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人文教育的意义范例(3篇)

栏目:工作范文

人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如此丰富和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和精神文明的堕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同时,掌握科学技术危害人类的危险程度也日益增加?为什么在基础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功利倾向和实用主义倾向也在蔓延泛滥?等等[1],社会中太多的问题,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严重失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轨迹中的短板,甚至是绊脚石。

一、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教育过程中存在偏重专业教育,偏重就业导向、重技术轻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弊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在工作以后的社会竞争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将其总结为“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当今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仍然要依赖于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那么,缺乏人文教育到底会导致那些方面的不足呢?

(一)影响思维贯通性

物理学家劳厄认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个“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永远属于自己的思维能力,人们在工作上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它。

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著名的大师级别的科学家绝大多数不是科学专才,而是人文与科学研究的通才。“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被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他的绘画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但其实达?芬奇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天才科学家、发明家、音乐爱好者。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出现严重失衡的时候,大脑思维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影响思维的深度,也最终影响事业的高度,影响事业中关键时刻的选择和判断,以及整个人的底蕴和综合素质。

(二)科学教育失去方法论

人文理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文哲学。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说明哲学是全人类最崇高的精神财富,是一切个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将是盲目的,甚至走上迷途。居里夫人因分别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闻名于世。居里夫人一生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但她教育两个女儿的过程却非常重视并贯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从而使两个女儿都成为杰出的人物。

(三)幸福感缺失的根源

理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工作后,依靠专业知识进行事业方面的发展。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家庭时间等等,如果仍被理工科严谨的思维所束缚,则单调枯燥可想而知。有很多理工科院校学生参加工作后,用打网络游戏、K歌、泡吧、应酬等不健康的方式打发时间。这种“快餐文化”俨然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工作是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精神世界却需要人文教育的不断滋养。缺乏人文教育终究会导致精神空虚,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处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导致心理失衡,幸福感缺失。因此,大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3]。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正确性、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这些理论还仅仅限于教育者的理论研究,而真正得到行之有效的推广,也必须首先获得大众的认可。这是“人多力量大”产生的大众效应。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因此,如果大环境得不到彻底的改变,人文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古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推广人文文化不仅对于理工科院校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在全社会范围内规范文明礼仪都至关重要。

(二)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增加人文熏陶环节,如:周末、小长假期间利用学校多媒体资源放映电影;开展高质量的文化讲座、读书活动月;丰富学校社团活动;增设体育健身器材,提高学生对健康的关注。总之,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对学生全面发展极为有利。另外,奖惩制度是教育工作者确定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奖惩制度中体现出对于人文教育是否到位的倾向性有助于从政策上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三)调整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深层次的融合,是有难度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是割裂开来的,政治理论教学一般作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而其他学科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上的人文教育一直没有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重视。实际上,教师是在校期间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线工作人员,教书育人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不断地对课程深入研究,加强人文修养,逐渐累积经验,采用多元化教学,既提高了教学艺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多方面、多角度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成长,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

(四)改革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

传统的人文教育为系统理论的思想政治课,有过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论水平欠佳,加之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已形同虚设,白白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收效甚微。如果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变繁杂理论为时事教学,并将思想政治中的部分理论与时事相结合,比如,近期发生的高校投毒案,首先由教师介绍整个事件背景,然后学生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代表发言,最终由教师总结,并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向学生做出阐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但从目的上达到了教育学生的效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还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久而久之,社会主人翁的意识也会得到提高。

(五)关注学校特殊群体,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制

现在有些大学生从高考的重压中“解放”出来以后,对课堂呈现出极大的逆反心态,不愿意上课,沉迷网络游戏、逃课现象严重。这个学校特殊群体对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触犯了学校管理制度。简单的说教和制度性的约束效果并不显著。一般情况下,为了宣传学校工作,弘扬学校文化,教育工作者习惯树立一些正面典型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是,要做到优质的人文教育,必须要有好的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建立“网游人”档案、“逃课生档案”、“打工族档案”,与“优秀学生档案”并存,对好的、不好的典型学生跟踪调查,一直到毕业工作以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蜕变、社会阅历、身体状况、真心感悟。这样,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学生时做到不光有理论,还有事实案例;不光有横向对比,还有纵向对比。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言之有物。这样的教育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文教育的意义范文篇2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对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经典性概括。儒家强调做人要坚韧、有担当意识,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人生态度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都一生追求的,可以说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一个积极人生的大前提,也可以增强抗挫折力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更加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

(二)积极入世与恬淡物外的人生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层面。儒家思想为我们设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目标。道家思想则为我们策划了一条返朴归真、恬淡物外的生活理想,“无为之为是大为”,强调回归自然,反对无节制的物欲追求,讲求精神与自然同在的生活目标,可以说儒道两家为不同处境的中国人设计了不同的人生修养目标,同样充满睿智,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

(三)重人伦道德的伦理规范。中国人自古就是以家庭、家族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责任意识,促使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伦理意识。

(四)仁、智、勇的统一。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把仁、智、勇成为“君子之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智、勇是儒家学说中完美人格的体现,也是君子修养品格、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

(五)持中贵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处世观。“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和”万物才能得以成长,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方能兴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讲求和谐是谋取发展,反对忽略个性强求一致,“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人文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在教育中,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长期得不到重视,已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把重心放在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其次,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计方面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于是一些学校大量削减、占用文化课时,不断加大专业实训投入。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很少读,甚至不读名著,不知道左丘明、周树人、屈子、毕淑敏,只追求周杰伦,韩星,功利主义泛滥,人文主义迷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文理术并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并不难。

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文学科的宣传力度,要想对待其他学科一样重视起来。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将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各种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化知识竞赛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性。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其实也可以这样解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它是高职教育的第一目标。而第二目标才是“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程序性知识”。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放在首位。陈旭光曾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说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教育它是通过长久的情感陶冶、责任培养、思维训练、价值观熏陶等方式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提升学生多方面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共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

目前高职语文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就有着不少这样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前,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问题,特别是关于爱心,责任心,价值,诚信意识美学理念,艰苦创业精神的缺失。若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来源于慈爱与友善,来源于对学生平等对待,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也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经典,有意识地补充人文科学知识,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境界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

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来影晌和带动学生进步成长。

  • 上一篇: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范例(3篇)
  • 下一篇: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