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衰弱综合征
1.1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关键词】老年及幼儿患者;护理保健;护理心得
1老年人及幼儿患者的特点与疾病观察
幼儿对疾病表现有很大的反应差,而且患病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的不明显,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感染等情况。而且幼儿的对疾病不适的感受不能完全正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更易哭闹,加重病情的发展,对幼儿疾病诊断方面起着阻碍作用。老年人的主要特征就是组织器官和内分泌功能衰退,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对环境的调节功能失衡,更容易产生多种疾病。并且患病后常表现为多个器官、多个系统、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疾病比较复杂难以确诊、疾病治疗与康复时间较长、预后效果较差并容易合并感染、并发症等。在心理特征方面,老年人患病后心理负担较大,他们更担心自己的身体的康复情况和日后病情的再度发展,常伴有孤独无助,焦虑紧张。
2对老年及幼儿患者的护理对策
2.1幼儿患者的护理对策
2.1.1对幼儿的护理需要细心的观察和丰富经验的推测幼儿对自己不适的描述不能很好的表达,通常只有哭闹。护理人员最重要就是察颜观色,通对患儿的面部、皮肤、瞳孔、反射等等多方面来推测他们不适的原因及部位。同时,采用其它测量仪器时刻关注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异常表现,以更准确地跟踪病情的变化采取治疗措施。
2.1.2作好病情变化与治疗的应对准备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素质与素养外,更离不开丰富的经验。患儿的病情变化快、诊断难的特点,就必须要求护理人员做到病情观察缜密,应对措施到位。例如幼儿的呼吸特点是腹式呼吸为主,容易表现呼吸困难或是呼吸暂停等病理现象,护理人员及时的给氧十分重要,同时还要防止患儿因氧气密度过高而造成的晶状体纤维增生或支气管发育不良等症状。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和诊断患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注意与患儿家属及主治医师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治疗的方案确认。
2.1.3保持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通常患儿对医院和护士总是易产生陌生和恐惧,很难拉近护患的距离。护理人在与患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要应用安慰性、赞美性和形体的语言,使患儿体会到安全与被认可。同时,良好安静的就医环境、新鲜的空气,清洁干燥的衣物,对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利于病情恢复更有利。
2.1.4保持微笑的语言沟通患儿虽然不懂疾病的严重性,但是护理人员如果能让患儿了解到自身疾病以及用药与治疗方面的知识,在行治过程中就更容易得到患儿的接受和配合。
其次,患儿对所患疾病在预防、治疗和护理方面有了全面了解后,对病情的发展变化更容易向护理人员表达。此时应向患儿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其情绪,减轻其焦虑恐惧感,提高他们对护士的信任度,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
抓住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护理。
2.2.1老年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很大,很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而形成无助、焦虑、失望、抑郁和康复求生欲强烈等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倾听,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孤独病人,给予他们热忱和温暖;焦虑病人,给予他们疏导和解释;抑郁病人,给予他们开导和讲解;失望病人,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急于求成病人,给予他们热情和帮助;向他们介绍病情,介绍主治医生的医术,得到患者的认可和信任。
2.2.2在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的原则,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配合与合作。
2.2.3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护理人员一定要动作轻而柔,不能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紧张。同时,护理人员的言行一定要得体得当,对患者要礼貌尤其是老年人,称呼时要用尊称,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用关心体贴的语言和行为耐心细致给予解释。
2.2.4在日常护理中要时刻保持对患者充分照顾,积极的心理护理可起到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3小结
老人和幼儿是社会群体中最为弱小的一部分人,他们患病的机率也相对于青壮年人要高。在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方面,除了一般的护理要求和原则外,更要针对他们特殊的疾病特征与性格特点,在护理实践中遵循特殊的规则和专业要求,采用不同的护理标准。科学的、专业的护理工作,对老年及幼儿疾病的治疗与健康的恢复起着重大的作用,提高治愈率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指数和老年人晚期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总结该方面护理的心得,希望护理工作能够不断的提升和改进,适应新时代的步伐,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齐玉强,李瑱,徐焕琴,吴成英.枣庄市403例老年人心身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02).
[2]赵秋玲,于俊风,孙文健,冯玉英.儿科病人家属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01).
[3]张俊霞,孟晓军.51例儿科护患矛盾产生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1).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12
【摘要】研究目的为分析耳鼻喉科患者的病例特征,以患者为中心制定护理方案,提升护理质量。通过收集医院近一年以来收集患者病例特征以及护理效果数据,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方法应用效果。本文在研究医院治疗护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患者病例特征的耳鼻喉科护理,经过实践验证分析,护理效果有着明显的改善,有助于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关键词耳鼻喉科;护理;患者病例;临床治疗
社会发展对医疗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患者康复工作也成为关系医疗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1]。其中,医疗护理就是关系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尤其是近些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医疗护理加强自身工作能力,从患者病例特征出发能够提出卓有成效的护理方案,基于患者病例特征的护理方案就能够提升护理工作治疗,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2]。耳鼻喉科治疗也是医院科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耳鼻喉科的护理工作对于耳鼻喉患者的身体恢复与住院期间的情感体验有重要关系,本文在研究医院治疗护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患者病例特征的耳鼻喉科护理,经过实践验证分析,护理效果有着明显的改善,有助于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和提升康复效果。
1耳鼻喉科患者病例特征分析
通过分析近一年来医院诊治耳鼻喉科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数据可知,患者病例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耳聋、鼾症、声带息肉、食管异物以及气管异物发病率中,男性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生理因素、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有关。男性声带息肉发病率高于女性,与环境嘈杂、饮酒等因素有关。男性耳聋受地理环境、饮食卫生、营养状况、工作条件、生活水平、年龄及性别差异的影响。女性会厌囊肿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生理周期等存在一定关系。
(2)食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疾病,并且这些患者呈现年轻化,这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3)会厌囊肿多发生于中年人,可能与其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而老年人则是由于其免疫力低下的缘故造成。这与青年人所接触的环境嘈杂、饮酒、用声时间、嗓音误用有关,而老年人则由于长期吸烟、工业发展和空气污染引起。
(4)老年耳聋发病率最高,这与其生理功能减退,免疫能力和耐受力等有所下降有关。中年人发病一般以突发性耳聋多见,尤其多见于中年人,可能由病毒感染、耳蜗微循环功能障碍、内耳血流障碍、内耳小血管痉挛或小血栓形成引起。
(5)鼾症、耳聋在不同季节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变化,可能与其为非传染病,因而没有季节性高发的流行趋势有关;而会厌囊肿、声带息肉在夏季多发,可能与夏季人群社交活动频繁、饮酒次数较多以及夏季人们对水的引用不足有关。
2基于患者病例特征的耳鼻喉科护理分析
通过分析患者的病例特征可知,耳鼻喉科患者的护理需要密切关注其生活环境、年龄、性别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构建综合护理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
2.1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针对耳鼻喉科患者的护理,需要以个性化为主导思想,针对每一位耳鼻喉科患者病例特征给予正常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应提升心理关注,并且给予心理上的减压,需要护士和医生在护理过程中增加交流时间,从而让其感受到医生和护士的关怀,能够在护理中积极配合护理人员;针对年幼患者应加强护理应加强身体辅导,帮助年幼的患者规范护理行为,让幼儿能够得到更多的护理关注;针对青少年以及中年患者,应加强护理指导,协助患者按照护理规范活动,并且进行护理教育,从而预防未来发生类似的病症。
2.2依从性的护理分析
依从性是耳鼻喉科患者接受护理效果出发,制定的护理方案,能够根据患者病例特征给出最有效的护理方法。依从性的护理主要强调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接受程度,能够与护理医生和护士形成良好的关系。依从性的护理需要关注患者的治疗感受,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来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让患者主观上接受治疗护理,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从而有利于医生和护士工作的开展。同时,依从性的护理需要研究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其心理处于平缓的阶段进行输液、辅助治疗等措施,在其心理处于波动阶段应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恢复正常状态。
2.3安全化的护理分析
安全化的护理特征就是结合患者病例特征制定最为安全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能够在整体病症稳定情况下获得护理支持。安全化的护理强调为患者分析病症变化,给予与病症相符合的护理手段,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护理服务。此外,耳鼻喉科要建立科学与健全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针对患者护理中存在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关注,由科室内资深医生和护士制定出保守的护理方案,进行定期的巡查和诊断,在出现安全问题过程中给出最有效地解决方案,并且安排相关人员担当风险管理的负责人,提升护理的安全性。
3总结
耳鼻喉科的患者治疗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提升耳鼻喉科护理效果就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病理特征,针对患者提出更加有效地护理防范。本文进行总结了近些年医院耳鼻喉科治疗护理数据,提出了基于患者病例特征的耳鼻喉科护理,经过实践验证分析。因此,在医院耳鼻喉科室开展基于患者病例特征的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明显的改善护理质量,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支持。
(通讯作者:王俊荣)
参考文献