珍贵的大批量的精良的黄花梨、铁木梨、花梨、紫檀等高档稀缺木料,这些高档的木材在当时来说十分新颖,不仅材料质地坚实无比、而且木材本身色泽深沉、材料上生长的纹理细密,不矫揉造作,优良的高质量木材大大启发了工匠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也立功了。明式家具大量保存记录了它的优势之一就在于选择木材上,木材本身是有色调和纹理的,工匠制作时候工匠会选择那些具有朦胧形象纹理令人联想翩翩的木材。

2、造型简练严格,以线为主

明式家具以线条美著称,形式很大的满足了功能。流畅完美的线条弧度大大延伸了人们对美的畅想,明式家具注重家具线脚的曲线走向,给人的感觉是线条挺秀舒展,注重家具延伸美与整体装饰感觉,巴洛克洛可可大部分风格给人是繁琐奢侈宫廷风的,明式家具的风格给人整体简明轻快活泼中又严谨稳定内涵,家具整体比例协调匀称严格美观。明式家具在制作的时候考虑到了家具之间的互动。各家具之间组合的让人毫无挑剔的匀称、协调。桌椅是不可分的,桌椅是一个大的整体。以线为主的设计又有着刚柔并济的效果,大方简洁有深度,线条有着多功能的解读,线条可以挺直不僵硬,可以柔美不弱势,整体设计没有多余的累赘的感觉,线条感十足。

3、结构严谨,工艺细致

明式家具在结构上的设计采用了榫卯结构,榫卯结构的稳定性是最强的,木材之间的链接紧密不可动摇,坚定稳固,家具造型轮廓简练,形式上美观,采用了攒边,做工相当务实,实用性强,工艺上科学创新,考虑了自然条件的潮湿对木材的腐蚀,于是连接处不用钉子和尽量的少用胶物,大大减少了自然干燥木材干裂蛀虫等的影响,工匠制作家具结合自己多年的制作经验,充分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镶了填补跨度大的结构,美观而坚固。

4、装饰素雅,繁简适易

明代家具简洁流畅,圆浑厚拙,刻意注重线脚转折之间的变化,在线脚的设计尤为细腻用心,工艺水平极高,装饰风格多样,但绝不曲意雕琢,能够满足锦上添花,不大面积的过分装饰,能够根据家具的整体形象对局部进行恰如其分的优雅装饰,在细节方面打动人心,给人惊喜,展现高度的工艺水准,整体上保持秀丽端庄高雅大方的装饰特点。

二、明代家具艺术文化内涵

明代家具的价值很好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历史在滚轮,家具与人类朝夕相处,人们在重视家具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开始追求家具的欣赏功能。家具满足人们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后,开始了不断的形式表演,为了达到人们对其的外在的满意和保留,家具设计者在制作家具的过程中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加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审美要求,而这种神秘的要求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明代农业稳定,工商业繁荣,人们越来越注重朝夕相处的家具的形式和美观,因此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结语

明式家具工艺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的典范,朴实高雅和流畅坚实的感觉庄严肃穆而伟大高远。其艺术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家具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研究古典家具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精密简练的设计思路与秀丽端庄的古典韵味让人久久瞻望。

参考文献:

[1]《明式家具研究》杨耀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2]濮安国.明代家具辨证[J].东南文化.2000(06)

明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鱼纹在视觉传统文化符号中的历程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时期半坡鱼纹:半坡型以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而得名。以鱼纹为代表,其中的人面鱼纹最有特色。在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形鱼纹最具特色,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或作对称的向上的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两点装饰,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的装饰,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发饰的状况。

商周的工艺美术时期,商代青铜器的装饰丰富多样。商代动物纹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奇特,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兽类有象、犀、熊、鹿、牛、羊、猪、马、兔等;鸟虫类有鸟、蝉、蚕、蛇、龟、鱼等。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时期,铜镜是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梳妆照面。同时人们又崇尚迷信,借以照妖辟邪。战国时期漆器的装饰纹样有:动物纹、云气纹、几何纹、社会生活题材。其中动物纹包括龙、凤、鹤、虎、鹿、猴、鱼、牛等。社会生活题材则包括车马、舞蹈、狩猎等。这是一类新兴的装饰题材,富有时代感。装饰纹样描绘纤细,形象生动,具有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

秦汉的工艺美术时期,漆器十分发达。三十三号墓所出漆盂底的黑漆上绘有两条鱼和一只鹭鸟,鱼的形态简练,鹭鸟提一只脚,似在行走中,俯视注视着什么,这是一件优美的漆器作品。在汉代的铜器工艺中铜洗是汉代的盥洗用具,它是用来盛污水的。铜洗的形式有浅如盘,有平底也有圜底,口沿较宽,铜洗内底多有凸线的鱼纹装饰,有一鱼,有双鱼,有一鱼一鹭。鱼的形象简练,而鱼鳞的表现方法很多,有呈菱格形,有呈现V形,也有用点的。并多有铭文,有“长宜子孙”,“富贵昌宜侯王”,“大吉羊”等吉祥语。汉代瓦当得装饰,可以分为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等多几种。其中动物纹样则包括有鹿纹、燕纹、鱼纹等。汉代的建筑模型有厨房、磨房、仓库、猪圈、羊圈、城堡、楼房等。而楼房则又有曲尺式、阑干式、重楼、水阁等多种。动物有马、牛、羊、鸡、狗、猪、鸭、鹅、龟、鱼、鸟、猴、象、鹿等。

宋元时期工艺美术,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全国窑场的产品中普遍存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的重镇,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划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碗、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明代之后则多为鲤鱼,表达的是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心理。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

明清工艺美术时期,生产了一种专门外销的彩绘瓷,因以红色为其特点,称之为“赤绘”。这种彩绘瓷的图案题材,多为山水、花鸟、鱼、兽、人物、也有少数用回教经文。其中以表现鱼类等水族动物以及蓬莱仙山等题材最有特色。明代的锦缎图案花纹可以分为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几何纹、吉祥器物福寿字等。其中云龙凤鹤所占的比重极大,变化也是多样的。例如云纹有四合云(四个如意形组合而成)、七巧云(形状像七巧)、鱼形纹(形状像鱼,俗称“鱼妆”)、海水江牙鱼(变化似水波)、植物化云(变形如花如树)等。在清代刺绣中,苏绣的针法刻鳞,用以绣鱼或者龙身的鳞片,这是为了表现特定形象的专用针法。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鱼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设计中,以广告包装设计行业为例,许多设计师就考虑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采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喜鹊”“鲤鱼”等有象征意义的图形,运用在设计上,通过这种形象在大众的文化心理上达成情感诉求。每一种不同的装饰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

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正如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标志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 上一篇:中国民间故事(3篇)
  • 下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