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司信息运作;信息资源;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入信息社会,网络通讯、知识经济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经营管理决策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建立在传统经济管理基础上的公司信息运作提出了挑战,要求对原有的财会理论与财会管理重新审视与评判。
一、公司信息运作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
1.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信息成为公司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
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资本、固定资产等,人力资源只是实现由原料到产品的踏板。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因此,如果不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势必会影响公司信息的公允性、适当性和充分性。传统的资产分类与“人才”这个“资产”产生了尴尬,于是便有人提出“知识性资产”的概念,知识性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等,这些资产的形式在我们资产负债表上和损益表上是找寻不到影子的。
在公司信息资源库中,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可以说是周密细致,但对于如何衡量知识资本,如何计量技术,如何列示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人才资源价值等无形资产却没有任何表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在企业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耗费就应该计入产品成本或者予以资本化,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含量,而不同于现行公司会计模式下将信息活动等耗费列作期间费用,同时要求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变更。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在生产中地位的提高,应对这个时代的会计报表需作适当调整:(l)调整报表内容。单独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或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人力资产的信息,在“损益表”中设人力资源收益、成本及费用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等信息。(2)在表外披露相关信息。如: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不仅反映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还能反映出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公司信息运作要适应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要求
与知识经济并驾齐驱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另一种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其特点是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沿着持续健康的轨道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过工业经济时代一百多年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这个时代人们盲目地追求资源的开发、产品产量的提高,不注意资源的经济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人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使孕育自己的“摇篮”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迫使人们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而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二者相互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由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联系,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消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以此为依据做出应有的补偿,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这也是“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原因。社会责任会计通过发挥其核算、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清楚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了解自己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了解更加充分,这对其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决策者应该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相应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3.公司信息运作要跟上对企业信息真实、充分和及时性的更高要求
公司合理可行的决策必须以真实、充分、及时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科技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致使知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频繁,例如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加大了决策者的决策风险。在公司的信息资源中,财会信息是以《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为指导的,而我国的“准则”还不很完善,且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它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在其指导下形成了我国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定期报告为内容的财会信息报告模式。这便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需要灵活、及时的信息相矛盾。这也要求公司信息运作进行相应的变化:(l)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在原会计年报、月报的基础上,增加“周报”甚至“日报”,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灵活的“不等距”报告。(2)从充分性的角度来说,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如原始信息、加工后的信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表格信息、图形信息等,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3)从时间跨度来说,还应提供几年或一定期间的财会信息报告。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从宏观上对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4)在企业中,报告“价格变动”信息。传统的财会信息以“货币计量”为前提,且不考虑价格变动问题,这样,在物价变动时,会使财会信息失去“客观性”和“可比性”。因此,物价变动时应提供相应的“物价变动财务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化的时代,在知识和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信息运作人员更应有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真实的意识。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化将完全取代手工操作,国际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企业信息展现在Web网上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投资人、债权人、供应商、采购商等均可上网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任何一个单位的信息资源都要经得起所有人的监督,要真实可靠。
二、公司信息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存在巨大差别。传统会计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与网络经济时代很不适应。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会计模式与现代知识经济发生了冲突。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它们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人”也是会计对象之一,那么该属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五个基本要素中哪一种呢?“人才”又该划到哪一类资产中去呢?
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公司带来了公司形式的变革。有的网络公司也被人们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将其中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因此,企业在网络空间中非常灵活,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问题和冲突。无实体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无实体公司可以随时终止。这就与持续经营假设发生了冲突。无实体公司可以使一笔交易在瞬间完成,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在存在时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其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摊销实际意义也不大。网络公司也将对历史成本原则产生根本性的冲击。首先,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极弱;第二,网络公司的解散可能经常发生,并且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此时已属非持续经营阶段,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第三,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财务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
会计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会计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核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这种报告模式基本能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能起到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作用。但是,随着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股份制及知识产业的兴起,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大大提高了,信息使用者已不满足于对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的了解,他们还要求了解企业未来的、非财务的信息。比如,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会更加关心企业所占有的知识、技术和无形资产的种类、先进程度、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程度,而且他们对知识和技术的未来收益比其历史成本更关心。可是,传统财会信息报告相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信息在财会报告中根本不提,这便导致财会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概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可行的决策。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财会信息报告模式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了,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必然导致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色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财会信息报告模式应作相应的调整:(1)增加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或在表外作详细的表述、披露。这些事项具有前瞻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特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热点,因此不能像传统会计报告中只在表外作金额、数量、历史成本的披露。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等)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是企业会计报告披露的重点内容,这种披露应包括每类无形资产的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和使用年限等方面的信息。(2)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这些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了解企业现在和预测企业未来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些信息主要包括:经营业绩信息、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等。(3)对企业有利或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不大的信息,企业可自行决定披露与否。
三、公司信息运作的变化与信息资源整合的趋势
1.公司信息运作手段及形式的变化
传统公司信息运作采用“手工、笔录”的手段、“书面”报告的形式,严重限制了信息报送的及时性。而现代经济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与传送系统。除了采用传统的书面报告形式外,还更多地采用计算机实时处理系统。随着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企业在记账的同时,也完成了信息报告的大部分工作,公司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送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实行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体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即提供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会计电算化系统,还包括对公司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潜在经营管理危机并及时进行消除危机的工作,更注重的是公司信息的深度利用。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信息运作方式,它具有唯一、实时、共享特点。
公司信息化系统可支持多业务、多地域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流程大大简化了原有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公司信息运作不但能了解销售、采购、库房、生产的全部过程,而且伴随着它们的每一个作业,都有相应的反应,同时都有监控。公司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延伸到资金的管理,把资金优势和信贷政策看作是支持销售的一种手段。例如:在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上线后,公司就能准确、实时地知道每个客户当前的账目情况、历史信誉记录,系统能自动执行能否发货的资金审核,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而且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了解账务情况,并根据企业的信誉政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还款方式。
公司的很多业务如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等都与信息资源紧密相连,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信息的产生。信息部门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采购商等。一个健全的信息化系统每天都产生出许多数据,快速地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最新的、基于时间更新的信息。如通过财务分析,告诉经营者何时调整价格,如何解决成本问题,选择何种投资方案等,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效率的提高,财务分析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财务人员的职责也主要是搞财务分析,通过在网上查询数据,不断地整理、分析,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ERP需要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这是进行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任务重、难度大,但又必不可少。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还要在战略规划下划分具体实施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升级。
2.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综合化、精深化和融合化趋势
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向相关的领域扩展,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综合化主要是:其一,对知识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其二,对信息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信息管理科学中性质相近的作为一类进行研究,把信息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群(类)进行研究。其三,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比较研究。
知识与信息内容的精深化,既是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过程,也是人们提高认识的过程。在这方面,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融合化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知识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知识融合化提出更多的要求。知识的融合趋势,向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信息资源的融合化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过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移植或运用,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计算机信息资源、会计数学等。二是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结合,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将其他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移植或运用,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伦理学、法学、环境信息理论等。融合化发展主要是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新的信息理论与方法,移植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企业信息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网PMS生产业务SG186全覆盖推广
2010年是国网公司信息化“深化应用”年。信息化建设的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完成SG186工程到县级及直属单位的全覆盖推广,实现对公司所有单位、所有业务和所有人员的全面深度覆盖应用,及公司各项业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完整数据分析,并持续加强对已建信息系统的缺陷处理、优化完善、质量提升和功能改进。
2010年4月,安徽公司“SG186工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县公司推广应用”项目正式启动,省、市公司领导科学组织、统筹规划,71家县公司于2011年9月21日全面实现上线运行,开展深化应用工作,形成自上而下建设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和县公司四级反应快捷、准确灵敏、运行可靠、数据贯通的生产管理系统。
1、全覆盖推广建设过程
安徽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县公司推广建设工作,严格贯彻落实“SG186”工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的要求,成立由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三级信息和业务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实施组织机构,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和规划项目的推广建设工作。
2010年6月2日,安徽公司组织召开了生产管理系统向县公司推广建设启动会,全面开展生产管理系统向县公司延伸应用实施工作,结合各单位的生产业务开展和管理水平现状,将71家县公司分为三批开展实施工作,要求于2011年9月底实现国网PMS在安徽全省的推广应用,统筹部署、细化工作流程,各项实施任务严控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责任到人、责任到位,有力地确保了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
2、系统部署
国网PMS县公司推广应用采用与市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共用一套环境的部署模式,即在原有市公司的环境上直接延伸应用,并对硬件设备进行扩容,且按照国网公司集中部署、多级应用的建设目标要求,将服务器部署在省公司本部,应用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为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端通过广域网访问部署在省公司本部的服务器。市、县公司应用层面共部署20台应用服务器,2台数据库小型机。
3、数据准备
正确、有效、合理的数据是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的有力保证,国网PMS县公司推广应用的数据包括组织机构数据、人员账号信息、角色信息、电网资源标准库和设备台账数据五种类型,因此,系统部署实施前,需提前对相关数据进行收资准备。组织机构数据为收集全省县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体系以及组织机构的相互级联关系;角色信息为结合各类生产管理业务人员的应用特点,进行相关功能菜单的定制及业务流程功能的配置;设备台帐数据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分为输变配电三个部分。
2010年6月7日,安徽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县公司推广应用数据准备工作正式启动,数据收资范围为全省71家县级供电公司,数据收资工作历时6个月,71家县公司累计完成960座变电站、1569条输电线路、5220条配电线路和5114座配电站房设备的数据收资。
4、系统培训
国网PMS县公司推广的业务应用功能面向生产人员,需要进行培训的人员数量巨大,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所有生产人员的培训需求。为了更好开展生产管理系统的培训工作,对于应用生产管理系统的人员应该按照分层、分级、分批次的方式来进行,确保培训到人、培训到每个功能模块。为此,安徽公司先后举办了三期县公司关键用户培训班,加深县公司生产管理人员对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在项目建设各阶段,安徽公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累计共完成近8000人次的用户培训,有效促进了系统业务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5、全覆盖推广建设成效
生产管理系统在县公司的成功推广应用,实现了在电网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形成自上而下建设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和县公司四级反应快捷、准确灵敏、运行可靠、数据贯通的生产管理系统,贯穿电网生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生产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生产基础信息、运行信息、管理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和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县公司电网生产管理的集约化、精益化和标准化水平。
6、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生产管理系统县公司推广前,绝大多数县公司尚无建设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相对分散,生产设备资料仍通过纸质文档进行记录,不能实现统一管理,无法实现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管理,而系统推广建设后,71家县公司实现了生产设备资料的帐、卡、簿、表等电子化生成、传递、流转,达到信息高度统一、集成和共享的目标,使得生产管理人员可以有效地掌握县公司的生产设备实际状况,规范设备的全生命管理。
7、动态运行监管,科学决策分析
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对生产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将设备中心、运行工作中心、计划任务中心和评价中心贯穿一体,县公司基层生产人员应用工作平台进行电网设备运行数据、日常维护数据的收集,为工作任务的执行提供来源,同时为生产业务的决策分析提供科学化的依据,目前71家县公司累计维护了90974条运行记录、2151条工作计划、4296张工作任务单、7144张操作票和6927张工作票,有效实现了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便于实时掌握生产业务现状,发现薄弱环节,使各项生产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
8、结语
安徽省电力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县公司推广应用的成功上线运行,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得益于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安徽省电力公司与合作单位相关领导及人员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必将全面提升安徽电网的精益化管理水平。随着国网公司”SG186”工程的建设完成,生产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推广实施转入完善提高和深化应用阶段,以提高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程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生产管理信息体系,拓展系统功能,深化系统应用,健全运维机制,提高生产管理绩效,把专业管理意见有机融合到系统的深化应用过程中,系统管理由主管人员推进实现向专业管理指导过渡,为安徽公司精益化生产管理提供坚强支撑。
参考文献
“破茧成蝶”的信息成果
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正式成立。公司先后建有家用空调一期、家用空调二期、商用空调及生活区等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4亿元,占地面积约1525亩。目前是中国中东部最大、中国第三大的专业化空调生产基地。2009年,投资生产的第一年,合肥格力就完成了年产空调器420万台,年产值119.78亿元的好成绩,跨入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行列,迈入“合肥企业50强”的第五位。而在2010年公布的“安徽企业100强”中,合肥格力排名第23位,跻身安徽百强企业。
目前企业信息网络已经普及到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的每个工作岗位,并延伸到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申报合肥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其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市信息化主管单位的认同,也是对公司前期信息化工作建设的肯定。
格力电器成立了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机构,积极进行复杂而精细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同时将信息网络应用作为解决管理中“扯皮”问题的方法,实现全面的信息化覆盖。
信息化为格力电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1~6月份产能达474.99万套,同比增长54%,实现产值117.05亿元,缴纳税费4.05亿元。作为中国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代表,格力电器还引领着整个电器制造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变革。
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从在母体中孕育就带上了信息化的深刻烙印。
2007年破土动工之时,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便成立了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机构。这一时期正是格力电器筹建、试生产阶段,而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工作之一,也开始进入到蹒跚学步的初步建设时期。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小组的带动下,格力电器在筹备阶段就已经建设完成了公司网络布线和厂区智能信息化电子监控工程、引进了智能信息化生产检测设备、推广应用计算机类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工作;为了保障正常的办公需求,格力新增400余台计算机;行政楼、总装分厂、两器分厂、注塑分厂、钣金分厂等也陆续完成了基础网络建设;同时部署如传真系统、零星申购系统、酷点图文系统等多个信息化软件系统。这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基础建设,为格力电器的信息化发展铺展开旷阔的道路,使其发展拥有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2009年,公司正式投产的第一年,也是格力电器“两化融合”快速发展时期。秉持着党在十七大提出的“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工业化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格力电器各项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网络布线基础建设方面,新增300多个信息点位,在此基础上新增仓库的网络布线,满足仓库网络需求。随着产能的扩大,为了有效保障生产需求及质量监控,公司大力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检测设备,不仅建成了多条高智能专业化空调生产线,还建立了多个国际先进的实验室。厂区智能监控工程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建成近千个监控点位,新增围墙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完善了公司的安防系统。信息化软件系统方面新增20多个,尤其是文档加密系统的推广使用,有效地确保了公司信息安全。
格力电器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格力电器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从曾放慢自己的脚步。MES项目(制造执行系统)的引进成为了2011年格力电器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该项目成功实施后将覆盖生产计划、供应商管理、物料采购、检测、配送、生产过程监控、质量监控、成品管理、账务对冲等诸多模块,从而加大公司对于物流、生产、质控、财务等诸多方面的有效监控管理,达到减员增效的最终目标。MES项目的引进如同为格力电器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拥有丰满羽翼的格力,展翅便朝向更高更远的天空飞翔。
信息化与企业合二为一
如今,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并且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好时机。这不仅得益于格力电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氛围,更得益于合肥市优良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2010年,格力电器合肥子公司申报合肥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成功标志着其信息化建设获得了市信息化主管单位的认同,也是对公司前期信息化工作建设的肯定。
信息化已经融入了格力电器的发展血脉,格力电器已经积极地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合二为一,制定出详细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信息化的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扩展的灵活的先进的信息平台;二是坚持低投入、高产出方针,通过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通过软件的自主开发来节约信息化成本;三是坚持走三步实施的策略,在大型项目的实施方面坚持由点到面的策略,在涉及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方面,公司从提供项目实施顾问到提供应用指导,着力关注和跟踪实施情况。
趁着落实部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加快合肥市两化融合进程的这股东风,在各级领导及政策的指引支持下,相信格力电器在信息化建设上必将大显身手,尽展风采!
从“制造”到“创造“的腾飞
中国是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家电业几十年的起起伏伏,见证了中国制造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而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成本上升,制造业已变得微利、甚至无利可图之时,传统制造业下一步该如何走?格力电器从制造到创造,从低端到高端,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范本。在这其中,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
作为中国空调业的领军人物,格力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信息化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格力将网络应用作为解决管理中“扯皮”问题的方法,以珠海总部局域网为核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总部与各子公司、分公司网络的互连,构建成一个高效、安全、稳定、灵活、可控、易于管理的智能型企业网络。企业网络已经普及到公司的每个工作岗位,并延伸到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